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302120254
作者:赖德霖
页数:309页

内容概要

赖德霖
196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85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88和1992年分获同校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秋至1997年夏任该校讲师,其间曾作为美国亚洲文化协会访问学者,赴美研究“近代美国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课题;1997年秋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

书籍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编
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
清末“新政”时期建筑研究二题
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
“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
第二编
探寻一座现代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设计
折衷背后的理念——杨廷宝建筑的比例问题研究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设——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
城市的功能改造、格局改造、空间意义改造及“城市意志”的表现——20世纪初期广州城市和建筑的发展
附录
书评:郭伟杰著《在中国建造:亨利·K.茂飞的“适应性建筑”(1914-1935)》

作者简介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
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__<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读书笔记王田田 2013/7/30简单地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精英建筑师们一直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设计出中国的现代建筑?实际上更为本质的问题是何为中国?何为现代?很长时间,中国建筑被简单地认为是传统建筑中宫殿、寺庙、塔、牌坊等带有强烈国家意识的官式建筑。而现代则被简单地认为是科学、技术、经济、真实,而现代主义更是被简单地当作一种形式简约的风格。建构起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巨匠们主要来自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归国留学生,20世纪初,美国的建筑教育主要受到巴黎美术学院“beaux-arts”的影响。此种教育模式,“视历史与美术为建筑设计的基础”,“对过去历史语言的过分依赖和对形式问题的过分强调,使它在材料、结构技术和社会需求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变为建筑革命过程中的保守力量。”(P138)这批建筑师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建筑学,学院派对美术的重视,使建筑学从土木工程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看待历史建筑十分物质、具象、单一的视野。因此在将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转换的方法令人吃惊的单一。因为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个时期的建筑师,几乎仅仅在中国传统建筑身上看到柱式、比例、尺度、韵律、节奏等一套构图语言。而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基本上是以现代的施工技术为基础,选择性地重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从中山陵的竞标方案可以看出(5.探寻一座现代中国式的纪念物),当时的建筑师是如何思考代表国家的纪念性建筑的?虽然方案各有差异,但归根到底,设计几乎等同于选择和拼凑,他们分别选择城墙、塔、天坛等进行直接的重组,来获得政治象征的正当性。“如果说在中国风格现代建筑的探索中吕彦直和杨廷宝代表了一种借助西方的构图法则设计中国造型的努力,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的工作则是深入中国古代建筑自身去发现它固有的构图规律。”(P360)“梁思成和建筑师的设计方法是,从既有的古建筑实物和法式中分别提取所需要的构图要素,对个别的进行修改,然后将他们重新整合。“(P348)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早期的现代建筑的探索是建立的巴黎学院派教育体系大背景下的。他们的历史观是线性的,对建筑学的理解是精英化,经典化的,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实际上是在传统建筑中寻找最好的组合来形成一种确定性的构图,而认定某种构图就是现代的依据却是极其脆弱的,如杨廷宝先生用西方的经典比例应对不同风格的建筑,梁思成先生则一直试图在传统建筑找到完美的构图。“可以说,近代中国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不少,但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不多。”(P220)王澍老师著名的“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的言论只是用更激进地方式说出了事实。现代主义科学、节约的思想部分地影响近代中国,但现代主义要建立一个全新世界、漠视过去的革命性态度,却几乎没有影响到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主义重新看待历史,而学院派无论如何都认为好的经典的建筑在历史中。尽管现代主义有偏激之处,但至少为世界带了开放的态度。现代主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风格问题,它也意味着通过新的生产模式新的城市布局对社会秩序的重建。现代主义对装饰的去除,还原建筑的抽象几何性,不仅简化了不必要的手工艺劳动,同时也改变了思考建筑的方式,使建筑不再是立面、平面各自独立的体系,而成为内外统一的三维模式,这一点就给新建筑拓展了无限可能。