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外观设计 > 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8392301
作者:董豫赣
页数:177页

内容概要

初,懵懂学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虽有数门功课不合格而侥幸毕业;又于清华人学师从张复合教授研习近代建筑,虽因论文之事推迟半年亦能履冰而过;后于中国美院师从王国梁教授钻研中国园林,却因英国语言的不过,虽毕业而未获博士学位。虽不博西语而好为人师,先是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教授聘至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教书至今。为厘清讲义所断续撰写过的60余篇杂文,居然有各类杂志愿意刊登;偶然著成的两本小书《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居然也都在半年左右重印;机缘巧合所建成的三四幢建筑,亦颇自得,而近年来所迷恋者乃为造园,于是,能在北大于“现当代建筑赏析”大课之外,另开的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正能让满足两种陈旧不一的癖好——教书与造园。

书籍目录

“从”丛书序序:模板、模型与模样从家具设计起点家具建筑——作家住宅画家住宅“家具”与“壕宅”家具(墙、住宅、院落)水边宅成都院宅清水会馆——建筑部分清水会馆——院落部分造园起点清水会馆图游记针对本书的对谈附录1:《DOMUS》中文版访谈附录2:《建筑师》杂志清水会馆座谈附录3:图纸目录后记:关于601

编辑推荐

这套书并不承担建筑学的所有问题,“从”丛书既不收录建筑师的所有作品——它不是产品目录,它也不收录那些看似精美但不经思考的作品——它不是建筑摄影集,它只待以“从X到Y”为狭窄但清晰的问题,对建筑师追问这样的问题——当初从什么角度介入建筑实践,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视角是否得到过持续的聚焦、矫正、转向?这视角将从建筑师复杂的实践中筛选出能被这一问题所考量的作品。 本书以“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为线索,对作者本人对建筑赋形的思考与实践经历展开个人微“复述”。

作者简介

在《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一书的书名中,“从……到”的状语有多重含义。首先,它从时间上涵盖了作者从初涉建筑至今的10余年的研究时光;其次,它从范围上对作者研究建筑的视野进行了限定——从家具到建筑、从半宅到半园;最后,时间的叠加所导致的研究范围的转变,也在这本书里以专业视角得到了尽可能清晰的陈述。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及收藏。

