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08640877
作者:[日]安藤忠雄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安藤忠雄:
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他自学成才成为建筑大师。3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知名的建筑作品,是日本第三位获得普利策奖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建筑风格,他用清水混凝土材料以及简约的几何构成,营造出静谧、明朗的空间效果,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书籍目录

[序]     构思的源泉                    4
[第1讲] 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 25
[第2讲] 建筑与我的梦 62
[第3讲] 在抽象化与场所性之间 122
[第4讲] 走向有生命的建筑 158
[第5讲] 在过程中思考 188
后记 223

作者简介

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最生动有趣的十堂建筑课!
本书根据建筑师安藤忠雄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作品秉承了安藤一贯的低调真诚,不是深奥晦涩的建筑知识堆砌,而是从作者的经历入手,悉数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建筑师、艺术家,小建筑、大事件,将自己30多年的所见所闻倾情分享。“建筑”对于安藤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更是不断催生希望的梦想。安藤口中的“建筑讲座”也并非艰深晦涩的理论,更多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感所闻,是一段思考与寻觅的人生经历。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可能一般情况下的感性怪咖反而会喜欢那些利用纯理性表达观念的人群,比如建筑师,比如心理学家,比如经济学家。那如果这群纯理性表达观念的人还能照顾怪咖的心情,在理性中充分的体贴照顾了感性人士的心情,那么他一定是怪咖的理想情人。毫无疑问,安藤忠雄是这一方面比较完美满足的人之一。从出场的长屋,到最后自己在海边的家。永远都带着一种克制的美好。这本书更加细腻的解读自己在设计之中的想法,更加充分的描述其他前辈的影响,更加理性分析自己。可以和《安藤忠雄》一起看。阅读时间:四个小时。亮点:细腻。
  •     到北京,我们要去看故宫和长城。在苏州,总还是那些园子让人百看不厌。这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的胎记,被每个行旅者纳入记忆的收藏夹。暂留一座陌生的城,谁都想在匆匆中感觉她的气息、性格和风格,最直接方便的方式莫过于走近这些建筑。然而,建筑的内涵是什么?答案显然不会在目光的悠忽流连中找到。安藤忠雄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也终生盘问这个问题。《建筑与我的梦》,收集了他的几篇讲座,安藤忠雄藉此解释“建筑”对于每个都市人的意义所在。生于1941年代的安藤,对建筑的灼见并非是“古典建筑”,而在与现代人休戚与共的“现代建筑”上。跟很多科班出身的建筑大师不同,他的建筑之道完全自学而成。安藤忠雄24岁时,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一路体会各地独特的建筑。这一趟出国游,他虽未遂愿地见到勒.柯布西耶,却听到了内心的召唤,从此与建筑难分。如今,安藤忠雄的建筑早已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建筑间公认为“没文化的日本建筑鬼才”。然而,这仅是一句戏言,安藤忠雄让我喜欢的原因在“建筑外”,正是他的“有文化”。《建筑与我的梦》中,他回眸一生的过从,建筑界的贝聿铭,设计界的三宅一生,还有很多诗人和作家。正因此,他的建筑研究从不狭隘,始终嵌入大文化的范畴,如此的背景成就了他一幢幢“凝固的诗”,也助其形成了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独特人格魅力。太多自学成才的文学家佐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藤忠雄亦因内心逃不脱与建筑的紧张关系而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我读《建筑与我的梦》,感觉这本书的意义诚如建筑家在后记里的告诫:“希望年轻人从现在起就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安藤忠雄讲述自己和其他人的建筑,却弦外之音地告诉每个读者他是一个时时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我想这才是安藤忠雄的伟大,他的跨领域性让人重新凝思一个建筑家也许就是一个思想家。他回味24岁的那趟孤旅,明确地告诉读者于彼时他已经确定人生的远景:只为建筑。