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电影批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
ISBN:9787301069486
作者:戴锦华
页数:282页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小鞋子》
第一节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第二节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叙事·表意·修辞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第一节 “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第二节 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三节 《蓝色》:主题与色彩第四节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第三章 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第一节 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第二节 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第三节 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第四章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第一节 梦·释梦与电影
第二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第三节 《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第四节 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第一节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 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第三节 记忆的葬埋与钩沉第四节 结局与结语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语:《阿甘正传》
第一节 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第二节 《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第三节 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第七章 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夜》
第一节 “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第二节 《黑板》的寓言
第三节 寓言的寓言
第八章 影片分析举隅Ⅰ:《人·鬼·精》
第一节 女性的主题
第二节 自抉与缺失
第三节 拯救的出演与失落
第九章 影片分析举隅Ⅱ:《霸王别姬》
第一节 历史写作
第二节 男人、女人与人生故事
第三节 暴力迷宫

作者简介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图书封面


 电影批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不敢说评论这本书,只是有这本书想到了蓝,基耶斯特洛夫斯基,还有自由。========================================================作为一个电影业余爱好者,我通常都是像其他人一样,为了消遣,娱乐,发泄或者寻找某种渠道的认同来看电影的。因此,直觉得感知和对画面本身的迷恋成就了我观赏电影最大的快感,当一部电影结束,大多数的时候,不管是欢笑,眼泪抑或是不屑都随之匆匆落幕。印象深刻的,或许是电影触动了我内心的某处神经,抑或是挑动了我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瓦砾,而引发我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思考社会和人生,更多的,我选择通过电影向我阐释的影像和意义来反思自己的知识,我渴望读懂电影中深层次的意味并且加以自身的感知。然而很多时候,当我观影后想要记述一些东西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语言的无力,我无法述说电影本身所产生的张力的来源,也无法在自己叙述的过程中找到逻辑的起点。而《电影批评》从一个基础而深刻的方面给了我一些思想和理论的渊源。正如作者所说:“在银幕世界面前,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于为观众直观地发现、辨识;于是,人人都可以‘看懂’电影”,人们更多地专注于“影片中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的议论至上,仿佛‘真实’式一个永恒存在、不言自明的参照系统”,正如我开始所说,我总是希望渴求从电影中得到某些知识和思想的印证,然后将这些观察纳入到我认识的“艺术欣赏或文化消费的趣味与成规惯例” 当中。这本书关注影片文本,主要是想透过文本,去表达某些哲学的,美学的、社会的问题。最后一种“影评”是将电影文本视为一种文化素材,和其他文本与社会现象一样,用以服务于思想建构。自由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作者对《蓝色》的解读以及对导演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讲述。在此之前,《蓝色》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常常感受到电影的美丽,疼痛以及刻骨铭心,但是又仿佛遮住了一层面纱,我总是觉得离电影很远,遥远而瑰丽的美感。