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8036106
作者:凯恩斯 宋韵声
页数:298页

《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摘)

《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表现在: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 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 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 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 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 “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 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 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 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通论》力图摆脱传统庸俗经济学的一些说教,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价值论和分配论,几乎没有触动,甚至认为到达了充分就业点后,传统的一套仍然适用。凯恩斯并没有真正摆脱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所谓 “凯恩斯革命”,不过是企图在宏观经济领域用一套新的理论代替已经破产的传统理论而已。总结三十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一整套就业理论和反危机政策措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从以马歇尔学派自由放任为基本内容的价格分析微观 经济学中摆脱出来,建立了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就业、产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改革,提出“有效需求原理”,摈弃了“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这种传统理论;在政策上对传统的自由经营论进行了革新,抛弃了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可以 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他主张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并认为这是可以使现行经济制度免于“全部崩溃”的唯一办法;在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上,提出了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赤字预算和举债花费,同时使原来首要地位的货币政策居于次要;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原因以区别研究单个商品、单个消费户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经济学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和危机,但并不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投资以刺激消 费,实行赤字财政,膨胀通货,举办公共工程,鼓励投资和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学说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 复苏和发展起了非常的作用,把国家干预经济提到的更高的地位,美国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始,几乎历届总统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声明】全文摘录。非本人原创。嗯嗯。

《通论》的基本内容(摘)

《通论》的基本内容(摘)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2.三大心理规律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 个规律的影响。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 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3.乘数原理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比如最初投资为10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通过一系列派生的购买过程,则会使总收入增加2倍,从而带来3000万元的效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的效果也越显著,总收入增长得也就越快,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一般地说,投资的增加和就业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资可以增加100人就业,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3/4,那么乘数为4,结果增加1000元投资就将增加400人就业,透过乘数的作用,政府投资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4.工资与物价理论庇古的传统就业理论认为,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由于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会卖掉呢?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因此,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是降低利息率。由于利 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透过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 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 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这就成了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5.危机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重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依然用投资、消费和乘数的关系做根据。他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为此,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声明】全文摘录。非本人原创。嗯嗯。

