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艺术指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1716705
作者: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大英博物馆拥有一个小型却重要的印度河流域手工艺品收藏,其中包括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和印度北部的公元前3000年的作品,这提高了该馆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作品收藏中的排名。精选的滑石印章以精心雕刻的微型动物像为特点,其中描绘有大象,并饰有至今尚未解读出来的象形文字。    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艺术品中,佛教和印度教的艺术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佛像、建筑装饰和圣物箱等。从印度阿默拉沃蒂佛塔中发现的公元前2世纪的装饰性浮雕表现了佛陀释迦牟尼的生平,浮雕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展厅里,是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些早期佛像艺术作品着重表现佛陀的教诲,而不是他的形象,并且和影响深远的印度北部笈多王朝(Gupta period,320~550年)的雕塑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比,那里是经典的佛陀形象的诞生之地。展品中印度教的杰作中有一件重要的12世纪湿婆纳塔罗阁(舞王)雕塑,其巨大的身体是以高超的技巧浇铸在一整块青铜上的。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中,最高水平的陶瓷艺术品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从2009年起,世界上最精美的中国瓷器私人收藏家——帕西瓦尔·大卫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的中国收藏,又对它起了推动的作用。这些展品反映了中国从古至今连绵不断的文化变革,其中各个重要时期的艺术品反映了艺术形式的美学发展。    博物馆特别为玉石开设了一个展厅,展示长期以来与之密不可分的中国艺术品。玉琮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在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一种矩形筒状物,商朝(约公元前1500~前1050年)和周朝(公元前1045~前256年)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早期玉器,并在祭祖仪式上率先使用了青铜器。在这些时期,漆器也越发巧夺天工;在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漆器所用材料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技艺在展品中明朝(1368~1644年)的刻纹饰盘中达到顶点。    大卫瓶(1351年)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明朝青花瓷藏品,瓶上有罕见的日期题款。在清朝(1644~1911年),装饰纹样变得越发精细,极具象征性。尽管如此,宋朝(960~1279年)的早期瓷器在纯粹美方面远胜其他时代的瓷器,用优美的形式和颜色取代了装饰。    此外,参观者还可以从给人以强烈观感的埴轮(Haniwa)中见识古代日本的雕塑技艺。埴轮是一种高大而中空的赤陶雕塑,在古坟时代(Kofun,约250~538年)用以守护日本神道教的墓穴(Shinto tombs)。来自中国的佛教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日本绘画依然保留了世俗而非宗教的形式。博物馆的收藏包括受到平安时代(Heian period,794~185年)大和绘(Yamato—e school)影响的卷轴画和屏风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金粉和鲜亮颜料的表现手法,这些取代了来自中国的将单色创作的山水画奉为至尊的绘画传统。日本人还吸收并改造了中国汉字,创造了风格鲜明的笔法——平假名。对于中国和日本文明而言,书法与绘画、诗词的地位相当,事实上,将三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作品十分常见。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日本艺术品不容置疑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版画,艺术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年)和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年)的木版画,从歌舞伎演员、妓女和艺妓到风景,展现了18和19世纪浮世绘(Ukiyo-e)的全貌。博物馆还有一间展厅展示了朝鲜艺术精华,包括备受赞誉的高丽王朝(918一l1392年)的青瓷和朝鲜王朝(1392~1910年)的瓷器,原本由英国制陶大师伯纳德·利奇(Bernard Leach,1887~1979年)收藏的精致的白色“月亮罐”更是难得的珍品。    