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建筑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上海百年建筑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60838953
作者:伍江
页数:204页

《上海百年建筑史》的笔记-第180页

近代上海建筑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从西方复古风格走向现代风格的过程,并最终以大量装饰艺术建筑闻名于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特殊苦难又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复兴。但不论是复古还是现代,也不论是西式还是中式,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中这些风格都是以时尚的面目出现。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是上海近代建筑最本质的特征。

《上海百年建筑史》的笔记-第11页

有时候真是佩服外国人的战略眼光。英国人在宣布上海开埠以后,由于老百姓根本不愿意把把地借给用洋炮打进中国的洋人,因此他们在城中“购地之难,实百倍于吴淞之役”。于是,英国人对清政府提出要求,清政府想想索性让他们自己去挑一块地住到郊区去吧,即“划地为牢,将外国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华洋分居,以图一劳永逸”。你看看英国人多会挑地啊:
大约在1843年底,便大体划定这一区域的界址:东以黄浦江为界,北以李家庄为界,南以洋泾浜为界,西与一片荒地相连,这也就是后来的“外滩”……
他们挑这块地是有战略眼光的:
首先,这里交通方便,三面都沿着可航行的水路,即黄浦江、吴淞江(后来外国人发现沿着它可以到苏州去游玩,就叫它“苏州河”),以及洋泾浜(现在填掉变成延安东路了)。这对转运货物极为重要。
其次,是因为它靠近商业中心。
再次,是因为这个地方三面临水,形成天然的屏障,体现出很好的安全性。

《上海百年建筑史》的笔记-第31页

早期的上海外商大多为贩卖鸦片、丝绸、棉花、茶叶的贸易商,并无房产经营意识。自从“华洋分居”局面被打破后,大量华人涌入租界,租界人口激增,于是许多外商便将多余的自用房屋出租,并因人多房少而收取高得出奇的房租。人们发现,从房租中获得的利润,远远大于也快于贸易利润,而且几乎不具任何风险。因此,大多数外商洋行都很快将商业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大家都赶着造房子,适合当地人习惯的房子像耍魔术般地一片片建造起来。有钱的商人把他们的资金都投入在造房子上,没钱的人借钱造房子,职员、买办、邮差、佣人,所有人都投入到这个投机事业里去,并都从中赚到了钱。
原来那么早以前上海就有过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了,汗啊!这直接导致了那些造房子的人建造大量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的木板简屋,也就是后来石库门建筑的雏形。

《上海百年建筑史》的笔记-第6页

在论到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的特点的时候,作者说正是上海地方文化天生的特质使上海具备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它能够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将其他城市远远地抛在后面。
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正统性。自上海设县以后的数百年时间里,上海一直是一个在经济、贸易和对外交往方面举足轻重而在政治上却毫无地位的区区小县,设于松江府治下,它受中国正统文化的制约就比其他地方小得多。“沪自西人未来之前,其礼已亡。……虽有一二守礼之儒,亦难救正。”此处之“礼”,即正统的官方儒家文化。罗小未教授将其总结为“作为官方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比对其他大城市为少,即上海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这种非正统的社会氛围使古代上海成为大批文人雅士、失意政客的世外桃园。
原来我们老早就是“非主流”了啊,不过也蛮好,自由自在。


 上海百年建筑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