图书封面


 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以可量度的建造方式抵达建筑的不可量度。”这是康说的话,读董豫赣的书后,我对此的理解是:“可量度的是匠作,不可量度的是意境”。“风格起源都是有件事做得足够久然后被呈现出来的样子,风格只是之后的别人的总结”。这是董在采访中说的话。话语中透出的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的一种坚持,不过后来我觉得叫做偏执更恰当。这两句话几乎概括了董豫赣做建筑和做事的方式。“从。。。到。。。”,这个句式本身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描述,它完完整整的包含了一个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董豫赣本人对这个句式解释得更深入,他说“从”后的“家具建筑”是偶然中为他近十几年来的建筑实践开启的起点,“到”之后的“半宅半园”也必定不会是终点,它可能是另一段实践的起点。还没读到一半,我已经不带丝毫怀疑的认定董豫赣是个对建筑喜爱到偏执的人。读完,我觉得有必要对此书、此人梳理一番。董豫赣,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中国美院,北京工业大学—北大,这一条是他念书的线索,一条是从业的线索。仔细阅读其求学从业经历,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聪明的人,他读书时不爱学英语,从业时不爱挣钱。他身边有很多牛X人物,如清华时的沈克宁、吕彪、李岩,北大时的张永和,或许显得他黯淡无光,但这都是他日后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基石。有些劳动付出,虽说未必都会即时被体验到或是呈现出好的结果,但是,这种投入就像罗西说的,是石匠扔到屋顶上的大石头,能量储藏在高处,某一天掉下来就会砸死过路人。所以,可怕的不是平庸而是一直平庸。董豫赣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几乎用书的标题就可以概括。家具建筑,探索的是家具对于建筑的赋形能力。这也是我最初感兴趣的地方。这个家具的关注点,源于一个基本的建筑问题:如何为建筑赋形。我认为这是一个诚实的人提出的一个诚实的问题,它最基本也最难以得以解答。他说这个问题令自己焦虑紧张以至于不知设计从何入手,直到家具设计给他带来的起点才有所缓解。现在的学生喜欢也可以随手做出很炫的形式结果,但不喜欢追问到最基本的问题。从自己最困惑的建筑的最基本的地方开始研究,这是我欣赏董豫赣的地方。家具墙、家具住宅、家具院落,他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来。家具墙的纸上设计成果奠定了他之后的实践中对小木作开合灵活的特点、家具赋形能力的迷恋,但是也由于过于沉溺于对家具赋形能力的探索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问题,例如文中对话中提到的,家具因为建筑化而固定的方式和家具原有的自由移动的特征的优劣,几何的家具和非几何的使用的人之间的关系。家具建筑的概念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由于有了概念基础而变得随心应手,很多时候涉及到具体的建造问题概念还是会显得无力。当然,也是由于他自身关注点的逐渐不同,家具概念也渐渐不在设计中首要考虑。董豫赣在书中对自己的建筑设计、施工建造等方方面面的叙述是极其详尽的,详尽到因为不了解具体建筑情况我常常在阅读中会因为阅读障碍不自觉跳过很多对具体设计建造的叙述。水边宅和成都院宅算是对家具建筑概念的实践。我的感觉是家具建筑的概念在这几次实践上表达得并不尽兴。之后董豫赣的兴趣渐渐转向中国园林,和他的理论研究有关。清水会馆是书中最后一个设计实践案例,也是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清水会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他当时正在研究的中国山水。中国古代文人“搜尽其峰打草稿”的写生习惯影响了他的设计方法。他先将很多曾在各种场合打动过自己的空间片段绘成图纸,然后仿中国古诗对仗之法将这些空间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看了一些照片,最后的清水会馆的成果是,的确有很多动人的独立片段,的确能隐约看到康的影子。但没到现场,对于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性则不得而知,看平面总觉局促紧张,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急于把先前设计的太多的空间片段塞进去有关。互成性是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对此,他举过一个关于东西方人的行为差异的例子:比如这有个房子,那有棵树,这里开了一个窗,西方人关注窗的形式考究,而中国人关注树与窗的关系。