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些早期非洲艺术品来自古代苏丹,他们的文化与埃及文明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大部分作品都与它们的这个北方邻国极为相似。一件出自凯尔马文化(Kerma,公元前2500~前1500年)的大型陶器却是个例外,它有着黑色的顶部和深红棕色的底部,中间以紫灰色条带隔开。    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艺术品,多用织物和铁这类在恶劣天气中易于分解或腐蚀的材料制成。大英博物馆缺少早期非洲西部的诺克文化(Nok,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或伊格博一乌科渥(Igbo—ukwu)的文物收藏,但是展出的一尊出自伊菲约鲁巴城(Yoruban city of Ife)的黄铜头像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从14世纪起,这尊表现某位统治者的头像就已经相当写实,可与欧洲的传统大师之作相媲美。    展览中还有一组出自贝宁皇城(Roval cily of Benin,今尼日利亚)的用黄铜和象牙制成的杰作,皇城是非洲物质文化的重要中心,15世纪起就与欧洲有贸易往来。展览的亮点是从皇城宫殿收集的一组浮雕铜饰板。这些饰板赞颂了贝宁的家族关系、历史和仪式,一切都以他们的国王和精神领袖奥巴(Oba)为中心。人物形象的绘画风格与较写实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如皇太后伊迪亚(Idia)的头像。    非洲艺术史上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和动物(约1200~1500年)的塞拉·利昂(Sierra Leone)雕塑,以准确无误的手法刻在木头上的18世纪库巴(Kuba,位于今刚果境内)小雕像,以及数以干计的重要织品,其中还有来自加纳(Ghana)的彩色条纹布料肯特布(Kente)。    P30-33

内容概要

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皇家美术学院艺术杂志编辑,艺术专栏作家,为Time Out、Blueprint、i-D Magazine、The Guardian、Sunday Telegraph等众多报刊撰写文章。

书籍目录

导言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部分:早期艺术
埃及、中东和伊斯兰艺术
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
希腊和罗马艺术
中世纪艺术
第二部分:西方传统艺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
北方文艺复兴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焦点艺术家:特纳
拉斐尔前派
第三部分:现代艺术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新世纪:1900~1914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艺术
战后时期艺术:从抽象到波普
焦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
当代艺术
摄影艺术
公共艺术
附录
地图
艺术家索引
博物馆与美术馆索引
图片来源

编辑推荐

《伦敦艺术指南》由山姆·菲利普斯著,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作者简介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参观伦敦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着重介绍精华藏品的方式,书写出一部故事性的艺术史。这本指南的独特方法,让你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本书将向你展现在伦敦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它们,既有展示在世界知名艺术机构中该流派的代表作,也有藏于有别常规的画廊中的精品小画。你可以在斯隆街上的圣三一教堂尽情欣赏伯恩-琼斯的彩色玻璃画之美,然后动身去泰特美术馆观赏密莱司的《奥菲莉娅》;你可以登上开往沃尔瑟姆斯托的地铁,去曾是莫里斯故居的威廉•莫里斯画廊,那儿如今展示着拉斐尔前派的精品油画。
本书还对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进行了简洁的历史叙述和评论性分析,向你展示哪里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志性作品,并标出他以前在伦敦的居所和常去之处。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伦敦艺术指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份能够赢得掌声的伦敦参观计划,可以没有丽丝卡尔顿酒店的下午茶,可以没有牛津街的购物,也可以没有需要排一个小时队才能登上的伦敦眼,但是,绝对不可以缺少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泰特(Tate Modern)、V&A(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这样的文化地标。