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事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法的理论 > 六事集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03686399
作者:许章润
页数:420页

章节摘录

一 鬼事民之初(一)秋夜静坐,蝉鸣不已,忽的想起昔年与母亲闲聊时她告诉我的一件小事。说是六十年代初,人获得食物成了一件最难的事。母亲老家的左庄,饿死者什之六七,竟至有死者数日无人掩埋,尸停床上,蛆从尸出的。其时,母亲刚二十几岁,却已有四个儿女,每日早出晚归在小镇工厂做工。老大,我大哥,时十岁许,随母做工。余下三个小的,像现在许多乡村农忙时节那样,锁在家里靠天收。二哥因不堪饥饿,总用小手抠墙上的泥吃,每晚父母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洗去他满嘴的泥。三哥发烧,没看医生,光让喝凉开水,几天就死了。三岁,毁去皮囊,超然解脱。我没见过他,那时这世上还没我,只听父亲说他是兄弟中长得最乖的。直到现在,每年除夕父母烧纸钱,列祖列宗之后,照例还有他一份,想也能吃饱穿暖了。小镇距左庄约五里。这年冬天,一位远房爷爷,我的远房祖爷爷,饿得慌,自觉怕是挺不过去,乃决然一早动身,从左庄走到小镇,想找我母亲要碗那年月常规的稀糊糊吃。老人走得慢,赶到时人早去上班,隔着门缝,三个泥娃,老小相视。老人倚坐门槛,直至夕阳西坠,仍不见归人,一线希求遂绝,口中喃喃,走回。第二天中午,儿女发现他躺在床上,死了。据他们后来告诉我母亲,老人回家后喝了一瓢水,上床睡下,不停地重复说:要是大姐(称我母亲)在,肯定给我碗糊吃。母亲回忆,那夜家中灶上和碗柜有开锅拿碗弄筷的声音,肯定是老人的饿魂盘桓不去。老人死后又十年,我也已八九岁,翩翩少年。一场大水过后,四壁如洗。记得每日两餐,仍是糊糊。我排行老末,但与正处青少年的哥哥姐姐享有同额食物:两碗糊糊,稠稠的!转眼又二十多年,眼看身边许多人相继走了,我心戚然;我已早过而立,女儿也已五岁,看她每顿香喷喷地大嚼大咽,我心温然。我时忍不住想逗她玩:乖乖想吃糊糊吗?话未出口,又打消这个念头。因为问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稀罕,为什么要扫孩子的兴呢!不要紧,等有空时,不用跑远,带她去离这个繁华京城不足百公里的什么乡村,肯定还能吃上这样的糊糊。

前言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

内容概要

许章润,安微庐江人。少年无知,幻想当画家,经载涂鸦,晨钟暮鼓,三试不第,自诩美院落榜生。从此自卑,表现出来便是自傲。转习法律,以图糊口,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治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早先主要用力于刑事法学,日久生厌,学术兴味渐在抽象的法律哲学探讨,而于比较法与宪政,则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书籍目录

一 鬼事

吾乡
民之初(一)
民之初(二)
鬼事
这世上有孔子
师之过
拂袖而去
上帝保佑你获得绿卡
乡民的死法
胃病患者
这五方杂处之地
二 世事
“迁责杀父”情结
利害不来则已,一来俱至
异哉,所谓暂住证
建设法律的生活方式
罪者的清白
现代选民
诗人的那口气
机器幽了我们一默
去秋今夏的十件赏心乐事
法学士“村官”
阶层流动、分配正义与思想自由
三 文事
儒者的自信
心的资源
内行的外行话:汉学家们
关于所谓“报”的几点释义
文化作为整体的不可分解性
文化反思的提法本身需要反思
言说与言说者
学位论文的人身专属性
抱着理想主义一同自杀
鉴识力与所谓一流大学
东边与西边美丽的法学院
学院路41号今夜复今夜
西南有山
江河流经之地
……
四 心事
五 治事
六 编事

作者简介


多 大 个 事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
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
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性细细品尝人性,意味着我们彼此以心取暖,守候着世界。心灵即世界,心事即人事,人事组成了世事,世事中最要紧的是打理生死,逼着我们讨活法,要说法,求立法。于是,生死逸出了身体,藏于心中。由此,风雅颂焉,神俗隐焉,春辰秋雨生焉。
人,活在事中,归根结底,活在自己的心事里。
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心事。
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到底又算是个多大的事呢,朋友!?
许章润
2008年2月27日于无斋

