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改变世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集装箱改变世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111227977
作者:MARC LEVINSON
页数:344页

颠覆一个行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业

《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书最早是一个IT的朋友推荐的,他的观点就是“标准化促进了航运、货运的发展”。的确,各个行业的情况都是类似如此。自己在IT行业感受也是如此,每次诞生一个新的行业必然会颠覆一个老的行业。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变革不是最让人害怕的,最让人害怕的是不去变革,不去拥抱变化。从最近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来看,智能终端颠覆了过去的功能手机,同时也诞生和改变了很大的行业。手机游戏兴起、微博兴起、各种相机兴起,最苦的也并不是传统行业的,而是那些不主动拥抱变化的人。看看诺基亚,2007年鼎盛时期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没有很好的调整自己,市值以下掉了一个数量级。

谁都没有想到集装箱的普及会改变商业的模式和经久全球化

集装箱改变世界,这个书名很鸡汤,很直白。所以一开始看这本书完全是看到销量不错。看了这本书,让我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有了不一样的直观感受,激发我对经济学的一探究竟的决心。很忏愧大学的光阴白白浪费,反而工作了越发觉得自己如井底之蛙,知识储备如此匮乏,对社会的认识每天都在变化,对知识的渴求唯有通过读书来弥补。不像我以前读得国内的一些经济方面的书籍,长篇大论,陈词滥调,翻看前面几页就因为枯燥而丢在一边。本书的开头是讲诉了一个重要人物,麦克莱恩,一个从卡车司机如何创立了最大的汽车运输公司,最后还半路插足到航运界,来龙去脉清清楚楚,中间还展现了上世纪中期码头工人的命运变迁,描述客观中肯,有理有据,看得人底气十足。给我感触深刻的是在每个历史变迁的转折点,人类的智慧和一些关键人物的在决策关头的魄力胆识,让我佩服。一个企业的兴衰有历史的机遇,同样也离不开其中的领导人物的张弛有度。码头公会为保全自己的权利及工人的工作抱团取暖,铁路公司为了省去麻烦调高运价,发货人为了节约成本,这其中种种皆是为各自的利益争取最大化,然后在对全世界人们有益的革命面前,总是会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运输成本的节省,最终收益的是全世界大部分的人们,现在人们可以吃到澳洲的牛肉,开着日本的汽车,喝来自法国的葡萄酒,进口德国的机械,都得益与集装箱的普及和高效准时的运输。难以想象就在五十年前,外国货是何等的奢侈,如今,由于集装箱的全球运输网络覆盖,世界各地的货物进万家。对于企业来说,正是因为集装箱的便捷运输和较低的运输价格,美国的工厂主不必将工厂设在码头附近,转而可以寻找落后国家,付更低的工资,生产零部件,最后运到一处组装,物流的成本相较于人力成本,明细可以节省的更多,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对这样也可以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中国就是这样,深圳的工厂在上世纪70年代吸引了多少年轻人,当然,现在工资水平增长起来后,许多的工厂转而向更加落后的国家,例如印度,泰国等设立工厂,带动世界经济,集装箱功不可没,而就像作者所言,一开始谁都没有料想到,集装箱的普及能改变商业模式,及时生产的模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

集装箱及相关的系统从凌乱没有优势到成为运输业标准的过程

集装箱在我这外行看来,本来就如此。本书则详细考证其发展历程。可惜的是有一些资料随着纽约港务局在911中被毁而消失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运输业创新者麦克莱恩想到了集装箱运货的主意(他不是第一人),但是他要面对的阻止生产力提高的三大因素:政府的管制、行业协会的垄断、码头工人工会对自动化的本能抵制。麦克莱恩迎难而上,数次冒险,迅速做大。做大后的麦克莱恩依旧合纵连横,除了最后两次重大决策,他一生的重大决策都是对的。甚至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公司卖掉了。可惜最后两次决策,他猜错了石油的价格变动趋势,最终导致公司破产。在此过程中集装箱逐渐显露出优势来。最重要的优势是运输规模增大带来的运输价格降低。集装箱及其系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集装箱里藏着大智慧

提及集装箱,人们应该不会陌生。在港口和码头上能够看到数量众多的集装箱,里面装载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货物。但如果提出集装箱的前世今生,它到底是因为什么出现的,它到底有着什么意义,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又给未来的世界带来什么启示。这些问题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哑然不知。这并不奇怪。因为对于集装箱来说,很多人仅仅关注其存在并非涉及到其存在的价值所在。而这本《集装箱改变世界》的书无疑就变得特殊起来,因为它就是这样另类解读集装箱,无例外地被冠之以“全球唯一一部集装箱商业史”的书籍。既然如此,不妨从这本书的思路出发,打开集装箱,看看其中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智慧。从外观上看,集装箱太简单,乃至于如此简单的结构让人们觉得不屑一提,它不过就是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而标准的集装箱非常像一只马口铁罐头盒。但是,集装箱的价值并非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怎样使用,在集装箱出现之前,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成衣绝对不会遍地开花。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东半球,运至纽约销售,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产品来得划算。运输过程中成本的节省来自于工具和技术的改进,而这个工具和技术就来自于集装箱的独特构造,看似简单却发挥着神奇的功效,而这就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带来的世界的变革,影响到整个世界的进程。该书从集装箱的发明史娓娓道来,将一个看似平凡的主题衍变成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有趣故事,展现了一项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形态的。从叙述的体例上看,比较像是一本专门介绍历史的书,但深入到其中却发现,作者从集装箱的发明历史来讲,直接叩问的还是技术的革新,是隐藏在集装箱技术革新背后的智慧,那就是标准化带来的魅力。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它能够让一个载重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实现标准化,并且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由此带来的是系统效率大幅度提升,运输费用大幅度下降,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快速而低廉地运送到有需求的地方。那么,集装箱带来的标准化到底如何改变和影响着世界,这也成为作者描述的重点所在。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更多的货物将采用集装箱方式运输,工程师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更多尚未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改用集装箱方式运输。二是集装箱运输方式已进一步延伸到其他运输领域,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目前,发达国家在公路运输方面的主流运输装备是厢式半挂车,它可以看成是集装箱的延伸化应用,其运输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三是集装箱所代表的标准化、集成化、组装化等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正在延伸到其他行业,对非物流领域的行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延伸趋势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积极实践。不难看出,集装箱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化技术革新的历史,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改变世界格局和经济模式的全新技术。在讨论全球化的书籍中,《世界是平的》是一本不应该忽略的书,它着重在于揭示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而《集装箱改变世界》则更是一个对全球化技术变革的追溯,它从全球化的视角把被忽视的伟大贡献重新揭示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所以,隐藏在小小集装箱里的大智慧[9.98% 资金 研报]能够让我们发现技术的魅力所在,更能够敏锐嗅出中国企业应该肩负的机遇。

