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清代木构造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古建清代木构造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802272552
作者:白丽娟,王景福编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 古建筑常识1.1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产生中国木结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是自成体系的。她产生在中国的大地上,并直接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即由三大部分组成:台基、木柱框、大屋顶。木结构是承重构架,周围的墙壁是起围护作用的,所以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这样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建筑的起源,首先应是对功能的要求,其次是建筑的材料,在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有建筑美的要求。这三个条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时期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对建筑美的不同需求而变化的。这就是说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是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实况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进步的历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规律下发展起来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安静精美的民居和在风景秀美的深山中建造的庙宇……1.1.1 史前人类的居所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侵害以洞穴作为居住场所,如五十万年前北京的房山周口店的山洞,就是当时群居的住所。新石器时代人们有了石制工具,开始人工造“房子”,也就是有了住所,并有了村落。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住遗址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由山东至青海所见的遗址大都位于河谷附近的台地上或两河交叉处,形成聚集的村落。这时候的“房屋”也是在发展变化着的,由地下逐步发展到地上,呈现地穴→半地穴→地面上这样的渐进过程。地穴,称之为穴居。如山西万泉县荆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袋穴,较大的穴深约3m,底径约4m①,周围壁体向内收缩,似口袋内装物品后,将袋口收紧状,所以称之为袋穴(见图1-1)。又如河南洛阳涧西孙旗屯仰韶文化的袋穴,上口径约1.4m,底径约2.4m,深约1.7m(见图1-2),穴底为较结实的黄灰土和红烧土块的混杂层,穴的中部有不规则的椭圆形白灰台②。还有河南省发现的龙山文化的袋穴,有圆形的和椭圆形的,袋穴的上口径为1.8~2.5m,底径为2.6~3m,深约2~3m不等,穴底和周围壁面似经火烧,再涂白灰面。相类似的穴居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

前言

中国古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体系、精湛的工艺技术、优美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一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体系适应性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适应的能力。其主要的特点是:一、因地制宜,取材方便,形式多样。比如屋顶瓦的材料,就有烧制的青灰瓦、琉璃瓦,也有自然的片石瓦、茅草屋面、泥土瓦当屋面。俗话“一把泥巴一片瓦”就是“泥瓦匠”的形象描述。又如墙体的材料,也有土墙、石墙、砖墙、板壁墙、编竹夹泥墙等。这些材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建筑物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加以使用。二、施工速度快,维护起来也方便。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古代工匠们创造了材、分、斗口等标准化的模式,制作加工方便,较之以砖石为主的欧洲建筑体系动辄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一座大型建筑要快很多,维修保护也便利得多。三、木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抗震性能强。俗话说“墙倒屋不塌”,木构架本身是一弹性结构,吸收震能强,许多木构古建筑因此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保存下来。这一结构体系的特色还很多,如室内空间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变化,屋顶排水通畅等。正是由于中国古建筑的突出特色和重大价值,它不仅在我国遗产中占了重要位置,在世界遗产中也占了重要地位。在目前国务院已公布的两千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寺、园林、城垣、村镇、民居等)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现已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33处文化与自然遗产中,有长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清东西陵、明孝陵、显陵、沈阳福陵、昭陵、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等,就连以纯自然遗产列入名录的四川黄龙、九寨沟也都有古建筑,古建筑占了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五分之四以上。由此可见古建筑在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中之重要性。然而,由于政治风云,改朝换代,战火硝烟和自然的侵袭破坏,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已经不存在,因此对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合理利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保护维修是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手段,不维修好不仅难以保存,也不好利用。保护维修除了要遵循法律法规、理论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工艺技术实际操作的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文轻工”、“重士轻匠”的陋习,在历史上一些身怀高超技艺的工匠技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因此古建筑保护维修的专门技艺人才极为缺乏。