我曾试图从一个国际背景,比如社会主义的解体的大的角度来理解电影,但是总是过于宽泛而显得生搬硬套,也试图分析影片中令人产生“惊颤体验” 的细节,比如女主角一系列表情,语态的转变,浸入咖啡的砂糖,女主角拎着箱子用手划过粗凛的墙壁之类种种,我总是难以更深地理解,而作者从电影作者论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性,读完后让我对电影本身,欧洲历史以及导演本人产生了很深的兴趣,同时也对“电影导演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基耶斯特洛夫斯基从更深的角度进行了观察和理解。“基耶斯特洛夫斯基这位骤然闯入欧洲电影视野的‘迟到的天才’,当然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从曾经被柏林墙所标志的冷战分界线的另一端:昔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走来。因此,他的作品序列与倡导并实践于欧美/昔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资本阵营的‘电影作者论’形成某些必然的错位。” 1957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谈到“明天的电影”问题:“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如同一种信仰或一本日记那样,是属于个人和自传性的。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将经第一人称来表现自己和向我们叙述他们所经历的事情……” 而基耶斯特洛夫斯基正式这样一位走出社会主义氛围中的导演,他对于社会和对人本身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当社会主义解体之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大潮如潮水般倾泻涌入到人们心中,而导演是如何进行解读的呢。基耶斯特洛夫斯基选择了一个很个人的角度来讨论“红白蓝”,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导演没有大张旗鼓地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叙述,他说:“我从来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考虑事物,当然我不想把我的电影做成一个宏大模式,或者在一个全球范围内,那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不相信社会存在,我不相信国家存在,我只是简单的想,我不知道,大概有六千万单独存在的法国人和四千万个体的波兰人,六千五百万独立的英国人,这是决定性的,他们都是有个性的单个人。” “你拍电影就要给人展示一些东西,带他们到其他地方,而你是否带着他们到一个幻觉或是理性的世界都不重要……很多人不理解我寻找的方向。他们认我,我背叛了我看待世界的道路……我从来不认为我背叛了我的想法和我生活的态度,迷信的祭坛,算命,预感,直觉,梦想,所有的这些都是人类的内在生活,同时也是电影表现的最难之处。我努力从开始就努力到达那里,我是一个不知道却一直在寻找的人”。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基斯洛夫斯基认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因为,自由主义社会没有国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阶级道德一类的或虚构、或强制的全民道德。个人的道德承负及其软弱无力在自由主义社会中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所谓自由主义伦理,首先是对个人的道德承负力的脆弱的体认。在自由主义社会,个人的道德是怎样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过个体性的道德困境来探讨自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负担。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含义。任何价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大理念也体现为具体的个体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伦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当的办法是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社会主义的先师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这样的评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也许,自由本身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人们总会先于自由的悖论中而无法自拔,“正所谓任何一种自由同时是一种囚禁,而任何一种囚禁,同时也意味着享有自由”,即耶斯特罗夫斯基以独特的形式向人们重新展示生活中这些理念,意味深长,没有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导演的严重是绝对的。蓝色是有关自由,那是讲什么自由?解脱旧爱的自由吗?自由的定义是什么?爱情的定义又是什么?在《蓝色》中,女主角“不断地逃离,逃离陷阱:爱,友谊和怜悯,她相信逃离会使她享有自由;但这场奔逃的前提,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暴力依然夺走了她曾经拥有的‘陷阱’或‘囚禁’:爱、友谊和怜悯。正是在这里,再度显露出了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标识:法国三色旗中的蓝色象征着自由的理念和理想,但在影片《蓝色》中,蓝色却是最为直观的囚禁的形象。” “她用毁灭、用玷污,将自己变为一无所有,变为一个没有来处、没有历史的零。” 正是在《蓝色》中,一位有着独特深刻思考的导演为我们书写了生与死,记忆与遗忘,对生命的逾越,痛苦与煎熬。而对电影本身的光影、音乐以及内在的隐喻思考的解读使得我们能更加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同时也能让我们在把玩电影的过程中得电影之精髓,思电影之琐碎。