创新的秘密

(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同时访问一个位于北京的网站和一个位于美国的网站,你几乎不会感到太明显的速度差异。通过鼠标点击发出的请求字节,以光速穿越众多神秘的设备:路由器、海底光纤等,把遥远的信息带到你面前。这是我们逐渐已经习惯并熟悉的速度。如果你有机会问90后出生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们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们一生下来,就有电视看、电脑用,一切都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记忆的历史是不同的。我至今都还记得我第一次用电脑的情景:那是在大学里上Fortran的编程课,我们去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大楼上机。进机房前,必须换上拖鞋。那个时候的机房都安装了空调,不是因为人的需要,而是因为要照顾贵重的机器。我们轻手轻脚地走在机房里,低声询问老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每个人进门都有一个编有号码的木牌。你会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寂静的机房里被静音装饰吸收的那种陌生效果。我们用的是Apple-II型电脑,那个时候,PC机还没有问世。绿色的英文字母在两块巴掌大的屏幕上跳跃、闪烁。机器是没有硬盘的,启动它,需要一张5寸大的磁盘(现在估计已经绝迹了),磁盘的容量是360K。作为学生,我们都兴奋无比,花了2个小时,在电脑上做了一道2×9等于多少的高难度数学题。结果,全班30个同学,有5个人完成任务。电脑是命令模式的,而且你只能看见正在输入的一行。要看见先前输入的东西,你得逐条输入命令,才能象变魔术一样,把以前的东西调出来。这种类似于有点黑客性质,充满神秘感的操作,对每个人的耐心都是一种无形的折磨。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在单位接触到真正的第一代PC机:XT机。那个时代的很多电脑发烧友都以干这样的事情自豪:修改config启动配置文件,以便机器在启动后,能榨取更多的软件运行需要的内存。这种做法,在现在让人难以理解,就好像你要如何才能去理解古代的一种仪式或者偏好呢?你没有经历过这种限制,你就没有意识。那时候,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比尔·盖茨说:640K内存,运行什么程序都足够了。最棒的电脑工具是PC Tools。最牛逼的编程工具是:Turbo c。那些在软件上编程最牛的人,往往是这样的人:开发一个内存驻留的程序(tsr),当你运行一个程序的时候,按一个按键组合,就可以弹出另外一个。又过了几年,我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486。4M的内存,足以让我傲视群雄,虽然内存就花掉了1200块钱。这样的大型设备投资,还是大大地超过了我的支付能力,我向父母举债1万元购买了这样奢侈品。这台电脑带有一个20M的硬盘。勉强可以运行刚刚面世的windows 3.0。在windows以前,电脑开机后都是显示这样的字符:c:>。后面跟着一个闪烁不停地光标。那个时候,电脑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打字。这带来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英文为主的电脑中,如何输入汉字,能不能使用汉字。人们发出上述的质疑。有很多人忧国忧民,担心在英文电脑的时代,中国人终究会被淘汰。他们的忧虑是:电脑只认英文怎么办?如果全世界都用英文电脑,中国人会不会因为使用汉字而落伍?更有人在报纸上悲观地预言:中国的方块字是对现代化的一种阻碍,会是一种前进的绊脚石。后来,王永明发明了五笔字型。紧接着,众多的输入法,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不久,就再没人指责汉字了。在DOS盛行的时代,WPS和UCDOS,经历了自己的辉煌。政府和单位竞相购买电脑,电脑的装备成为信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事件。家用电脑的真正起飞,应该归功于windows 95的发行。CDROM的出现和盗版配合得天衣无缝,电脑经销商已经找到了一种非常容易推广电脑的方法:在电脑上播放vcd、cd或其他多媒体软件。在电脑上居然能看VCD是非常酷的事情。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申明电脑的新价值:既可以娱乐,又可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便于孩子向父母申述购买电脑的理由。生意火爆的电脑城,人头攒动的盗版市场。预示着一个黄金时代的来临。这时的电脑,基本上等于一台打字机+一台VCD+一台学习机。我遇见过一位家长,他给孩子买了电脑,然后,给孩子买了很多科利华的学习光盘,他给孩子定下的规矩是:学习的时候,才可以使用电脑。当然,也有很多人把电脑当成是大件来购买。他们对电脑的了解不多,虽然电脑很贵,但是他们也绝不随便就买便宜货,只有是买,一定是要一次到位的那种。1996年的一天,我开始第一次上互联网。一个同事出差去上海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回来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有个最时髦的技术叫yahoo。后来我们才知道,上网的工具叫:Navigator,是网景公司的伟大的发明。当天,我们登录了yahoo的网站,虽然全是英文,但是我们还是兴奋异常,这种兴奋不亚于当年修改配置文件。你居然可以访问到万里之外的一个地方,从哪里取东西回来!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开始知道什么是冲浪,并开始习惯modem的叫声。2年后,我去参加一个展会,很多ISP开始推出他们的门户网站。那个时候的门户的首页都是大块大块的图片,跟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完全是两种风格,而且,醒目的位置上都放着访问计数器。每隔一段时间,都有访问记录被刷新。那个时候,用IE浏览器,被认为是不时尚的怪行为。微软在互联网市场迅速做出了调整,IE 5以后,无论是技术还是速度,微软已经遥遥领先。越来越多的人转移到使用IE上。网景的辉煌大势已去。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模仿yahoo的成功模式。也有人使用开源的邮件系统,稍作调整,为互联网的先锋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免费的原因也是因为刚开始根本也收不到什么钱。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从模仿开始,大家都麻着胆子,学会睁着眼睛说瞎话,摸着石头过河。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每个人都说互联网会带来革命,网络会带来广告,但广告在哪里,天才知道,所有行业的人都掺和进来了,如同全民炒股一般热闹。2000年的寒冬过后,很多人撤退了。那些坚持下来的人,终于在快要弹尽粮绝之际找到了短信这个的救命稻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门户活了过来,而且眼球经济的预言也逐渐变成了现实。很多年后,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聊着qq和msn,在淘宝购物,用电驴从网上拖最新的电影。人们开始在网络上交友、订票,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意见和八卦。我们在网络上讨伐黑煤窑、监督周老虎、反对藏独、声讨CNN、抵制家乐福、支持奥运会。我们在msn上传递一颗颗闪闪的红心。