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本义解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149434
作者:元君
页数:31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体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句子义解:  [道可道,非常道]  对于道的认识,要从生活的规律中去体悟。道不是表面物质现象,不能从事物的表面去理解它,道的实质就在于内在的规律不可以用眼能见、用耳能听,对道的认识不可以用常态的观点去理解。因为,道贯穿在有与无的万事万物之中,道的规律是运动的、变化的,极其微妙。  [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有了道的规律,才有了万物的诞生。有了万物而后才有了名,名是随着万物的演义而后产生的,名贯穿在有与无的形象之中。对于名的认识,也不可以单从表面事物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名的奥妙非常深远。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之时期,是天地的开始。天地的自然法则为万物之母,有了母体的出现,才会有子的继续。因此,天地之始也就是天地之母的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开始后,万物之母开始运作。万物开始诞生,名也随着诞生。  有了名后就有了形。名与形是相连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万物的名与形的变化越来越奇妙无穷。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修心治身的法则是以无欲的心态而达到内在的清静效果。内在的清静能观到事物运动规律的表里,是人的内在潜能意识活动的灵感现象。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清楚的内心感受。  妙,是透过事情的表里而悟出的事物规律。若要了解事物的内在和外在,常守住清静无欲的心念是重要条件。  [常有欲以观其徼]  心随着形形色色的物象而运动,看到的则是表面的变化,感觉到的只是主观意识上积累的经验。徼,是形象变化的总和。心随物动,只能理解物的表层,而不能了解物的内在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无欲、有欲同时出自于道。两者虽然同出于道门,而结果是相反的。  清静无欲获取的是道中的妙,心随欲动获取的是形形色色的表面所留下的内心追恋,有欲者对欲感兴趣,积累的结果是心中的欲垢。  无欲和有欲的心境发展都很微妙,各获其果,各有所得。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都非常的奥妙。静者能观无形,动者直观有形。无形与有形之问的变化全离不开“心”这个“门”。心念的变化,也就是万象变化的根源之一。有名则有形,有形则有象,有象又生象,哪有尽头啊!静者心同清水映物一样,一目了然。人的心灵变化过程,微妙无比。宇宙之“门”包容着万象的综合,万物都在宇宙之道中生存衍化。虽然看起来各有千秋,各有规律,但都离不开道的大规律。道也就是那“忙而不乱,混而有序”的大网络。  道门向着万物和众生开着,芸芸众生各去获取所得。  本章义解小结:  《体道》这一章论述了道存在于阴阳两面物质之中的道理。以物质的混元开始而分出阴阳(正负)物质,由阴阳的组合而又无穷地繁衍后代物质,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  老子因此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大道,也不是一般能理解清楚的道理。道是万物之规律总源。  有了道的总源,就有了万物生育的开始,这也是有形、有名的开始和继续。形与名之间的变化以及结果,涉及到了万象的演义,涉及到了有形与无形之中的变化,是其妙无穷的。  外观到的一切物象是有形的,而内心的思维与灵性的变化是无形的。而无形反能制造有形,这就是无形是母的意思。万物的起源是由无形而生有形,有形则又影响无形的变化,生生不息。  老子总结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开始是无名之期。人的出生,开始不也就是天地的混沌开始吗?  人刚出生,心灵一遍空白。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随着各感官的发育和完善,逐渐有了思维、情感和生活的经验,这些不就是由思维之象而产生的形与名的开始吗?名与形的产生是与思维、思想有关系的。  有名与无名的内在意义都非常之深奥,循根查源,全起源于道。道生养万物,凡在于道中的生命,都与道的实质有关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点就说明了道的奥妙无穷。对道的体悟和认识,老子又提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何去认识道的真实面貌呢?万物虽然出生于道门之中,为何有的人能长寿,有的人则短寿;有的人富贵,有的人则贫穷。这些人态现象也就是道中的奥秘。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对万物认识后的总概括,也是从万物的变化中体悟了道的结论。  清静能看到事物的起因,躁动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清静能反朴归真,躁动是欲的积累所形成的不安宁。欲则是来自于事物的繁多而留下的追忆。追忆的内容越多,产生的心念也会越多。内心残留的污垢会使人的心灵在妄和幻中游觅。  无欲与有欲同出心念一门,妙不可言。无欲有无欲的收获,有欲有有欲的收获。无欲者喜欢清静,有欲者喜欢繁华。  无欲者观到的是事物之本质,有欲者观到的是事物之外表。真是各有所得啊!  从有欲到无欲返回的过程,称之为“悟道”。从有欲中观其表,又从无欲观其里,这不就是“玄”吗?知道了其里,就掌握了其表,这就是“玄”之又“玄”了。  “玄”是指事物的规律性,从形式上无法掌握,是心灵上之意会过程。“玄”是不能用肉眼看得见的物质运动规律。  “玄之又玄”是通过事物再去了解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看得见形的是如何产生的?清静能帮助人了解和认识那看不见的实质,使心灵正确地对待看得见事物的发展。“玄”协调着事物发展的因果性。  ……  P3-5