这是东西方归类法的差异,西方注重“物体性”,中国注重“关系性”。所以历史上西方产生众多优秀的单体建筑,而中国产生优秀的建筑群。“关系性”的分类方式直接导致了他对互成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关注。他用风情、色情类比互成性这个概念,家具和建筑的互成,园林和住宅的互成,植物配置和建筑设计的互成。书后周榕与董豫赣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周榕是个思维逻辑极其严谨的人,他的追问让董豫赣猝不及防。不过其间太多的概念我只是一知半解,即使放慢阅读速度我也还未能进入他们对话的语境。标题的两个概念:宏大叙事和个人微叙事,我只能尽量去理解。宏大叙事:一种抽象的功能描述,代表集体发言,言语中出现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目的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改造。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早期的现代主义柯布、密斯都是如此。个人微叙事:一种具体而微的表述,针对具体的个人和场景,提出具体的问题,如他需要什么;这里风从哪来;这里的水流向哪;这些对具体的设计会产生什么影响。仅仅关于建筑,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个人微叙事的表达,但我觉得孰优孰劣还是得放在具体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来讨论。“设计就是给自己提问题,提完了你去解决它,否则我不认为我是在做设计。如果没有问题,让我来做一个形式的话,我到现在还没这么好的脑子”。董豫赣在对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有所共鸣。
  •     期末时节做设计再度焦虑,于是书瘾不可抑止地发作,将近两个月没读,果然如饥似渴。也怪董先生写的入味,触及近年总是敏感的几根神经。大约我也是贡布里希所提及的那种脱离理性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那类吧,所以斗胆说还真是同病自怜。我呢,从来只喜欢旁通,这书这人真是对了胃口,于是主动忘了交作业,执意读完。发现董先生一五一十的还真是可爱,跟Philip Johnson有得一拼。又想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容易,从杜甫到李白不容易,从汉赋到唐诗到长短句就更不容易。董先生文字里还隐隐透露出的诙谐假若有一日可贯彻到建筑里岂不妙哉,那份拘谨也就该随风去了吧。实话说,清水馆里那个厕所里的长形锯齿窗真把鄙人雷住了,用力过猛实在生猛。公共纪念性的手段用在出恭如厕的地方,岂不叫人便秘?处理住宅必有生活化的语言,即周榕所说的个人化叙述。我在想像假如有幸在该厕所解决内急的过程中,突然得到了空间神意的启示,耳边响起Mozart的安魂曲,觉得神已可及,忽惊觉裤子还没来得及拉上,岂不尴尬。就算在庙里,和尚也不能成天住大殿里吧。其实呢,我也就想说,这房子要是放松点儿就好了。毕竟是作为人在生活么,可不能总那么绷着。絮叨一堆,好的坏的,总影响不了这是本让人想想问题的好书这种事实。书里一群聪明人说话,烟灰如我等看着真觉得有趣。
  •     今年的春季学期貌似没有董老师的公选课了,原本蹭课的打算也泡了汤,上学期一直念叨着考完试去听他的现代建筑,但每周四晚上又因为各种事情各种课程各种考试一直未能实现。他那么努力,那么认真地生活,而我这么不用功地读书,以至于只能远远地看着他……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设计大家族中的跨界 总会有些启发的 好书!
  •     晦涩的书籍不在于完全去理解作者的意图,给予个人对于问题另辟蹊径的思考才最为重要。欣赏董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学术道路上的坚持。
  •     听过他的讲座再回过头来看书,其实老董一股子的建筑师傲气,不管是为形赋形还是专门按照建筑学的逻辑丝丝不扣找理由,老董都在佶屈聱牙的开阔下逼自己走上生硬却不失乐趣的空间。只是能否作为住宅的本意,我觉得有点悬。
  •     董显然是有一腔热血的明清造园人。反复冗长的设计是否是园子的真意境,本人浅解肯定不是。
  •     略微明白了赋形 但是不喜欢仪式感这么强的居住建筑 话说大家都从独立住宅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     从赋形问题讲到家具建筑,又到中国园林,给四星是对作者理论突破的期待
  •     略略翻了一下,还行
  •     挺好 就是太绕
  •     很理论。清水会馆很有意思。
  •     读到笑煞我也
  •     很欣赏他的建筑实践态度,对于他所深切钻研的方向,有怀疑亦有期待
  •     这书适合搞设计的人看,挺小资的。