最近的三十年,见证了博物馆和画廊在西方城市文化空间中地位的持续上升,伦敦更是以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群持续吸引着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脚步和目光。山姆•菲利普斯的《伦敦艺术指南》应景地对伦敦知名博物馆和画廊的标志性藏品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整合及梳理,为这座城市和喜爱它的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独具匠心的艺术地图。与市面上绝大多数以博物馆为关注点的城市指南不同,《伦敦艺术指南》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以单个博物馆作为板块的组织方法,而是沿着艺术编年史的时间线,将伦敦众多展览机构的精华藏品按照艺术流派归纳在一起,这恰恰是大多数博物馆的布展方式。正如你可以在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的43号展厅同时看到马奈、莫奈和希思莱,你也可以在这本书介绍早期艺术的第一章,发现大英博物馆和V&A被置放在了一块儿。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作为世界上第一间国家博物馆,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以其丰富的世界馆藏反映了英国漫长的帝国史和殖民史,并为那些希望了解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与古埃及的人们,提供了解惑的钥匙。而那些中世纪艺术的粉丝,则可以在V&A的诸多藏品中一睹罗马帝国的兴衰,以及宗教是怎样深刻地渗入到欧洲的文学、绘画、雕刻和建筑中去。这本书无意解答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和十三世纪特鲁瓦教堂的彩绘玻璃哪个更值得去观赏,但它在清晰缜密的艺术逻辑里汇集了时间纬度和地域广度的人文精萃,显示出伦敦作为全球化都市所“展现出的整个世界的感觉”。作者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对伦敦艺术资源的谙熟不仅为这本书带来了结构上的自由和创新,也使之超越了一本简单的“旅游地点清单”而具备更有野心的内涵。艺术史从来不是最热销的书目,而伦敦却是全世界的话题。尽管伦敦本身并没有见证人类历史的全部,但这座城市中的艺术品兴许可以被用来塑造“一部通俗易懂的西方艺术史”,作者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尽管全书呈现了三百多个作品和六百多位艺术家,却没有一段所谓真正意义的“作品介绍”。那些伟大的名字和响亮的作品巧妙又恰当地出现在一个个“说书式”(storytelling)的叙事小品中。如何用新的方式讲述一段已知的历史,同时将晦涩深奥的专业信息传达给普罗大众,考验作者的不仅是对史实的选择和拿捏,还有把高雅艺术接地气的“说书”本领。本着再创造(re-creation)的精神,作者这样开始介绍印象派:“我们应当何时为现代艺术庆生?有些历史学家会把这个生日聚会定在5月15日,因为在1863年的那天,一个名为‘落选者沙龙’的展览在巴黎开幕了⋯⋯”接下来我们知道《草地上的午餐》引发了艺术界最激烈的争论,进而让马奈与和他有一样思想的人们明白能够通过走与学院派不同的路线获得关注,一场艺术的革命也随之而来。印象派的成功不仅使未来的艺术家们从学院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吸引了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收藏家。这个时候,“在伦敦参观考陶尔德画廊是一次另人兴奋的艺术之旅”就不出意料地出现了,同样顺理成章出现的还有高更、梵•高、修拉,以及前面提到的国家美术馆永远人满为患的43号展厅。所以,这既是一本详实全面的伦敦艺术指南,也是一本生动明了的西方艺术简史。它不仅透过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的收藏讲述罗马文明怎样将伦敦从一个帝国边缘的小殖民地转变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也穿过泰特现代美术馆高耸的烟囱,向读者展现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创意文化产业在今天如何拥抱英国艺术“大爆炸”后的新兴艺术实践。同时,这本书也没有忽略知名博物馆之外的小型艺术空间和独立画廊,以及散落在伦敦大街小巷的各类公共艺术作品。不要惊讶在同一本书里看到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奥林匹克公园里安尼施•卡普尔设计的那座形状诡异的轨道塔,因为你正在体验艺术无处不在的经典伦敦。(已发表于2013年8月14日《都市快报》)
  •     提起伦敦这座城市,有太多关键词会在同时跃入脑海:开阔草坪上的白金汉宫,白色圆顶的圣保罗大教堂,泰晤士河旁的大本钟和伦敦眼,或者只是一片潮湿朦胧的雨雾天,坐在红色双层巴士上向外看去的街景……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从罗马人的征服,到二战的轰炸,从昔日的日不落心脏到如今的多元化现代大都市,伦敦历经变迁,对于好奇的旅行者来说,这其中有太多故事值得探索和寻找。而《伦敦艺术指南》将画廊和博物馆作为关注点,以系统分类和概括性的介绍针对城市艺术文化领域进行一次深度挖掘。《007:天幕危机》中有一幕是邦德坐在国家美术馆的长椅上,面前就是一幅特纳的《战舰无畏号》。风度翩翩的特工007号和他永远剪裁得体的西装已然成为英国的一大文化符号,但在此电影也不忘向这位在艺术史上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的大师致敬。