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教辅 >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
ISBN:9787307038349
作者:於可训
页数:444页

章节摘录

  真正从基本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角度触及这个问题的一些实质性的方面的,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和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巴人(王任叔)、钱谷融、王淑明等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③他们的观点和论述的侧重点虽然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但作为一种整体的倾向,其共同的出发点都在于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和文学批评中的教条主义倾向。针对创作中出现的图解政治(包括政策和某些关于生活本质的理论或概念)的倾向,他们认为,文艺不是一般地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因为“图解”也有“图”,即形象),而是要以它的特殊的描写对象——人为中心,即“文学是人学”。同时,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又不能是一种毫无灵性的反映“整体现实”和“生活本质”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实感的。只有写出了这样的人,才算“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因此,文艺要达到“教育人、改善人”和“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就“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中心”。基于这样的理解,他们批评“有些作者,为要使作品为阶级斗争服务,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道理’,就是不想通过普通人的‘人情’。或者,竟至于认为作品中太多人情味,也就失掉了阶级立场了”。因此这些作品的“政治气味太浓,人情味太少”,“不能打动人”。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涉及到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虽然因为“反右”斗争未能继续深入下去,在60年代初又作为“反修”斗争的对象遭到进一步的批判,①但在这次讨论中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以及广泛涉及的文学的性质、功能、特征等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对于创作与批评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及教条主义的倾向所作的批评,都是对“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一理论原则本身以及在贯彻这一理论原则的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偏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修正、补充和“反拨”。此后。在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即被持续不断的批判所取代,但在具体作品的讨论和评论中却时有涉及。60年代初,有关文学中的“共鸣”现象和山水诗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可见,它的影响并未完全中断。真正恢复文学的“人学”命题的合法地位并将文学中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推到历史的前台,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由此,也便使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关于文学自身的特殊性质和规律,即形象思维和创作规律问题的讨论,在50年代初就有所涉及,具体到形象思维问题上,最早是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中涉及到的胡风对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的论述。形象思维本来是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思维规律,它不同于科学的抽象思维,而“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来思维”①。从40年代到50年代,胡风也多次谈到形象思维问题。以作家的这种特殊的“认识作用”作为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的理论武器。但50年代初对他的批评却认为他过于强调艺术认识和文学创作的感性特征,贬低乃至抹杀了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当时的文艺领导为要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提高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强调要在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和注意文艺的规律。可见,形象思维问题的提出,是与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50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同时也受到前苏联学术界讨论形象思维问题的影响,文艺界对形象思维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同样也是由创作实践中的问题引起的,具体而言,即是文学创作如何正确把握“艺术特征”,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典型形象。但是,当讨论展开之后,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什么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等一些比较纯粹的理论问题上,离创作的实际越来越远。后来又因为在“反右”斗争中,形象思维的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竟上升到“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潮”和“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高度,①致使这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长期被搁置起来。直到70年代后期结束“文革”之后,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涉及到形象思维问题,②形象思维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这个问题的讨论后来未能继续深入下去,在理论上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在这期间开展的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所经历的变化极为相似。问题的提出也是源于一个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问题,即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关系问题。有的读者根据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的“距离说”(即在审美状态下主体要与对象的实用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移情说”(即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将情感移注于对象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认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包括批评)可以超出现实的功利关系之外,从而对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次序问题提出了疑问。③蔡仪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批评了朱光潜的“距离说”和“移情说”,认为美感是源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功利性,重申了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服从政治标准”的原则,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但是,在讨论开始以后,争论的焦点很快便转向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就“美的本质”、“美感”和“自然美”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初步奠定了美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和理论基础,出现了后来对我国的美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不同学派的思想萌芽。美学问题的讨论虽然没有像形象思维问题那样遭受到政治的批判,但讨论中的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也限制了不同学派的发展,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美学的发展才真正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形象思维和美学问题的讨论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又过于局限于纯粹理论的范畴。离创作和批评的实际较远,但对正确认识文学的特征和创作的规律,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参照作用。尤其是对本期文学中出现的某些极端政治化的和教条主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这些讨论无疑也起到了一种重要的缓冲作用。无论是作为文学理论的基本建设还是作为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这些讨论如同上述对文学的“人学”特征的诸多问题的讨论一样,是本期文学理论思潮在探讨文学的性质和功能问题上所取得的重要收获。  文学的创作方法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 文学的创作方法因为涉及到作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所以长期以来,在新文学的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又因为创作方法问题往往与新文学的历史传统和创作实践密切相联,所以长期以来,它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建设和学术探讨的重点。在当代文学史上。则由于上述原因,它便成了一个与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故而这个问题也就吸引了更多的理论注意,成了本期文学理论讨论和争论的焦点。由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较早在新文学史上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在迭经变化之后,成了新文学的主要潮流和基本传统,故而本期关于文学创作方法的讨论和争论又主要是围绕现实主义问题展开的。这是本期文学思潮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论  中国新文学的整体性与当代文学 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而言,当代文学无疑属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范畴。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①之类的概念和观点,即是注意到了当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这种整体的历史联系。这种整体的中国新文学观不仅仅是文学史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中国新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际。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到了19世纪中叶,因为外部时势的变化和文学自身代有新变的要求,像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历代诗文革新运动一样,也在酝酿一场革新变化。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等人首开风气,主“变”敢“逆”,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古典文学长期以来所依附的道统和文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对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文学改良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影响,加上甲午战争后日益加深的内忧外患的刺激,维新派提出的“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等等文学改良的主张显得更加明确、更加激烈,也更进一步动摇了古典文学的传统根基,孕育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契机。经由19世纪后半期这些文学革新浪潮的剧烈冲击,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到了20世纪初期,已经走到一个历史转变的最后关头了。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勃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其是1917年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此后,在近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这两个阵营之间,从社会制度到意识形态,从经济体制到民情风习,都有极严格的区别,并且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和斗争之中。这种新的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对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使20世纪世纪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跳出了古典诗文革新的窠臼,挣脱了近代文学改良主义的束缚,在完成从古典向现代的最后转变之际,即成为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使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始终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新的世界历史格局之中,在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参与改造中国和改变自身的历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因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获得了新的文化品格和本质规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精神传统。虽然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上,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文学派别的分裂与斗争和各种不同的文学潮流的消长与更迭,但就其贯穿始终的主导倾向和主要潮流而言,却是在这种新的世界历史格局中,伴随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而形成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文学。  学术界习惯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新文学主流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而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社会主义  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说明了当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新文学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按照毛泽东对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所作的阶段性划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①。故此,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都是整体的中国新文学主流即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发展阶段。正如中国革命的这“两个步骤”具有一种先后承接和转换递进的关系一样,当代文学无疑也是前此阶段的中国新文学主流的一种历史的发展和延续。  ……