继续写无聊的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杂感*****认识的一个姑娘很崇拜本书的作者,熊彼特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带着老欧洲的风范加上“勋爵”的后缀,布鲁斯伯里~~~直到我偶然间发现原来哈利波特也是这个出版社出的~~不管看了多少介绍,书评,总是想读原著。这种心情大概和旅游的心情是很类似的,无论看了多少纪录片、游记、明信片,还是希望自己真的踏在那片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去体会。而且根据经验,自己走的体会永远是不太一样的。读原著也是这样,我举的最多的一个例子是本人对中国《国富论》研究的一点浅薄贡献。连授课十余年的资深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认可~~~当然,读译本可能更类似于看google earth罢。毕竟又隔了一层。由于宏观经济学基本是这本书建立起来的,所以很自然,目前任何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或者货币银行学都是这本书的某种形式的翻译再加点别的东西,所以里面的基本思想对任何一个选修过中宏的本科生都绝不陌生。读原著的意义主要是看看——让我展示一下自己读过《经济分析史》——“凯恩斯勋爵”行文的风格,篇章组织形式之类的东西。版本上,可能商务的译本更古雅,当年买这套是刚入学时看到晏老师是主编,结果果然4年也没见过他人,据说前两天在学校做了讲座~~~*****正文*****全书共六卷24章,名为“通论”,意图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分析体系。事实上直到第四卷“投资诱导”才真正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起来,第四、第五两卷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第一卷 引论第1章“一般理论”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一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章——只有一段话~~~。作者首先强调这个“通”字,以突出自己建立一个基本要全面取代新古典理论的新理论的学术野心。另一方面攻击了古典理论“前提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第2章“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凯恩斯勋爵在逐条反驳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1、工资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2、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凯恩斯勋爵看来。首要工作是把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分开,劳动者只抵制货币工资的下降而不能及时注意实际工资的下降,其次,由于工资议价只是在企业或行业层面产生的,因此实质工资一般水平不受此类议价左右。最后,针对萨伊伟大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定理,凯恩斯提出将储蓄和投资两者分开讨论(虽然他事实上并不否认储蓄=投资的宏观公式)。第3章“有效需求原理”是整个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而由于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第二卷 定义与观念第4章“单位的选择”为自己的理论构建基础。首先讨论了经济学家使用最多的国民收入、实际资本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当然,在gdp、cpi测算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的今天,这些讨论本身已经不能提供给我们新知识,然而这一章也能给过于依赖统计部门的一般读者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的“劳动力单位”和“工资单位”这两个概念。“工资单位”在整个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一直不是很理解这个概念,作者定义为“一劳动力单位所得货币工资”。同时联系了名义量和货币量的基础。第5章“决定产量与就业量的期望值”展示了“期望”这个概念在凯恩斯理论中的意义。“期望”被视为这个理论动态化的核心力量,也被视为人们做决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又将期望分为两类,即对产品价格的期望(短期期望)和对资本报酬的期望(长期期望)。第6章“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给出了封闭经济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收入,凯恩斯特别强调在减去的成本部分,不仅包括新古典理论关注的“要素成本”,还包括资本设备因生产而损失的价值(自然折旧与实际折旧之差),即所谓“使用者成本”,甚至本章专设附录来讨论这一概念(全书也仅有三章有附录)。第7章“进一步探讨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对储蓄和投资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多讨论,特别是针对某些认为储蓄不必等于投资的理论,作者指出只是由于其使用的定义不够精确。尤其是在最后,作者提出的个人储蓄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但由于减少了消费而使社会总财富减少这一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论断。第三卷 消费倾向第8章“消费倾向:1、客观因素”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见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本章关键在于指出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但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作者特别引用了英美两国大萧条时期的投资数据,显示萧条期间折旧投资变动不大,而新投资大幅下降。第9章“消费倾向:2、主观因素”被写的如同七宗罪一样,什么谨慎、愿望、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不过作者以为这些因素变化很小,因而对实际分析而言,重要性不大而匆匆带过。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是这一卷最重要的一章,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中宏课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也就不值得再重新总结了。