图书封面


 六事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着简介,让我想起秋菊被定格的脸。曾经的深信不疑与坚持,到底也抵不过根深蒂固的人情。那一瞬的彷徨是对西方法律的否定也是最中国的体现。有一次博士A来给我们讲座,可是ppt上的字在屏幕上显示的很小,我们都低低的抱怨,我心里还想这也太不人性化了吧。字体大小设置应该方便读者阅读这是常识啊,难道这个博士A连这点都没注意到。看着我们睁大眼睛死命往前伸的脑袋,博士A解释道我只是把字变得小一点,大家的注意力就·变得如此·集中,利用这种反向的思维方式可以让设计变得更加有趣。然后他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几个书籍装帧设计,缩小的字体在干净的封面上显得是那么有力量,也让人从心底产生了一种珍惜的感觉。。这种细节的处理是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博士B的研究则是关注词意与字体选择。博士B列出了一排不同字体的violence,并问我们哪个字体最能表达暴力这个意思。并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去说明字体对于反应字意的作用。平常在设计中,我很少关注到字体对于观者潜意识的影响,在选择字体时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个个去试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思路。这些理论研究都是来自于实践,但是角度都很有意思。
  •     他,一个有志于美术,却最终走向法律道路的老师,他,一个研究方向从应用法学转到法律哲学的学者。本书应该是作者平时随手写的一些散文,序跋以及杂文等的一个合集。文分六事,鬼、世、文、心、治和编六章,从体例上讲不是编年体,类似纪传体,呵呵。正如作者所言: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事。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现在类似的小书越来越多,当然因为大家水平各异,所有自然作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过无论好也罢坏也罢,一种总结过去,凝练自己成长历程的想法总是值得鼓励的。回忆往昔,我们不是沉溺和喟叹,而是享受逝去的流金岁月和闪亮的日子,不用上升到以史为鉴的高度,也不用来那种忆苦思甜的格调,它就是一个简单的自我总结和剖析,过去是现在的基础,现在是未来的基础,所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是一个很大的事儿!ps: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宽其程限;紧着功夫。
  •     法学家的道义温情——许章润《六事集》读书笔记这是许章润老师历年来的随笔、言论和序文集。分“鬼事”“世事”“文事”“心事”“治事”“编事”六编。既有私人性的回忆笔记,亦有编余感言,更有对世相人心的省察思辨。许章润自称“讲究文字的雅致与精准”,字里行间也的确有近代文人的做派,体现为文白夹杂,书卷味浓。如追忆旧时乡下光景:“小街青石铺路,梅雨秋霜,听檐下水声,街上人语……夏夜三更,不知谁家的夜游神穿街而过,木屐践打青石,回声哒哒,渐远渐轻渐幽长,至今想起,犹盈于耳。”回忆学院路41号政法大学“联合楼”内“夜雨灯深,春风寒浅,昼长人倦……”,聊聊几句,意境全出。又如谈及中外先贤对于天下的责任,“看清人性的恶根和生死的宿命后,于无奈中知不可而为,于苍凉的静穆中审美地体贴生死,予万物以同情,保持生命的奋进”。书生襟抱当然文字只是表象,包裹在里面的心性、情感、学识才是关键。作为一个安徽乡下少年、法科求学者、自费留洋生、京城法学家,其所见所历、所学所思,行之于文,足可见其自称“文化保守、政治自由、学术宽容、生活温情”之襟抱。姑且概括为如下五端。一曰自知。如许章润自我批判:“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分子,虽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先天不足,后天的营养也不好,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作出的思想、学术成就因而亦很有限。”在大学行政体制下,更要警惕“知识人心灵萎靡,集体人格卑微,精神羸弱,觍颜人世”。二曰人心,或用作者的话叫“人间关怀”。在《乡民的死法》中,以野史的笔法记述乡人因年老体衰、儿女轻薄、因病致贫、惧怕火葬而选择各种方法自杀,读来令人唏嘘。从与进京民工的对话中,想到“要有个捎话儿的人”。三曰世道。在《这世上有孔子》中,作者批判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的轻易扔弃,实际是对于民族记忆的围剿”。