  •     我是看了她帶的耳環判斷她是t的。在二教。聽她用一段段地書面語講述文革時期讀書的坎坷。她的這本書,實在深圳翻開的。還記得她寫《1984》的故事,大抵文革卻是成為文化人心頭的殘忍沙漠。但是對於電影,我覺得她太過學院的風格,似乎在象牙之內更中聽。畢竟,很多時候,電影的批判是意識形態的工具理性產物。
  •     阅读电影批评的时候我正好知道了一个叫做周传基的老杆子。他在他众多的博客上以不止一篇文章上叫喊着要反对综合论。周老先生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在同时,我还在听戴锦华老师的上课音频。她也提到在80年代有过关于电影综合论的讨论。她讲到十分遗憾,因为虽然当时已经证实这一论点的不恰当,但是现在的教科书依然故我。很遗憾这样的一段表述已经表达了我的好恶。周老先生有关电影的研究其实是相当具有实干精神的。他着重的视听语言以及各种电影元素的讨论其实只是集中在拍电影,即导演对电影表意的控制层面。感谢他众多的博客和论坛给我们这种电影门外汉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他的教导语言充斥着硬性的规定和激烈的反问语气常常让我不知身处何地。但他不止一次的重申电影综合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犹如毒瘤,认为不根除中国电影就不能进步,我觉得有点扯。有朋友调侃这是周老爷子的假想敌。中国电影如何进步这种相当大的问题大到任何层次的回答都不可能做到完整的解答。一个综合论的革新就可以?我相信导演们不会抱着一个革新过的理论拍电影就像我不相信现在他们在拍电影之前会先复述下什么是电影综合论。理论到实际是个渐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长期的,不可视的。没有人会简单被一个理论控制,你还得问问制片人答不答应不是?周老师,有他没我是不是不太客观呢?您不就是要培养出一些能够好好控制电影视听语言的小杆子让他们更好的为中国电影服务吗?交给他们实际的技术吧。戴锦华老师,原谅我的激动把您丢了。同样的对综合论的批评,戴老师要显得温和很多,同时,也就理智更多。我的这么多废话因为戴老师在电影批评里的一句话激荡而出。我希望把它单独放在一个自然段。戴老师在回答理论对她的作用时这样说:“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其出自欧美或本土,都一定具有它自身的历史,现实脉络,因此,具有它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限定;同时,也可能造成我们对另外一些重要面向的盲视.........理论只是或可借重的利器。将某种理论应用于批评实践,无所谓成败,而在于理论范式是否于对象文本具有阐释力,是否开启了思想与批评的新空间和可能。”感谢戴老师,这已经不是对某个技巧,某个理论的探讨了,这是种宽容和辩证的性格。因为这个观点,我激动万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对学电影评论的同学有帮助,建议阅读
  •     推荐给孩子们看的书,孩子们很喜欢
  •     终于知道了戴锦华老师为何如此受尊重。除了李洋老师。这是我看到的第二个可以媲美国际学术水准的当代电影学者。当然,戴老师也是文学方面的大家。那些讽刺戴老师的,就省省吧。
  •     包装太路人,当时大一,感觉很多读不懂
  •     对理论的介绍和实用的入门书,就读了看过的电影的分析。
  •     专业角度,涨姿势。电影批评-戴锦华
  •     相比于李道新的影视批评学,这本书的易读性强些,在电影分析中娓娓道来,易于理解。
  •     非常好的一本书,理论与分析的完美结合。但实际上是四点五星,最大的问题是,电影批评作为对新自由主义胜利的反动,同样无法提供新自由主义的替代物。
  •     啃了两遍。
  •     无法想象到的延伸
  •     意义特殊的一本。
  •     这就是戴爷那本《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老版吧?
  •     入门似乎很棒…几篇经典电影的影评…
  •     只不过较作者的《电影理论与批评》简单一些
  •     将电影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得天衣无缝,理论在具体的影片批评中鲜活地重现、印证,一步步加深读者的印象与理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些电影批评的角度真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比我学的文学理论书籍强了不知多少倍!
  •     翻旧书。要再看一次《情书》,因为这本书,因为小樽。谢谢五条赠书。
  •     很不错的书,教科书常用这个版本,直至很不错,装订简约大方。还比较便宜。
  •     看了看过的电影的批评,很多点现在还是看不懂。
  •     这本是在图书馆看一翻开就爱上了,嘿嘿。
    太棒了,用心理学社会学来分析电影真的很贴切。
    尤其是看到最喜欢的电影《情书》的分析,真是
    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自己。。
    爱电影的朋友强烈建议购买。
  •     理论看得极为吃力,其实还有很多不解之处。内容主要是关于文本层的解读,但用了某些术语让我这种门外汉还是觉得一头雾水。不过略过不懂的读完还是会觉得很赞。
  •     戴老师的书一直很棒
  •     讲道理!讲电影理论和影片分析只服戴锦华!又一本几乎整本摘录之书♥“所谓艺术是对凝视的诱惑和对凝视的驯服。艺术的意义在于,将凝视的目光变为一种了悟:了悟到欲望和匮乏的绝对。艺术并非是分享内心的和谐,而是分享欲望与匮乏,并非争夺欲望,而是相互维持对幻想的抛弃。银幕当然并不真的映照我们的身影,却能够成功地制造一种混淆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地唤起一种心理认同机制观众在影片中认同于英雄,也认同于蒙难者,认同于赢家,也认同于输家,认同于好人,也认同于恶棍,认同于男人,也认同于女人。于是我们经历着无尽的悲剧与喜剧,目睹着无穷的爱神与死神,自己却毫发无伤。”“所谓的恋物,是指某部影片、某位影星、某种银幕形象所唤起的狂热爱恋及某种爱屋及乌的心境。”
  •     文献
  •     理论拨开迷雾又制造迷雾 理论给人以底气又使人恐惧 我真的低沉了 在戴爷翻花绳一样华丽的文字里 我陷入巨大的无力感
  •     是理论型的!但是不单调,可读性蛮强的!总之,不能不看就对了!