蓦然回首,我们发现,电脑和网络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直接、简单。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方式。(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面临着对未来的预测和期望。其实,很多答案已经存在在历史中了。过去的十年对IT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种行业的巨变有一种坐过山车的感觉。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去预测或感知某种趋势的法则。我在读《集装箱改变世界》的时候,想到了过去10多年IT业的变化。这种变化,跟集装箱改变世界的原理大致相同。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创新?什么是趋势?什么是机会。我把这些归纳为创新的秘密,或者说是创新的法则:【1】技术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一直有一种倾向于抱怨的声音:中国的电脑和互联网,过于娱乐化,层次太低。但是,从历史看,这就是其本身的定位,如果不能打字,不能看vcd、不能看网页、不能聊天,不能打游戏,那么电脑的用户也肯定不会那么多。使用范围的扩展和演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应用越多,用户越多。不存在着什么正确的应用,错误的应用。只是阶段性的应用差异而已。技术对专业从业人员重要,但对用户来说不重要。对他们来说,用来干什么才是重要的。很多人想改变现实,聪明人只是利用现实。【2】创新往往来自于系统的边界或之外的人马云不是技术出身的人,但他很好地理解了第一条法则。他的成功在于从应用而非技术的角度理解了互联网。门外汉天生就能避开专业的陷阱。有人说:他吹了很多牛。有人回答:他的确吹了很多牛,但是有些牛真的飞上了天呢。我们处在一个交叉创新的时代,任何人都有机会迈入新的行业,在一个真正机会来临的时候,往往是站在那个交叉点上,能把现代和传统连接在一起的人可以领导革命。【3】商人有创新的自觉性我们经常会在电脑城看见盗版光盘:各种热门的影视电影、电视剧,用最新、流行的解码器压缩在光盘上,供人选择、自由组合,你可以选择压缩版,还有普通版的,还有D9的版本。你可以在电脑上播放,也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你需要的各种软件都已经做好了集成安装盘。凡是你能想到的基础应用,都已经安装在里面。获利的动机,是商人尽量满足用户需求和服务的根本动力。【4】创新是系统的创新一个技术的创新,往往并不能引来真正的变革。而是技术引发的连锁反应,无形中环环相扣,推波助澜。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PC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浏览器的发明,我们会拥有现在的网络生活。技术的创新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先是硬件,然后是软件,然后是网络,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应用各种分散的工具,然后找到融合的需求,再改进、完善,以至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标准化系统。【5】创新一旦被接受,就没有人能阻挡PC的出现是这样,浏览器的出现也是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上网看新闻是这样,上网看视频也是这样。创新的效果类似于一种传染病一样的效果,敏感者始终会好奇,会被传染。也会传染其他人。【6】创新的过程无法预测,也不是越快越好正如微软无法预防google一样,创新是无法预测的。10年前,谁会预料到google的崛起,谁又会想到第一门户雅虎会落到被微软威胁强娶的地步?我们看见很多的声明显赫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昆腾、AST、康柏、网景、瀛海威......当你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跟随一个成功者的模式会比较有利。成功的法则是在适合的条件下,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首先做某件事情。qq不是第一个做聊天工具的,google和百度也不是首先做搜索引擎的。跟生物界的法则一样,活着比死了要好。【7】系统中,追求创新的人群不同,其目的不同要小心处理跟政府的关系。生意跟政治搅和得太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商人主要想赚钱,而政府主要关心政绩。所以,你会经常看见政府帮企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少看见雪中送炭的事情。用冯仑的话说:离不开,靠不住。【8】创新的沉没成本是后续创新的财富创新的泡沫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使得海底光纤的超前投入变得对印度的服务外包极其有利。在巨大机会和利益下驱动的人,其实不关心是否有泡沫。只是关心自己是不是会变成泡沫。从发展的眼光看,泡沫对后续的发展是有利的。巨大的沉没成本随着时间的延迟,变成了另外的优势或前进条件。而那个时候,还活着的人,就是笑到最后的人。【9】创新不会瞬间完成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了新技术在头5年的影响,但又低估了在后5年的影响。这句话,可以帮我们理解什么是机会,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坚持。彼得·林奇也说:真正的机会是在对趋势的预见中。这是一种保守、稳健的成功策略。无数次的事情证明,很多过程有相似之处:当人声鼎沸、充满了喧嚣和骚动的时候,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机会,当大家都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之际,有些人却在忍耐、坚守。在电影《立春》中,王彩铃说:一到春天,我就蠢蠢欲动,但其实春天过了,还是什么也没发生。她没有明白,春天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接着一次。它不会通知你哪年的春天一定会发生什么。任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还要运气,不会一挥而就。【10】对一些人有利的事情,对其它一些人就可能不妙技术会给人带来方便,也会消灭掉旧系统的机会。每个人都想成为幸运儿,而不是倒霉蛋。创新,也是一种价值转移的过程。原来的利益团体,有可能被撼动或蚕食。对每一个人或企业而言,面对变革的最佳做法是:接受现实,迅速判断,做出选择,越快越好。当你无法阻止这种改变的话,你就加入这种改变。《集装箱改变世界》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书,尽管读起来有点感觉沉闷,因为当你习惯了高技术的互联网时,你会觉得去读一本关于集装箱的书是多么的掉价。你会想:一个四周都是由铁铝组成的空箱子能说明啥呢?作者就是用这个铁铝制箱子为线索,向我们描绘了集装箱的发展史:一副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发轫的历史画卷。从各个层面,展现了创新的历程、要素和基本含义。读后让人感慨: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其实早已存在。我们对复杂的东西充满了盲目的崇拜,而对简单、有力的东西充满了傲慢和偏见。集装箱的历史,也是所有技术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和参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首发:喷嚏网 www.dapenti.com

