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瞬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文學 > 人生一瞬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67247421
作者:詹宏志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出生於1956年。雙魚座。畢業自台灣大學經濟系。現職PC Home Online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一個大家都不陌生卻十分好奇的人;有人說他是縱橫數位時代的鬼才,也有人稱他是出版界的奇才。雖然,他經常提醒大家別再用「趨勢專家」的字眼來形容他,然而他的每個創意,所做的每件事往往總是走在最前端。因之他的《趨勢索隱》、《創意人》、《城市人》,多年來,一直是從事創意產業工作者封為經緯的作品。
睽違多年,詹宏志藉由新作《人生一瞬》,與喜愛他的朋友、讀者,進行一種極私密、溫和的對話;他不談數位趨勢、也不論出版產業的願景,而是感性、知性地寫他的孩提往事、青澀的青春時光,以及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情感。同時,在這本書裡,他旅行中愛玩、愛吃的本事可也是令人發噱!對詹宏志而言,《人生一瞬》是他在時間的洗鍊、沈澱下,坦然地面對自己內裡、自我審視,首部半自傳性的文學作品。

作者简介

年歲漸長,記憶發酵。
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詹宏志遠離童年,墜入關於記憶的提問,這是四歲的水中之光?還是少年暴雨下的迷濛山路?他搜索自己,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自己私密的個人史。
而這正如同他遠遊世界的歷程一般,每一幅地景乍然停格,暈染著光圈,一秒、兩秒,北海道大雪,尼泊爾牧羊少女嫣然一笑,彷彿有著什麼逗引著他,他於是也停下來,輾轉思索,他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故事。
詹宏志穿越時間的旅程,回憶紛至沓來,只有他在自我的鏡影中,瞥見黃蝴蝶幾隻飛,窗際布滿想像的星斗,水妖的歌聲若隱若現,海邊飄來蒼白的女屍,如一朵盛開的花。詹宏志勇敢地在記憶的甬道中劃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點亮生命的迷彩,他意外憶起夏日清晨未醒的蜻蜓,而草蛇從光裸的腳背上游過去,時間彷彿凍結千年之久。
幼年的自己,貪看天色的流轉與人事的流轉,「坐在窗口,他會看見這些人生的重覆,以及它的荒謬與無關緊要,如果他坐得再久一點,譬如說一兩百年,他或許也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興衰,也一樣是荒謬重覆和無關緊要」。詹宏志與童年對話,自己的故事清晰得如同觀看他人的影片一般。「他有時感到超出年紀的哀傷,甚至動搖了童真。」
然而記憶大雪紛飛,淡季人生的異國旅館,如果展開的是一本推理小說,一處一處陌生的人情與風景,就成為遺忘憂愁與創傷的藥引。
詹宏志是一位永遠不合時宜的時空旅者,常常在錯誤的季節來到一個地方,只因他心有所悟:「大自然在最孤寂的時候,也有遺世獨立的孤寂絕景,你往僻靜之處走去,它也饗你以安寧的身心盛宴」。當你不隨人事喧囂流轉,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沙漏節奏讓生命流逝。
於是詹宏志的旅行,是把自己拋擲到世界盡頭的場地裡,「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卻是老靈魂的來歷」。旅行是濃縮的人生,而人生中偶然的遭遇,一個個一閃即逝的過程,力量憾人、纏綿不去,詹宏志深深了解,自己將帶著這種種不明意義的畫面走向餘生。因為那就是自己的故事了,一如時光的啟示。
人生一瞬,記憶如落英飄遠。書分二輯,輯一是生命時間軸下的凝思與追憶,輯二則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與不可忘懷。
目錄
輯一  時間
記憶之柱 1956/煤炭堆上的黃蝴蝶 1958/父親回家時 1959/水中之光 1960/海上漂流的花朵 1960/羅斯金的憤怒 1961/蛇 1961/木瓜先生 1962/張望者 1962/我爸爸的恐龍 1964/穿山小孩 1967/後車站 1968/繁星若夢 1958/風雨中的計算機 1969/山路 1969/珊瑚礁中的龍蝦 1970/小刀 1970/稻田舞女 1970/當睡人醒來 1975/但願少年有知 1978/孔子雕像下 1982/咖啡應有的樣子 1982/咖啡館裡的革命者 1984/依莎貝拉的來信 1986/給我全世界 1997/賽蓮之鄉 1998
輯二 地方
祖谷溫泉 日本.四國/治癒的旅行 日本.日光/山陰道上 日本.山陰/驚喜的晚餐 日本.九州/火與海的國度 日本.九州/奧入瀨溪谷 日本.東北/雪埋的旅館 日本.立山/煙中巴士 日本.北海道/國民休閒村 日本.北海道/雪國的誘惑 日本.北海道/三大蟹邂逅 日本.北海道/冰下魚 日本.北海道/步行食遊 日本.北海道/史蒂文森窮病之處 美國.加州/波士頓的私家偵探 美國.波士頓/鱈魚角的同性戀旅館 美國.鱈魚角/距離 美國.德州/回到沼澤地 美國.紐奧良/菜單上的語言 法國.巴黎/來到巴黎的康有為 法國.巴黎/獻給約瑟夫.虎克 英國.倫敦/一個人的餐酒 義大利.翡冷翠/喜瑪拉雅山麓下 尼泊爾.那加闊/在那遙遠的地方 尼泊爾.那加闊/走到世界的盡頭 俄國.勘察加/富麗怪奇 香港

