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外观设计 > 与古为新章节试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1
ISBN:9787506038287
作者:冯纪忠
页数:214页

《与古为新》的笔记-第43页

......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到了巴洛克时期,梯形做的就是这个意思:使得路看上去好像缩短了。比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一个广场,上面有建筑物,它们是这样——阶梯上去,两边是房子,当中是个喇叭口,这样就感觉广场亲切了。所以,这个手法其实是米开朗基罗开始就有了。
请问: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广场叫什么,在什么地方?

《与古为新》的笔记-第111页 - 十、色彩

进门的镂空墙应该是刷黑的,但是洞里头应该是白的,背后全都是白的,这是对比了。一黑以后,就变的敞亮一些。
柱子都不是白的,仅仅柱子跟杆件交接的地方是黑的,剩下竖的才是白的。其他都不是白的,是本色。顶蓬的桁条也是本色。
几年前去过一次,油漆的颜色都变了。本来柱子都是本色,柱子和杆件接头的地方都是黑的。我解释:为什么我们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个建筑里面要把节点弄出来,而且要很醒目、很整齐、有力?因为节点一有力,才能把整体的稳定性强调出来,人就更加注意整体的稳定。何陋轩相反,要把这个变黑、变模糊仪电,实际模糊得没那么厉害,在暗的空间里面把整个涂黑,而且是节点,叫“模糊、弱化”。弱化,杆件就比较漂浮了——他就为感觉白的一段东西在一个空间里面漂浮。这样一来,就感觉结构是飘忽的,整个屋顶变轻了。两个斜撑是底下的,是本色的,因为它辅助柱子。上面的杆件涂白色。
横的杆件倒是对的,也是涂白色。因为它属于结构,为了让屋顶漂浮啊,就这样做。属于屋顶的结构都是黑白的,属于柱子的是本色。(2007年7月24日)

