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自考 > 中医学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09129562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药物学的发展,带动并分化出相应学科,对于如何炮制加工药物,南北朝时的《雷公炮炙论》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同时,药物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方剂学的诞生和发展。由《内经》13方到《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至晋代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普济方》,清代的《医方集解》与《成方切用》等都是传世之作,是研究方剂学的重要文献。新中国成立后,中药研究从单体提取,到复方成分的研究,中药新品种的发现如红景天、青蒿素……一大批已应用到临床。剂型的改革如注射剂、粉针、片剂、气雾剂、冲剂、胶囊、口服液等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应用,也提高了疗效。  综上所述,内、外、妇、儿、针灸、药物这些中医药主干学科,伴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实际上中医药学内容还十分丰富,浩瀚无际。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眼科等著作颇丰,也各具学术特色,对临床贡献也很大。除此以外,中医治病方法手段很多,以方药、针灸为主,还有刮痧、火罐、水疗、蜡疗、泥疗、推拿、捏脊、割治等,这些疗法还在不断改进、发展,如小针刀、中药离子透人等,一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迅速革新的古老医学,日益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及相互联系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形态结构而言,人体是由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皮、脉、肉、筋、骨五体以及眼、耳、鼻、口、舌、前后二阴等诸窍共同组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这些脏腑器官在形态结构上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命物质方面,组成各脏腑器官的基本物质都是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全身,以维持机体的功能活动;在功能活动方面,各种不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整体的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前言

  《中医学》是一门介绍祖国传统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医学的综合课程,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之一,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第2版教材已用6年,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全国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编审委员会。的要求,更好地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使之更适合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科层次教学需求,为一使本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对第2版教材进行修订。  本教材分绪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重点讲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特点。上篇为基础部分,分10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学。下篇为临床部分,分4章,即内、外、妇、儿科病证。  本版修订,以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中医药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为此,本书以“临床为先、基础够用,,的原则精简了第2版教材内容,并于临床部分各病证章节补充了预防调护的内容。  根据2009年4月新乡主编会议精神,编委会明确了编写思路、体例及分工。会后即进行编写工作,6月份进行交叉审稿,8月份于石家庄召开了全体编委定稿会议。经反复认真讨论修改,全书最后由主编李佃贵教授修改、统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院校和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积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成人医学专科教材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不多,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使用本教材的院校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下次修订时加以改进,使教材质量不断提高。

书籍目录

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四、中西医学之比较上篇 基础理论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 精气学说一、精气的基本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相互关系第2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脏腑一、五脏二、六腑三、奇恒之府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一、精二、气三、血四、津液五、神第3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经络的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第4章 病因病机第一节 病因一、六淫二、七情内伤三、饮食失宜四、其他因素第二节 病机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升降失常第5章 诊法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一、基本原理二、运用原则第二节 四诊一、望诊二、闻诊三、问诊四、切诊第6章 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一、阴阳二、表里三、寒热四、虚实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一、气病辨证二、血病辨证三、气血同病辨证四、痰饮辨证第四节 六经辨证一、太阳病证二、阳明病证三、少阳病证四、太阴病证五、少阴病证六、厥阴病证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一、卫分证二、气分证三、营分证四、血分证第六节 三焦辨证第7章 治则与治法第一节 治则一、治病求本二、扶正祛邪三、调整阴阳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二节 治法第8章 中药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炮制二、中药的性能三、中药的用法第二节 常用中药一、解表药二、清热药三、泻下药四、祛风湿药五、芳香化湿药六、利水渗湿药七、温里药八、理气药九、化痰止咳平喘药十、止血药十一、活血化瘀药十二、平肝息风药十三、安神药十四、收涩药十五、补益药十六、开窍药十七、消食药十八、驱虫药十九、催吐药二十、外用药第9章 方剂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的组成二、方剂的剂型第二节 常用方剂一、解表剂二、治风剂三、祛湿剂四、清热剂五、和解剂六、泻下剂七、消导剂八、祛痰剂九、温里剂十、理气剂十一、理血剂十二、补益剂十三、安神剂十四、开窍剂十五、固涩剂第10章 针灸学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一、针法二、灸法三、取穴法第二节 腧穴一、十四经穴二、经外奇穴第三节 其他针法一、三棱针二、皮肤针三、皮内针四、耳针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一、治则二、特定穴位的运用三、常用针灸处方下篇 临床部分第11章 内科病证第一节 感冒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证第四节 喘证第五节 血证第六节 心悸第七节 胸痹第八节 不寐第九节 郁证第十节 癫狂第十一节 痫证第十二节 胃痛第十三节 呕吐第四节 泄泻第五节 痢疾第十六节 腹痛第十七节 便秘第十八节 胁痛第十九节 黄疸第二十节 积聚第二十一节臌胀第二十二节头痛第二十三节眩晕第二十四节中风第二十五节腰痛第二十六节水肿第二十七节淋证第二十八节消渴第二十九节痹证第三十节痿证第三十一节内伤发热第12章 外科病证第一节 总论一、病因病机二、辨证三、治法第二节 各论一、痈二、疖三、疔四、乳痈五、瘰疬六、缠腰火丹七、脱疽第13章 妇科病证第一节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二、月经后期三、月经先后无定期四、月经过多五、月经过少六、痛经七、闭经八、崩漏第二节 带下病第三节 妊娠病一、妊娠恶阻二、妊娠腹痛三、胎漏、胎动不安四、堕胎、小产、滑胎五、妊娠肿胀第四节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二、产后恶露不绝三、产后发热四、产后身痛五、缺乳第五节 妇科杂证一、癥瘕二、不孕症三、妇人腹痛四、阴痒第14章 儿科第一节 肺炎喘嗽第二节 小儿惊风第三节 水痘第四节 百日咳第五节 痄腮第六节 厌食第七节 疳积第八节 紫癜第九节 遗尿第十节 夜惊

作者简介

《中医学(第3版)》分绪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重点讲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特点。上篇为基础部分,分10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学。下篇为临床部分,分4章,即内、外、妇、儿科病证。

图书封面


 中医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