  •     自学的好书~
  •     绝佳入门书
  •     内容是不错的。但是书送来的时候已经破损。后来联系了客服给了一张二十元的礼券买了另外一本。
  •     如果想接触编导这个行业的话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它从各个方面教你怎样去分析一部电影,受益匪浅。
  •     教材类的书,如果是做电影研究,还是是看看别的书
  •     电影评论
  •     与文学理论相互参照,格外受启发
  •     很有益处,通俗易懂
  •     作为教材的严谨性 极度喜欢作者的语言表述方式 竟有一些看电影原著的感觉 然而这些电影并不存在原著 并在还原剧本的情形下解读了庞大的观众难以发觉的信息 将电影作为一种理论进行讲解 内容很厚重。
  •     感觉书写得挺专业我是外行看热闹不过有收获
  •     受益匪淺
  •     专业课用书,必备品!
  •     虽然很薄 但是很有内容
  •     就是排版有点不太好
  •     涵盖的电影理论知识较多。
  •     为了考试呗!庸俗....?
  •     一本有用的书,虽然不是学电影的,但休闲看看也不错
  •     电影这种东西,折换成文字总少了点灵气,不过本书真的不错
  •     书籍是老师推荐的,里面的观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很不错
  •     视听语言、镜像他者、电影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看完后感觉真是一个大写的“服气”。这本书也算是为从学术的角度评价电影开了一扇窗啊。
  •     卖家发货很快,书非常不错
  •     戴锦华先生是我在电影理论界最敬仰的一位老师之一!很遗憾从未上过她的课,但是她所有的与电影相关的著作我都已拜读过。这本书是目前中国电影理论界唯一一本较有体系的阐释电影批评方法、理论并有详细样文的教科书。全书以当前流行的各种电影批评理论方法为切入点,详略得当,且各有文本细读作为样文,堪称电影理论界的又一本教科书。但是,我就不自量力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分析对象的影片过于大众化,虽有普及之愿望,然而作为专业教科书,还应考量一下备选样片的质量才好!诚然,如能像《镜与世俗神话》一样通过对通俗影片的分析达到意识形态和文化批评的目的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但我仍希望戴先生能够考虑一下专业的界限。
  •     没事看看,张张见识。
  •     简直不敢承认我是今天才读完的…
  •     阐释极大丰富了我对电影的认识
  •     干货
  •     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更好的镜子了。
  •     初学者的好教材,再版了很多次呢,大家一起阅读经典吧
  •     虽然和专业不相关,但读来依然有趣。架构高远,思想深刻。正版
  •     一边解剖一边教学,理论功底与艺术敏感都无可挑剔,言简意赅的教程,电影批评的典范
  •     即将电影文本化后通过结构主义以及叙事学等近代文学流派分析。作为文本分析实践是极好的。
  •     深入浅出,电影文化研究的经典范例。
  •     批评写得还挺犀利的。
  •     我是从这本书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特别是如何根据具有厚度的理论来具体分析文本。戴锦华老师威武
  •     很专业,但是有些难懂了。
  •     戴老师的书一向严谨有致,此书分开来看,可以作为一篇篇相关电影的论文,实为初学者入门之选!赞一个!
  •     ....读过她的这本书后才知道为何她名声两极分化....
  •     这本书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对喜欢电影和影视导演学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资源。戴锦华的书一向不错。
  •     有一些介绍不过是帮同学买的
  •     五星级啊!
  •     女性细致入微的感性体验加上常年学术积累的理性分析,透彻,通俗,使受益匪浅。
  •     shihe休闲阅读,要说多么专业嘛。。。
  •     帮同学买的,应该不错。评价晚了
  •     非常好看!!!!最喜欢《小鞋子》和《黑板》两部电影,所有的评析都非常棒~!!