图书封面


 人生一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很少看散文,但詹宏志的文章却不得不看。在记忆过去如烟如梦的往事时,总是在那不经意处突然冒出一句画龙点睛之笔,让人感慨万分。封面上图案正是全书的第一篇《煤堆上的黄蝴蝶》,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但愿少年有知》。年轻时面临丰富的选择,无穷的诱惑、面对爱喜欢的人和做喜欢做的事时的抉择时,总是那么无知莽撞,,当年岁渐长,尝尽失败与痛苦,年老了回首过往才带有一丝悔恨。古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确实有它的道理。愿年轻人谨记:“IF THE YOUNG ONLY KNEW,IF THE OLD ONLY COULD”但愿少年有知,但愿老者能为。同时,也提出芒格的一句话"我们老的太早,却懂的太晚"一起共勉。
  •     愿年少有知,愿年老有为。——法国谚语年少无知的我,还不能理解作者这有关世界和往事的一些感叹,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经验来和作者的状态形成一种共鸣。我喜欢等待、旅行、美食的文章。看书总有一种会与过去不期而遇的感觉,会想到曾经的自己。经历过一段等待的感情,结果好像已经注定,但是还是有些羁绊。等待是一种双方之间的信任,就像作者对孩子的承诺,孩子对爸爸的信任。当时我却认为是理所当然,承诺多付出少,我已不值得信任。当我想改变的时候,工作的选择却成为了压在这段感情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轰然倒塌。此时,我听着《脚趾上的星光》,想着关于等待的事情,只能觉得是一种惘然。作者行走了很多地方,说了很多有关旅行的话题。爱情的故事总是感人,《北欧短亭书简》(a short residence in Sweden,Norway and Denmark)的作者在旅行中,从痴爱中醒悟,云淡风轻。“治愈的旅行”,我想去旅行应该也有种治愈的想法吧,也算是最后的一个承诺。看到一个广告,“去拥抱陌生,相聚、分离,不需要去等谁,不期而遇正在路上等你”,喜欢这种感觉。我正试图改变我的风格,以前太害怕陌生,吃饭也总是去一个地方吃。去看看不同的地方,或许会更好。描写的很美,那种的情绪和美味,让人沉醉。因为此书,我喜欢上了日本,想去看看北海道,想去吃一下日本的美食,日本三大蟹,各种料理。这变成了我梦想之一。我一向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好吃的总是对我的胃口。童年的回忆好像只有欢乐,离的童年太紧,小时候的朋友尽管天各一方,但每年总还会有见面,偶尔会有感叹,但是像作者这样的回忆还是太少,因此只是当做一种文字,浮光掠影而过。
  •     過年實在太適宜看書了,尤其在寒冬歲暮,比較接近哲人的情境,讀一本如詹宏志《人生一瞬》那樣的散文式自傳。 詹宏志是台灣創意工業的元老級鬼才,曾策劃《悲情城市》、PC Home和城邦出版集團,對文化趨勢的分析備受重視,熱愛科幻及偵探小說,是實務型的文化人,想不到散文流麗如此。他將剎那懷想凝固於攝影式記憶之中,記段段童年歷歷在目,論位位先人熱血盈胸,感情濃郁而描述極為清晰,總寄托在某個實物——如封面那隻碰巧停在煤炭上的蝴蝶——之上,可稱之為「實物式回憶」,由此引燃長長的思索。歲月無聲,就像潛水鐘外的花花世界,主觀感悟基於具體而微的實相,情感繫於情境之間多於情緒之中,比多數的抒情要深沉,教人想起遠方一位稜角分明的好友。這樣的人合該愛好咖啡多於酒精。如果回憶總是沉溺的,此書的情調則是跳接的,教人目眩,也撼動讀者所處的當下。與其說是懷舊,不如說是捕捉時光的本質。 就讓我們直面時日翻飛,那觀照人生的無言感動,正好將急景殘年當作時光的表徵,城市人如我們,寒夜讀書和千里懷人,與獨自沉思一樣,都是大時大節才有的奢侈。 ——原載香港《文匯報》讀書版,2007年2月4日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看《人生一瞬》时,应该配合着两首歌——尹吾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和馨予翻唱的《往事只能回味》。詹宏志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次旅行。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     父
  •       如果我说从现在开始就等待晚上回看NBA,那多少有点荒废大好时光。
      