前言

  实证科学与悟证之学  现代实证科学以人的两只肉眼加上延长工具三大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探索宇宙奥秘和生命现象,所见仍然有限。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实象,难观虚相,所获皆系相对真理。从而不断演出"真理"否定"真理"的科学喜剧。例如前天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科学真理,被昨天爱因斯坦等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所否定。而真正的真理,只能是一个:独来独往,无古无今。  后天的人体生命现象与先天的宇宙生命本元,应当是有情人类倾全力于与关注的课题,而几乎全体现代科学所关心的,确是与生命现象无关的、仅为满足人们物欲需要的"死理学""机械学"。在圣哲们看来,纯粹是不务正业——不务正业久矣!  这也难怪现代实证科学家们,他们的肉眼及其延长工具能见度实在有限,在奥妙的生命现象以及更加奥妙的精神领域实在是无能为力,满眼都是秘之与谜。其中也有少数"唯物"的生命科学家们,专攻有机生命体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到的物质组织结构部分,条分缕析,定量定性,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建构起了庞大的物理生命科学体系,其功甚巨!并发现了DNA大分子链上有序排列的生命密码——在这个生命原声带上,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为生命信息编码区,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竟然是空白的!无任何遗传学意义。科学家们推断,如果在生命原声带上人为的将生命密码有序地排满,人类个体生命将会活到1200岁以上!这为道家传统"长生不老活神仙"的理想境界,做出了精彩的科学注足。  中国古代的圣哲们乃"悟证学家","一目了然"观宇宙。他们关闭肉眼,开启"慧目"与"天眼"——"道眼","一目了然",具备"全息、全视"功能,能够洞察显隐,透视虚实,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深参造化。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知,一开始就心物齐观,自己认知自己,不单认知肉体,而且认知心灵;自己既是被认知的客体,同时又是进行认知的主体,主客一致地加以彻底认知。无须把自己杀死来解剖死尸,而是直视活灵灵的生命过程;没有仪器中介,所以不会曲解,得到的都是生命的真实。而且人天共参,他们不但熟知组成生命体的生命分子之"精",还了知精中的生命能量流之"气"运行其间,更深知指导气行有序的生命信息体之"神",并彻知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生化的深刻关系,还悉知为神编制生命信息原码的"天命之性"高高在上,从而全知人是"精气神一体、先后天一脉、天地人一体"的负阴抱阳太极结构,天之骄子,宇宙杰作!  "万物自得以道,宇宙统一于气"——统一于宇宙元气大用之流行。所以道不是别的,乃是宇宙元始造化能"常道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之相。"万物一气",宇宙万物皆系气聚、精生、形具而成;"化不易气",无论万物怎样变化,"常名元气"它是不变的。常名元气贯穿于天、地、人、物之生、长、化、藏的始终。见物既见道,体物既体道,用物既用道。正如本书作者悟证所示:道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也在日常生活中,回心关注即是。  "道因气而立,气遵道而行。"道乃气之道,气亦道之气,道气乃一体之二名,虽恍惚无形,但却可以悟证,就像本书作者那样。首先炼气——遵道而行。然后用气,改造肉身,开发智慧,替天行道。如果我们肯在炼气、用气上下功夫,下得深而且真,直至深得说不清,真得道不明,大道就会来敲门了。本书作者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心悟"之路。对老祖宗的《道德经》作者也是"以心印心"地进行悟证,心有所得,便形之于笔,书之于纸,可谓愚者之一得。读者们读过本书以后,如果感到平平,不必奇怪,其中若有一言半句,与君共鸣,有助于开拓悟境,启人心智,有益人生……作者就会感到无限欣慰了!这也是我的读后感,并因之为序。  存诚子 曾庆余  己丑金秋 于成都存诚斋