致敬先行者

最初是得知比尔.盖茨书单里有这本书才关注到的,之前好像也在Ted上看过类似的演讲。当时讲全球百分之90的货运还是通过海运就让我很吃惊。理由是空运消耗的能源是海运的十倍,陆运成本也相对也不低。实际上,在太空里运输可能更简单,因为完全不担心沉船这回事。但是从大陆到海洋容易,从地球到太空就没那么简单。不知道当时的马尔科姆.麦克莱恩有没有现在的Elon.Musk那么有名,虽然麦克莱恩最后以破产公司出售为结局,但是他做出的贡献却意义非凡。然后我才发现,musk这样做可回收的火箭,将发射成本不停下降,不正是当年麦克莱恩对海运乃至运输业做的事情吗。不过海运和太空运输的技术难度毕竟相差太多,后来的日本欧洲中国公司未必能赢头赶上,毕竟航天工业需要基础创新,而不是资源整合。集装箱对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丝毫不弱于互联网,毕竟物质的传输还是不能通过互联网传递。另外,进入一个行业的时机非常重要,第一批创造者有先发优势,而资本方进入则会加速行业的发展,催生新的巨头,但这都不算完,行业危机的时候真正到巨头才会诞生,而那些看起来不够致命实际上却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变量的变化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打击。如石油价格之于远洋运输。一个行业的变革往往需要其他行业的密切配合和促进,甚至涉及到政策制定方,政府,NGO,工会等一些列的阻碍,但是创新往往需要不顾一切。说到底,在资源有限的社会里,效率的确是一家企业首要考虑的,不论是企业内部的效率还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有时候,行业的变革可能来自外部的创新,而最终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外来资金和管理显得至关重要。新但变革在短期内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资金回收也会非常困难,但长远来看,收益的却是整个人类社会,那些为了短期利益做出阻碍变革的规定的企业和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组织迟早会被时代淘汰。深刻影响人类进程的人们可能短期内并不会被重视甚至记得,但是他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深深烙在社会里。实际上,集装箱的变革在近几年对全球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影响,中国的电商企业借助海淘二次腾飞,非洲也能用上亚洲物美价廉的商品。有些学者认为美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会被中国反超,我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民族或地域已经不能对社会进步产生多大的阻碍了,竞争来自于企业和人才,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印度欧洲俄罗斯,在全球化中高瞻远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向来在中国严格管制下无法很好生存的外国企业,本次uber的入侵差点获得了成功,虽然被滴滴快滴合并后九死一生的阻击成功,但是毕竟变革了中国整个出行行业,而带领其走向成功的是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资本。如百度这类在政府保护下的公司,终究在市场竞争中一蹶不振,团购被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后占领,出行虽然投资了uber,但又由于动作太慢,被滴滴快滴快要赶出中国市场。包括智能硬件也被小米后来居上,音乐和娱乐行业几乎没有任何建树,本身也掉出了超级独角兽的行列。

改变世界的铁箱子!