      于是,我拿出昨天刚到的新书,翻看起来。
      
      
      
      《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
      
      面前的一篇,题为《山阴道上》。
      
      
      
      最近和新朋友聊天,我说不如你以后经常给我说些日语吧,词组也行。
      
      他叹道:日语是毛线啊,偶不懂啊。
      
      哈哈。幸亏我有在线翻译,多少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
      
      
      
      “我”,本来沉醉浸泡于一个露天温泉里。
      
      晚上九点光景,海风习习,荒波拍岸,在松涛与波涛的双重包围下,隐隐还能听到宇宙之音。
      
      忽然,一群女学生闯进这私密的男浴场,一声“失礼了”,就准备强力占领此地,以示男女平等。
      
      “我”的人生经验虽然冗长,然则青涩,根本不足以应付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果只能是在女性群体面前夺路而逃,身后还伴随了一道恶作剧般的口哨声。
      
      我看得哈哈大笑,就像感受到午后一阵清新适意的风,那么明亮有光泽。
      
      
      
      山阴地区,与京都的细腻唯美完全不同。仰望屋顶,似乎远古的烟云还未消散,因而显得质朴无雕琢。
      
      两百年来专心只烧烤一条鱼的店家,幽居此处后来被居民建雕像的小泉八云,都能体会山阴道的神秘与特色。
      
      而“我”在此处全无秘密,被一群女生看个通透……
      
      只有那夜里的松声涛声,在幽微的记忆里绵绵不绝,每每听到,恍惚如昨~
      
  •        作为《人生一瞬》的责任编辑,在参加詹宏志先生新书首发系列活动、聆听过他一场场不同的讲座后,深感自己的失职。这失职就在于,我在审稿过程中与作者(詹先生)几乎没有关于写作动机与思想架构方面的沟通。正因为这种失职,使得詹先生深邃的思想不得在其著作中展现给读者。为了弥补遗憾,我想将自己在《人生一瞬》新书发布会上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詹先生讲了一个“中心新村”的小故事。这是台湾省的省会所在地,仅离先生的家乡3公里之远,然而这两个地方竟有天壤之别——先生的家乡贫困到连书店都没有,而这座中心新村却应有尽有,用先生的话讲这就是当时他眼中的乌托邦。然而,现在这中心新村竟也成了古都,被保护起来,这一切都源于政治的需要——撤销省会。中心新村因政治兴、也因政治衰的历史,让我不禁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城,这座同样因政治势力变化而历尽繁华与沧桑的小镇。
       詹先生正是从一种社会历史视角,通过个人的片段与瞬间,告诉我们整个社会的演进轨迹,并激发我们去思考社会该往哪里去。但愿我再次阅读《人生一瞬》时不会辜负了先生这片苦心,同时愿此小文与诸君共勉。
  •     淡淡的文字 深深的感觸
  •     作者的文笔没有惊为天人,我又没有窥私的欲望,自然对作者童年的琐事没有太多的兴趣,除了惊叹作者的记忆力。。。。。。最后的美食和旅游倒是我的菜。。。。
  •        几天前,一个做编辑的朋友在网上问我:读过詹宏志的书吗?这是一个太过陌生的作家,我对其人其文一无所知。几天后,一本书从远方遥迢而来,书名质朴而低调:《人生一瞬》。与书名相比,腰封上那些个饱含溢美之辞的名家荐语,倒显出几分轻浮。这几年有几位港台作家在大陆出版界是热门,但几番跟风拜读之后我觉得其实也不过如此,希望詹宏志是个例外。
       书分两辑:“时间”和“地方”,“时间”一辑,23篇,收录的是作者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的文字,多与台岛生活有关;“地方” 一辑,18篇,收录的是一些旅行见闻类的文字。作者人到中年,忽而从记忆的金库中搜罗出这些,“只是不愿见往日自己的人生满是遗忘的空缺”, “我想记录自己的来历,甚至包括了形成我雏形的六十年代的台湾,以及人生的某些片段流连。” “我想象这是一个人与记忆(或是遗忘)搏斗的记录,因为是关于记忆,所有的故事也就如亚理士多德所说,都隐藏了一段失去的时光。”时间能改变一切,带走一切,但文字能打败时间,这是每个写作者最后的荣耀。他像流水一样回望,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如蝴蝶在记忆里翩跶,山川、河流、街市、车站,父母、玩伴、师友、过客,忧郁的,欣喜的,怅惘的,感怀的,从乡村寥寂到都市迷离,从童年懵懂到中年渐悟,这些时与空的阡陌更迭,人与事的繁衍交织,让我不知不觉沦陷其中,而又浮想联翩。
