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未晚》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藝術/設計 > 黃昏未晚章节试读

出版社: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9629964542
作者:彭麗君(Laikwan Pang)
页数:242页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3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不单只香港,各地很多制片人都希望通过策略性的跨国合作,付出最少的风险及成本,而得到最大的投资机会及最广的市场、最多的税项优惠和最配合的政策实施。特别是中国庞大市场的诱惑下,一个自以为游走于新自由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香港政府,不断鼓励发展文化工业的融资和服务介面,而香港电影也正在努力发展它亚洲买办的角色。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是香港电影的去本土化。香港电影的成功,一直在于作品和观众的文化亲缘性,这种关系在这个跨境/跨国合作潮流中快将消失殆尽,香港观众和香港电影近百年所建立的互信和“心照”,可能会静静地在这代的电影人及观众中遗失掉。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9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华语电影研究者对“家国”讨论的热衷,似乎是一个更有意义的现象,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探讨过有关的问题(彭丽君,2007:130-135)。其时,现在大部分的华语电影研究者,对国族电影的论述都持批判的角度,不断批评单一中国电影论述所代表的单一文化身份的霸权,这是我绝对同意的。但是,扬弃了“中国电影”的论述,却成就了“华语电影研究”的合法性,这是一种以否定来认定的态度,其中不无暧昧,一方面见证了今天学术建立的困难,研究的“合法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看到詹明信的灵光——当年被华人学者猛烈批评的詹明信“国族预言”的概念,依然缠绕着当今的华语电影研究。也许如詹明信所言,第三世界的学者真的对政治较敏感,所以个别电影的意义必须被放回有关的文化政治脉络中才可以被阅读;又或者周蕾的解释才更贴近学术界的迷思——西方的个别电影作品可以成为认真细读的经典,但非西方电影的研究价值只在于它们所代表的族群。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8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如果要理解香港电影的独特性,我觉得必须同时看它的相对面,就是它的模仿性,以及它跟其他电影体系不能回避的相连关系,也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可以避免跌进本土主义的陷阱,偏执地只看到香港文化的罕有和珍奇。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0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现在华语电影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探讨电影的艺术性,越来越偏向作品的社会文化性,华语电影研究从“电影研究”的主体慢慢转型到“文化研究”,弊处是鼓励天真的反映论——香港电影总是反映香港的社会文化政治;好处是电影的商业元素不但不再是电影研究的负资产,作为流行文化反而是这个研究其中最活泼的地方。香港电影研究在这方面的特性更为明显,因为相比中国或台湾电影,香港电影的主色还是它的商业性,以及电影跟本土或全球华人普罗观众的亲密关系。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2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研究中国必须要理清这个国家本身的文化、地理及历史的内在差异,而这种岐异性正好接合研究中、港、台不同的电影文化所需要的宽广胸怀,我觉得这三个地方电影文化的差别与相交,赋予了华语电影研究最丰富的面向。
要抵制大中华主义,我们不是药简单地丢弃所有跟中国有关的研究范围,而是要理解每一个命名中的“多重决定机制”。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6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跨越可能是因循和守旧的相对,带出创新的契机,但跨越也可以是一种假象,可能只能跃到别人的控制中;跳出困局需要无比的勇气,但也可能只是盲目地寻找生路,发自一种最简单的求生欲望;跨越的主体往往卡在计算与无法计算之间,最后牺牲的可能比获得的更多,但一个跳跃也是对自由的允诺,开展了时间和空间,承担了历史的可能。今天的香港电影在挣扎求存中表现出的种种面貌,可能更复杂地表现了香港文化的潜质。我觉得这十年来香港电影蹒跚的发展,间接地体会了香港文化在九七后的一种难堪局面:香港还可以依赖什么去维持(或自欺欺人)它的独特性?当经济和政治也只是“大国”的一个部分,“小城市”的普及文化好像无可避免地会逐渐湮没于其中,但是,在学习做一个国家的公民,在跳出狭隘的转口视野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继续承担本土社群的文化身份,而“香港”确实有它丰富的历史厚度和意义。我们如何在既不把香港文化本质化的同时,能不卑不亢地守护一个地方一个社群的自主空间,这是研究今天香港文化不能回避的问题,纵使在这本书中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以商业逻辑为主导的电影工业。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2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本土观众再没有看本土电影的习惯,开始失去对本土电影曾经有过的投入和感动;海外观众更没有义务去支持人家一个凋谢中的文化。商业电影所从属的香港文化工业不断枯萎,广东流行音乐再没法打造天王天后,而香港电视(曾经是电影人的训练场)的水准更是每况愈下,整个娱乐工业不断向守旧靠拢。而最致命的,是中国文化工业的快速成长:香港曾经是整个华人社会的潮流集散地,但这个普及文化首都的位置慢慢被北京所取代,大部分的香港传媒事业都以其北京分店(或总店)为光荣。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64页