《与古为新》的笔记-第1页 - misc

在“人与自然”一文中,我讲“形,情,理,神,意”,讲到北宋到南宋是写自然,写山水的精神,到明清开始写意,苏州园林写主人自己的意,从园林发展来讲是这样的。整个方塔园的设计,取宋的精神,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
在几个朝代的古物里面,特地选择了宋代的“古”,只有宋代的神韵才能与现代的“新”的,有独立个性的境界想通。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的自由宽松,特别是北宋,其文化精神普遍有着追求个性表达的取向。比如,在唐代,宵禁时分百姓是不准随意进出里坊的,到了宋代就开放了,有市井和流动的百姓。
---------------------------------------------------------------------------------------------------------------------
在尺度上使松散的格局不失之松懈。取“冗繁削尽留瘦”之意。
---------------------------------------------------------------------------------------------------------------------
房子是南北向,但摆的过程是时间和空间的互相定位,互相变化的一个过程。
---------------------------------------------------------------------------------------------------------------------
来游者的目标是方塔,这是极为明确的,因此对入口的位置和由入口到达方塔的路线必须加以经营。不论是北入口的通道或是东入口的堑道,高低起落,都是为了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通过通道和堑道标高的变化以模糊游人对塔基绝对标高的概念。通道与堑道有所不同的是两者的建筑性一弱一强。通道略有曲折,辅以花境的曲线,以增强游人总体的感觉,从而积聚期待,以加重方塔突然呈现时的惊喜。
---------------------------------------------------------------------------------------------------------------------
甬道:如果路是一直这样低下去,给人一种往下走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路是用一块板,再一块板,这样一点一点错开,让人走路有一种变的感觉。这样的变动,就能让人少抬头。因此,差不多到了再抬头,已经到达了广场。
---------------------------------------------------------------------------------------------------------------------
“旷”与“奥”:甬道表达的是空间的“奥”,到了广场就是“旷”。根据空间的序列来确定“收”和“放”。从北门到塔院就是欲显先蔽的过程。园中开敞的元素,一个是建筑的广场,一个是水面,一个是草皮。
在广场上看塔的视线,塔院的墙与塔尖要形成一个角度。应该是60度多一点,人抬头可以看见,再大的话,旁边就松了,再小的话看了不舒服。墙不要把塔挡住,墙的长度就应该和塔有关系。墙离开塔的距离也定下来了,两道墙是根据塔高和看塔的仰角定下来的。
---------------------------------------------------------------------------------------------------------------------
塔院:我就讲三个空间:一个是空间从顶上看的,一个是眼睛看的视线点这个水平的空间,另外一个空间就是地面。这三个空间可以是交错的,不一定三个都在一条直线上。三个都在一条直线上是外国的东西。我认为交错的话,这个空间就活泼了。有的空间在平面上是联系的,但底下能走的空间,和视觉的空间又不同,和上面俯视的空间又不同。三个都不同,它就比较活泼。
---------------------------------------------------------------------------------------------------------------------
绿化:松江的马路上有些行道树,它有很黑的树干,而且树干上蛮高的位置才有枝桠。那么它上面有东西遮住了,下面看起来也不拥挤。而且黑色的树干就像很多线条在里面,就很有劲。所以我建议广场上多种那样的树,硬朗的简洁有力的广场里面有几根黑色的线条,很相配。
---------------------------------------------------------------------------------------------------------------------
面与形:塔院一边是明朝的影壁,是一个界限。另一边,我有意变成自然的土山。另外两边,是很整齐的砖砌的粉刷的墙面,再过去是两颗银杏树的石砌的台子。堑道过来,到广场上转弯,和堑道的面是一样的砌法,都是粗粗的纹路。这个墙面转过来,背后就是土垒的山坡。每个面都有变化,即使都是石砌,纹理细致程度也不同。广场的几个面的质地不同,丰富性就比较好。
---------------------------------------------------------------------------------------------------------------------
水岸:一过了石桥,石砌的驳岸就到头了,全部换成了自然的梯形。所以整个水面来讲,背面是石的岸,南面是自然的岸。这就是“人工”向自然的转换。我不赞成一看到水都是栏杆,“人工”总要有一个结束的点。到了小桥,石舫,“人工”就很自然的结束,过来就全是自然了。
---------------------------------------------------------------------------------------------------------------------
北门:北门的顶是错开的,一个横着,一个竖着。因为错开,就有歇山的感觉。而且因为太阳的关系,一个是亮的,一个是暗的。北门是钢结构体系,是一根一根的,不是一块一块的,是线条的,何陋轩用的竹子,也是线条的。
北门前的道路是一个“喇叭口”,这个形状使得大门看着更近一点。文艺复兴开始就开始做梯形的空间,使得路看上去好像缩短了,广场就更亲切了。
---------------------------------------------------------------------------------------------------------------------
东门:一进东边的垂花门,是一个横向的广场,究竟是往那边走呢?我希望人们朝北看,因为北边正好有两棵大树,是过去重要建筑或坟墓上的树,就很自然的往北走了,经过堑道,就到了塔院的广场。
---------------------------------------------------------------------------------------------------------------------
石础:塔院广场里有两个石础,一个在台子上,一个在草皮里,还有一棵修建的树。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本身就在广场上形成了一个构图。摆在那里,也挺有意思的。