书籍目录

~总 论中国新文学的整体性与当代文学——中国新文学的阶段性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整体格局上编 1949~~1976年间的文学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时代风尚——文化传统与外来影响第二章 文学思想潮流第一节 本期文学思潮发展概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第二个阶段:从1958年到1965年——第三个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第二节 本期文学思潮理论焦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文学的创作方法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三章 各体文学创作第一节 本期诗歌创作本期诗歌创作概况——本期抒情诗创作——本期叙事诗创作第二节 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本期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本期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诸代表作家——本期反映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中短篇小说诸代表作家第三节 本期小说创作(下):长篇小说本期长篇小说创作概况——本期几种主要叙事类型的长篇代表作第四节 本期散文创作本期散文创作概况——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第五节 本期话剧创作本期话剧创作概况——老舍的话剧创作——本期历史剧诸代表作家中编1976~1989年间的文学第四章 社会文化背景拨乱反正与解放思想——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第五章 文学思想潮流本期文学思潮发展概况——本期文学思潮理论焦点第一节本期诗歌创作本期诗歌创作概况——“归来者”诸代表诗人——“朦胧诗”诸代表诗人第二节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一)本期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第三节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二)“伤痕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反思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改革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发展的概貌,特别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客观上概括了中国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做到了史论结合,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以适应课堂教学需要为主,为给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课外阅读的能动作用,同时也因为篇幅的关系,为使内容更加精练,文字表述更加简明扼要,本教材一般不罗列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复述作品的情节内容,也尽可能地减少常见资料的引用和对单个作家、作品的一般性的阐释与评价,主要集中笔力讨论一些综合性的和比较宏观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使本教材能够更好地体现“史论”的特色,发挥“史论”的优势和功能。

图书封面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考研专业课。=-=
  •     这本我就不说了吧
  •     我觉得我要死了,这本书为什么能充满如此多的长句子?我看本中文教材还需要跟看阅读理解一样,不停对句子成分进行剖析,半天都搞不懂这么长个句子在说什么,要人命啊……
  •     太泛了抓不住重点看不下去啊
  •     很不错的经典教材,虽然对作品讲解不全,但是对大的背景环境介绍的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