       以父之名。日本作家萩原朔太郎在随笔集《绝望的逃走》中写道:父亲,乃是永恒的悲壮。詹宏志在书中多次写到童年醒来时父母婚床上的情景,“一床红被面的厚棉被裹着一个耸起的人形”。这是一个经年在外的父亲,一年中难得回家几次,总是夜半来天明去,极少与子女的交流,他遥远、陌生,“但我内心还是渴望他回来的,他的归来总会带回一些外在世界的线索、消息或实物,那就满足一部分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想象与渴望。”在贫瘠的童年,父亲无疑是知识、勇气与力量的象征,无论是他那矫健的步伐,坚毅的表情,渊博的学识,甚至抽烟喝酒的姿势,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但在叛逆的青春期,父亲又成了平庸、落伍、专制的代名,我们希望挣脱家庭的束缚,迈向更开阔的所在。只有当我们踏入社会,惊觉自己的平凡与卑微,我们娶妻生子,为养家糊口操劳奔波,才能了然 “父亲”一词的真正涵义。在《但愿少年有知》一文中中,詹宏志表达了未能在父亲健在之年与之促膝长谈的忏悔与遗憾,笔调低徊而哀婉。这几篇写父之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生台湾社会底层的男人,如何在世事激变中与命运和生活抗争。他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勇事迹,但浩然坦荡不卑不亢的处世风格,早已潜移默化在作者的成长中。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爬月台买橘子的父亲,加缪《第一人》中意志坚定的拓荒者父亲,马塞尔•帕尼奥尔的《我父亲的荣耀》,父亲的形象鲜活在儿子的文字里,才能真正不朽。
       阅读之魅。詹宏志文章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善于由阅读兴起回忆,这也是知识人的本色所在。如在《记忆之柱》中,借玛丽•雪莱《科学怪人》,开启对记忆之谜的思索:“记忆的作用不仅包括储存和撷取,还包括重组、变造、伪装、和象征,或者我也应该加上遮蔽和遗忘。”。在《罗斯金的愤怒》中,通过对旅行工具变迁的考察,抒发了对火车旅行的热爱。罗思金认为,“旅行,本来应该是踽踽于途,应该是观看、沉思、与学习,”显然这样的话只能出自于一个前现代的精英贵族之口,正是火车这种“民主化”的交通工具,让平民向新奇陌生之地的出发变得可能:“火车旅行是欢乐的,不凡的,盛大的,让我们憧憬向往的。” 在《繁星若梦》中,由阿西莫夫的《夜幕低垂》,作者回想自己童年时躺在斜屋顶仰望星空的情景,“你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不是仰望天空,而是俯瞰一口深不可测的星空深井,你觉得彷佛天旋地转,随时就要坠入黑暗深渊。”这如恒河沙数的漫天星斗让人既敬且畏。这样的文章还有《当睡人醒来》、《等待》等几篇,作者阅读之广泛,思绪之深远,记忆之精微,感触之细腻,于此可见一斑。原来这世间万物冥冥中自有联系,只是迟钝麻木的如我者,习焉不察而已。
       少年时光。詹宏志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还因为相似的乡村生活背景。虽然他生于60年代的台湾,而我生于80年代的大陆。看他写打蛇,捉蜻蜓,玩伴的果敢,溺水时的恍惚,看他写对一个曼妙舞女的青春悸动,对热血斗殴的惶恐期待,临窗眺望的少年心事,车站徘徊的远方向往,我不得不感叹,每个乡村屌丝的成长总是如此相似!我想起春日寂静的田埂,两旁的油菜田花蕾青涩,一条冬眠醒来晒着太阳的蛇,与我和同伴狭路相逢,转眼丧生于乱棍之下,传言蛇会记仇,打蛇一定要打死;我想起盛夏正午的蝉鸣,父母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起身,轻轻地拉开门,向村后的池塘飞奔,把大人危言训诫的 “水鬼”传说抛诸脑后;我想起秋天的某个周末,上初中的我应同学之约去他家玩,他家住山脚下,那是我第一次爬山,那山高不过百米,山上有很多野山楂和毛柿子,不时有野兔、山鸡等从身旁掠过,周一凌晨我们起早打着火把上学校去。太遥远了,二十余年如一梦,如今的乡村日益凋敝,年轻如我的一代都把家安在城镇,而乡村小学也因“撤点并校”荒弃多年。我当年爬山的地方,现在是一个观光养殖基地,每到周末就游人如织,交通的发达,让烽火夜行永远成为传说。
       阅读这本书时,我数次打开记忆的阀门。合上这本书时,我想起博尔赫斯那句话:只有属于时间的事物,才会在时间中永不消逝。逝水即流沙,粒粒皆猛虎,我想,那些我们依然眷恋的旧时光,那些不时在脑海中翻腾的旧场景,如果有机会,还是写下来吧,毕竟写下就是永恒。
  •     很喜欢的散文式传记,平实真挚而温情。“If the young only knew, if the old only could”但愿少年有知,但愿老者能为。亦是芒格所说:"我们老的太早,却懂的太晚"
  •     说故事感人,说道理精彩,在飞机上多读几本
  •     说人矫情比说它烂还恐怖,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说。
    关于实物式回忆,比较赞同。
    远方一位棱角分明的好友啊。。。
  •     竖版的繁体台版书,多少有些不习惯。因为之前的书中提到这位全能选手,又碰巧看到这本,便借来阅读。自传体散文,前后两部分:时间和地点。时间从孩提到如今。地点从日本到美国欧洲。最后落点于香港。一些关于作者的故事还算有趣。(从书中可看出,他对于电影和音乐还是没多大兴趣的,或许他大概也只是喜欢阅读。对侦探题材很感兴趣了)
  •     辞藻看似华丽,实则矫情。
  •     文字感人,幻觉如此真实。
  •       時光的舞蹈-評詹宏志《人生一瞬》
      
