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传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影视艺术传播学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06031183
作者:潘源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电流和电磁波成为继语言和文字之后的又一信息载体。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以及后来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虽然使信息传递几乎消除了距离障碍,但仍然局限于自然语言的传递。电影、电视的出现,则使信息传播有了光学影像或电子影像及声音的新载体,而声画新载体自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人为媒介物、一种视听符号的新语言。  就传播学意义而言,电影是继语言、印刷、报纸和文学、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传播形式之后诞生的“杂交媒介”,它由制作者或相应机构组成传播主体,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凭借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媒介材料,通过影院、剧场等传播渠道向广大受传者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以达到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大众、影响观念、陶冶情操、发展文化、拉动经济等目的,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之一。电影媒介的诞生与发展也推动了电视媒介的问世。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建立在亚历山大宫的电视台正式开播,又一电子传播媒介面世。电视是在广播媒介与电影媒介的交叉点上分离出来的,运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多功能现代化传播媒介。从此,世界上有了凭借运动着的影像和声音实现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电影、电视媒介,开始了意义构建与传播的新时代。

前言

潘源的博士学位论文《影视艺术传播学》经加工修改,就要正式出版了,嘱我写序。作为导师,我一是高兴,二是愧疚。高兴的是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首部影视艺术学与传播学交融整合的《影视艺术传播学》问世了,这毕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意义;愧疚的是自己学识和精力所限,对潘源的帮助太少太少。我们的三年师生情谊,是在互教互学、切磋交流之中铸就的。潘源聪慧、好思、勤奋。她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就立下了要在影视艺术学科研究领域里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言前人所未言的志向。惟其如此,她独辟蹊径,“将影视艺术纳入到传播学体系,用传播学理论的现有成果观照影视艺术,把影视艺术作为传播手段,探寻其传播‘意义’的潜能”,从而在这两门学科的联系互补的更广阔的跨界研究中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潘源的这篇论文因其“有创见”而赢得博士学位,当之无愧。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新世纪。潘源自觉地清醒认识到:凭借现代科学的新媒体技术,影视艺术以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和渗透性之强,在人类的文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别的艺术门类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探寻其传播‘意义’的潜能”。

后记

无论是学科,还是理论体系,都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不同知识范畴总是相互杂糅交融,其重合部分的各种特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印证,往往更易反映出事物的某些本质和真实状貌。研究影视艺术的传播特性,既非“影视艺术的传播”:亦非“影视传播的艺术”,而是将影视艺术纳入到传播学体系,用传播学理论的现有成果观照影视艺术,把影视艺术作为传播手段,探寻其传播“意义”的潜能。同时,将影视艺术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相衔接,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寻找不同学科体系的连接点,以更透彻地研究与把握它们的本质特征,这便是我从事“影视艺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具学科跨度的研究往往能够开拓出全新的领域,在学科间隙找出隐含的联系,这是囿于某个孤立的领域所难以获得的契机。理论研究不但要拓展视域,还需在发展中进一步探求其新的可能性。正如当前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其技术发展无疑将赋予影视艺术传播新的维度和特性,使其进发出新的活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患传播领域,从而产生的新型传播模式。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本形式,整合了报刊、书籍、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使从前各自分离的传播形式得以连接或重叠,重构了文字、影像、声音等传播介质、乃至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集创造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新型系统和传受方式。在新媒介技术的整合下,电影和电视生发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功能,获得新的传播特性。

