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教育现象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04164131
作者:王萍
页数:244页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当前研究进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追问
第一节 教育现象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教育现象学产生的历程
二、教育现象学发展中的重要作品及其分析
第二节 教育现象学的特点
一、鲜明的实践性
二、浓郁的人文性
三、至高的规范性
四、强烈的反思性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澄明
一、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
二、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的还是现象学的?
三、教育现象学是实践的还是思辨的?
第四节 教育现象学移植的中国土壤
一、我国的传统哲学富含现象学因素
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具有浓郁人文色彩
三、我国的教育格言契合教育现象学理念
第二章 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哲学方法论探析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概略
一、现象学产生的背景
二、现象学的产生及现象学运动
第二节 现象学的方法
一、悬置与还原
二、直观
三、描述
四、反思
五、解释
第三节 现象学哲学及方法对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一、现象学为教育现象学提供哲学基础
二、现象学方法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三、现象学方法对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教育现象学方法阐释
第一节 教育现象学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以故事、诗歌等为“数据”
二、对事物追根溯源的探究
三、从故事中提炼主题或意义
四、文本自身的邀请性
第二节 教育现象学方法诠释
一、对话式访谈
二、教育学观察
三、趣闻逸事的改写
四、追溯辞源
五、主题或意义分析
六、文本写作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方法与相似方法的辨析
一、教育现象学方法与教育叙事的异同
二、教育现象学方法与教育人种志的异同
第四章 教育现象学方法应用:以中学生厌学体验研究为例
第一节 选取问题:中学生厌学体验 ,
第二节 搜集并整理厌学体验及厌学故事
一、以厌学体验调查问卷选取访谈对象
二、围绕厌学故事进行访谈
三、整理与改写厌学故事
第三节 分析厌学体验及厌学故事
一、对厌学故事进行现象学式的提问
二、初步提炼厌学故事的主题l
第四节 追溯厌学的辞源
第五节 探寻厌学体验的意义
一、成绩的隐喻
二、关系的价值
三、学校的隐喻
第六节 厌学体验研究的文本写作
第五章 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局限
第一节 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应用范围
一、已有教育现象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作为一种态度和取向
第二节 教育现象学方法的价值
一、丰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二、变革教育研究的思维
三、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坚持教育的本真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局限
一、研究者的选择性
二、研究对象的体验性
三、研究结果的情境性
四、研究结论的零散性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相对较低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应用》对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对教育现象学的特点及基本问题进行了简明的辨析,对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作了明了的阐释,并以中学生厌学体验研究为例展示了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应用,对教育现象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局限作了中肯的说明。教育现象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相对新生的学术领域。《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应用》的研究主题具有理论探索上的前沿性和实践上宽广的应用空间。

图书封面


 教育现象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日常生活中,太现实和太理想的人有一相同之处:都不怎么讨人喜欢。无他,太现实则过于世故,太理想则不通人情。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过于现实,容易造成教育功利化现象;教育太理想了,两三年就推广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不论出发点如何都有“曲高和寡,折腾人”之嫌。我们知道,任何理论要能成一家之言,必然有“求革新求完美”的冲动,教育理论也不例外。事实上在教育领域,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的教育理论不断玄思化、抽象化,无法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继而改变教育功利化的现实;缺少教育理想的教育实践,越来越技术化、实用化。例证之一是,视“教师”为一个饭碗、安于现状的老师恐怕不在少数吧?他们无动力、无方向去摸索新的教学法,所谓教学无非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直到教学方法老化、教学理念固化,视“新课改”等任何教育改革为“折腾人”;更何况,教育实践本来就有“求稳定求实用”的倾向,再有理想的老师,时间一长也难免滋生“惰性”,人性使然。综上,当前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难让人满意,还是因为没能在“太现实”与“太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共识。王萍博士致力于寻觅一条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可行路径,她的想法记录在《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在王萍笔下,“教育现象学”首先不是一套让人敬而远之的概念系统。“教育现象学”本身没有一套理念,它靠人的领悟。基石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尽可能把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概念、个人观点悬置起来,从日常真实的生活世界出发。即“关注人的体验,培养人的敏感性”、“强调对个人经验的关注,教会学生对自己的某种经历进行反思”……简略地说,该理论强调通过个体生命感受鲜活的世间种种,通过分析这种感受,还原、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真相。这样一来,“教育现象学”不同于那种“现在普遍流行的、迷恋于方法的谨慎、测量和统计分析”的科学教育理论,它本身没有灌输一套概念系统,而是靠人的领悟。“教育现象学”的反思是:科学教育理论的很多研究主题早已远离日常生活世界,有的从哲学中借鉴一些名词术语展开研究,有的从自然科学中借鉴更加严格的量化方法,“就好像我们事先被允诺可以得到一枚新鲜的李子,由于谨慎和严密,汁液反而跑掉了,结果却只得到一个李子干,学生们也只能尝到李子干的味道。”也就是说,出于对“新鲜李子”的向往,教育实践的老师们具备一种对生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内在力量与追求,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则能体验到丰富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教育现象学”的理想:一个萌生于对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批判与超越的理想;一个立足实践,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一个灵动与鲜活的理想。”王萍博士总结陈词如是说。她在书中就如何应用“教育现象学”进行教学,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案例。当然,“教育现象学”自身有其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对教育实践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实践者克服“求稳定求实用”的惰性,与天性作战;且要有很高的领悟能力,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真相本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虽说如此,“教育现象学”终究提供了一条用教育理论照亮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现象学”前几年还不为国人所知,这两三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介绍与推广。王萍博士说,这离不开北美“现象学教育学”领袖人物之一的范梅南教授三部著作在国内翻译出版后所起的作用。这三部著作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成长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很有用哦,推荐~
  •     想专攻教育现象学的初学者必看之书,也适合老师家长阅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抽象
  •     在写教育现象学方面的论文,这个作者尽管思考方面还是不是那么大家,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可以借鉴上面引用的很多现象学书本和文章。
  •     想了解教育现象学的发展,可以购买一看。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兴学问。
  •     对现象学本身没有说清楚,大概作者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懂。教育现象学更强调对生活世界的忠实还原,悬置概念分析,确实能洞察到一些细微的地方。但回过头来讲,我感觉不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教育现象学和作为一种方法的质性研究有多大程度的差异。
  •     买此书是想学习一下现象学的方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