内容概要

  元君,本名殷晓鸣,湖北武汉人。  1954年出生于政法干部家庭。  1970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农场当过知识青年五年。  1975年招工回城,做过生产统计、材料库保管员、幼儿园园主任等工作。  1983年在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进修四年制《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学》。  1985年后因身体患多种疾病,住院治疗无效,后求助于道家经典《道德经》,在学习和实践《道德经》的过程中,逐渐治愈了自身的疾病,从此正式走上道家专业修行之路。  自1989年起至今,结合自身修行实践,开始走向祖国各地进行《道德经》养生健身的经验讲学和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序言吕祖《道德经》序言吕祖序言感想前言第一章 体道第二章 养身第三章 安民第四章 无源第五章 虚用第六章 成象第七章 韬光第八章 易性第九章 运夷第十章 能为第十一章 无用第十二章 检欲第十三章 厌耻第十四章 赞玄第十五章 显德第十六章 归根第十七章 淳风第十八章 俗薄第十九章 还淳第二十章 异俗第二十一章 虚心第二十二章 益谦第二十三章 虚无第二十四章 苦恩第二十五章 象元第二十六章 重德第二十七章 巧用第二十八章 反朴第二十九章 无为第三十章 俭武第三十一章 偃武第三十二章 圣德第三十三章 辩德第三十四章 任成第三十五章 仁德第三十六章 微明第三十七章 为政第三十八章 论德第三十九章 法本第四十章 去用第四十一章 同异第四十二章 道化第四十三章 遍用第四十四章 立戒第四十五章 洪德第四十六章 俭欲第四十七章 鉴远第四十八章 忘知第四十九章 任德第五十章 贵生第五十一章 养德第五十二章 归元第五十三章 益证第五十四章 修观第五十五章 玄符第五十六章 玄德第五十七章 淳风第五十八章 顺化第五十九章 守道第六十章 居位第六十一章 谦德第六十二章 为道第六十三章 恩始第六十四章 守微第六十五章 淳德第六十六章 后己第六十七章 三宝第六十八章 配天第六十九章 玄用第七十章 知难第七十一章 知病第七十二章 爱己第七十三章 任为第七十四章 制惑第七十五章 贪损第七十六章 戒强第七十七章 天道第七十八章 任信第七十九章 任契第八十章 独立第八十一章 显质后记

编辑推荐

  《道德经本义解》是一部文字浅显道境深邃的证悟佳作。它由当代丹道大家元君所著,是她本人按照《道德经》体系实修丹道的经验体悟,是真正的“过来人”写给丹道爱好者的修持体会,有缘人宜深悟之。

作者简介

《道德经本义解》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的圣哲们乃“悟证学家”,“一目了然”观宇宙。他们关闭肉眼,开启“慧目”与“天眼”——“道眼”,“一目了然”,具备“全息、全视”功能,能够洞察显隐,透视虚实,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深参造化。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知,一开始就心物齐观,自己认知自己,不单认知肉体,而且认知心灵;自己既是被认知的客体,同时又是进行认知的主体,主客一致地加以彻底认知。无须把自己杀死来解剖死尸,而是直视活灵灵的生命过程;没有仪器中介,所以不会曲解,得到的都是生命的真实。而且人天共参,他们不但熟知组成生命体的生命分子之“精”,还了知精中的生命能量流之“气”运行其间,更深知指导气行有序的生命信息体之“神”,并彻知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生化的深刻关系,还悉知为神编制生命信息原码的“天命之性”高高在上,从而全知人是“精气神一体、先后天一脉、天地人一统”的负阴抱阳太极结构,天之骄子,宇宙杰作!《道德经本义解》作者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心悟”之路。对老祖宗的《道德经》作者是“以心印心”地进行悟证,心有所得,便形之于笔。

图书封面


 道德经本义解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感觉不错,但是我有些没读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