  •     要读这本书还真需要通读古今学贯东西= =从卡尔维诺到宋朝妓女,从康,斯卡帕到计成李渔张岱。纵是如此,有些观点还是难懂的。
  •     值得一读,董的书自恋,像是猫在舔自己的毛,恶心又销魂
  •     近三个月读完的唯一一本建筑类书籍 作者诚恳 读来也有趣 访谈部分是最有收获的吧/关于互成性 关于核心出发点/开始不那么反感建筑理论
  •     属于兴趣型的书,易读
  •     对仗 自明性 互成性 宏大叙事与个人微叙事,糊糊涂涂的看完,为什么理论要这么不让人简明易懂。
  •     镜子空间和玻璃空间的启示;对仗的提法;董老师的坦诚与可爱。
  •     遗憾这本书 印刷错误很多。 不为追求黑白分明的结果,为什么是白 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如果是黑,也会有人问他为什么是黑。可以用一种模糊的态度,但又秉持理性的原则 去追求丰富的结果。1+1,并不只能是等于2。
  •     读过这本书让人有点鸡血,现实太,,,,
  •     喜欢
  •     董老师的书都很深邃呀。
  •     好书,作者是我关注很久的一个人,看过了它出版的几本书,感觉他的理论文字很有味道,实践的东西给人很强的震撼感,非常值得一看
  •     董老把自己的“做”的經歷理了一遍,加上他特別有道理的“說”,行知合一,值得學習~
  •     本系之外的老师,最爱的就是董老师,或者说他正式开启了我对于建筑这个领域真正的关注……想去蹭课了……
  •     家具建筑的想法比较有意思~ 清水会所就太累了吧~ 没耐性吧清水会所的内容看完。。。 惊讶于这本书的评分竟然这么高!
  •     有人说对他第一印象是 穷 但不急。静心思考是做好所有事的前提
  •     好像经过上回的刺激之后 对任务要求就淡然不急了 淡定的刚看完书 过程和细节融合还蛮不错…喜欢【可能只需要勇气而不需要建筑学判断它可能既不好也不坏它还没有被评价】 和【 你想把对方给废掉就先让他强壮起来两句戳心】还是觉得读书开脑洞比较好
  •     每看董老师的清水会馆就会有冲动想站在里面,看看光和树影洒在墙上,斑驳婆娑,多一分了解就多一点冲动。
  •     还是觉得说得多做的不好
  •     典型的北大思路
  •     姓名使用名 清水会馆导游册
  •     难得
  •     建筑之赋形的确定性
  •     老董还是以他独特的叙事方法在写他的作品,直爽的人!
  •     学者型建筑师的作品,读研的时候就对作者很关注了,这本合集读了很过瘾
  •     后面采访的比较好看
  •     有点啰嗦
  •     不太喜欢作者
  •     设计理念好,实用性不强。
  •     老董还是值得学习的,虽然一些来自园林的做法我不认同
  •     董老把自己的“做”的經歷理了一遍,加上他特別有道理的“說”,行知合一,值得學習
  •     这本书很好看,看了自己很有感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_^
  •     原来时间真的可以让建筑熠熠生辉
  •     写得跟王澍一样含蓄……
  •     一直以来莫名对董崇拜。。。可是读他的书好费劲。。。
  •     董老师啊董老师...真不知该怎么说...
  •     年前买的书,一直放在童小师的书旁边,没有提起兴趣来读,总觉得这是个怪人。今天一时兴起,拆来读,果然是个怪人,但颇有可爱之处,设计不能说尽美,但是很值得称赞,是我喜欢的行事风格
  •     董老师 很实在,很推荐的一本书
  •     亦文亦匠何乐而不为?匠而不文,丑之将至。我顶!
  •     不是我喜欢的叙述风格但或许作者当真是个能认真做建筑的人,不过15年建筑学背景只是做了2个项目实在无法让人心怀敬意
  •     赣赣这书几乎就是被慕容那次不给面子的"设计课"逼出来的。俩人不一路子,周榕处处给人洗脑,赣赣过于学究,这书写的,还是太紧张了
  •     延续着"非常派系"的赋形研究
  •     西方的后现代至少还在理论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驳式的丰富与升级,中国的后现代诸匠则是一蟹不如一蟹的缩阳,连最最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搞不清,专业能力不足只能靠天空宇宙的瞎抒情补漏,张永和干的好事,慧眼视庸才
  •     作为一个还在学习建筑的本科生,这本书实在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不过,感觉还是有些偏执了。前几天董老师来开讲座,石山一品,里面讲到了他的清水会馆,感觉更懂了一些。
  •     董老师果真是文人→_→
  •     从家具到建筑的思考 融入清水会馆诗人般的情怀 用心之处在细腻的笔触中可窥一斑 砖建筑在北方的土地上非常具地气 只是江南园林的手法 在北京多风、少雨、冬冷的气候下还适合么? 有点怀疑。。。
  •     自传,线索控制得很好很清晰。
  •     关于造园的起点
  •     读起来很酣畅,有些内容都傻笑起来。董老师很幽默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