从观念上来讲,学院派不可能设计出具有现代精神的现代建筑,因为学院派只能具象看待传统缺乏转换的抽象思维;只能线性地看待历史,他们几乎不反思地认为历史建筑有如进化论般的等级差别 “因为唐与辽宋建筑间距结构上的理性和形式上的雄劲和优美,所以成为梁思成心目中中国‘古典’的范式。”(P350)因此在近代建筑师眼中的“中国”也是片面的经典的。梁、林实际上已经通过结构理性主义的思想从建造的本质上说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谈论的并非是其构图或者比例等相对表面的特征,但在设计的时候却又回到了完美比例和构图的重现,用钢筋混凝土去重现传统的表象必然丧失其原本木构的结构合理性特点的事实却被他们视而不见。也就是说,他们在开创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始终不具备要创造出由于技术革新带来的从建造到美学的全新建筑系统的现代精神,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新技术和传统样式的结合。可悲的是,这种局限来却来自于他们对于经典传统建筑拜物般的绝对信仰。无论如何,近代建筑大师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开了一个极其严谨的头,但几乎还是刚开始探讨,建筑学就在建国之初被彻底政治化或经济化了。而等到西方现代及批判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思潮一并大量重新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已是80年代的中国,从这个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90年代在饥渴地重新接受了西方最先锋的思想之后出现的中国第一批实验建筑师的重要性。设计中国的现代建筑的问题没有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多元、实验。实验同时是一种反思、怀疑,对经典化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怀疑,对试图通过几个精英建筑师来实现民族这种过于宏大的企图的怀疑,以及对于现代主义普世性的怀疑。除了经典的官式建筑,建筑师将视角投向了民居、园林、民间无名氏的建造等,这是对传统建筑研究范畴的反思;另外,能体现“中国”的是精英式的国家行为,还是民间的个人反思,张永和先生在90年代成立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和王澍老师的“业余”工作室的名字中都隐含着在体制之外寻找出路的倾向,回到个人的设计生产是否能产生更加具体的中国性,甚至只要真诚地设计是否就可以不谈“中国性”的问题?个人化的设计是否可以将建筑从象征性导向身体性,这些是对建筑师工作模式的反思;现代中国建筑应该继承仅仅是样式构图还是其他的,如空间关系、空间精神、建造方式、结构、语言、类型…?这是对设计方法的反思。后现代的思潮带着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也提供了多元的看待传统的视角和方法。王澍老师的作品尤其是成熟的第一个作品象山校园,从表面上看已和杨廷宝先生、梁思成先生那一辈的建筑师的作品有天壤地别的区别,但从本质上讲他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即“何为中国的现代建筑的问题”。王澍老师的突破点在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什么是现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王澍老师对于这个大问题的回答和他的前辈建筑师们的回答的最大区别是他将问题的答案指向了一个了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指向了多重含义的“中国想象”,而非单一的经典化的“中国”。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很扎实
  •     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去看,希望能从中看中日本监护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不过因为本身对于历史知道的不是很多,所以收获并不大,但书本身还是不错的,以时间为线,重点是明治维新以及之后的时期,洋风,国外的建筑师的影响,和风,及本土建筑师的探索。看的时间长了,有些忘记了。。。
  •     许多时髦东西啊,挺新奇的,特别是吕彦直那篇,把孙中山纪念仪式那一段都搬出来,一种电影般的画面感。 遗憾的是探讨文化交流过程时不够深入。
  •     国内位数不多的认真做建筑“史”的学者
  •     借鉴对史料的组织手法,也可以补习一下中国建筑近代史
  •     相当nice的一本书,原来赖徳霖也苦闷过一段时间啊。可惜现在这本书买不到了。赶紧重印啊!
  •     文化霸权真恐怖啊/看到了许多老师课上提及的东西 以及清华和东大不同出身的人对那一代建筑人的评价/中建史概论的论文就靠它了/珂倍赛 法兰克罗立脱 华脱掰罗泼斯23333333
  •     佳。
  •     有空会细读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读过之后对于中国的近代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
  •     自从选了一门建筑史的课。。每周都要去驹场 每周都有读不完的资料以及还要发表orz
  •     综合了大量时代背景信息的书,获益良多~~
  •     用语不行,文化性和社会经济层面讨论很浅,只是铺陈数据史实
  •     翔实的资料,对中国近代建筑业,建设业有了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     文采甚佳 脉络清晰 算是国内学者中唯一能读的进去的学术著作 书法也好
  •     读完一遍,其中关于南京博物院的文字比较新鲜
  •     看得比较粗略
  •     赖德霖先生向大家示范了高水平的艺术史论文,值得反复学习
  •     八卦体意识形态建筑史的典型,可对比西方建筑历史的写法。对于作为背景的生产体系,甲乙关系,理论背景,材料,形式认知基本没有提及。
  •     不错的一本书
  •     从院长那儿蹭到的
  •     对不起 我要抄
  •     详实
  •     很好,堪称经典
  •     还好,内容有些深
  •     【藏】
  •     一眼无意扫到书中一个极微小地错误……
  •     十分精彩,推荐一读
  •     期待赖氏的非论文集的系统性著作
  •     功课。什么叫“生吞活剥”!!!
  •     老赖的角度果然和我们有些不同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