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532556618
作者:吴滔
页数:333页

内容概要

1969年生,南京人,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研究丛刊》总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学术史回顾
二、水乡:市镇与农村联络的前提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篇章安排
上编 制度与历史
第一章 “专业市镇”兴起的机制
第一节 由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引发的问题
第二节 两个市镇的兴起
第三节 沟通与防卫:“镇区范围”之多重表达
第二章 “镇管村”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明初县级以下“画地为牢”区划的确立
第二节 市镇的地位与市镇辖区
第三节 乡镇自治:市镇“固有境界”的重构
第四节 余论
第三章 分厂传统与市镇区域之塑造:以嘉定宝山为例
第一节 从分厂事件到分厂传统
第二节 “厂董”职责的扩大和“(粥)厂”功能的转化
第三节 从厂镇合流到地方自治
下编 空间与人群
第四章 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
第一节 “解钱粮”习俗之种种
第二节 村庙的自主性
第五章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第一节 一田两主制及其对主佃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抗租事件与租栈的设立
第六章 在城与在乡: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
第一节 从居所的变动透视士绅的城居与乡居
第二节 耕读与服贾:士绅择业对居所的影响
第三节 乡村公益活动组织者身份的变化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重要名词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图书封面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似乎都不很多
  •     正是研究江南市镇,淘到这本书,蛮有用。
  •     一本有关城镇地理方面的专业书,很不错。
  •     吴先生的东西,是在很不错,治学严谨,很有原创性
  •     以“人”为切入点,透过历史场景探讨城与乡之间暧昧的关系。葛老的序言很有意思。听过吴公的经济史后再看这本书会比较轻松。
  •     导论还成 但相比之下章节就很单薄 只能说想讨论的问题太多了
  •     作者长期关注江南,还算有深度的研究。
  •     前半部分更出彩吧
  •     本书主要论述市镇的生成和城乡互动关系的演化。作者持“不同区块拼盘”的看法,探讨经济理性解释的合理性,通过归有光文分析行政税赋调整在市镇兴起中的意义,强调社会机制在市镇空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的社会机制创造并改变着市镇的空间,如贡赋体制、治安需要,分厂制度等,而乡镇固有区域在清季乡镇自治的划分下才逐渐定型。下编通过信仰、一田二主制和乡绅生活空间说明清代江南乡村社会结构的松散化趋势,表明城乡交往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以及士绅退出后乡村结构权力的转移。本书看似是市镇史的研究,其实是注重的是江南区域,以典型带动整体解释(P176),尝试在既有理论上细化生成与运作模式。不过作者引用理论和材料实在宏富,自己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需要结合谢湜的书评阅读。又如第六章问题似乎没有讲明白。
  •     史料梳理功夫,流动的历史叙事
  •     每一章抽离出来都是很好的学术论文,也有创新之处,但是各章整在一起却缺少一个明确的主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