这样的感悟对每个年轻读者或是眼前的浮躁之世都颇具启示意味。而对于三十六岁的我更有一种醒脑之用,不免要定睛到自己的24岁,那时候我在干什么。如果其时我遇到安藤忠雄,眼前的我又是谁?成功者往往如安藤忠雄,在二十多岁就早早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石。安藤忠雄27岁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建筑研究所,1969年的日本,年轻的建筑师对自己的城市每每有新鲜的意见,却总是被各大公司的老板拒之门外。然后,在《建筑与我的梦》中,安藤忠雄因被“建筑梦”蛊惑,他牢牢不移初念,一次次闭门羹不足打杀他进军建筑界的勇心。终于,1976年他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彰显其设计风格。不久,他接连发表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攒得国际上的好名声。这些以“建筑”缔造的人生美景背后,不是梦的召引砥砺出安藤忠雄的“坚韧”吗?走过越来越相似的城市,看过太多同质无变的高楼,我们对安藤忠雄所在的日本无比觊觎和妒忌。因此,针对高楼处处拔地而起的中国当下,《建筑与我的梦》更应作为畅销书推荐给那些平庸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大佬们阅读。安藤忠雄考虑建筑,更着意考虑每个城市独具的历史、风土、地域等等问题。就如住宅,采光、材料、公共部分或室外空间的建筑问题外,他还进入人的行为、风俗和习惯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文学家笔底的作品从来不是死的,安藤忠雄也认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件死东西。他所设计的直岛现代美术馆、小筱住宅、光之教堂或双生馆茶室,每种都是有表情有气韵的活物。他们镶附不同的城市皮肤上,与屋顶的光影、毗邻的大海和走入的信徒不时地暗语,这种无言的诉说正是各种建筑不同的气息,也是各自不同的的“生命体征”。大阪车站广场工程,安藤忠雄执意将大阪车站前广场进行绿化,建设一大片“森林”,让每个来访者、回归者、旅行者们畅想或疏导心情。这是就“建筑”的等待功能,它先于森林而立,最终会被森林庇护。可以想见,这样的森林车站会留给每个行者什么印象,森林错觉背后应该首先收获一份内心的感动吧。回到我们的住处,看看自己的“家”,无非是无数方盒子中的一个。无数的方盒子同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表情和性格时,也让我们只能从没拆完的几幢老建筑中徒添一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前鳞次栉比的高楼被“香港”指代,现在却被上海、南京等无数大小城市淹没。多数的城市规划师早已将安藤忠雄的教谕抛之脑后,甘愿成为一个个无聊的流水作业者,将一座城恶意轻率地复制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也许是我对所居小成的厌恶真因,一条条真正的老街,一处处真正的老民居在资本运作中轰然而塌,荒谬地被与历史完全断脐的“文化老街”和“某老民居”所替代。这种现象在安藤忠雄那儿被解释为“现代人无视时间、地点地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试问,如果在这个貌似严格管理下的社会中,建设者考虑保留一点“人的自由”,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一定不会这般呆滞到无趣。
  •     早些年在西单上班的时候,经常被一个半球形的玻璃结构吸引,它总是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走过这个半球形,一探它背后的乾坤。踏入的第一步,我就惊呆了:内部的层高至少三层楼,大厅里点缀着植物与流水,显得非常空旷;朝南的一面也是玻璃,阳光长驱直入,整个空间晶莹剔透。我走着走着,突然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我在科隆的街头,回眸望见卒姆托设计的美术馆一模一样;对于建筑的感动仿佛与生俱来一般。后来,我才知道,中国银行总行的大楼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我早该想到,卢浮宫里那个看似突兀的金字塔不也正用了玻璃加钢么?每一位成功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留下的足迹,一步一步走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突破曾经的桎梏。贝聿铭先生偏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是长期建筑实践中养成的习惯;安藤忠雄喜欢清水混凝土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用更轻巧的材料,安藤的建筑却表现出了更多的灵动。尽管彼得·圣约翰希望“忽略风格的问题”,但看到安藤的作品时,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凡德罗、赖特等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先驱:线条简洁有力,结构简单实用,和周围的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六甲集合住宅。