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不确定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1180327
作者:[美] 格来哲·摩根,[美] 麦克斯·亨利昂,[美] 米切尔·斯莫
页数:425页

假如上帝也掷骰子

西闪/文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看来会旷日持久。虽然随风飘散的放射物质微乎其微,似乎对欧亚大陆构不成威胁,但就在此时,福岛核电站泄漏的高辐射污水正在流入太平洋,所造成的后果可能超过切尔诺贝利。令人气馁的是,灾难中人们的表现并无多少进步可言,哪怕在一个素来以严谨、有序、克己和奉献著称,并且深具忧患意识的社会里,同样有惊惧,有悲情,有愤怒,也有壮烈,却无法消除巨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窒息感。在我刚阅读的《不确定性》(格来哲•摩根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恰好介绍了核风险研究的一段早期历程。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工程学教授拉斯姆森(Norman C .Rasmussen)对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进行定量研究。教授组织了一个60人的团队,对两个不同类型的核反应堆进行了风险评估,最终报告称:“导致核心熔化的一连串事件的整体概率约为每运行20000核反应(年/台/次)。而一般的核心熔化本身对公共卫生和安全不会呈现出主要威胁……公民死于反应堆事故的平均可能性很小,几乎与被坠落的陨石砸死的机会一样。”鉴于拉斯姆森报告遭受的广泛批评,美国又组织了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在内的几个风险评估独立委员会,重新研究核反应堆的安全性,还对拉斯姆森报告进行了严格而全面的复查。专家们对原报告的细节有所质疑,但总体上都认为拉斯姆森团队开发和展示的各种概率技巧是优秀的,做出的核安全评估报告基本可靠。只有美国物理学会在审查报告的末尾加上了这么一句话:“基于我们涉及极低概率的此类性质问题的经验,我们对当前计算的各种分支概率的绝对值没有信心。”(1975年)1979年3月28日,“经验”来了,“信心”却彻底垮了。这一天,美国宾州三里岛核电站第二反应堆发生设备故障。由于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事态升级,险些酿成大事。尽管事故最终没有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也无任何人员伤亡,尽管事实证明拉斯姆森报告的确有效,尽管之后的安全概率研究越来越精细,设定的安全目标也越来越高,可是,公众对不确定性的恐慌还是决定了能源政策的长期走向——32年来,美国没有新建一座核电站。如果没有这场日本核危机,美国的核电政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很难讲。不过,假如我们注意到法德这两个相邻国家对核电截然相反的态度就会明白,即便是概率相似的情形下,人们对风险(或者说不确定性)的判断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很显然,“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儿。多数情况下,普通人对待它的普遍方式就是忽略它,只有专家才愿意仔细去辨析。从学术的角度看,不确定性涵盖了很多概念,有着不同的来源和类型。它可能来自信息不完全——1961年中国的死亡人数是多少?可能来自信息的相互抵牾——2010年缅甸大选的选民有多少?也可能来自语言的不精确——“个子不高”的郭敬明究竟多高?也可能来自事物本身的多变性——珠江流经广州的流速是多少?等等。即便我们掌握了所有信息,并且能够在其中准确地拣选出有用的部分,不确定性依然无法消除。因为,外部世界固然不确定,人类自身本质上也是不确定的——我们的好恶不确定,我们处理好恶的方式同样不确定。就像一个人面对恐吓,你很难判断他到底是撒腿就跑,还是手足无措。偏好、判断与决策,如果要就此展开哲学意义上的讨论,估计再给人类三千年也不够。然而从行动的意义上讲,面对不确定性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重点所在。如上所述,忽略它自有其优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系统化,把握它乃至量化它越来越成为必须,其技术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仍然是概率。不过,《不确定性》一书的作者对概率论做了很有意义的限定。他们认为,对于某些类型的不确定性,概率可能是适宜的表述方式,对于另一些类型则可能不合适。他们还认为,经典的概率论尤其不适用于现实分析。因为对于现实中的决策者来说,那种把概率看成“一连串类似试验中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的观点用处不大。毕竟生活不是赌博或游戏,也不像抛硬币掷骰子那样总体上“可知”。相反,现实世界总体是“不可知”的,没法按照这种概率论去做决策。譬如,一种转基因粮食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有多大?未来百年日本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几率是多少?这都是经典概率论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不确定性》的作者们把概率定义为:“在给定所有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一个人相信某一事件会发生的程度。”也就是说,概率不是一种像质量、长度等那样客观上可以测量的物理属性,而是一个不仅与事件本身有关,还与信息掌握程度有关的函数。更进一步讲,普遍的概率不存在。因为按照他们的观点,概率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只有你认为的概率、我判断的概率,或者专家给出的概率等等,而并不存在事件的概率——它不是事件本身的固有属性。难道概率是完全随意的吗?当然也不是。它必须是合理的,起码,它得遵循一条不言自明的公理:事件发生的概率加上不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的总和。进而,一系列相互排斥的事件的概率应该等于所有这些事件的概率的总和。除了介绍建立在概率论之上的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用了不少篇幅深入讨论模型所涉及的种种变量,特别是主观判断这一环节。作者注意到,无论专家还是外行,任何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和判断之初,都需要一些启发式的程序(个人理解就像煤气炉的点火器)。这些启发式程序通常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不确定性,但也可能产生偏颇的思论,乃至导致彻底的错误。比如人们在抛硬币时一般会认为,出现“正反正反反正”的概率大于“正正正反反反”或“正反正反正反”,而事实上这三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只是第一种结果比后两种看上去更像随机而已——这就是启发式程序“作祟”的典型例子。那么,是不是在面对不确定时专家的表现一定优于外行呢?《不确定性》给出的答案是:“未必”。他们发现,专家在做判断时有时比外行更保守,有时又显得过于自信,似乎具有某些“令人沮丧的特性”。而实际上呢,除了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常人外,专家并不具备异乎寻常的判断力——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外行固然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但小心一点不会错。据译者说,《不确定性》一书在西方被视为风险分析的“圣经”,个人觉得此话略有夸张,毕竟它不具备《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丹尼尔•卡尼曼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那么高的原创性。但是,从综合的角度看,此书内容非常全面,完全称得上真正的经典。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可是眼下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似乎无力为此提供证据。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更谨慎一些,先假定上帝也爱玩儿,再假定上帝一旦掷骰子,也要做不确定性分析。那么我认为,这本《不确定性》祂也会有兴趣一读。


 不确定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