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0097680
作者:[美]塔比特•A.J.阿卜杜拉
页数:21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从阿拉伯人的征服到巴格达的陷落:636—1258年    633年,当第一支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向幼发拉底河西岸进发时,居住在今天被称作伊拉克的土地上的人口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多数人操着各式各样的阿拉姆语方言,他们在土地之上劳作,通常受到被称作“大人”的波斯贵族和官僚阶级的统治。幼发拉底河以西的沙漠地区为阿拉伯各部落所占有,这些部落既是游牧型的也是定居型的。其时,库尔德人居住在扎格罗斯山脉的西北山麓,他们的语言与波斯语有关。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分散着希腊人、印度人、非洲人甚至一些仍然说着晚期巴比伦方言的人群。7世纪的时候,人口中的大多数都皈依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只有北部还保留着一些基督一性论派信徒。犹太人社团在这里随处可见,琐罗亚斯德教却只在波斯士兵和波斯官员中盛行。这里还有着数量不菲的诺斯替教曼达派信徒和摩尼教教徒、各种异教组织,以及少量信奉印度宗教传统的人士。阿拉伯穆斯林统治的确立,为伊拉克带来了单一的占支配地位的宗教和语言,也加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中央化程度,极大地提升了伊拉克的社会凝聚力。    在阿拉伯人征服的初期,这些民族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悠久而光辉的传统,并为之感到自豪。大概在远至公元前3700年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就率先建立起永久性的城市中心,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章。在灌溉农业这个主要基础之上,城市很快就发展出最早的文字体系,以及用于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最早法典。苏美尔人时期,伊拉克南部涌现出许多类似的独立城市国家。大约公元前1700年时,闪族人中的一支阿摩利人成功地将这些城市国家统一为一个帝国,定都于巴比伦。在穆斯林征服之前,伊拉克目睹了诸多相继出现的帝国。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美索不达米亚各族人民在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交往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如此丰厚的遗产日后必将给后世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烙上深刻的印迹。    萨珊波斯统治的最后岁月    224年,萨珊波斯人征服了伊拉克,这里很快就成为他们广袤帝国中最富裕和人口最多的地区。帝国之都泰西封坐落在今天巴格达正南的底格里斯河河畔,位于被阿拉伯人称作“塞瓦德”的伊拉克中南部富饶的农业平原北端。国家对复杂的灌溉沟渠网络所作的经常性维护,使这块“黑土地”成为帝国的粮仓和主要的税收来源。萨珊波斯与拜占庭是不共戴天的仇敌,602至628年间,两个地区性大国之间的冲突变得尤其不可收拾。库斯老二世在位期间,萨珊波斯对拜占庭帝国领土发动了大规模入侵,夺得叙利亚和埃及,并于615年威胁到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不过,当皇帝希拉克略将入侵的军队全部赶过幼发拉底河并深入伊拉克时,局势发生了逆转。希拉克略甚至在627到628年间袭击了泰西封郊外的皇宫。之后,萨珊波斯开始向拜占庭缴纳繁重的贡赋,作为后者撤兵的代价。两国之间的攻防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杀戮、劫掠及焚烧城市和庄稼之后,是灌溉沟渠的破坏、洪水、瘟疫与政治动荡。632年,伊嗣埃三世恢复了一定的秩序,似乎假以时日的话,这个国家又会重建往日的繁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一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在遥远的麦地那辞世,他留给后人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最终将为奄奄一息的萨珊波斯帝国敲响丧钟。    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够轻易征服萨珊波斯,除了后者因与拜占庭的战争而变得明显衰弱外,还在于萨珊波斯对待阿拉伯封臣的政策。大多数阿拉伯人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分属大小不等的各个部落,他们的凝聚力建立在拥有共同的祖先和鼓励内部通婚而产生的家族观念之上。阿拉伯各部落在展现其同质性的同时,对外族人的接纳实际上却十分开放,外族人逐渐获得了完全的地位,被视为部落的一分子。尽管一个部落只承认唯一的领袖,即最高的“长老”,但每个部落里还包括几个次一级的群体,它们之间并不总是友善的关系。沙漠中可放牧土地的匮乏,会引发地方性的部落冲突及一种好战的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以阿拉伯沙漠边缘的希拉为中心的阿拉伯拉赫姆王朝,一直被视作一个附属于泰西封的独立王国。作为向泰西封领取补贴和武器的回报,拉赫姆人保卫着帝国的沙漠边界,使之不受未臣服的阿拉伯部落的侵扰。他们在萨珊波斯与拜占庭及其同盟者的冲突中,还扮演着萨珊波斯代理人的角色。580年,拉赫姆王朝的国王努曼三世改宗基督教聂斯托利派,进一步将他的部落王国与萨珊波斯在伊拉克的统治阶层联合在一起。由于萨珊波斯一贯坚持更富侵略性的立场,这种颇有成效的关系在602年破裂了。萨珊波斯吞并了拉赫姆王朝的领地,终结了这个附属王国的独立地位。这无疑增加了阿拉伯人的痛苦与仇恨,611年的济加尔之战就是一例,在那场战役中,一支阿拉伯联军击败了萨珊波斯的军队。更为重要的是,对拉赫姆的兼并使帝国丧失了与沙漠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老练沉稳的指挥官哈立德·伊本·瓦立德的率领下,第一支穆斯林军队几乎未遇任何抵抗,就使阿拉伯部落得到了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土地,并将之纳人麦地那的势力范围。根据大多数编年史的记载,到634.年初(伊拉克之战的具体日期不是很确定),希拉与南部的乌布拉都被穆斯林暂时占领。没有当地支持者的帮助是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进展的,穆泰纳·伊本·哈里沙·谢巴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强大的巴克尔部落的著名长老,也是一位伊斯兰教的皈依者。阿拉伯亲族关系的感召力,对战利品和天国的允诺也是赢得伊拉克多数部落(尽管不是全部)去反对萨珊波斯的重要因素。在麦地那,穆斯林的新领袖哈里发欧麦尔·伊本·赫塔卜渴望通过外部征服,以释放沙漠部落沸腾的能量。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阿拉伯穆斯林与萨珊波斯及其数量众多的阿拉伯同盟者之间进行了数次小规模的战斗。尽管在634年的桥头战役中惨遭失败,但穆斯林却可以撤退到沙漠之中,沙漠在需要的时候依然能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庇护。几年之内,一支新军队在指挥官萨阿德·伊本·艾比·瓦卡斯的带领下成立了。636年,受穆斯林在叙利亚获胜消息的鼓舞,大胆的萨阿德率领他的军队取得了对一支人数远甚于己的萨珊波斯军队的决定性胜利。这场发生在希拉附近的卡迪西亚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天,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萨珊波斯主要军队的核心被击垮,其最有能力的指挥官鲁斯坦也阵亡。伊拉克如今敞开大门,迎接穆斯林的征服。很快,萨阿德的军队就转而进攻泰西封。到641年时,摩苏尔及整个杰济拉地区都被乌特巴·伊本·法哈德的军队所占领。P1-5