      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 文系 教授)
      
       《文訊》255期2007.1月  2000字 2007.1.16修正
      
      
      
      
      
       2006年秋冬,創意出版人詹宏志散文集《人生一瞬》,與比他年輕一輩的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約同時間出版。這兩本書的六0年代懷舊情調,像昏暈底片帶人穿越時光的甬道,進入記憶銘刻之鄉,為喧囂人世與寒涼季節帶來一絲暖意。尤其是詹宏志《人生一瞬》這種阿嬤級黑白片場景,讓人想起淅瀝雨後的悲情城市、九份石階,回歸了散文的質樸本心同時,也震撼著熟悉八0年代詹宏志的讀者。那個犀利的記者、推理小說譯介者、精光外露寫《創意人》、《城市人》的專業文學經理人、都市觀察家,也已然到了倚馬回顧的蕭索中年了嗎?
      
      
      
      詹宏志《人生一瞬》給人的震撼,首先是份量,其次則是童年憶往的主題,再往下看,方知此書其實為兩本書的雙拼。輯一「時間」是一組有系統的拼圖,串起童年與父親的記憶。人世悠悠,生命歷歷,既感性內斂,又熠熠生光。輯二「地方」則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碎片(尤其偏重日本、美食與書店的尋訪)。天涯行腳,鴻飛爪痕,擺明了和舒國治不同的「步行食遊」哲學,人生本為享樂而來。前半調性悠緩,向內觀照人生本質,寫了幾則童年記事後,時光迅速移位,鏡頭轉到大學畢業後、中年職業轉向種種。全書後半節奏轉為快版,對外張望近年行旅,呈現對不同地方的難忘記憶。嚴格說來,《人生一瞬》是記憶的拼貼法,全書並未等量描寫或貫串完整的人生各階段,而是選擇性記憶的,烘托了一個時代的整體氛圍-屬於四年級生的啟蒙昨日與滄桑當下。一個和眷村或南部鄉下,和張大春、蘇偉貞、朱天心、唐諾或鄭寶娟都沒有什麼兩樣的人生氛圍。(不信的話,只管把唐諾《閱讀的故事》中〈在螢火蟲的亮光中踽踽獨行〉和《人生一瞬》〈繁星若夢〉、〈我爸爸的恐龍〉比並來看)。
      
