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2760619
作者:(美)埃丽卡·容

作者简介

小说记叙29岁的女诗人伊莎多拉·温跟随丈夫前往维也纳参加一次世界心理学大会过程中的际遇,及其在整个过程中的幻象、欲念以及时起时伏的情绪波折,以此探索当代女性折射于性欲望之中的自我迷失与寻找,以及对婚姻、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等议题的思考。


 怕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还没读过这个版本,很早以前读过另外一个版本,好像是青海出版社还是哪里的,当时erica jong在美国很出名,就好像我们熟知的sex and city里面也有提到她,想读一下这个版本
  •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家庭》许多人耳熟能详,剧中女主人公娜拉的丈夫海尔茂编织的幸福迷梦破灭,娜拉清醒过来,离家出走。鲁迅先生遂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文中提出娜拉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之后,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读完美国女作家Erica Jong的长篇小说《怕飞》,分析女主人公伊莎多拉一次次地挣脱家庭束缚、渴望在情爱的天空自由飞翔却一次次坠落的经历,也不禁心生疑问:她的出路在哪里?会有怎样的结局?要回答这一问题,委实不易。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小说《怕飞》的故事情节。女作家伊莎多拉跟随丈夫贝内特来到维也纳参加国际心理医生大会,在维也纳大学的会议报到处,她与负责签到的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无法进入会场。就在这时,英俊潇洒的英国心理医生阿德里安出现了,主动提出为她解围。阿德里安的风流倜傥一下子吸引住了伊萨多拉,她跟着他走进了对面的咖啡馆,开始了交往,并迅速堕入情网。然而,伊莎多拉又纠结于自己已婚的现实,她意识到:“阿德里安是一个梦想。贝内特是我的现实。”另一方面,阿德里安的花言巧语无法让伊莎多拉不动心,他鼓动她跟自己私奔,“我们将拥有一次奥德赛般的艰难旅程。我将发现欧洲——你会发现你自己”。伊莎多拉想到了带着老师的妻子私奔的D.H.劳伦斯,想到了为爱情而献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了托马斯•曼小说中穿过瘟疫流行的威尼斯去追赶美少年塔齐奥的艾森巴赫,他们破釜沉舟、飞向自由蓝天的勇气激励着伊莎多拉,于是,她决定跟随阿德里安踏上爱之旅。小说并未到此结束,作家借助伊萨多拉跟着阿德里安自驾车旅行途中,应他的要求回忆自己的情感经历这种倒叙方式,讲述了自己与第一任丈夫布赖恩相识相恋、结婚成家,最后又劳燕分飞的过程;并穿插了自己与意大利指挥查理、姐夫皮埃尔等男人的情感纠葛,以及她选择贝内特成为为自己第二任丈夫的缘由。在自言自语、似真似幻的叙述中,小说展现了伊莎多拉的幻想、欲念与起伏多变的情绪波动,坦率地表现了现代女性在性欲望中的自我迷失,以及寻找人生与情感定位的失落——“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似乎沦落为一连串的有关男人的忧伤之歌?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似乎沦落为猎获男人的生命?真正自由的女人在哪里?”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对《怕飞》,对Erica Jong在小说中关于婚姻、性爱、家庭、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从某种程度看,这本书——《怕飞》——是我自己的《北回归线》的女性版。”伊莎多拉的第一任丈夫布赖恩是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的校友。他是一个智商超过200以上的天才,创造过学校自主命题考试的最高分纪录;拥有百科全书般的渊博学识和滔滔不绝的雄辩口才。但是,天才离疯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布赖恩16岁时就有精神崩溃史,这是伊莎多拉嫁给他之后才知道的。他在一家清洁产品公司做市场调查时再度精神病复发,整夜整夜地不睡觉,强迫伊莎多拉与她讨论“基督重临”的问题,让她疲惫不堪;最后发展到赤身裸体爬到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一座青铜马雕塑上,被警察抓住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布赖恩给伊莎多拉带来了青春最初的激情与快乐,也给她的精神与肉体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离开布赖恩、遇到贝内特之前,伊莎多拉还与意大利指挥查理、姐夫皮埃尔等男人有过恩恩怨怨。