内容概要

潘源,影视学博士。曾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近十年。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学术著作:《电影话语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主要译著:《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推销幸福的魔法师》(九州出版神,2009)《世界精彩悬念小说选》(几州出版社,2009)《八百万种死法》(新星出版社,2006)《冷山》(接力出版社,2004)《幸福》(九州出版社,2004)《第二次吸烟》(群众出版社,2004)《最可口的冷饮》(群众出版社,2004)《神秘悬念》(九州出版社,2004)《谋杀俱乐部》(九州出版社,2004)《布朗神父探案系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别为小事抓狂》(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抛开忧虑去赚钱》(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梦锁危情》(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参与论文集:《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中国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欧洲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f105)《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2003)参与编撰:《世界长篇名著精华》(漓江出版社,1992)《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精粹》(漓江出版社,1992)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  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第一章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论——意义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传播系统结构与意义流通    一、传播与传播结构    二、信息与意义传播    三、意义的传播地位    四、意义的理论肯定  第二节  影视系统与传播的交叉性    一、作为媒介的影视传播    二、影视传播与传播功能    三、影视传播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特殊性    一、非艺术传播与艺术传播    二、电影电视的艺术传播    三、影视艺术传播的本质    四、交叉性影视传播形式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意义生成场域    一、场域概念与场域理论    二、生成场域与三个自然      1.意义来源之域——物理场      2.意义凝练之域——心理场      3.意义构建之域——心物场      4.意义生成之域——行为场第二章  影视传播主体控制论——意义的赋予机制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把关控制作用    一、不同传播模式中的把关    二、不同把关者的主控取向    三、传播主体的重构性把关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宏观制约作用    一、文化语境的环境规约作用    二、传播制度的限制约束作用      1.传播制度与预先把关      2.制度把关与调节机制    三、激励机制的隐性引导作用      1.评奖资源与价值体系      2.奖励机制与评价标准  第三节  媒介技术的基础制约作用    一、传播技术与意义生产    二、数字技术与表达潜能    三、数字技术与传播观念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观念导向性    一、传播观念与媒介生产    二、经典理论的观念之争    三、观念的理性先导作用第三章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论——意义的传播载体  第一节  不同视域内的传播媒介观    一、影视表达媒介与“意象”    二、意象表达媒介与“符号”    三、意象论与符号论差异性  第二节  影视意义传播的形式建构    一、意义与形式      1.意义表述与形式建构      2.意义表达形式丰富性    二、秩序与结构      1.艺术秩序与形式结构      2.结构关系与传播意义    三、表述与建构      1.景框空间与造型意象写意性      2.色彩与光影造型的诗意营造      3.声音的表现功能与声画对位      4.文内语境的取境与造境手段      5.动态时空的多维复合性表意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差异    一、时空表现差异与传播艺术性    二、信息形态差异与冷热媒介论    三、介质性能差异与艺术表现力    四、传播环境差异与心理参与度第四章  影视艺术传播接受论——意义的沟通互动  第一节  传受互动与意义共通空间    一、接受理论与传受互动    二、期待视界与期待类型    三、意义及其建构创新化  第二节  交通理论与意义生成趋向    一、“交通”论与文本类型      1.“单向交通”及其“读者式文本”      2.“多向交通”及其“作者式文本”      3.“可读式读者”与“可写式读者”    二、“审美距离”聚焦人性  第三节  生产者式文本与互文建构    一、大众文本与大众创造力    二、大众文本的意义与愉悦    三、互文式文本与互文建构第五章  影视艺术传播价值论——意义的现实转换  第一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娱乐审美价值    一、在娱乐中审美    二、在释义中愉悦  第二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商业经济价值    一、经济驱动下的影视艺术传播    二、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融会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社会建构价值    一、拟态环境与社会现实    二、伦理文化与影视观念    三、议事日程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文化播扬价值    一、影视艺术传播与文化地域性    二、影视艺术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后记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影视艺术传播学》:影视艺术传播系统论,意义的生成场域。影视传播主体控制论,意义的赋予机制。影视艺术传播媒介论,意义的传播载体。影视艺术传播接受论,意义的沟通互动。影视艺术传播价值论,意义的现实转换。

作者简介

潘源的博士学位论文《影视艺术传播学》经加工修改,就要正式出版了,嘱我写序。作为导师,我一是高兴,二是愧疚。高兴的是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首部影视艺术学与传播学交融整合的《影视艺术传播学》问世了,这毕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意义;愧疚的是自己学识和精力所限,对潘源的帮助太少太少。我们的三年师生情谊,是在互教互学、切磋交流之中铸就的。

图书封面


 影视艺术传播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