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转移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7-01
ISBN:9787216026192
作者:罗志田
页数:375页

书籍目录

回示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

林野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权势转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30 章太炎指出的欧人在国际法方面奉行的“弱肉强食”的准则。p84 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p158 梁启超、叶德辉的转变反复,是当年时势剧变的缩影。罗将研究基于士大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上,确实是比较精辟的。p207 道治二统的分离,使得章太炎只能空舒胸臆。p213 城乡分离,始于学堂。从此开始向城市的单向流动。p310 周予同对于史逐渐对经的地位增强的论述。p336 蔡元培与汪精卫当年的交往,也是令人叹息。汪以一代英才,落得如此下场。
  •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新型的知识分子将传统的士挤到社会的边缘时,他们实际上也促成了整个读书人的边缘化。2、科举制废除所造成道治二统两分的直接后果就是其载体士与大夫的分离。科举既去,又无新的官吏养成体制,官场之滥由此开始,国无重心,更因此强化。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工商业者,特别是绅商也在兴起职业革命家群体商客、政客、学客3、学堂的建立,学生与乡村断离了联系(也不是单纯因为学堂的建立,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现象。)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1、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2、尴尬的处境:近代以来,上升性社会变动的途径在城市,这类人在以工商为主的城市里谋生甚难,但又不愿意回到乡村;他们中学、西学、新学、旧学的训练都不系统,但又粗通文墨,能读书看报。他们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名不能成,身无以立。3、边缘知识分子的中介作用:徘徊在城乡和精英与大众之间4、目睹中国在西潮冲击下日渐败落,又深感自身前程无望5、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适应了民国初年社会变动产生的着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的需要,暗示了社会权势的转移。6、老师跟着学生跑7、把国家的拯救与个人的出路结合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 K25/6246
  •     对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很有指导意义。尤其是自序、新的崇拜和湖南戊戌新旧之争收获大。
  •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1、新型的知识分子将传统的士挤到社会的边缘时,他们实际上也促成了整个读书人的边缘化。
      2、科举制废除所造成道治二统两分的直接后果就是其载体士与大夫的分离。科举既去,又无新的官吏养成体制,官场之滥由此开始,国无重心,更因此强化。
      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工商业者,特别是绅商也在兴起
      职业革命家群体
      商客、政客、学客
      3、学堂的建立,学生与乡村断离了联系(也不是单纯因为学堂的建立,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现象。)
      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
      1、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2、尴尬的处境:近代以来,上升性社会变动的途径在城市,这类人在以工商为主的城市里谋生甚难,但又不愿意回到乡村;他们中学、西学、新学、旧学的训练都不系统,但又粗通文墨,能读书看报。他们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名不能成,身无以立。
      3、边缘知识分子的中介作用:徘徊在城乡和精英与大众之间
      4、目睹中国在西潮冲击下日渐败落,又深感自身前程无望
      5、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适应了民国初年社会变动产生的着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的需要,暗示了社会权势的转移。
      6、老师跟着学生跑
      7、把国家的拯救与个人的出路结合
      
  •     近期读过的最好的史学著作。多谢小芳芳推荐。
  •     代表作
  •     我感觉《权势转移》修订版较之初版失收的文章会出现在《道出于二》中···
  •     读过的第300本书~~~~
  •     首先谈谈内容,罗大牛的自序总是能起到非常好的导向效果。之后每篇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晰,摸下来很顺。罗不单史料方面功底很硬,而且也很注意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其中提出的包括重心缺失、让与争、权势转移、个体之于变局的错位、从边缘走向中央等一些观点,至少我很受用。话说,《新》那篇有点余英时慷慨激昂的发言辞《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注脚之味;其次谈谈编辑,错字有一些,病句有一些,60字+没有一个标点的句子有一些,不过这在我看来都是小事。总的说来,读罗大牛的文章虽然有点耗时耗力,但是很值得!
  •     1999年版本的十篇,这次只保留了三篇,新增六篇,变动相当之大啊!
  •       初版目录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其人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     重读·····
  •     作为论文集,重复的内容还是偏多了
  •     罗大师的作品,必赞。
  •     罗大师就是要搞出一种“看不懂的都是段数不够的渣渣”的高冷感吧!!
  •     罗氏文章还是蛮好看的,一是往往单刀直入先呈上一个未发之问“震慑”读客,再逐渐推索、铺荡开来,翻案文章写出了推理小说的味道;二是对欲望、动机的知人论世式的推测常显洞见。不过在很多关节问题上,我只想说他真是得也“余英时先生”、失也“余英时先生”。
  •     缺分析
  •     同专著相比,罗志田果然更适合写论文。传送 http://vdisk.weibo.com/s/aEi5_98pwqmGN
  •        需要反思的是,“民”意识的兴起本是晚清的一个显著现象。从“鼓民力”、“开民智”、“兴民权”到“新民”等一系列口号,在在表明了代民众立言的士人希望普通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国家兴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仿佛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旧观念,改为“天下兴亡,责在匹夫”的新主张。 在“民”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时,却出现了“民间”的全面退缩(相对于国家),这是一个充满诡论意味的现象,其间的冲突和紧张(tension),尤其意味深长。
  •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这篇新版目录上上没显示,不过应该还是保留的吧。
  •     边缘知识青年……
  •     电子版只搜到这本99年的初版,准备买新修订版~
  •       本书在对世纪初中国社会与思想变化的历史追踪中,改变了过去的简单思路,更深一层地讨论一种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复杂性,重新描绘了世纪初的思想文化地图。它在讨论关于“新”与“旧”的权势转移中,把思想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近来研究的新趋势,其中特别是他在对近代社会和思想的分析中,加入了“边缘知识分子”的概念和因素,使近代很多复杂的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合理更深刻的解释。
       ——葛兆光
      