在新中华、亚洲以至全球意识所笼罩之下,香港电影忙于矫揉造作左右逢源,但另一方面又努力制造一种看似纯净的香港文化身份。
这是这本忧心忡忡的书里比较难得的一句刻薄。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3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但我们又不能迷信本土的纯粹和真实,以免堕入更糟糕的大香港主义中,不但中国有其内在歧异性,香港也然。我在本书所提出的跨越意义,也包括希望在香港电影中,寻找一种超越这种“中-港”或“香港-全球”二元对立想象的可能。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九七后的香港民生和政治发展也乏善足陈,张爱玲式的末世悲凉在回归之后分别于亚洲金融风暴、沙士传染病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短暂出现,但资本主义继续在大起大落中运作和强大,进一步主导着香港人的思维。相比之下,香港电影工业所经历的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基本上是线性式的下滑。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2页 - 第一章 導論:香港電影研究

今天,對於香港電影工業來說,無可稱道的不僅是台前幕後的人才,電影中的人物或故事,甚至是各種製作和宣傳意念(即香港人說的「橋」)。本土觀眾再沒有看本土電影的習慣,開始失去隊本土電影曾經有過的投入和感動;海外觀眾更沒有義務去支持人家一個凋謝中的文化。商業電影所從屬的香港文化工業不斷枯萎,廣東話流行音樂再沒法打造天王天後,而香港電視(曾經是電影人的訓練場)的水準更是每況愈下,整個娛樂工業不斷向守舊靠攏。而最致命的,是中國文化工業的快速成長:香港曾經是整個華人社會的潮流集散地,但這個普及文化首都的位置慢慢被北京所取代,大部份的香港傳媒事業都以其北京分店(或總店)為光榮。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九七後香港電影的景況確實是令人擔憂的,票房及產量每年遞減,除了少數因為要爭取龐大市場不可能有新意的中港合拍片外,這個曾經是生氣盎然的電影文化圈已沒能力提供令人驚喜甚至及格的娛樂。一群造夢者在一個不能為他們提供夢想的市場掙扎求存。九七後的香港民生與政治發展也乏善足陳,張愛玲式的模式悲涼在回歸之後分別於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傳染病危機,以及最近的全球金融海嘯中短暫出現,但資本主義繼續在大起大落中運作和強大,進一步主導著香港人的思維。相比之下,香港電影工業所經歷的沒有太多的戲劇性,基本上士線性式的下滑。作為一個聲名顯赫的東亞電影夢工廠,香港電影經歷著超過十年的大衰退,這段期間,每年的電影製作數量和票房收入一直急劇下跌。雖然論者早已對此作出了多種解釋,並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但香港電影市道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黃昏未晚》的笔记-第4页 - 导论:香港电影研究

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现在的关系,不单是简单的北进想象或是霸道的大中华同化,而是复杂的互生和消融,香港在当中的位置,以及电影人跨境的合作,充满计算、忧虑和变数。究竟现在的香港电影是处在黄昏迟暮,还是冲在重生的当头,还要看各方的努力,和种种的因缘。


 黃昏未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