在《抱着理想主义一同自杀》中,他感叹政治伦理下文明的弱化退化毒化,使得“‘理想主义’在今天居然成了迂腐、不识时务或书呆子的贬义词,成了……含有轻侮嘲笑意味的龌龊语,可见既无上帝,又缺法官,更容不得一点点梦,惟有少数人纵欲恣行的可饰”。四曰法意。许章润认为“现在中国的立法实际上是一种‘官府立法’”,建议限制担任公共职务的人作为民意代表的名额,推广“立法听证”。他的《祥和人世 十大问题》可以说是集其核心政治观点的檄文。对于逐年递增的“群体性事件”,他批评地方官员“能压就压,捂住就好”的鸵鸟心态和诉诸“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抓住挑头的”这一路径依赖,认为“‘群体性事件’多为公民大众基于联合行动机制而实施的‘公民集体行动’,属于公民权的基本宪法权能,它在将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付诸公开集体抗争形式的同时,为建构一种满足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理性沟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契机”,因此建言,“秉持现代法权主义思路,将凡此种种‘事件’去事件化、非事件化,视为公民依法行使集体联合行动权利的常态常例,同时以法权主义安排恰予规制,可能是省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更加现实,也更加有效地路径”。这样的分析恐怕对改进和转变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不无裨益。五曰执业。许章润认为法学家不是法律家,而应成为法律的良心。“法学家意识,即法学家群体的知识分子意识,或者说是法学家的自觉理性。理性自觉意味着人格独立,不为偶像所迷惑,也不为偶像所吓倒,以创造、传播自然法为使命并以此谋生,以此安身立命;意味着因深谙人类命运的悲剧而对人类命运保持深切而强烈的终极性关怀,对于现世法律的毫不留情的怀疑与批判;意味着因为深谙人性之恶而对权力常怀怵惕之心,对于弱势私权永怀恻隐;意味着对于历史与命运的最悠远而深切地忧患与拯救情怀。”对此,要避免染上“小妾心态”“病弱身心”“不自觉的道德家”“教授长”等病症。道义与温情许章润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及的核心观点,一是认为“法律既是一种规则体系,又是一种意义体系”。前者指法律是行为的最低标准,后者则意味着法律蕴含了人类对于公平正义、仁爱诚信的永恒价值诉求,在常识、常理与常情的基础上,构筑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二是主张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建立以政治正义为基础、以宪政为框架的民族国家法权体制。此外,许先生还强调“公民”是一个具有政治、社会、法律和人格主体性的存在。即,公民是民主的立法者、市民生活的主导者、意思自治的主体、各项权利的享有者。许章润的理论渊源,一来自梁漱溟,二来自萨维尼。前者强调“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后者强调民族精神。所以许章润的很多文章中都流露出人文的关怀。他认为:“这个世界远不美好。当我们说世界美好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共同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种种缺陷与罪恶,而彼此体贴和分享那一份微含楚辛的休戚与共的人类手足之情,明白我们的渺小、有限和无能为力,在为生计而挣扎的同时,恍然于起高楼宴宾客的世事的虚幻与荒诞,从而,我们说留恋这个世界,实际仅指撇不下这份心意感通的体贴和彼此关护的同情,在知不可而为之的互勉中,于对人事的温习中温暖了人生,将对命运无常的恐惑消隐于勇敢履行日常世俗使命的庄严生命过程,而在求将现世善作人文安排的辛劳努力中赋予历史以人文意义”。这是他的温情。许章润有着文人的耿直感言。譬如身为大学教员,他批判“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情怀的淡漠乃至于遭到抛弃,不仅说明官本位、行政化的大学体制是扼杀人文精神的元凶,而且肇因于晚近二十年间整个社会的急剧世俗化与商品化”。他缅怀旧时大学校园教员与学生同住一校,日相往还,教学相长的“感染”氛围,将现在多校区的大学形态比作仓储式大学,“以为将一群人圈进围墙,流动于教室与寝室之间,上课看书考试就是大学教育,制约了凡此互补互动,真是学子和学校的不幸”。他批评受文革影响的一代学者教师,“既无学问,亦无学品,连趣味也无……是中国大学里的垃圾”。他甚至反省自己这一代大学教员,很多不合格,其中一些当年留校制度产物下的教师,更是“自己受罪,学生蒙难”。他批评国内学术期刊不伦不类的注释体例,“倘若连‘提要’的写法都格式化到如此细密的程度,思想的自由驰骋当然只能是白日做梦了”。这是他的道义。泰戈尔说:“权势以它的恶行自夸,落下的黄叶与浮游的云片却在笑它。”而许章润更主张:“用爱心将刺刀折弯,仁慈的心肠便能将世界包容”。