      
      
       詹宏志《人生一瞬》輯一的起首毋寧是哀戚的,藉著運送父親遺體的覆屍布,連串起童年對父親自礦場遠行歸來,床上酣睡的印象。這個鏡頭的劇力萬鈞,和本書封面煤炭堆上停駐的黃蝴蝶一樣,同樣具有詹宏志書中所說的「為場景尋找電影」,並帶起全書故事的重要象徵意義。說此書其實為兩本書的雙拼,不僅是全書前後主題迥異,事實上筆法尤其不同。此書後半部直接了當,輕車疾馬,只能當作精彩的美食或訪書遊記來看,整體則看不出有更精微的寄託或寓意。而前半部敘寫童年,充滿了吞吐不露的含蓄之美,不但更為感性,也更富技巧上的意蘊,有著知名導演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以及沈從文《從文自傳》末尾那種-「開始進到一個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學那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的味道。
      
      
      
      詹宏志《人生一瞬》輯一「時間」,篇幅是節制的,每一篇都具有單獨成立的散文藝術性,篇題和內容的銜接也顯得匠心獨運。〈煤炭堆上的黃蝴蝶〉、〈父親回家時〉、〈風雨中的計算機〉、〈山路〉、〈但願年少有知〉,自童稚到少年,旁觀父親任煤礦場主人/隧道工程師的生涯沒落,〈水中之光〉是童時溺水瀕死的經驗,〈海上漂流的花朵〉描述基隆海邊初次看見浮屍的驚懼。移居中部鄉下後,詹宏志所體會的,更是心靈野放卻純任自然的野孩子成長史。在六歲孩童眼中,倚窗獨望,把窗外當成了螢幕,賣豆腐、豬肉、青菜的小販川流不息,如同固定收看兩小時人事的流轉(〈張望者〉)。再大一點,田裡釣蛇抓青蛙(〈蛇〉),從同學身上體會山中人家的艱苦營生(〈穿山小孩〉),屋裡翻看多年前的舊報紙,胡亂猜想那失落的結局或永遠無法知道的開頭(〈我爸爸的恐龍〉),夜晚躺在斜屋頂上看星發呆,臆測著外面遙不可及的世界(〈繁星若夢〉)。包括那鄉下的歌舞團舞女胴體的誘惑(〈稻田舞女〉), 和 老師去臺北參加科展寄宿後車站廉價旅館,卻無預期的一腳闖入了呻吟、喘息,大人的世界(〈後車站〉)。初考上臺大經濟系,隨身帶著扁鑽的械鬥少年詹宏志,仍想像著自己是個凶悍的狠角色(〈小刀〉)。這知識與人性的啟蒙,都隱沒在記憶金庫,人生潭水中,幽幽閃光。
      
      
      
       走過那一個純真年代的人,懷抱著對世界的善意與好奇,旅次於他鄉異地時,會難忘尼泊爾山中偶遇放羊小女孩的美麗;感動於英格蘭男孩隻身遊訪日本九州,只為了那是溫柔的日 文女 老師的家鄉。為了撿到一本難得的《李文渥斯謀殺案》心跳加速;以四英鎊買到價值一千英鎊的作者簽名書時,雙手發抖;留下一張空白簽名支票給舊書店老闆以作郵資,只因為「如果這樣一位溫文儒雅的舊書店老闆也打算坑你的錢,世界離末日毀滅也不遠了」。
      
      
      
      那一個純真年代成長的人,就是走到了世界的盡頭,所看到的異鄉,猶原是「和家鄉對照過後的異鄉」。詹宏志在巴黎想著九十年前康有為也來過這裡,亡命出逃的康有為背著自己的時代包袱與侷限,而多年前稱朱天心為「老靈魂」的詹宏志,此刻也自稱「我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只是老靈魂的來歷。《人生一瞬》是「時間」,也是「地方」的線索與謎語。那煤炭堆上的翩韆彩蝶,如同時光的舞踊,瞬息之花,旋歸寂滅,像沉落下去的月亮光,倒映在黑忽忽的人生池水中。
      
  •       “2012年7月15日读罢此书,至此深爱此君及其散文。”
      
      自觉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因此自己在书扉页上写下了这行字。
      
      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但并不是每本书都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时,我渐觉自己在跟着作者的步伐走过那些他曾走过的地方,感受他所思忖的每一点体悟。渐觉心眼开阔许多。
      