  •     终于有新版的了,手上的还是影印版的...
  •     很不错,影像最深的是“经学因不能致用而衰落,而史学得到了道德的提升”
  •     五四八卦好多料!
  •     论文集一般质量比“专著”强
  •     不至于吧 罗老师这本书所收文字都很精彩 当然 各人喜好不一
  •     毕竟是罗大师!就是有点绕。
  •     四民社会解体后的中国近代
  •     桂子山新图书馆二楼读毕,十一二年前的事情
  •     罗志田先生著述吾以此为第一。
  •     扎实且深刻。坐得冷板凳当然是很难的,但罗志田的文章绝非只要有搜寻史料的耐心就能写得出来的作品,因为除硬功夫之外,作者还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证据,考虑周全且不乏想象力。
  •     这篇文章没有的话感觉书的价值丢了1/4……
  •     2005年初读,近代史的启蒙读物,大师的最佳著作。现研究生近代史研究入门课阅读书目。十几年前就非常不好找(当年出书不易,大师也是如此),现在彻底绝版了。
  •     很多当初的论断在今天都进入常识层面了,但罗志田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描摹依旧有一种叙事的魅力。葛兆光评论得很好,说到底是一个解释力的问题,旧框架没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当罗志田用一种新旧交杂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就说得通了,这就是史识层面的长处。
  •     这篇新版没有哈
  •     那几年,罗先生的书出一本读一本, 论文,出一篇读一篇。。。
  •     呼唤再版!
  •       修订版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出版于1999年,合同期满以后,常有出版社来联系再版的事,让我感动。然因打算进行大范围的重编,一直拖延着。谭徐锋先生锲而不舍,终使我不得不妥协。原设想中的一些必要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得已,只能较大幅度地改编,希望以后可以实现更彻底的重编。
      
      原书由十篇文字组成,今略去了学术部分的两篇(因有密切相关的新作,当另组),删去了胡适少年受学经历一篇,另有四篇论述具体人事的,移出与他文另编一集。留下的只有三篇,并新增六文。所留所增者,都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希望能从稍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遗憾的是,近代“经典的消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势转移。本已写出一文的粗稿,参加了台北中研院的汉学会议。但因为各种文债压身,竟不能及时修订完成,那边有负汉学会议拟收入文集的厚意,这里也只好暂阙。此文若收入,全书的整体感会更强一些。
      
      新增各文中,有两文采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当初那书是听朋友之劝,尝试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以适应各方面的读者。现在看来,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似呈分而不合的趋势,故将其中三篇研究性文章析出,两入此集(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文已大幅度改写),一入他集。该书余下的内容,拟补入一批文化与学术评论文字,进行重组。
      
      各文因论述相关,不免有重复之处,自己有时还不易察觉。苏州大学历史系的鲁萍老师代为核阅一过,指出了雷同之处,这是我非常感谢的!凡是史料叙述重复之处,现已尽量删并。惟马克思、章太炎和胡适个别有代表性的话,借用布克哈特的话说,“散发着耀眼的启示之光”,都引用两次以上,仍予保留。少数综合性的论述文字,如“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云云,在相关论文中数次出现,删去似妨碍上下文的理解,故仍保留。尚祈谅解。
      
      现在重看旧作,印象特别深的是每篇文章前面曾有那样多致谢的人。这是因为那时的治学条件确实较差,尤其在成都治近代史,资料非常缺乏(四川早年主持图书馆的老先生基本不视近几十年的历史为正当学问,所以不重视这类史料的收藏),不得不境内外四处求援;与今天材料多到看不完的状态,真不可同日而语。各文中致谢的人,有的已归道山,许多成了大人物。这次的修订,凡是前辈和平辈,姓名皆删略(感激则永存心中),仅留下那些帮助过我的年轻人之姓名。
      
      也因当年的资料状况,文中使用材料的版本各异,尤其是历史上不那么“进步”甚或“政治不正确”的人物,其文集昔年很难再版,几乎是找到什么用什么,显得相当杂乱。这次凡修改之文,尽量改用新出的全集一类统一文本,余亦仍旧,只能以后再进行全面的修订。如有因此而产生的文字歧异和错误,非常希望发现的读者予以指正,谨先致谢忱!
      
       2013年3月18日于旅京寓所
      
  •     该重读了?
  •     咸同以降,中央的士边缘化,处于边缘位置的知识分子(由士转化)虽失却了政统与道统合一的传统下从政的压力,但也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经学衰落,史学兴起。(大趋势描绘,但结合具体人物事件不多,中国思想史著作的共同特点,总感觉不踏实)
  •     现在依旧能够体味到读完时候的感动与无语。这本书大概要算我读完的第一本学术论文集了。。
  •     看到钱穆在反思中体西用时认为国人当时在“积极入世在知识上和思想上都应有更多准备,中国思想界则对此准备不足”,但是啥时候什么程度才叫准备充足呢?还是一边做一遍准备?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一篇深有启发。
  •     读书人的心哪
  •     有几篇像是洋人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