千万不要只看书名(Box)就认为这本书的内容会很单薄和枯燥。恰恰相反,作者用大量的史实讲述了一个那个铁箱子方方面面,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讲述了集装箱和它背后投射出的人与社会:如果只看集装箱事业最重要的推动者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故事,这就是一本商业传奇小说,如果只看码头工人与工会在集装箱逐步侵蚀他们的工作时所做的斗争,这就是一部社会学小说,如果只看各个组织、公司、政府部门在制定集装箱标准时的各种谈判妥协与机关算尽,这就是一部厚黑小说,如果只看人们在优化集装箱使用、降低成本时所做的各种努力,这就是一本类似于讲“精益生产”的管理学著作。本书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比较“理论”的,不过仍然很精彩。通过对比,作者描述了没有集装箱的世界,那是一个运输代价高昂的时代,运输成本甚至会超过产品总成本的一半,所以,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的运输都不划算,更谈不上跨越半个地球了;工厂选址要靠近消费者,因此很多工厂扎堆在城市,一方面城市的环境变差,一方面生产商要承受高昂的厂房成本和破旧的生产环境;生产商要独自完成产品制作流程的大部分工序,包括原料开采、运输、组件的制造、拼装、销售等,因为把任何一个工序交由第三方完成,都很难保证产品就是交付;由于装货、卸货全部由码头工人完成,因此效率低下而且成本很高,货船在码头停靠等待装卸的时间甚至超过在海上航行的时间,而后者才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正是由于集装箱的出现,运输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而成本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代化的超大型码头在机械臂、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在几小时内搬运货物量,是过人工几天完成的搬运量的数百倍,那么工厂能够搬出市区,在郊区建立更大、更现代化的厂房;以前很多不起眼的小企业,一跃成为国际化公司,产品可以销售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全球化协作更加深入,比如一个芭比娃娃,她的制模在美国、头发产自中国、头发颜料来自日本、身体来自马来西亚、在中国组装、最后销往北美、欧洲。因此,如果说现在的互联网让基于比特的信息的流动变得扁平化了,那么集装箱让基于原子的货物的流动变得扁平化了。作者在这里也强调说,在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低复杂度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而集装箱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被怎么用。集装箱改变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货船的设计、码头的设计、火车车厢的设计、卡车的设计甚至高速路宽度的标准。在这一项项的改变过程中,无不充斥的对旧事物的破坏以及旧事物的反抗。很多地区或者公司,能够快速地适应集装箱的变革,融入到基于集装箱的全球物流网络中,实现了自身的崛起,比如香港、新加坡就是这样的例子。以后,当你再看到一个集装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给它多一些关注;毕竟,这个简单的铁箱子背后,承载了太多的人和故事。

一次写得很无趣的书评

今天看的书是《集装箱改变世界》,看名字可能觉得比较枯燥,但是今天从10%开始看,花了两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其实还比较有趣,枯燥的部分很少。其实这本书讲的是商业、创新、政治以及人性。书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码头讲起,讲了集装箱出现之前码头的现状。不仅是在集装箱出现前码头货物运输的高昂费用和货物运输的麻烦,也讲了码头工人在码头的工作,以及因为工作及其艰难导致其对工人运动的激情,经常发生罢工来换取个人工作和生活品质的一些提升。接着讲述了一家卡车运输公司的成长,如何在当时死气沉沉的海运陆运业中作为特别有活力的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其创始人的魄力和创造力非常让人佩服。同时也会让人想起现在IT行业的创新现状,让人感觉到创业之艰难同时又觉得很兴奋可以看到一家敢于创新的企业如何成功。因为这家企业的创始人非常善于销售和说服,同时又具有魄力敢果断借债发展,另外还具备同行所缺乏的创造力。他总会有办法去处理一切问题,对抗老旧的制度和腐败的行业工会,他又敢于研发新的方式来节省更多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创业精神。之后书里又讲了跟这家公司几乎同步进行的创新,但是方式有所不同。刚才说的公司创始人我想可能是我们大白羊的人吧,一有想法就立刻去执行,不管其他条件是否符合,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立刻去行动。但是另一家公司当他们认为集装箱很重要时,他们首先做的并不是立刻把集装箱制作出来,而是先去调查先去研究到底多大的集装箱是最适合条件的,又把不利于集装箱的其他条件都改造了才推进集装箱的使用。我心想幸好他们也抓住了时机。是的,此前也有其他公司很早就想到类似集装箱的发明,却不是正确的时机而失败了。同样让我想起了很多科技,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却不是在最正确的时机,真让人惋惜。如我们会知道生物、能源这些行业会在未来变得举足轻重,但过去几年那么多人学生物的专业却不得不转行。一家企业要成为行业的巨头,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要站在浪潮之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讲了纽约港的没落,不是因为技术的失败,而是因为人性。旧码头那么多阻挡集装箱前进的碍脚石,书里讲的几点一是因为腐败二是因为政府制度三是因为码头工人。最后导致了纽约港和布鲁克林的败落。回眺中国90年代,东北没落其实我想也是有类似的原因。前瞻未来,工业更全面的自动化步伐也不可挡,中国也同样在升级产业。我们的职位究竟会在未来多久后被机器人取代,让我有了危机感,却有点不知道怎么去成为那个操纵智能机器人的人,而不是被智能机器人淘汰的人。时代不可挡,只有依靠自己成长。好像写得有点多,但没写出书里那种趣味。像流水账,实在是没写过书评……

一部集装箱的波澜壮阔史

原本以为这是本比较严肃的书,事实上有点类似于历史小说,把集装箱发展和其对世界贸易尤其是航运的推动、制造业运输业的变革的过程娓娓道来,让人手不释卷。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普通的铁皮柜子,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背后却有这么多的故事,对于整个商业师姐的发展,有这么大的影响。当然,在集装箱的发展背后,其实主要是统一的标准在起作用。商业利益的推动、各种政治实力的博弈,让集装箱的发展一波三折充满坎坷。这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恰恰很容易的避开了。

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

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其实我只是听了有声读物~,~…………………………………………………………有时间更新