这或许和安藤在17岁那年就已经领略了赖特的就帝国饭店有关,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空间感”和我看到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时的感受何其相像!我一直很好奇,安藤忠雄作为一个非科班出生的人,究竟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全心投入到建筑这一行当——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等于画家、雕刻师、泥瓦匠、设计师等等的集合;这个行业对于个体的要求远非“画图纸”这么简单。即使是现在,在学科细化之后,绘画、雕塑早已与建筑脱离,建筑师也是要求颇高的行业。《建筑与我的梦: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和《建筑家安藤忠雄》这两本书,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安藤的梦想始于24岁的欧洲旅行。1、周游列国吧,趁着你还年轻。“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国外之旅,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与海平面。有了领悟地球风貌而得到的感动。”事实上,在这两本书中,安藤并没有特别地说几十年前的那场游历中的特殊经历,譬如他最爱的建筑、最为感动的建筑,只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点一滴。在《建筑与我的梦》伊始,安藤已然和盘托出:“一个人的二十几岁的时光如何度过,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安藤忠雄研究室编写的《建筑师的20岁》中,伦佐·皮亚诺、弗兰克·盖里等六位著名建筑师追忆了自己的二十岁,他们大多和安藤忠雄一样,参观了欧洲大陆上的各种建筑。那种所谓“庇护所”带来的美感宛若一粒种子,最终促使了这些建筑大师的诞生。周游列国不仅适用于建筑师,或者建筑系的学生,对于普通人同样适用。看过科隆教堂,才会知道什么是哥特式风格;看过圣家族教堂,才能明白一个建筑师对建筑可以有多么的痴狂;看过流水别墅,才会感受到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看过印尼的巴达克多巴传统屋,才能知晓人类所在的每一处都有智慧的结晶。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言,所以,趁着年轻,去世界的每个角落看一看。也许,我们并不会如那些建筑一样,留下流芳百世的作品;但是“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2、建筑即意志。“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建筑。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从欧洲游历回到日本的安藤并没有全盘西化,尽管我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建筑的影子。这或许和安藤在关西长大有关——日本的茶室、书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争论经久不息,两者一直以来都是相互抗争的姿态,事实上,从安藤的建筑中,却很少见到这样的态度。对于他来说,无论建筑技法是西方的、日本的,还是东方的、中国的,只要可以适合现实都市,都可以信手拈来,化为己用。他不讲求风格,只追求可行性。安藤曾思考为什么日本没有培育出现代建筑,现代的秩序感促使了他从单体上升,进一步思考全体建筑、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很多时候,他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座建筑的采光、布局等等,看他设计的光之教堂就能感觉到。光线照进来,地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十字架的光影效果。这样的神来之笔可以说不仅仅考虑到了教堂本身的属性,更将精神层面投射到具体的物质之上。如他所说,安藤在建筑实践中所体现的意志是对日本建筑设计的不满和质疑,是在追求一种整体感。3、生命不息,挑战不止。“在那样险峻的地方,让人甘冒生命危险去建造,其原点应该还是人类纯粹的挑战心吧!那就是在似乎完全拒绝建筑物进驻的严峻自然中,想尽办法去建造的挑战精神。”《建筑与我的梦》中,有很多安藤对于大师的作品评价,也有安藤自述设计理念的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之岛城市之卵和六甲集合住宅,他设计并完成的这两座建筑可谓建筑史上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践。对于一般人而言,建筑似乎只有矩形抑或方形,即使出了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建筑师在材料上取了巧。