前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眼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史、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自身与寻求发展的需要。因而,寻找“信史”——要求史家叙述历史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其正当的要求。而追求“良史”——希望史家叙述历史时,在可信的基础上能正确揭示历史的内在真相与内在规律,达到“知兴替”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则是其最高的要求。宋代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曾提出“良史”的标准:“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就是要坚持提供“信史”的原则,努力追求“良史”的境界,竭诚为我国史学研究者提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并满足各界读者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历史的需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这是编辑委员会和各位学术顾问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编辑出版工作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世界历史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本书的翻译是译者2010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求学时完成的。在弗大期间,除了每周一次与导师会面和参加研讨课外,翻译该书成了一段时间里的必修课,而那段时间正是弗大所在的小城夏洛茨维尔最好的季节。常常会想起我和妻子所居住的那套公寓。它位于一个小山丘之上,南面不远处是一条马路和学校的足球场,北面楼下紧邻一个绿草如茵和橡树成荫的低地。时逢周末,房间的南面就会传来操场喇叭里的音乐声和进球后的阵阵欢呼,而北面的阳台则是我们欣赏风景的观景台。我们曾坐在阳台上观看暴雨的来袭,拍摄枝头跳跃的松鼠,也在夜晚屏气敛息地偷窥月光下觅食的小鹿。每周总有一天,我会和妻子一起坐上校车去超市买回一周的食品。虽然背包每次都因为装满了各种食物而沉重不堪,但临近回家时的心情却是欢快的。还记得校园里怒放的紫薇花、折扣店里各种廉价的名牌衣物、达顿商学院免费的咖啡、法学院花园那把印下我们身影的座椅、Lady Gaga演唱会上的火爆场面……所有这些美好的回忆也都留在了这部译稿里。    本书的作者塔比特·阿卜杜拉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除本书外,还出版了多部伊拉克历史方面的专著。该书初版于2003年,2011年再版。本书在翻译时,第二版尚未出版,译者是根据作者提供给出版者的电子版译出。回国后又根据第二版,补译了个别作者新添的文字.并翻译了书中图片和插图的文字说明。该书的一个特色是叙述详简得当,在不大的篇幅里,勾勒出伊拉克从古至今的历史全貌,让读者一目了然。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作者也能够从多个角度人手,尤其注重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伊拉克裔的美国人,作者能够看到西方学者所忽略和回避的问题,其结论因而也更为客观。相信读者在看完本书后,会对伊拉克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商务印书馆的张艳丽女士对译稿进行了辛苦而认真的编辑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于沛老师和商务印书馆的王明毅先生,促成了本书的翻译。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我还要感谢在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谢之恒,他的帮助使我和妻子在弗大的生活更加愉快和难忘,祝愿他顺利完成学业。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妻子丁哲女士,她的陪伴、鼓励和支持,一直是我工作的动力。    这部译作想献给我的父亲,他对世界局势尤其是伊拉克局势的理解,常常让我这个世界史工作者自叹弗如。他的一些观点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印证。    由于本人的专长不是伊拉克史或中东史,尽管在翻译过程中慎之又慎,查阅了多种资料,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译者    2011年10月21日