增加了解

现在通过集装箱来运输货物已是常态,世界各个码头每天集装箱的装卸量是惊人的。但在集装箱出现并成为运输业的主流之前,这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集装箱本身是一件的东西,它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在1956年第一艘装有集装箱的油轮出发之前,卡车运输还在蓬勃发展,而海运却一潭死水,主要在于成本高。这成本不是运输成本,而是码头工人费用和停留码头所产生的费用。当时海运货物的装卸靠码头工人的劳力。卡车将货物运到码头,工人将货物卸下,搬上轮船,再放好位置,到达目的地在搬下轮船,装到卡车上。这中间的步骤多,由于全靠人力,费时费力费钱,轮船需要停在码头的时间长,导致费用巨大,成本也就居高不下。“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是发生在轮船停泊于码头上的时候,而不是航行的时候”。 集装箱没有这些问题,一辆货船从停船卸货到装箱离开,只需要很短的几小时,极大的节省了人工费和吨税。马尔科姆・麦克莱恩被尊称为“集装箱运输之父”,这并不是说集装箱是他发明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集装箱了,但把集装箱大规模运用到航运上,使它成为运输的主要方式是因为麦克莱恩的努力。他从卡车运输业发迹,看到集装箱的巨大作用,并致力于利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期间也经历诸多波折。其中一次,轮船进港,但没有码头工人卸货,导致停留几个月,造成巨大损失。码头工人因搬运货物而有工作,集装箱的出现导致码头工人大面积的失业。即使码头工人通过各种方式妨碍集装箱进入运输业,但最后的结果不言自明。书中还写了关于码头工人的事,如工人上下几代一般都是码头工人,要给钱才能抢到工作,事故率极高,生活习惯等等,但这些了解就行了。最后一章写的是集装箱对纽约港口和港务局兴衰的影响,了解就行了。这本书类似科普读物,看完了会增加你对集装箱历史的了解。

虽有盖茨的光环加成,但是读起来比较平淡

第一次听说这个书,是年初看到有新闻列出了盖茨去年的读书清单,其中有本讲集装箱的书。当时还觉得奇怪,盖茨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后来在多看,发现这本书正好限免,下来一看。先说翻译质量,还是可以的。可能由于原作本身的原因,书读起来比较平淡,大量细节比较琐碎。不过,对于不打算成为集装箱专家的人来说,不必字字句句通读,大概了解一下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领会前人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还有标准化的思想。

市场标准与行业垄断的斗争史

在作者笔下,集装箱的发展史,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建立高效率的跨州跨洋运输体系标准,并与各类垄断势力相抗争的历史 ------ 无论这种垄断来自码头工会,还是政府限制与资助,或者价格卡特尔。这个视角还是十分新颖的。从注解看,作者参考了许多档案资料,有根有据,文字可读性尚好,翻译也没啥问题。在整个集装箱链条上,货主虽然不是该项事业的创新者,但归根结底是最大的受益人,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留给货主群体(除了美国军方这个初始阶段最大的货主)的笔墨太少,没有像船公司或工会那样鲜明的形象,甚至不如新泽西港务局这样的政府机构。

创新改变历史

创新改变历史——《集装箱改变世界》读后彭忠富一个行业的改变往往出于偶然,偶然后来被解释为必然,但一场革命往往就是源于一项微不足道的创新。创新改变历史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互联网形成的信息世界。马云开创性地发展了以淘宝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成功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促进了全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马化腾的腾讯QQ,这种即时通讯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正如很少有人注意到马镫的发明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重构世界版图的,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集装箱如何成为全球化的幕后推手。作为现代化的运输工具,集装箱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对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集装箱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已经不太重要,大家更看重的乃是经济的力量。一个国家的领土再大,人口再多,如果经济欠发达,仍然不可能跻身为世界一流强国。而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借助于集装箱改变世界带来的机遇,迅速地找准了自己的世界定位,那就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功地打出了“中国制造”的名声,成了响当当的世界工厂。集装箱运输方式推动了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以及集聚速度,因此,可以将集装箱看成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推动力。在马克•莱文森所著的《集装箱改变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集装箱这个看似低技术含量的发明早就已经成为使世界变小、变平的巨大力量。作者用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故事,告诉我们集装箱是怎样影响了经济,怎样促进了贸易,怎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我们还将看到,面对一项技术革命的到来,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采取的的态度和应对方法的不同,怎样决定了群体、城市、国家的不同命运。在集装箱发展的一次次大潮中,有的企业和城市抓住了机遇,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有的则因为应对失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书是一个姗姗来迟的追溯,从全球化的视角把被忽视的伟大贡献重新揭示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对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示迟到的敬意。一项改变世界的创新,其价值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怎样使用。有很多在今天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发明,其实曾对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或者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集装箱就是一种这样的发明。这部让人大开眼界、悦人心智的书,将大大丰富、拓展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想象力。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还会有趣地发现,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创新,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都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吧,为“中国制造”早日变成“中国创造”努力!

极好的集装箱行业发展历程

4.5/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描述行业发展历程和参与者生存状态的书籍。这本书非常详实地记录了集装箱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集装箱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涉及轮船企业,政府部门,海运工会,码头等不同参与者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同时本书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集装箱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而且深入分析了集装箱产业的投资特性,对做投资的行业属性的认识和判断会较大的参考和帮助。