      书的前半部基本上都在写年少记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记忆总是有美化功能的。”我也深信这一点。詹宏志大约也深信这一点,因此,他在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不要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也许有很多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亦无过,因为连他自己也分别不清了。然而,这重要吗?当然一点都不重要,作者丝丝屡屡细致地唤回他的少年记忆,对他而言,那是个美妙的过程,对读者而言,也不亚于一段可兹享受的旅程。忍不住想,关于童年的记忆,为何总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当我们年岁渐长,愈发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的心思也变得复杂不堪,在懂得与周围世界斡旋交流之际,人性之初的那份天真无邪的心思也飘零殆尽,同时,我们的审美观也被外界重重塑造——再怎么坚称自己是个特例独行的人恐怕也无济于事。因而我们回忆起童年,那种用无邪好奇的眼神所观看到的世界真是美妙异常,铅华涤尽,也没有来自成人世界的美丑标准来把世界分成一格一格的摸样。看废名的童年小说更是产生类似的感慨,木心亦有一点记叙童年往事的文章,美妙绝伦。而这次,从詹宏志的书中也找到了同样的美感,尽管他们的叙述方式尽不相同。詹宏志这种俊朗的描述方式,让人襟怀开阔。
      
      书的后半部,实乃一部优质的游记。关于日本的风物记叙尤佳。作者的行走方式和大众旅游方式不同,他不爱在所谓的恰当季节去恰当地方,这样避过人潮的喧沸,同时也可体味另一种孤寂的美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詹宏志这个文字记叙的高手,总在不经意间把各种经历体验穿插呈现于一篇文章之中,我喜欢他在书中透露的点点体悟,在平实近人情间却不流于俗庸,事实上,作者几十年的人生体悟,点点星星出现在这些文字之中,皆是厚重感人的。我所说的这书对人造成的影响,就源自这后半部中,从这里,感受到作者一种开阔俊朗的胸怀去体味世间种种,却仍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性与安然淡薄的情怀,他对于美感的体验是不怯脚步不怀犹豫的,既已入世,何不深入其间。
      
      我常想,如何在这纷呈杂乱的世界保护自己的一份独立坚毅而又宁静的心,若是选择避世自修,自可独善其身,然而,入世亦未尝不能独善其身。
      
      
  •     詹宏志选择性地毫无保留地向我这样的无判断力粉说出他的过往人生和心事,看完一本可以标记好多本想读,百分百正面受到感动嘤嘤嘤。
  •     国内式小丹诺
  •     愿年轻人谨记:“IF THE YOUNG ONLY KNEW,IF THE OLD ONLY COULD”但愿少年有知,但愿老者能为。同时,也提出芒格的一句话"我们老的太早,却懂的太晚"一起共勉。喜欢等待、旅行的相关文章…
  •     看标题以为是写汪锋的歌.
  •     所有的故事都隐藏了一段失去的时光。那一段段时光,相对于永恒的时间,如露似电,似泡沫又如幻影。
  •     他的文字真美,描写细致,生动,充满感情,台湾作家特有的美,常令人喜爱。
  •     平常故事,最见人心,生活常如急舟泛流,身不由己的时候多,自己掌舵的时候少,读詹先生的文字还是感动颇多
  •        “在记忆的甬道划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点亮生命的迷彩……” 在书的腰封上绚丽的大家名字一旁,印着这样的一串话。随着火柴一次次划过,过往的点滴,脑中定格的暗影浮光,触动嗅觉的一种特殊气味,一串哭闹声,让你羞愧的一句对白又在耳畔响起,在你的心里摇曳。有时候不禁会想,我为什么是我,现在的我又从何而来,我是不是可以变得跟现在不一样,生命的味道是否能够换一种层次,那样我是否更开心或者不幸?
       作者已过天命之年(詹宏志于1956年出生),他以时间和地方为线,一次一次地,回首,流连,深思,那些触动他的瞬间,在他脑中一幕幕翻过。时间无涯,如流水,难以捉住,唯有这些瞬间,仿佛使我们可以在水中打下一个个桩子,刻下那些个标记,可以使我们在氤氲的时光流水中摸索,寻找一个个印记,琢磨着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一段段光阴是否真实?有趣的是,作者一再在文中写道,“记忆可以是骗人的东西,你发现它已悄悄依你的需要做了假。但你却找不出中间编造的界限与痕迹,如果你发现记忆的一个谎言,你就开始担忧,会不会自己真实的一生都是依自己的喜爱编造的,那些美好的记忆有多少是真实?“ 原来火柴亮起的一瞬间,在光亮中你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实的过往,也许你看到的是你所想看到的,就像光线经过了多棱镜,趟过了时间流水,你的记忆多少带上了后期修修补补的色彩,极端的情况下,你甚至用谎言来代替不忍再视的已经隐蔽不见的真实。记忆也爱开玩笑。
       在这本书中,他写父亲的几段文字尤为动人,用情至深。作者是家中的小儿子,父亲由于职业的缘故,在遥远的山区煤矿工作,一般来说每隔四十天才回家一次,关于父亲的很多事迹、故事都是由身边的亲人告诉他的,只言片语的交流,有限的记忆,然而本书无疑是献给作者的父亲的,在书的扉页后面的一页纸上赫然写着:In Memory of My Father。和父亲为数不多的亲身经历都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下来,父亲大战巨型龙虾的故事,与父亲穿山的故事,父亲回来后家里陡然绷紧的气氛……这些都刻画出了一个在儿子心目中威严肃穆的高大的父亲形象,彰显这种血脉的微妙感情下的强大的力量。记得看过陈鲁豫采访伊能静,伊能静是家里的小女儿,她上面有好几个姐姐,父亲于她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家,可以说在她的生活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但同样如此,她对于父亲仍有着一种念念不忘的执着情感。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母亲对他的描述,由于母亲口中的父亲是如此地好,她心目中的父亲就是一个自由的灵魂的形象,少数几次与父亲的亲身接触勾勒了父亲的面貌,剩下的缺失就用想象去填满。于她而言,父亲也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温暖,一种永恒,一份缺憾。每个人都是父亲生命的延生和继续,这就是最深的缘分。
       本书就是由作者一个个或悲或喜,或色彩明丽,或模糊暗哑的人生瞬间组成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打动了他,在他的生命中凿下了一个个坑,深深浅浅,似雪后被覆盖的脚印,仿佛被掩藏了,然而在梦里深处,它们百转千回,重新浮出。不必问他们的真假,金刚经里说"如露亦如电,似梦幻泡影“,人生就是如此。唯有当时情真,这就足够。
      