  •     对于稍有影视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受到写作时间的限制,在举例方面不尽如人意
  •     书寄来之后,我只是看了一点点,关于《阿甘正传》部分的。因为要给学生上《影视欣赏》课,只得临时报佛脚,一口气买了十几本关于影评方面的书。之所以选择戴老师的这本作为开篇,道理很简单,它薄,不会用厚厚的大部头把我吓住。都说戴锦华老师的书太深、艰涩。但我感觉戴锦华老师写的东西很有深度,眼光犀利深邃,能透过电影本身看到它所隐含的社会实质,非常难得。我们看影评,不光光看光影、看情节,还要看到光影背后的东西,而这恰恰就是戴老师要告诉我们的。能用这么小的篇幅,把这么深奥的道理讲明,非有大学问者不能为也。每一篇都值得仔细品味,不能求速度,但要求领悟。
  •     传说中的戴爷,字字珠玑,满口留香。
  •     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以及佛洛伊德等理论,顺手拈来。
  •     包装挺好的,印刷业不错
  •     不错!相当的不错啊
  •     看完第二版再看第一版,重点是被替换的霸王别姬一篇。可以感觉到两版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一些不同,除了保持思想上的敏感和批评的恳切外,第二版的语言已通过更加直白的叙述拉近了自身与理论和读者与批评思想的距离。那种令人阅读后恍然通透而印象深刻的功底,再次表明作者与学子以及大众爱好者深度交流的渴望,也是借书中展现的影片影人和方法,我们得以一同站在更包容与细微的角度探索广阔的电影世界
  •     不错的书~~还蛮深刻的~~~~~~~~~~~~~~~~~~~~~~~~~~~~~~~~~~~~~~~`
  •     很有深度,把各种批评理论学说结合到具体的电影中,分析电影的拍摄及内涵,值得多读深读。
  •     理论入门。
  •     狠狠推荐大家读戴老师的书,真是启迪智慧
  •     这本书别人评价特别好 小小的一本
  •     很喜欢就是没有怎么看
  •     戴锦华才气洋溢。文本解读尤其细致入微,灵光闪现。
  •     爱电影的人必读圣经
  •     慕名已久,然而没有能够在学校里蹭到她的课说起戴先生,学校里的有些文青就会心向往之吧我虽然不是文青,只是因为要为这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却发现正如传说中的那样很好看,很受益
  •     客观来讲,戴爷的字还是早期的比较有说服力,《昨日之岛》已经看得有些吃力和膈应了,不是文字本身有过多的难度,而是字太不透气,作为一个精选集她挑选的篇目可以多少窥测出这个时期她的研究方向,作为粉丝我必定首先要迎合个人阅读倾向性,说实话当时看到之后倒吸一口冷气。个人目前的单篇排名前三是:《美国往事》、《放大》、《情书》,只要一聊到第四代和第五代、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文革话题和女性主义,就自带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自顾自言意味。因为过于笃定、激进和被填充,反而失去了更多可言说的空间。常常在想,这是不是几乎每个搞研究的到后期都会遭遇的瓶颈,学术生命中的更年期。
  •     学习用
  •     假期自补系列07:戴老师文章读来颇费力,虽然其间的电影理论早有接触,但有些还是读晕了。。知识博大、分析严谨有深度,境界之高实在是让人仰望,不管那是不是过度解读,但只要能自圆其说的文章总能让你从中得到思维启示。
  •     老师同学都推荐读这本书,事实上确实很有用,理论结合实例,戴锦华的书都挺不错~
  •     专业、深入!
  •     书的质量很不错,价格也很合适··
  •     由符号学展开引出第一电影符号学,结构主义的开篇从电影的深层次和一般性惯例让读者理性的看待电影,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由此转到第二电影符号学,从精神分析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添加感性认知,总体来说,无论是作者的理论布局还是语言介绍,都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     上电影课的辅导书,ok!
  •     传媒大学老师推荐。特买来研究。
  •     学院派有学院派的好。
  •     上課的時候,老師有介紹,讓我們去買。果真很不一般。比起其他同類型的書,是很突出的。更何況,是個響當當的戴老師寫的。自然不一樣。
  •     很不错的书,虽然内容有点太专业了
  •     比上课老师讲的清楚多了!!!!!!
  •     教科书级别的影评,语言灵动,写法经典。
  •     长得很朴素,内容很扎实。
  •     电影批评/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