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刑法 >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801852359
作者:颜小冬
页数:324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1第一章当代大学生犯罪研究概述
2 一、大学生犯罪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2 (一)大学生犯罪研究的现状
4 (二)大学生犯罪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8 二、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意义
9 (一)从高等教育研究的完整性来看,研究大学
生犯罪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10 (二)大学生犯罪研究是犯罪学、青少年犯罪
研究的组成部分
11 (三)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最终意义是减少大学
生犯罪,将犯罪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
12第二章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2 一、大学生犯罪的概念
12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13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14 二、大学生犯罪的态势及特点
14 (一)大学生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的比
例上升
15 (二)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
18 (三)大学生犯罪的突发性
21 (四)大学生犯罪的凶残性
23 (五)大学生犯罪的团伙性
24 (六)大学生犯罪时间的规律性
26 (七)大学生犯罪的高智能性
31 (八)女大学生犯罪的严重性
33 第三章大学生犯罪原因
33 一、犯罪原因概述
33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和特性
35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37 (三)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
41 (四)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
42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体系
43 (一)西方学者的青少年犯罪原因论
47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特性
56 三、大学生犯罪的总根源
56 (一)犯罪根源的概念
60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
63 四、解析大学生犯罪的宏观和微观社会因素
64 (一)大学生犯罪宏观社会因素
78 (二)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因素的影响
86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90 (四)学校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
影响
98 (五)大学生犯罪个人因素
114 第四章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14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
114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进入青年期
118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20 (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24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
125 (一)刘海洋事件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129 (二)常见的心理冲突
135 三、解析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135 (一)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扰
139 (二)择业压力造成的精神障碍
146 (三)女大学生性心理辨析
154 (四)大学生恋爱误区
163 (五)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心理障碍
176 第五章大学生犯罪类型
176 一、犯罪类型概述
176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177 (二)划分犯罪类型的标准
181 二、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
181 (一)侵犯财产型犯罪
199 (二)暴力犯罪
213 (三)性犯罪
242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242 一、计算机时代的网络影响
242 (一)网络的双重性
246 (二)网络引起的心理疾病
249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
249 (一)网络色情
252 (二)黑客“英雄”
253 (三)网络导致的暴力行为
256 三、网络危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
256 (一)浏览
257 (三)电子邮件
258 (四)网上聊天
260 (五)网络游戏
261 (六)制作个人主页
261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261 (一)政府、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网
络道德的教育,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
262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制订和实施
262 (三)探索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模式和活动
方案
263 (四)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经常性教育工
作紧密结合
263 (五)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结
合起来
264 (六)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与大学生上网
有密切联系的场所的管理
264 (七)加强舆论导向的管理,加强企业的行为
管理
265 第七章大学生犯罪预防
265 一、犯罪预防概述
265 (一)犯罪预防概念的历史演变
266 (二)犯罪预防的概念
269 (三)犯罪预防的意义
270 二、大学生犯罪预测
270 (一)大学生犯罪预测的概念
271 (二)犯罪预测的种类
274 (三)大学生犯罪预测的重要性
276 (四)犯罪预测的科学依据
277 (五)大学生犯罪预测的方法
286三、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特点
286 (一)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概念及其科学性依据
287 (二)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特点
291 四、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决策
291 (一)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原则
292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战略措施
294 (三)大学生犯罪预防的预防体系
304 (四)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308 五、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308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
309 (二)犯罪心理预防的原理和特点
311 (三)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313 (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预防的途径
321 附录:参考文献
325 后记

作者简介

该书分为七章,分别研究了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大学生犯罪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生犯罪类型、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内容。