---------------------------------------------------------------------------------------------------------------------
何陋轩:节点突出有力,就会使感觉上更稳定。我现在相反,把屋架结构的节点涂黑,把当中的涂白。那么在暗的屋顶下,暗的地方变模糊了,白的地方就跳出来了,脱离于整体结构,就是“飘动”。杆件飘动游离于空间中,整个屋顶就会很轻。
三层台基的方向轴线不同,平面是转动的,空间上就如把“变换的时间”固定下来。我强调这个方向的变化,台子的方砖的纹路更强化了这种变化。另外,在三层地面的三个方向,所有的柱子都在砖接头的地方竖立,这样砖头铆合起来方便,不破坏大的方砖。
---------------------------------------------------------------------------------------------------------------------
弧墙:弧线的东西让时间跟着它的光影一起变动。时间和空间是永远变化着的。墙段各自起着挡土,屏蔽,导向,透光,视域限定,空间推张等等的作用。各自有自己的轴心,半径和高度。若断若续,岛区自成格局,又与整个塔院不失联系。
---------------------------------------------------------------------------------------------------------------------
草顶:整个屋面都是弧形的,檐口形成了一个对外的空间。这个屋面的曲线和欧洲巴洛克时期的空间性质很像,它是向外的。不像过去的建筑,空间是朝里的,它有个中心,空间和光影都汇聚于一个点上。从圣彼得开始,四周还有辅助的内向的点。而巴洛克的曲线都是圆心在外的。巴洛克的时候,教皇和群众见面不是在里面的中心点,而是到大门口,所以教堂外边就有个廊,围成一个空间,把内部空间扩大到外部去了。正好历史上也是扩张时期——英法意荷西,所以艺术也是和政治想通的。
---------------------------------------------------------------------------------------------------------------------
---------------------------------------------------------------------------------------------------------------------
“总感受量”:就是说再一定长度的时间里,同样的人能感受到的总体。到一个地方,它里面走动路线的长短,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是花了多少时间在里面,第三个因素就是它里面的丰富性,空间变化幅度的大小。
---------------------------------------------------------------------------------------------------------------------
"二京"“三都”俱是名篇,或十年而成,或期日可待,禀赋不同,机遇不同,不在快慢。子厚“封建论”,禹锡“陋室铭”,铿锵隽拔,不在长短。建筑设计,何在大小?要在精心,一如为文。精心则动情感,牵肠挂肚,字斟句酌,不能自己,虽然成果不尽如意,不过终有所得。
---------------------------------------------------------------------------------------------------------------------
就艺术创作一般来说,意念一经萌发,创作者就在自己长年积淀的表象库中辗转翻腾,筛选熔化,意向朦朦胧胧的凝聚起来,意境随之从自发到自觉,从意象到成像而表现出来,意境终于有所托付。建筑设计更多的情况是,结合项目分析,意象由表象的积聚而触发,在表象到成象的过程中,意境逐渐升华。不管怎样,三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我们争取的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而着力点是驰骋于自己所掌握的载体之间。
---------------------------------------------------------------------------------------------------------------------
对偶的运用:全园的空间序列的旷奥对偶,北进甬道两侧运用了曲直刚柔的对偶,文物基座用了简繁高下的对偶,广场里用了粉墙,石砌,土丘等多方对偶,草坪和驳岸用了人工与自然的对偶,两两相照。相辅相成。
---------------------------------------------------------------------------------------------------------------------
就多数人来说,来到这里是为了品茗闲谈,并不是存心了解建筑,然而不自觉有所感受,却是事实。涉及建筑感受的问题,是不能单谈建筑客体的,也是要看主体一面的。
沈德潜《唐诗别裁》早云:“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董子云:“诗无达诂”,此物此志也。”
---------------------------------------------------------------------------------------------------------------------
对于古建筑修复,有三种态度,一是修旧如旧,一是修旧如新,一是修旧如故。“如故”就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他认为,应当将雷峰塔的遗址保存下来,并在下面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然后在它上面,用激光来重现雷峰塔的旧貌,给人一种如影如幻的感觉。
---------------------------------------------------------------------------------------------------------------------
王澍:“我做建筑,全凭回忆。而评判一个园子的好坏,也看去过多年以后还记得多少。”“方塔园着力的不只是空间。在空间之前,是旷远之意的自觉选择。”
---------------------------------------------------------------------------------------------------------------------其实譬如博物馆的一件珍品,小者应该独占一橱,大者或独占一室,周围应该用暗色补色加以衬托,灯光则射到展品上,更重要的珍藏应该在进入该室之前,安排情绪准备。
---------------------------------------------------------------------------------------------------------------------
就像下围棋,是黑白棋子。不像象棋,象注定是象,士注定是士,而围棋则是“放到哪里就起哪里的作用”。
---------------------------------------------------------------------------------------------------------------------


 与古为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