(好吧,其实是我又开始懒了)。第三卷 投资诱导第11章“资本边际效率”事实上是关于资本市场的需求曲线的部分,在讨论这一概念时凯恩斯依然强调了这一效率也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预期。因此利率变化是通过影响这种预期来对资本边际效率产生影响的。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强调了人们对长时间预期能力不足,然而长期预期却往往比短期预期更稳定,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生的资本市场又由于将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混合在一起酿造了泡沫,作者以为,美国资产泡沫比英国更频繁的原因之一是华尔街的交易要比英国的同类交易成本低的多。最后,作者从资本边际效率变化过大出发,怀疑了货币政策控制利息率的有效程度。第13章“利息率的一般理论”提出了凯恩斯著名的“流动性偏好”概念,使用这个概念,凯恩斯区分了以持有现金为形式进行的“储蓄”和一般意义上的储蓄,也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流动性偏好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说“利息率通常被视作不花钱的报酬,而在实际上,它却是不储藏货币的报酬。第14章“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对马歇尔等人的利息率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里面暗含的“其他条件不变”与曲线移动在分析经济整体时存在矛盾。在本章的附录中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发挥。第15章“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把前面的三种动机又进一步细分,把交易动机划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然后又把投机动机视作受利率影响,其他动机受收入水平影响,而从流动性偏好函数构建出货币函数。第16章“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首先强调了资本的意义在于其能提供未来的预期收入流,而不在资本本身。因此,由于其价格,即利息率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决定的,当资本品在充分就业的边际效率都为0时,社会就会达到一个接近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看做熊彼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型之一。很遗憾的,虽然凯恩斯勋爵以为这种状态“可以在一代人左右时间内”达到,但是即使从现在看来,资本品边际效率为0还远远达不到,毕竟技术是挺重要的因素,一个靠算盘记账的小卖部和一个用电脑和扫码器结账的小超市的资本量可不一样~~第17章“利息与货币的主要特征”首先区别了货币利息率与资本利率,强调资本都具有生息,保管费和流动性贴水三个属性,而货币与其他资产最大区别在于保管费用远小于流动性贴水。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货币的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都接近0,因此,货币工资常常是刚性的,同时利息率对货币数量的单独大量增加不作出反应,特别是利息率处于某一较低数时(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上述三个条件共同作用,使得人们对资本的需求集中在对货币的需求上。最后,每个利息率都有个就业水平与之对应,但这一就业水平未必便是充分就业,因而,存在着新古典理论没有意识到的“未充分就业均衡”,真正的充分就业均衡则对应于所谓的“中立利率”。第18章“重述就业一般理论”是本卷,乃至全书的核心所在,利用前面定义的种种概念,作者真正开始以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利息率三个变量为自变量,以国民收入或者就业量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同上,这个模型就不再细说了~~~有兴趣的人随便去找本中宏吧~~~第五卷 货币工资与价格第19章“货币工资的变动”特别强调了货币工资的刚性以及降低货币工资带来支出减少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后者和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分析的部分颇有共通之处。第20章“就业函数”是全书公式出现最多的一章(其实也就是关于弹性的几个式子)。不过从这章可以明显看出,凯恩斯的失业固然和新古典的“摩擦性失业”不同,但就业曲线在大家都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方又该变成什么形状呢?第21章“价格论”着重于“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看来,这是通过1、利息率;2、资本边际效率曲线;3、流动性偏好曲线三个因素而传导到价格水平的,最终又通过价格水平和工资间的关系影响就业。第六卷一般理论引起的若干短论第22章“略论经济周期”认为萧条和资本品“天然的折旧周期和人口增长率”有关。对其他各家理论,特别是关于提高利率以挤出泡沫和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论的评价很有意思。关于农业收成和工资的关系是我当年外国经济思想史的期中论文~~如果看到这个的话可能就不写了~~第23章“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大量引用赫克歇尔的《重商主义》内容,重商主义者在增加货币有助于经济繁荣方面和凯恩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又想起熊彼特对重商主义的推崇了,虽然他是从纯经济分析的雏形那个技术层面而非理论内容层面吧。最后一章“关于《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的总结”居然开始讨论这个理论为世界和平可能做出的贡献了,说这一理论对消灭两大社会问题“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财富分配不均”都是良药~~我猜想大概是由于凯恩斯亲身参与了两次大战的战后遗留经济问题处理的原因吧。*****再写两句杂感*****从全书看,其实很有教科书或者论文一样循序渐进的感觉,先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假说,构建模型,最后再补完一下~~另外要说的就是前面关于资本、收入等问题的定义上充分显示出凯恩斯作为银行家对实务的熟悉,各种处理折旧的会计准则信手拈来。对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也表现出了超出理论必要的关注。好吧,每次写读书笔记都是虎头蛇尾,这个习惯不好,我忏悔。