书籍目录

第1章 古建筑常识 1.1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产生  1.1.1 史前人类的居所  1.1.2 宫室的建造  1.1.3 院落的形成 1.2 建筑物的分类  1.2.1 按建筑物的用途分类  1.2.2 按建筑物的主要用材分类 1.3 建筑物的单体和组合  1.3.1 常用单体建筑物名称解释  1.3.2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  1.3.3 我国建筑群的平面布局  1.3.4 园林建筑 1.4 古代的建筑模数  1.4.1 模数的产生及其意义  1.4.2 宋代的“材份”  1.4.3 清代的“斗口”  1.4.4 柱径也是模数  1.4.5 宋代和清代模数的比较第2章 基础 2.1 概述  2.1.1 建筑工程对基础的要求  2.1.2 古代建筑基础的情况  2.1.3 古建筑的地基、基础、台基的含义 2.2 古代有关建筑基础做法的著述  2.2.1 地基的勘探及其要求  2.2.2 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中基础做法 2.3 古建筑基础类型实例  2.3.1 夯土基础  2.3.2 碎砖黏土基础  2.3.3 天然石基础  2.3.4 灰土基础  2.3.5 砌筑基础  2.3.6 桩基础和桩承台基础 2.4 地基的处理做法  2.4.1 换土法  2.4.2 密实加固法 2.5 磉墩与柱础  2.5.1 砖磉的砌筑  2.5.2 柱础第3章 高台和台基 3.1 高台和台墓的概念  3.1.1 台基  3.1.2 台 3.2 高台与宫殿  3.2.1 北京故宫的三台  3.2.2 北京太庙和明长陵的三台  3.2.3 天坛内祭天的三崇台和京城内其他祭祀高台  3.2.4 寺庙建筑中的高台 3.3 园林中的高台 3.4 高台的其他用途  3.4.1 天象台  3.4.2 军事用台 3.5 台基  3.5.1 台基的形式  3.5.2 台基的比例尺度  3.5.3 台基的构成  3.5.4 须弥座的用途及构成式样 3.6 踏跺、护栏  3.6.1 踏跺  3.6.2 护栏  3.6.3 石栏杆的雕饰第4章 木结构 4.1 木构件的名称  4.1.1 柱子类构件  4.1.2 梁、桁、枋类构件  4.1.3 斗拱 4.2 木结构屋架的构成和类型  4.2.1 单体建筑物的平面及其柱网布置  4.2.2 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的比例关系  4.2.3 有关“问”、“架”的名词解释  4.2.4 构架的形式  4.2.5 屋架的类型 4.3 《工程做法》中的大木构架  4.3.1 卷一 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的木构架  4.3.2 卷二 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的木构架  4.3.3 卷四 九檩楼房大木构架  4.3.4 卷五 七檩转角大木  4.3.5 卷八 八檩卷棚大木构架  4.3.6 卷九 七檩大木架  4.3.7 卷十一 五檩大木  4.3.8 卷二十七 四檩卷棚小式大木做法 4.4 各类大木构件的尺度  4.4.1 有斗拱的建筑各大木构件的截面尺寸  4.4.2 用柱径确定大木构架的尺寸  4.4.3 小式大木  4.4.4 大木构件尺寸补遗第5章 斗拱 5.1 斗拱中的专有名词  5.1.1 攒  5.1.2 攒当  5.1.3 斗口  5.1.4 蹈  5.1.5 拽架 5.2 斗拱中各部件的名称和尺度  5.2.1 升、斗  5.2.2 拱  5.2.3 斗拱中的纵向构件  5.2.4 枋  5.2.5 斗拱中各构件的尺寸 5.3 斗拱的种类和作用  5.3.1 斗拱的种类  5.3.2 斗拱的作用  5.3.3 斗拱组成的种类和运用 5.4 斗拱的榫卯和卷杀困样等的探讨  5.4.1 斗拱中的榫卯  5.4.2 拱、翘的卷杀第6章 屋盖木基层 6.1 椽子和望板  6.1.1 椽子  6.1.2 望板  6.1.3 连檐、瓦口  6.1.4 闸挡板、里口木  6.1.5 椽槐、隔椽板 6.2 翼角翘飞椽  6.2.1 老角梁  6.2.2 仔角梁  6.2.3 翼角翘椽  6.2.4 翘飞椽  6.2.5 枕头木第7章 木结构的连接 7.1 榫卯连接  7.1.1 管脚榫和馒头榫  7.1.2 燕尾榫  7.1.3 搭扣榫  7.1.4 搭接榫  7.1.5 直榫 7.2 销 7.3 钉子及铁件  7.3.1 穿钉  7.3.2 蘑菇钉  7.3.3 镊头钉  7.3.4 两尖钉  7.3.5 铁件 7.4 木构件的拼接  7.4.1 柱子的拼接  7.4.2 梁、枋的拼接  7.4.3 板的拼接 7.5 榫卯受力的浅释第8章 装修 8.1 概述 8.2 外檐蕞修  8.2.1 木板门  8.2.2 桶扇门  8.2.3 窗  8.2.4 木栏杆 8.3 内檐装修  8.3.1 内檐装修概念  8.3.2 封闭室内空间的隔断、桶扇  8.3.3 分割室内空间的罩  8.3.4 架 8.4 天花吊顶  8.4.1 井口天花  8.4.2 海墁天花  8.4.3 藻井 8.5 装修的材料和工艺  8.5.1 木料和工艺品装饰件  8.5.2 木工制作工艺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古建清代木构造》主要介绍了古建筑的木结构部分的构造,帮助读者了解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古建筑工艺技术。中国古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体系、精湛的工艺技术、优美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

作者简介

《古建清代木构造》主要讲述古建筑的木结构部分的构造,对木构件的名称、屋架的构成和类型以及《工程做法》中的大木构架及其尺度进行了系统讲述。《古建清代木构造》重点讲述了斗拱、屋盖木基层、木结构的连接、装修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体现全面性,《古建清代木构造》还介绍了部分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历史常识、专有名词等。《古建清代木构造》可作为古建工作者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古建专业的教材。

图书封面


 古建清代木构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不错,和预想的一样。
  •     是“清代官式建筑”的抄袭,虽然是原作者,但有明显上当的感觉。
  •     书里内容还不错,是黑白图有点小遗憾。
  •     123也页,153页错误。尤其是153页的错误,简直有点太低级的错误了。
  •     硬精装版的居然纸张不好
  •     装订的印刷质量都比较好。
  •     专业书籍,对工作大有裨益
  •     边角压皱了,不知是不是尾货,还是快递给弄的
  •     为了挣钱写的书,内容不够详细
  •     似乎还可看。
  •     古建方面的参考书
  •     读了也读不懂。还是不知道怎么做算法。
  •     名词解释
  •     作者专业知识水平相当高,图片质量好,里面的计算说明也显示出严谨态度.
  •     好的淡淡的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很好的书,印刷不错,值得购买
  •     发货速度很快 内容也很详细 制作精良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