图书封面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旁观者清?脑袋暂时空一空。开头先说点题外话。那天在想参考文献的问题,突然疑惑为什么好像老师都不喜欢参考文献以书为主,哪怕是专著。潘说因为书太杂了。除此之外呢?参考文献比较常见的类别有期刊、专著、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报纸文章、专著析出的文献、电子文献等。实际上代码M,指的就是专著,就是普通图书。有一些图书,比较大杂烩式,比如一本所谓的咨询师手记,每一篇是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写的不同主题;或者是一本什么文集,可能前面是谁的小说后面是谁的散文,然后呢,其中有一篇是你的论文需要的,于是在参考文献那里你就标注了A,然后,我想问的是,到底是A还是M更让人不待见?首先如果论杂乱无章,A背后的那本书,势必比纯粹的M要更乱,毕竟这类书籍一般是出于各种目的(商业为主,偶有学术)汇编而成的,每个作者都有不同想法不同文风。但是,一个人只写一百字的时候,字字是核心,要写十万字的时候,难免有各种起承转合的过渡语句,还有个人脑子的偶尔混乱和口拙笔拙,于是如此说来,那些独力写完的M是否也未必有多整齐规范?绕乱了没有?继续。不过,图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因为一本专著的完成耗时较长,故而其时效性的确会低于一般期刊文献。而且图书虽然会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一再校对、排版什么的,但是因为相对格式的要求并没有比学位论文严格,所以偶尔有一些废话,分再多章节也没人在管。所以,期刊赢在时效(格式就不说了,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质量),毕业论文赢在格式(不同导师不同质量但均会重视规范),图书赢在团队和广度、深度(有些什么也没的就算了)。最后恶心一句就开始入正题:各有各优缺点。对于此书,我先感叹一句:我一直以为颜小冬是男的。全书框架大体上跟论文格式有点像,毕竟这是某基金会赞助的历时两年加两年的研究课题成果,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当然是某人所说的,最后面所说的心理学实在是太肤浅甚至错漏十出(百出也太伤人了点),而且堆积上去毫无意义,实属败笔。其次,第四章才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第二第三章就进行大学生犯罪特点和成因的归纳和分析,顺序编排不合理,课题重点也就不清晰了。同样的问题,第五章突然又变成了大学生犯罪类型总结,第六章开始大力讲述网络影响,实在是乱糟糟到连我都不好意思了。最后一章的大学生犯罪预防就不说了,懒得说。另外,在第三章的大学生犯罪原因里面又花了大篇幅去进行犯罪原因概述,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体系,这些难道不该放在研究现状里面陈述清楚?再次,全书的语言表述有太重的感情色彩,主观干扰太多,语言跟学术研究有一定距离。序言中作者称法律教育工作者“最大的任务和责任是让法律条文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法律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图书,不管是学术类还是商业类,语言通俗都是好事,关键是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能掩盖掉内容的本质。只是,这本书,语言的确不是艰深晦涩的,但是,也并非“通俗易懂”就可以形容的,因为很多地方用大段的理论去阐述的同时,却又要丢进几个感情色彩说教味道浓厚的案例来凑热闹,有点不伦不类。然后,全书有一种既想深入又太片面的感觉。反正在04年(该书出版年限)以前的大学生犯罪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归纳好了,比较全面,其犯罪特点总结了很多点,对于大学生犯罪成因也前后比较深入,甚至特地用一整个章节去阐述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但是,除了网络之外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相对于网络来说,在书中的出现,简直就是跑龙套一般。而个体因素方面,虽然有一整个章节去做心理问题分析,但比较乱,也太多非专业的成分在里面。第一个就是开头既有大篇幅的身心特征解释,后面却没有一一对应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第二就是忽而说心理冲突,忽而说不健康心理,哪都说哪都乱糟糟不够一针见血。第三个是不健康心理的解析,不全面也不算深入,忽而说新生,忽而说择业压力;忽而说女生性心理,忽而说恋爱观;忽而说人际关系,忽而说精神障碍。最后,其实作为大学生犯罪的研究来说,本书地位还是很重要的。毕竟两年实地研究和两年成稿,也不是虚名。而且,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每一章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拓展或浓缩成一篇还不错的论文,但一方面因为内容太多,所以会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在除了法律方面以外的地方都显得过于主观和片面,另一方面因为热情太高,所以全文常常缺乏中立的学术态度,在进行非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解释的时候,也时有以偏概全的现象,更像站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去批判和劝说犯罪的大学生。反正这本书也被很多人赞扬过,好话就不需要我来多说了。结尾就来呼应一下标题吧。因为在进行特定对象、群体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两大类。一类是非A的学者去研究A,一类是身为A的学者去研究A。前者的优势或许是所谓旁观者清,劣势就是可能会用非A的思维去假设A,会犯一些错误。后者可能会更容易找到A做研究,也更懂得A的一些专属于A的常识和想法,只是有可能会不由自主偏向维护A。透过本书,会想也许真的旁观者清,但可能这短语适用于B研究A,而不是-A去研究+A。注:第一段里面的M和A均指参考文献代码,M是专著的意思,A则指从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后面的A则无实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