内容概要

作者为加拿大多伦多市约克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致谢出版者致谢大事年表前言地图第一章  从阿拉伯人的征服到巴格达的陷落:636—1258年第二章  蒙古人与土库曼人统治下的伊拉克:1258—1534年第三章  奥斯曼人统治下的前三个世纪:1534—1831年第四章  坦齐马特改革与青年土耳其党时期:1831—1918年第五章  委任统治与君主制:1918—1958年第六章  为共和而战:1958--1979年第七章  萨达姆·侯赛因的独裁统治:1979--2003年第八章  美国霸权下的伊拉克:2003--2009年结语部分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编辑推荐

塔比特·A.J.阿卜杜拉编著的《伊拉克史》对上自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下及美国主导下的对伊拉克的占领及民选政府的成立这一时期,发生在伊拉克的重要事件和重大转型进行了简要考察,其重点在于现代。本书的基本着眼点是,这个国家的各族人民是怎样在这块动荡的土地上为了共存而斗争。当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为一种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时,这个国家所处的中心位置和它潜在的财富已经招致了外敌的多次入侵和吸引着移民的不断迁入,它们往往会打破社会的平衡。由于地处波斯与地中海文化区之间,伊拉克社会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常常在东西方之间摇摆不定。

作者简介

本书的英文书名为“A Short History of Iraq”,直译为伊拉克小史。本书概括性的向读者描述了自阿拉伯人征服巴格达后直至今日美国占领下的伊拉克的一千余年的历史 。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被阶级、宗教、民族等多种不同文化要素所共同塑造的真实的伊拉克。


 伊拉克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比较简陋的一本伊拉克史。初版出版于2003年,这是第二版,又加进了美伊战争以后的内容。有不少小错误,比如把阿拉伯复兴党的建党时间写错了,还说法蒂玛王朝是“反对易司马仪派”的,好吧。。。
  •     翻译稀烂
  •     最后一章叫“美国霸权下的伊拉克”,扣一星。原来作者是伊拉克裔美国人
  •     伊拉克简史,封面是很有名的螺旋形宣礼塔。伊拉克是一个饱受战乱的国家,经历过很多辛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能很好的塑造其民族个性。
  •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文明的摇篮,学习了解伊拉克历史不但十分有趣而且十分必要。
  •     本来就是入门性质的小书,一些人物事件的重要性不能详述也是情有可原。人名如果能附英文就好了。
  •     失败的国家样板,最原初的(家族、部落)政治+最晚近的民主政府+极权主义+民族主义,资源生产和人类私欲互涨,无法在文化里找到有效的平衡点,怪不得伊拉克人对中国有天然的亲近感呢。
  •     原名叫A Short History of Iraq,简述了从伊斯兰教进入伊拉克到2010年间的一大段历史。梳理的还是比较清楚的。如果之前对中东/伊斯兰教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话,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了解伊拉克的入门著作。
  •     中东乱局的土壤和根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