而安藤设计的城市之卵却是闻所未闻的结构:这个球形模式和地面接触的只是一个点,就像一枚鸡蛋一样;而且是用混凝土一气呵成浇铸的,委托方甚至曾要求不可以有任何瑕疵。这其中的艰难不予赘述,但这无疑是一座成功的建筑,超出了物理的限制。同样,六甲集合住宅也是一座因地制宜的建筑,一方面保护了六甲山这座岩石山,另一方面又成功利用了地形条件。安藤参考了同样利用斜坡建成的勒库和勒布的集合住宅,甚至也想尽办法为六甲集合住宅的每一户都配上了大大的阳台,加上了很多的公共空间。其用地坡度为60度,山体非常容易滑坡。从建完一期住宅之后,安藤自告奋勇地又设计了后面几期,机缘巧合,这些设计也一一实现了。俯瞰整个六甲集合住宅,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四个分别建成的住宅楼,山坡上的绿化也是一道风景。读罢《建筑与我的梦》的很长时间之内,我都非常羡慕安藤忠雄。他不仅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且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实现了这个梦想。而身处20岁、30岁的我们,常常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曾经的信誓旦旦,如今都成了痴心妄想。人生之路,道阻且长。用安藤这句话做结尾吧,这也是最后一个启示——“一开始尽是不尽如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入门看看就行了
  •     有部分内容看不太懂,但是作者那种对于建筑和城市的热爱能够很深切的感受到
  •     看名字以为是一本很浅的书,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安藤在东大研究生院课程的整理集结,难怪大一的学生看不下去。老实讲,第一讲我也觉得生涩,各种哲学各种主义,不过硬着头皮看下去了,有几点感想:1.他并非科班出身,却怀着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闯出自己的一片天;2.他总是把工作做在前面,不空等工作来找他,而是主动给自己创造工作的机会;3.旅行对安藤的启发比想象中要大,旅行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     建筑史 艺术史 设计方法 等一起伏羲了 两旁的留白正好做笔记
  •     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门外汉来说还是有点头疼,毕竟有很多可能是建筑系学生很了解的建筑我都没听说过,不过对于安藤对年轻人的忠告我认为还是十分精彩,值得一读。我觉得多年以后还会再来读这本书。
  •     密斯凡德罗适合我
  •     基础知识不够,还不适合我读
  •     画了一遍大山崎的平面,思量蒙太奇拼贴会更好?
  •     专业名词和好多案例当然看不懂,还是坐在杭图看了一下午,喜欢六甲の集合住宅和住吉の長屋,还有这个老头估计提到了几十次“二十多岁的时候”吧
  •     不同于连战连败大量建筑历史与建筑的讲解,建筑与梦更像是安藤对新一代20多岁的年轻人一种忠告与激励,很庆幸的在我迈入30岁大关之前读完了安藤的3本著作。安藤一直强调对建筑的理解不应是通过媒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五官;同时也强调旅行则不只是身体的移动更应该为了独立而自我发展过程。你可以从安藤平实朴素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坚持与执着!
  •     年轻人请你们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     2014.9
  •     行走、思考与沉淀。
  •     任何时候都从原点出发,从年轻时就培养自己冷静思考的能力,即使与社会大潮相悖,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立地生活下去。
  •     对学建筑的人来说可能具有更大参考价值。On a personal note, 安藤忠雄20岁时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思考的平和交出更为珍贵。
  •     好玩儿的建筑,走心的讲座
  •     书很好,看完了很多感动,学到很多,很值得读得一本书!读完这么好的书,然后最后再看后记,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的感觉。坦白说,现在的书定价真是越来越贵了。
  •     觉得翻译个别地方有问题。建筑专业知识读不太懂,但是对建筑赏析还是有一些启发。作为普通读者,全书最大的亮点是穿插在行文中的安藤对人生的感悟:多游历;持续的自我思考;终身学习;拓宽学习的领域,与不同领域有想法的人交流;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过几年应该会再来读一遍。
  •     第一次知道安藤忠雄是碰巧去参观三宅一生的美术馆,造型简单别致深得偶心,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后来听过老头儿一堂讲座,没有架子,说话幽默又不失自己的见解,实在招人喜欢~书中虽然讲得是建筑,但也说了种种老头儿对建筑的看法与人生的价值观,即使不懂建筑看完后也会更加留意身旁的建筑吧。越发的想去直岛的...