一个箱子如何改变世界

先回答一下自己对本书的期望,以及最后的收获。在软件界里面docker是迅速发展起来,其想法最初却是借鉴现实世界的集装箱。从这个视角去软件docker 的演化和未来,恰好找到这本书。其结果收获大大超出我的意料。集装箱这个想法倒是很简单,可以大大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一个想法落地却花了9年,同时影响不仅仅也大大超出航运业本身。这本书告诉这个过程。创新是一个系统。集装箱想法很是简单。 但是要发挥其作用,需要各方面来支持。 集装箱的尺寸,轮船的设计,港口的起重机,大型的仓储,火车或者汽车的大小和运输量。 需要把这些统统解决掉才可以发挥其价值。 创新的阻力。 创新需要本身的技术风险,想法到产品本身有技术风险。同样技术本身需要前期投资,比如改建适合集装箱的船舶以及码头,还有公路运输。这些对于已有的基础设施的而言需要大量投资,甚至已有的基础设施成为负担。更重要的是利益冲突而导致的阻力。 比如工人因为工作效率提高而担心失业的风险,会阻止集装箱的进度。 比如将装入集装箱的东西取出来,再放进去,这样可以有事干; 因为工作机会的减少,需要分享集装箱带来的好处。 这些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加有难度。创新影响力。影响力,创新的影响力是非线性的。其很难预测其最终的影响。 比如集装箱的普及不仅仅提高的整个航运的效率,同时改造码头。 这些压根没有结束,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以及现在的全球生产链,以及进一步的分工。 基于物流的廉价和高效, 丰田提出来的lean 方法。 这些都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创新的领导者。曾以为创新,使得效率的提升,可以获取额外的利益。 引领潮流的武林至尊,跟随潮流的有口饭吃,以及逆流而上找死。 但并不是这样子, 即使你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 比如引领集装箱革命的灵魂人物,Malcom Mclean, 却意外的破产出局。 其原因却是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波动,自己踩错节拍而出局(油价飙涨之前买快速油老虎大船, 油价恢复后有买低速运行的大船)。其他的之前的航运公司也是出局。 而其他的早期船运公司也没有得到持续的利润。原因何在?==》 集装箱的标准定义好,对于后来者而言是分享先驱的红利。那些坑不需要再去趟;对于早期进入的公司,压根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护城河。所有的船运公司的服务标准化,就剩下价格战。 集装箱是规模越大,单位集装箱成本越低,大家就开始来大规模投资以降低成本。 结果运能过剩,整个行业的供需关系站在发货商这一方。 各大船运公司开始合并重组,联盟,结盟,然而却挡不住新进来的。 结构整个航运业,都是亏本。 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令人唏嘘不已。创新的影响力。集装箱不仅仅影响船舶设计,码头重建,码头工人下岗。更进一步促进全球的贸易,以及全球的供应链,使得全球进一步分工。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分化。以及新的生产模式,lean。集装箱的标准的制定。标准本身就是利益的妥协。集装箱的多样性影响到运输的效率。但是如果都定义一个尺寸one to all一刀切也是最佳的。标准如何定义,真是一个艺术。定义标准是一件艺术,是理论和现实妥协,更是是利益妥协。下面的主题可以去思考: ( 后面有时间来补充)标准本身的魅力, 降低复杂度,使得更加有效的协作和分工。规模之大鱼吃小鱼。变化的S曲线。正循环。( 集装箱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吸引更多的货物,规模化上去,更低成本,以此循环最终达到饱和。)引爆后对于港口的影响。后发优势。

被改变的世界~

(好久之前..)一本和物流相关的书,一本不无聊的书。书内很详实的讲明了历史,集装箱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是如何在在传统航运中由于想要提高效率而出现在人脑海中,又是如何一点一点克服所有技术性障碍,然后是如何受到了现实中的种种阻碍,来自码头工人的,工会领导的,政府的,行业竞争者的,港口规模不够的,etc。封底上有几个词,作为推荐此书的关键字:经济史。嗯,的确是这样。经济史。从这本书里,这个不是那么像故事的长篇里,集装箱成长记清清楚楚的被纪实。除了看到集装箱技术性的一面,这本书中有意思的是,随着集装箱而崛起的,或者说,由于这个人集装箱才得以面世的:马尔科姆.麦克莱恩,所有集装箱的一切变革,全部和他有关系,所以这本书几乎又可以当成他的传记来看了。另外,书中提到的码头工人的生活,以及当时美国一些地方或中央政府的政策,看起来也是相当有意思的(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嗯,另外呢,作为我个人欣赏的一点,从这本书中写到的集装箱变革,可以看到所有变革在推进时候的几乎所有会发生的事情。最典型的当然是各种阻力了。这让我想到前几天一个哥哥跟我说的,有些事情,即使你是对的,但是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不对的,这件事情就是不对的。集装箱的变革就是触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比如码头工人的工作时间会大大减少,比如码头工人再也没办法偷东西了,比如依赖于那么多码头工人而生的很多“高层”,他们就是被直接触犯到利益的人。所以集装箱的推进被弄到了十年之久。嗯,集装箱改变世界。我们无法想象曾经航运是多么的慢,多么的没秩序。现在的全球化,现在的及时生产,集装箱的功劳,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最后,一点点小小的好笑。这本书在零六年当选畅销书(美国),可是中文版在今年八月才出来。。。

物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被怎样使用。

买了一年的书拖到现在才看o(╯□╰)o 懒癌不可治。书评随看书速度更新,也当是自己的整理。一二章。物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被怎样使用。——摘自第一章一个箱子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集装箱的价值在于以其为中心建立起的一整套物流运输体系。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而此书则是围绕着集装箱的出现以及作为一项新技术对固有产业的颠覆来描写。以集装新为核心的全球物流运输体系所带来的物流运输效率的提升以及物流运输价格的大幅度降低了物品在全球流动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而在此之前,运费可能占了物体成本的 25%。作者在第一章试图为我们留下一个印象:因为集装箱而运转起来的现代物流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那么在此之前呢。码头的搬运工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性质导致的罢工、偷窃以及以人力为主力的搬运工作效率的低下这一切导致物体在运输过程中绝大部分的费用竟然是在码头停歇的这一段时间,而这也导致工厂选址的限制。集装箱改变的是一个产业,包括码头工人的消失、兴亡的码头以及整一条物流链。每一个新产业的兴起总是伴随着一批人工种的消失和一批新生的企业。那么,谁是催生了这一切的人呢。待续。

***改变世界

我书单上怎么会有这种书,真是奇了怪了。介绍集装箱的起源历史影响,写论文呢你?在我看来,全书最大的价值便是书名,无其他。切,什么东西不改变世界啊?不开玩笑,安全套真改变世界,避孕药也改变世界,没有她们,世界不知道要多出多少人呢!100503上外公家