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 1946年);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首次出版:1936年,简称《通论》全书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 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西方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该书的出版在经济学上来说是开创性的,也是随后宏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主要思想源泉。凯恩斯的思想后来形成了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主要思想体系,即凯恩斯主义,及其流派,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其追随者也随后被称为是凯恩斯主义者。《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关于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消除失业和克服萧 条的新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一著作中,凯恩斯摒弃了他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关于自动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均衡机制的学说,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主张,认为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资本产品大量过剩等,并提出了缓解这些矛盾的对策,为当时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在很长时期里,西方经济社会以 “有没有读过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有没有头脑”的衡量标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提要历史背景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他极力攻击恢复俄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20 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仍是以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不过,面临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冒出“凯恩斯革命”的火花。1929—1933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 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ps:全文摘录。非本人原创。特此声明。嗯嗯。

邓新华:真实的凯恩斯让人大开眼界

最近读凯恩斯的通论,真是大开眼界。据说,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一般人很难理解他的思想。当凯恩斯主义政策出现恶果的时候,总是有人辩护说,这其实是偏离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有一个故事说,凯恩斯某次参加一个讨论会,事后说:在座的只有我一个人不是凯恩斯主义者。无独有偶,也曾流传这么一个说法,说马克思曾经喟叹:我自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以前了解凯恩斯,不是通过原著,而是通过凯恩斯的信徒的转述。我相信他们真实地传达了凯恩斯的思想。但是读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后,我不得不说,我对凯恩斯的确存在很大的误解。凯恩斯和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确存在巨大的区别。一、投资越没用越好凯恩斯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值得一提。对上述的一些困难,人们头脑中似乎只有在诸如道路建设、住宅建设等公共投资的场合才会意识到,通常被用来反对政府投资以便提高就业量的理由是它会给将来造成困难。人们不禁要问:“当你为将来数量不变的人口建造出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住宅、道路、市政厅、高压电网、供水设备等等之后,你还将做什么呢?”不过一般人却不大容易理解,私人投资或私人从事产业的扩展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83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凯恩斯对这种投资饱和的“困境”甚感担忧。他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就业。他对提高就业提出的建议是: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由于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太大,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建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99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为什么金字塔是一种好办法呢?凯恩斯说:古代的埃及,具有双重的幸运,这无疑完全归功于如同神话一般的财富,它是人们从事两种活动的结果(建造金字塔和寻找贵重的金属),又由于这两种活动的成果能不以被消费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它们不会由于数量多少而降低其效用。中世纪人们则修建教堂和做道场。对于死者来说,两座金字塔、两次道场带来的利益将两倍于一座金字塔和一次道场。然而,在伦敦和约克郡之间修建的两条铁路都不是这样。(《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00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里,投资越没用越好。一旦投资有用,收益递减规律就会抑制投资。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与此区别很大。虽然他们赞同政府刺激经济,但他们也表达了对政府投资的低效和浪费的担忧。他们只是玩笑般地提到凯恩斯的“挖坑再填上 ”理论,没人真的主张政府这么干。他们认为,政府还是应该从事一些多少有点用处的投资。很显然,他们偏离了凯恩斯的原意。我怀疑他们中的很多人跟我一样,并没有读过原著。