      
      
      
      
      
      
      
      
      
      
      
      
      
      
      
      
      
      
      
      
      
      
      
      
      
      
      
      
  •       過年實在太適宜看書了,尤其在寒冬歲暮,比較接近哲人的情境,讀一本如詹宏志《人生一瞬》那樣的散文式自傳。
      
       詹宏志是台灣創意工業的元老級鬼才,曾策劃《悲情城市》、PC Home和城邦出版集團,對文化趨勢的分析備受重視,熱愛科幻及偵探小說,是實務型的文化人,想不到散文流麗如此。他將剎那懷想凝固於攝影式記憶之中,記段段童年歷歷在目,論位位先人熱血盈胸,感情濃郁而描述極為清晰,總寄托在某個實物——如封面那隻碰巧停在煤炭上的蝴蝶——之上,可稱之為「實物式回憶」,由此引燃長長的思索。歲月無聲,就像潛水鐘外的花花世界,主觀感悟基於具體而微的實相,情感繫於情境之間多於情緒之中,比多數的抒情要深沉,教人想起遠方一位稜角分明的好友。這樣的人合該愛好咖啡多於酒精。如果回憶總是沉溺的,此書的情調則是跳接的,教人目眩,也撼動讀者所處的當下。與其說是懷舊,不如說是捕捉時光的本質。
      
       就讓我們直面時日翻飛,那觀照人生的無言感動,正好將急景殘年當作時光的表徵,城市人如我們,寒夜讀書和千里懷人,與獨自沉思一樣,都是大時大節才有的奢侈。
      
      ——原載香港《文匯報》讀書版,2007年2月4日
  •     看这样的书要花时间和心情,但很值
  •     If the young only knew, if the old only could..文字好淡感情很真,这位的几本书都挺是我的菜。
  •     需要精心慢慢看
  •        “就在某一天,像一群拍翅惊散的蝙蝠一样,那些本来在记忆仓库里沉睡的尘封片段,没来由地突然成群扑到我的脸上,挥也挥不去。但当我倒反过来想要捕捉它们,却怎么样也捉不着具体的重量与形状。”
       《人生一瞬》的意义不在于你看到了其它人的记忆,而是你在读的时候会回忆起已被尘封的自己早已认为不可能再记得的种种过往。
  •     活在世上这么久。就是为了更好的酝酿生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