盒子改变世界

全球贸易的进程或许早在1492年地理大发现前后就开始了,记得玩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忙碌于从非洲买来一船船的黄金和象牙,倾销到美丽的里斯本,如果心情好的话就弄到北欧的奥斯陆,能卖个更好的价钱。正是从那时起,海上运输在全球贸易中开始扮演主角。在海上运输发展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总是商人们追求的目标,于是,精明的荷兰人取下了当时在商船上必备的火炮,用甲板面积小但船舱大的廉价船只巧妙地逃避税赋,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名。之后海上霸权几经易手,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欧美铁路运输系统的成熟,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又一次刺激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而1956年理想X号在新泽西州纽华克港的尝试,无疑给全球贸易带来了接下来50年的新增长点。一、新生事物从发明到付诸使用再到广泛推广,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1879年爱迪生就发明了白炽灯,可直到20年后,整个美国也只有3%的家庭享受到了这一划时代的发明。同样,集装箱从出现到推广也经历了9年的磨砺。1、码头装卸工们为集装箱的应用带来的阻力国际运输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各国劳工有着先天的议价优势,因为没有了他们的生产,当地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作为海港运输的顶梁柱,装卸工们也拥有着这样的优势:在工会的力量下,新技术带来的劳动力节约受阻,加上关注就业情况的政府目光短浅,为集装箱的应用带来了阻力。2、公路铁路海路联运为集装箱同一标准的建立带来的阻力由于不同的运输公司负责不同区域的运输,而不同运输区域对集装箱的设计要求不同,所有运输公司都缺乏意愿去承担对自己来说不必要的成本,例如公路运输要求集装箱长度不能过长,以便应付山路弯道;铁路运输要求集装箱侧面抗碰撞能力要强,以便应付运输过程中箱体同车厢两侧的碰撞;而海路运输要求集装箱上下承压能力要强,以便应付多个集装箱在船只上的叠放。关于推广阻力,有一个现实的例子:谢国忠先生给当前全球汽车业引以为救世主的电动汽车泼了冷水,他认为缺乏充电设施的广泛建设,即便电动汽车真的实现了能源节约上的绝对经济,仍然无法在短期内为汽车行业带来什么好处。二、新生事物总是伴随着竞争过度的泡沫在度过了9年的成长期之后,1966年开始集装箱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到1970年各大主要航线全部实现集装箱运输,但伴随着进入集装箱运输的船运公司越来越多,一艘艘新船不断下水,船运公司的利润受到了极大的挤压,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开始飞涨,伴随着各国经济景气度的下降,船运行业雪上加霜。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兴起,急速扩张,直到2000年泡沫爆裂之后留下了微软、苹果、谷歌这些优秀的种子。在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推崇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当下我国新能源发展状况也如出一辙。风能太阳能设备产能严重过剩,或许也是一个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几年之后将会淘尽黄沙始见金。三、集装箱给亚洲带来的财富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在集装箱港口建设上的投入为他们60年代开始的崛起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也使得亚洲成为了全球工业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廉价的劳动力让这些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而现在这一幕仍在中国上演(或许演不了太长时间,沿海的工业已经面临着内迁和转型)。日本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方面再一次显露出了他们开放的观念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如同明治维新时期派出岩仓使节团一样,再一次派出代表来到美国实地考察集装箱的应用,回国后不仅投资建设集装箱港口,更把供应链管理推到了极致,丰田的“零库存”模式成为全球企业争相效仿的目标。盒子改变世界,不为过。

一点点个人感觉

历史上总有一些看似普通不为大众注目却实实在在为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事物,比如流水线,又比如集装箱……内容略显干涩,但我仍然能从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中感受到人类社会(更多是商业社会)前进时坚定而沉重的脚步声最富表现力的情节当属码头工人与自动化机械的“港口争夺战”,对“万恶资本主义世界”中现代工人运动的了解也算是我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观念有些落伍的书(2016年)

暂时还只看了几十页,集装箱改变世界所谓的标准化,不就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的作用吗?还没有看到什么其他新东西,可能思想是一样的,但是结合时代,出现新的事物,集装箱的世界!要为我推开新大门啦,要开始了解一个新的行业啦。又翻了100页,觉得思想还是差不多,对于集装箱行业其实也没有很系统地讲,去豆瓣看了评价,所谓的国际化视野,标准化观念,对我来说有点小儿科,如同互联网思维一样,现在有点眼界的人都已经有了这样的观念,比较落时的书了,到此为止吧。

算是美国物流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与其用中文标题,我倒觉得直接用英文的来的好点,而且本书说的最多的就是美国港口的屈辱斗争史,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老的一代的退出,然后你就看着新老交集的撕咬,这在哪都有,不一定只是美国。书还不错,可以当着标准化的书籍学习下,尤其是做平台的兄弟姐妹们,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中文版的实在不咋地

本来是一本不错的书,只读了一章,好心情就全被毁了...第一章的里面共标注了17个注释,可是看完第一章后直接就是第二章了,咦?注释呢?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有啊,再回头看目录,有啊!在最后啊!可我的怎么木有啊?哥仔细一看,目录的最下面有一行小字:本书的注释及参考文献放于www.****.com,请读者注册后搜索书名,在相应的网页上下!载!注!释!及参考文献资料,请参阅。哥的胸中顿时有如万马奔腾尼玛啊!买你一本书看个注释还得上网还得注册还得自行搜索还得下载!这样显得很高科技么?早知道哥找个电子版的书好歹不用动脑袋,动动鼠标就行了么,少印个注释你能多挣多少钱哦!一本二百多页的书定价49.00贵了点吧?你还把注释给省了,你干脆把字也省了读者自己上网站手抄得了,还能练字。


 集装箱改变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