投资,只有能带来收益,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没有收益的投资不叫投资,叫浪费。如果政府把本来该被民营企业建造工厂的资源,用于建造金字塔,政府也会雇佣很多工人。在短期看,建造金字塔和建造工厂带来的繁荣程度是一样的,这也恰恰是畸形繁荣期人们发现不了问题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区别在建成之后。金字塔建成之后,没有任何新财富产生,而工厂建成之后,却会源源不断地创造新财富,为新的投资提供条件。凯恩斯的目光被金字塔挡住了,没能看到塔后的东西。甚至,政府投资可以显得比正常投资更繁荣。因为,有很多资源正在生产之中,而其它的配套资源尚未完备,于是工厂暂时还不到修建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政府把这些待用的资源用于建造金字塔,短期看,“资源闲置”确实被消灭了,社会也显得更繁荣。这也就是当前的刺激政策所起的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真正的繁荣为代价的。二、对名义利率痴迷凯恩斯也了解奥地利学派的一些概念。如,资本品、消费品、迂回生产等。凯恩斯认为,有必要采用效率较低的迂回生产结构,目的是保障就业。除此之外,凯恩斯对奥地利学派似乎所知甚少。在他的经济周期部分,他没有提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他只有一次提到米塞斯、哈耶克,用的是嘲讽的口吻。他说:米塞斯教授有一个奇特的理论,我认为,已为哈耶克教授和罗宾斯教授所采纳。(《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49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凯恩斯强调消费对投资的刺激,反对“过度”储蓄。他没有意识到,人们储蓄实际是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样是刺激投资的,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储蓄降低投资成本,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持续不断地投资,而通过扩大消费刺激的投资,将很快被消耗光。但是凯恩斯也是矛盾的。他并不是反对降低投资成本,只是他没有理解储蓄对投资的意义,没有理解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自然利率是对人们真实的储蓄比例的反映,名义利率则是改变货币的名义使用成本,其隐性成本由他人承担。凯恩斯主张降低名义利率来降低投资成本、刺激投资。他说:由此可见,经济繁荣的补救办法,不是较高的利息率,而是较低的利息率。因为低利息率或许还能将繁荣持续下去。对经济周期的正确补救办法,不是要取消经济繁荣,使我们永远处于半衰退状态,而是要取消经济衰退,使我们永远处于接近繁荣的状态之中。(《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247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凯恩斯没有理解,降低名义利率并没有增加任何真实资源,人们对真实资源的储蓄还是没变。但是降低名义利率却虚构出“成本降低”的假象,正是这一假象造成了大量错误投资出现。降低名义利率,其实是给错误投资以机会,同时却剥夺正确投资的机会。这不会带来永远的繁荣,只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由于凯恩斯对货币的名义利率如此痴迷,他赞同重商主义,要为重商主义翻案。他认为,重商主义鼓吹的贸易顺差,让国内货币增多,于是利率降低——投资成本降低——刺激投资——经济繁荣。他没有意识到,重商主义导致货币增多,虽然名义利率降低,但却让真实资源更多流出本国,价格上升,真实投资成本其实反倒上升了。中国的情况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伴随2.4万亿外汇储备的,是惊人的资产泡沫。罗斯巴德说,凯恩斯主义者无法同时思考两个方面以上的问题,正此之谓。(顺便说一下,凯恩斯非常赞同“储藏货币”有害论,只是他更进一步。一般的人认为,物价下跌将导致储藏货币愈演愈烈,而凯恩斯则认为,哪怕不是愈演愈烈,只是小小的储藏,也是很有害的。里德说物价下跌有害论者是凯恩斯主义者,很有道理。他们之间的确是知音。)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很少有人会反对自由贸易、赞同重商主义吧?虽然他们很多时候对自由贸易并不太理解。三、凯恩斯也愤怒凯恩斯非常推崇一位“先知”,这个“先知”叫格塞尔。格塞尔的信徒经常寄书给凯恩斯。格塞尔写过一本书,叫《经由自由土地和自由货币达到的自然经济秩序》,凯恩斯对这本书很赞赏。这个书名是不是很奥派?莫非凯恩斯也赞同奥派的核心观点?且慢!格塞尔的“自由货币”,是指通过加印货币,使货币不再受利率的桎梏,最好是让利率降到零(凯恩斯说费雪对这个方案也深表赞许)。格塞尔的“自由土地”,是指土地国有化。至于格塞尔的“自然经济秩序”,我就不知是个什么东西了。在《通论》中,凯恩斯多处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同情,和对“自由放任”的鄙视。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并且也反对“自由放任”。虽然和“自由放任”如此对立,但凯恩斯和奥派,有一些有趣的、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比如,奥派主张恢复古老的智慧,奥派所指的古老的智慧是重视储蓄之类的。凯恩斯也主张恢复古老的智慧,他的古老的智慧是重商主义之类的。又比如,奥派对凯恩斯式的理论很愤怒,认为这是为政府权力张目,而由于凯恩斯的理论有利于官员的利益,所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凯恩斯对“自由放任”同样很愤怒。他攻击李嘉图的学说,因为李嘉图反对“有效需求不足”。他说:它还为资本家的自由企业辩护,因此又得到了当权者身后在社会上占有支配地位人士的支持。(《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26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不知道如果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认真读一下凯恩斯的原著,还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我相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找了这面旗帜,只因凯恩斯的观点和他们部分相似。另一方面,我也相信,也会有很多人读了凯恩斯的原著之后会变得更激进,没准也会赞同“越浪费越好”、赞同零利率、反对自由贸易……还好,真正读原著的人并不多。我的确见过有人读完《通论》,却仍然是凯恩斯主义者。我现在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的艰辛。

我的想法

太难读了,实在是比较晦涩。而且语言组织的不好,总之,没有相当的经济学基础是无法理解的。但不可否认,它是传达keynes宏观思想的最直接的工具,相当具有阅读价值。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