  •     专业术语加建筑界人物层出,读起来有些吃力
  •     作为老师,无法让人感到惊艳。
  •     很不错
  •     讲真的,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牛逼,但是这本书实在是写得不怎么样。很显然安藤大师比起运用混凝土的举重若轻,运用起文字来不是很拿手。。。没有get到他在说什么,只能靠图片来连猜带蒙理解个大概。作品是真的非常震撼人心。
  •     生动有趣!
  •     一本有精神的建筑书,希望能free diy自己的住所,各种空间、形态、采光、线条,也许与周围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建筑能宏观的看到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的变迁。
  •     安藤的自身写照,建筑是一生的信仰!
  •     借来看的时候同学说里面有很多专业名词,比较适合专业人士看。但对于我而言,专业名词不是重点,我可以一掠而过。虽说这本书讲的是建筑,但看书名也知道还讲了“我的梦”。专业人士看建筑,外行人员就看经历。看安藤多年来对于建筑对于梦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索,我想这也是安藤的一大初衷吧。
  •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启蒙书。不忘初心。
  •     安藤又把自己推销了一遍。
  •     读完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要推荐给远。面向东大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的五次讲课,即使我不能身临其境,还是感受到那种被激励的气氛。“20来岁时如果不认真面对生活,刻苦学习,想要在40岁以后的人生中取胜就会比较艰难。”回首自己的成长路程,年轻时对各种疑惑的思考以及所交的各种朋友成为他未来职业生涯的动力与源泉。这本书读得很慢,其间穿插看了一些关于安藤忠雄建筑的纪录片,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以后有机会去大阪,希望可以去参观那座光之教堂。
  •     很多地方没看懂,为什么我觉得他在评论柯布西耶的每一个项目都把手稿留存这件事上有点酸呢? 留下来给后人看,给后来人做借鉴不是挺好的嘛
  •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
  •     印象深刻的是法律规定对设计的限制
  •     同为intp…
  •     好一本鸡血~
  •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梦
  •     毕竟不是建筑系学生, 当他讲建筑时就基本上看不懂了
  •     第二章讲了从1969-1998自己在大阪的诸多项目,中之岛、稻盛会馆、大阪车站(构想),看来对故乡爱得深沉
  •     不仅仅是建筑 安藤给了很多人生建议 不断思考 充满热血的人生 才值得走一趟
  •     《光之教堂》真美。建筑师就像任何艺术家一样,首先必须是勤奋于思考的哲学家,最好具有“双重性格”,这是建筑作为艺术与现实条件的妥协产品的特征。安藤最后提到泥潭,我想他也在等待年轻人带领现代建筑跳出柯布西耶的小盒子。
  •     安藤忠雄说他18,9岁时立志从事建筑,然后21岁就自己成立建筑事务所了怎么做到的……全靠自学吗,这个也牛逼得不是人了吧
  •     好像这样略欠深度但广度有余,读起来也滋滋有味收获颇丰。
  •     图书馆借的 感觉和之前看的他的自传还有那本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都差不多 没仔细比较过说不清三本书之间的联系 不过可能因为之前看过两本他的树 觉得就有点乏味了 ps我今天找来很久之前买的安藤忠雄论建筑 内容居然一样 还好没买这本
  •     安藤忠雄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有励志色彩的建筑设计师,其实没有读完就停止了,了解他的经历是第一,理解他的建筑是第二,是我都不想现在做的事!
  •     还是相对生涩了。很多例子、人名、主义等等,讲述的方式都硬着头皮读下来。或许适合读建筑专业的同学读。之前读隈研吾的《自然的建筑》,就觉得非常流畅与舒服,也可以明白他的很多思想。一直很期待看安藤忠雄解读自己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等,也没有看到……
  •     关于建筑,关于生活。偶像的书一定要力荐。
  •     有些描述太专业了。。非建筑学专业看着晦涩,最大的感触是他怎么通过旅行思考人生,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所
  •     超级赞!
  •     2014年读过的
  •     安藤是一生的老师,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学习的意义,在建筑上,我们都是一生的学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