她曾经像崇拜美国指挥大师伯恩师坦那样疯狂地崇拜查理,但查理在荷兰的一次指挥比赛中一败涂地,而且他居然扔下伊莎多拉,去巴黎看望曾经一脚把他揣出家门的前情人,让伊莎多拉心灰意冷;而姐夫皮埃尔对伊莎多拉则是单相思,要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使她感到了了乱伦的恐惧而落荒而逃。在经历了诸多冒险与迷惘之后,伊莎多拉袒露心声:“我受到过音乐、疯狂以及乱七八糟的性关系的伤害,于是,沉默无语的贝内特成了我的疗伤者,我心灵的医生,我身体的分析师。”伊莎多拉身上有两个自我。她充满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厌恶中产阶级对婚姻、安稳及工作高于快乐的道德说教,这是她的第一个自我。然而。她又恐惧黑夜,害怕孤独,因此,到头来总是与某个人生活在一起,或结婚成家。这是她的第二个自我。这两个自我在她身上无法相安无事,她能做的只是满足一个自我,抑制另一个,周而复始。于是,她一次次地与男人相遇,每一次都兴高采烈地飞向情爱的天空,但又一次次地坠落到现实的大地,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对前一次的否定。即使在与阿德里安邂逅之后,伊莎多拉依然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夸夸其谈、巧舌如簧的阿德里安在跟伊莎多拉玩了一阵情爱游戏后,来了个“华丽转身”,宣布要去法国布列塔尼与妻儿度假,让伊莎多拉怒不可遏,他却用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只是想赋予你一些写作的内容”,就想把她打发了。怀着对阿德里安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伊莎多拉再度坠落到现实之中,回到了贝内特的家中。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伊莎多拉正在洗澡,“贝内特走了进来”。整部作品就此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回到本文的开头。伊莎多拉与娜拉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娜拉由于经济上无法独立,所以出走之后缺乏生存能力,十有八九会被残酷的社会欺辱,进而堕落。假如要避免这种悲惨的命运,她只能回来。伊莎多拉是个作家,经济上能够独立,因而她不但有自主的意识,而且有自主的能力。然而,在自由与生儿育女之间,女人只能选择其一,无法逃离自己的女性角色。伊莎多拉也无法回避这种宿命。因此,她最后的结局也很可能是两条路:不是幻灭,就是回来。小说的结尾其实已经作出了某种预示。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蛮好的~挺大胆的女性小说~男姓读者看了估计要脸红
  •     不是很上口,不只是译版的问题么。一些小故事还是很有趣的,一“咽”不成夏。。。
  •     贩卖自己的私生活之作。学到一个新名词:无拉链速交
  •     读完却发现舍不得还回去
  •     翻了几页就不想读下去【再见脸】青春中国为什么要寄这本书给我( ⊙ o ⊙ )
  •     男权社会下女性对自身认识的异化 以性视角描述了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女性觉醒 从伊莎多拉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的拉链速交到火车上对真正zipless fuck的恶心与反抗 女性除了掌握生活中的主动权之外 当然可以享受选择权 婚姻在Erica笔下是不被看好的 它是一场感应性精神病 是冷漠世界里有一个朋友的守护 因而忽视其中所有的不如意因素 但男权社会中的未婚女性步履维艰 就算作者没将婚姻描述成海枯石烂山盟海誓的美好童话 并且也不怎么相信两性关系的永恒持久 她笔下的伊还是携起一人之手 并且还有过一段激情四射的过往 她与布莱恩的婚姻可以说是"被逼" 与贝内特又好像是在缓和之前令她胆战心惊的火热 与阿德里安的出走是自我放纵和像洋葱一般 片片剥落 寻求本我而放弃道德层面的超我
  •     符合我世俗的胃
  •     除了欲望,还有什么。。。
  •     我不知道这本书对我的改变有多大,但或多或少,它都促使我去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更自由,更独立。
  •     有一点絮叨,再加上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作者提到的许多名字都要再三翻看注释,不是很好读。直到快结尾才觉得心理剖析的部分明朗清晰了起来,但最终还是回去了。或许寓意是不再惮于内和外的压力,还是略让人有点失望。最喜欢封底的段落,我不再胆战心惊,我正在飞。
  •     作者感情非常细腻,第一次看关于女权主义的作品,好像打开了新世界
  •     成长心路:行动+心理分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