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6117217
作者:王震中
页数:49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康家聚落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很有典型性。聚落内每一独立成排的房屋,因其后墙和隔墙相互共用,表明每一排房都有统一的设计,而且是一次统一建成。这样的组合结构和建筑形式显然是与当时的父系家族结构相适应的。而排房中既居中又向前突出、面积也较大的房子则是家族长的住宅,所以这时的父系家族实为父权家族。排房内每一单室则为家族内个体小家庭的住宅,其中相邻的两三间在距离和结构上更紧密的情形,可视为在家族辈分或血缘上更亲近者。康家聚落内的每排房并不是孤独存在的,在其前后相隔6—9米处还有其他排房存在,这表明在家族组织上还应有宗族一级组织。宗族就是以一个共同祖宗为纽带的几个近亲家族的联合体。在康家聚落内相互靠近或毗连的若干排排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近亲家族式的同宗关系,每一近亲家族群可构成一宗族。鉴于康家聚落的规模较大,聚落内房屋分区分群密集,人口较多的特点,康家不像是由一个宗族居住的聚落,而应当由若干个宗族相构成。又据负责主持发掘这一遗址的闫毓民同志相告,依据钻探的结果,康家聚落的中心区域似乎是一处没有房屋建筑群的广场。这样,康家聚落就是由若干宗族相构成的、有共同的聚落中心的、对外相对独立的、较大规模的共同体。 排房的组合形式不但见于村落,而且也见于城邑。淮阳平粮台城邑内发现的十余座房屋,就是用土坯砌成的长方形排房①。郾城郝家台城邑内也发现了数座成排的房基,每座排房长达数十米,宽数米,分成l0间左右。司见排房的形式是龙山时期普遍流行的一种房屋组合形式。为了适应这种组合,这一时期的单间房子多建成方形或长方形。 在龙山期之前的屈家岭文化的黄楝树聚落中,发现有用排房组成的院落②,黄楝树的龙山期也发现有排房,残留的遗迹表明其格局也是院落。黄楝树龙山时期的房屋共发现6座,它是在屈家岭期人们居住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因此,房子的布局、筑法以及房屋结构等,都沿用前期模式。残留的房子分东、北两排,但每排房数却比前期大大减少,因而,整个院落的房屋数量也应大大缩小。现在的东排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F4、F2、F5、F6、F1等五座、北排仅F3一座。房子结构也分单间、双间、三间等三种形式,与郑州大河村相类似。其中F1、F2、1F3是单间,F6是双间,F4和F5是三间。单间面积多在9.2—12.3平方米,F3为30.47平方米。F5的三间都有火塘,F6双间发现一个火塘,F2和F3单间都设有一个火塘,由这些房间内火塘的设置情况看,各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经济生活,它较屈家岭期又有所发展。 黄楝树屈家岭期的院落,依据房屋的数量可以判断其为一个父系宗族④,到了龙山期,同为院落,而其房屋的数量缩小了许多倍,推断其为父系家族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其中的双间和三间等多间结构的房子,应为大家族内鞍大的家庭,诸如5号房的三间都有火塘,可视为家长与已婚的子女不但分室居住,甚至分开用餐,而6号房的双间只有一个火塘,可理解为家长与已婚的这个子女分室而不分餐,这或许是因父母的偏爱,或许是因独立生活能力所限,这对年轻的夫妇,还要加入父母即家长的火塘,其情形接近于郑州大河村。 在江南苏州吴江县梅堰良渚文化的聚落遗址中,发现一些房子由护墙即院墙相围,房子旁边有水井,和现在的农村相同。遗址中出土的有籼稻、粳稻、莲树籽、酸枣、橄榄、话梅、芝麻、葫芦籽,以及大量的鱼骨等。更有意思的是各房屋群的公用道路一直通向附近古河道的“小桥头”,小桥头的样子和功用与现在当地农村淘米、洗衣的小桥头完全相同,再结合房屋内外的出土文物,呈现出一派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

内容概要

王震中,1957年生于陕西榆林市,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兼任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兼职教授;担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4年初版、1997年再版、2013年增订本)、《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 (2005年初版、2006年再版)、 《商代都邑》 (2010年)、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2010年)、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合著,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2007年三版)、 《国际汉学漫步》 (合著,1997年)、 《民族与文化》 (合著,1990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合著,2012年)等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书籍目录

增订版序言
序: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绪论: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农耕的起源与社会组织的变化
一农耕起源的共同性与多样性
二中国农业起源的多中心与农耕聚落的出现
第二章农耕聚落的扩大
第三章聚落的平等与内聚
一聚落的分布、选址与规划
二房屋的组合及其社会结构
三聚落的内聚与向心布局
四聚落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对外交往
五社会性质与权力结构
第四章中心聚落(原始宗邑)与神庙文化
一由平等聚落向原始宗邑的过渡
二原始宗邑与村邑形态的出现
三神庙与宗教中心
四关于酋邦的问题
第五章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生产
一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
二龙山时代的农牧业生产
三龙山时代的手工业
第六章早期铜器的冶炼
一仰韶时期属于铜石并用时期
二龙山时期属于早期铜器时代
第七章从符号到文字
一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符号
二贾湖、双墩、大溪等文化中刻划符号
三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四 良渚及龙山时代的刻写文字
五结语
第八章阶级的产生与财富的积累
一父权家族与阶级分化
二财富积累与集中的程序
第九章都邑文明的形成
一都邑的分散与文明的多中心
二龙山时期城邑的建制及其在聚落群中的都邑性质
三虞夏商周四代的政教合一
四西亚、中美洲的都邑与神权政治中心
五环境·资源与对外贸易
六决定都邑规模的诸因素
七都邑的形成机制
第十章祭祀·战争与国家
一国家产生的几种可能途径
二祭祀与管理和统治
三战争在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四王权的三个来源与组成
五余论
第十一章文明的道路与区域特征
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文明
二埃及的早期诺姆文明
三中美洲文明的道路与特点
四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附录参考文献与征引书目

增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学术文化工程。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当代学术的创新发展,加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让世界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将产生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我们愿与学者一道,合心戮力,共襄这一学术盛举。

作者简介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将聚落考古学和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认为中国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书中对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铜器的起源、阶级的起源、王权的产生进行了论述。书中还把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增订本
  •     文笔很好,高屋建瓴,到总觉得少一些一手观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