在整个社会机制中,法律往往属于相对保守、温和的力量。“将刺刀折弯、将世界包容”,不也正是法律之治的魅力所在吗?2011年8月3—4日午后 于绍兴《六事集》,许章润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35元。推荐指数:★★★☆。推荐篇目:《乡民的死法》《这世上有孔子》《异哉,所谓暂住证》《去秋今夏的十件赏心乐事》《阶层流动、分配正义与思想自由》《抱着理想主义一同自杀》《法学家:法律的良心》《法学公民与知识英雄》《法律教育与法律从业者》《几希者何》《祥和人世 十大问题》《自由在于分享公共权力》《要有个捎话儿的人》《谋生与谋道:公民社会政治热情的法律表达》《公共权力的私性化与准黑化》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服务很好,书到得也快,赞一个。书我只看了一点,文笔很好,需要很静下心来欣赏的一本书。
  •     文如其人名, 缓慢,温润。
  •     一个法学家的良心。文采与思想的火花起飞!
  •     这本是是一个朋友给我推荐的,我就在当当上买了,书是正品,值得阅读收藏
  •     数只有七成新,表面还有污渍。但书的内容十分不错,值得一读。
  •     一个字:好!
    我觉得这书的装帧跟许老师的气质最为契合,甚至怀疑许老师参与了本书的装帧设计。文字、装帧、用纸都非常考究。
  •     真的没有想到许老师这样的幽默和好玩
  •     装帧太可笑了,粘两张硬板纸在封面和封底上,不知是为了加厚还是加重,自以为古雅,实际不伦不类,翻看起来也不方便
  •     作品差,作者人品也差,看到第47页,还借出租车司机之嘴骂人,原来其本人也是安徽人,数典忘祖的狗东西。
  •     不愧是学法律的,好仔细啊,真认真啊。
  •     仔细看才有收获
  •     无趣的闲谈
  •     当初那个“法律人的良心”让我觉得学法学感性也许不是坏事。装帧很雅致,内容很散,隽永,好脾气。
  •     买来送给女朋友,她很喜欢!当然,我也很喜欢!
  •     自由主義。
  •     刚看到书的时候还以为是封皮忘了包,差点打客服,就是两款很直接的硬纸板,看着很容易坏。不过里面的纸质手感很好,作者文笔也很好,看着很舒服
  •     很高兴的是许师的杂书阅读竟然和我有很多交叉,窃喜。读完就忙不迭的推荐给我师弟师妹们。
  •     饱含深情,言之有物。
  •     许先生的书是好书,无赘多言。只是这本法律出版社的书让我很不满意,看似精装,其实只是两面两片硬纸板而已!满分是送给许先生和卓越,法律出版社让人很失望!
  •     这才是大家手笔。
  •     许章润先生的书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书我都比较喜欢这本六事集写得更为吸引人非法律专业的也可以一睹
  •     书是好书,内容非常值得一读,但让我忍无可忍的是卓越发过来的这本书本身的质量实在是太烂了:1.扉页上有半个泥脚印,不知道是谁踩上去的;2.书口上面有一个黑指印,显然是有人用脏手抹了一下;3.封底有一个很明显的折痕,还有被绳索捆压的印迹;4.整本书受了潮,书页已经弯曲变形。这本书我在图书馆已经阅毕,现在买下来完全是为了珍藏,没想到拿到手的书竟然是这样的品相。
  •     这种半文半白的书,看着有点别扭,有些地方还看不懂他在讲什么,要讲什么。特别是第一部分“鬼事”,虽然表露的是对民生之艰苦的体恤,但其本质仍是文学的,感觉总是很别扭。难道要弄成法学中文学最好之类的?后边的还行,“治事”部分比较专业。
  •     许老师的大作,读的很清爽。
  •     文笔很好的法理学家
  •     许章润教授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写杂文的法律人之一
  •     犹如倾心交谈,该是与近来心境有关。
  •     先生的文字充满思辨和法学家的担当。
  •     学者的苦乐
  •     很好的散文随笔,作者不做法学家,干小品文作家水平完全高于当下的文学家所写的散文。
  •     送货快,书内质量算不错,但封面太过简陋了,体现了书作者朴素、内敛、不张扬的高知分子的本性。书的内涵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     文人不藏拙,说的就是这样的文集。
  •     就书而言,很喜欢这本~ 书的纸张滑滑的不错,也没有什么质量问题。
  •     许公章润
  •     行文大气,我知道我被触动了,却有些东西还是无法理解。我还是年轻的一人。
  •     中文之美,如何一受马教荼毒甚久的人都能得以体现呢?不简单,不简单。文思又可爱。4.5星。
  •     许章润先生的文字我是很喜欢的,不过或许没有接触过法学专业感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有些不甚明了,不过文字真真是很好的
  •     作者阅历丰富,思想深邃,文字雅正,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