尽管对于透纳作品的争议仍然在持续,这位大师究竟是古典风景画的辉煌夕阳,还是印象派的革新先驱,但无人能够否认那“透纳式”漩涡结构成为了艺术史上不朽的痕迹。也许在画家眼中,作品从来不是为了探讨“阐释”和“含义”,而只是单纯沉浸在雨、雾、云层与波涛的壮丽的光与色之中,“展现此般景象真正模样”。无畏号被从港口拖离已逾百年,英国也早已远离海上霸主的年代,但经济地位的衰退并不影响其在现代艺术和设计的领域始终保持着先锋地位,伦敦更因身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的国际都市一直是世界艺术家向往之地。而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则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艺术的朝圣地之一。这座现代美术馆的展品大多因争议性和轰动性而闻名,比如那件里程碑式的藏品——杜尚的《泉》,那惊世骇俗的小便池随着超现实主义宣言闯进了大众的视野,公然向一切常规发出挑战,“从现代社会的逻辑和秩序中解放自我”。即使今天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地位已经得到了肯定,它在普通观众眼中仍然显得有几分离经叛道,而这种叛逆或许正是现代艺术的真谛: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来震动平庸的日常,在争议和质疑中挣扎前进。而现代技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公共雕塑不再仅限于教堂广场前的青铜骑士,而可能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分支结构(《量子云》,Antony Gormley),如同爆炸般的金属杆组成的装置全然是新千年的产物,似乎与这座城市沧桑和历史感相互冲突对立,但又都充满结构和理性之美。艺术早已走出了画廊和博物馆,影像、互动装置、空间艺术、行为艺术,艺术家寻求更多方式阐述和并且与观众交流感受。甚至是一度被政府禁止的街头涂鸦,也因为逐渐被重视的艺术价值而获得更多认可,像班克斯(Banksy)这样的街头艺术家甚至成为了流行文化符号,为收藏家争相追捧。这似乎又是现代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声音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先锋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葵花籽》也在泰特美术馆做过展出,偌大的空间之中,铺满了一亿颗手工烧制的陶瓷葵花籽,是一种纯粹的感官震撼,还是意有所指的呼喊和控诉,再一次地,问题被抛给了观众,中国艺术家正以自己的方式在当代艺术道路上摸索,向世界发出声音。品读关于风情历史文化的书,其实就等同于一场假想中的预览旅行,在还没到达目的地之前“纸上谈兵”一番,畅想自己身处实地会是怎样一番情景。而《伦敦艺术指南》正是一本城市文化艺术殿堂级的地图手册,对英国辉煌的艺术文化收藏展开的一次系统性梳理。这是一趟高度浓缩的游览,当走过那些伦敦的艺术地标——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方尖碑、纳尔逊纪念柱,现实之中不过相距几十分钟的路程,你却已从文明洪荒之初的古朴高贵进入哥特式的庄严肃穆,在工业时代震耳欲聋的轰鸣节奏中,转向数字编码技术拓宽的崭新时间与空间。纸上千年变幻,领略仅在须臾之间。轻翻书页,就像遵从一位引荐人的指点,循着一条闪着金光的玫瑰子午线,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合的伦敦街头,这一秒观看波斯匠人巧夺天工的细密画记录传说与历史,下一秒则领略文艺复兴大师用只笔展现光影摇曳的微妙变幻;前一刻沉浸在拉斐尔前派回归中世纪的清新而优美的情调,后一刻则为弗朗西斯·培根笔下疯狂阴郁的形象而惊叹。然而无论如何精美详实,真实体验带来的感动永远甚于纸上旅行千万倍,释卷之际,不如背起行囊,以双脚去丈量远方城市蕴藏的艺术瑰宝,去一座座博物馆和画廊寻回最纯粹的感官震撼。(本文已发表于新京报)
  •     伦敦全球化都市的地位不仅仅源于它的全球化影响,还来自它展现出的整个世界的感觉:从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到世界性的文化特征,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它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像剧院和音乐剧大道一样,都致力于开放性和国际性,反映世界艺术的丰富多彩,而不局限于英国艺术家、收藏家的关注焦点和品位。在这种原则下,这本《伦敦艺术指南》旨在做成一本内容更广泛、目标更远大的书,而不仅仅是一张地点清单:它试图书写一种通俗易懂的西方艺术史,该历史用这座城市中可以看到的作品塑造而成。每一主要章节都按年代顺序,涵盖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以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古物为开始,逐渐向现当代艺术迈进。两章“焦点艺术家”则介绍了英国艺术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特纳和弗兰西斯•培根。这本书设计成便携本以便于参观美术馆时携带,但它也适于放在床边阅读,或成为您书架上的收藏。即便是最热情的艺术鉴赏者都很难遍访本书中提到的所有街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内容过于繁冗:它可以为任何一次参观游览而单独阅读,任何一个想要填补艺术史知识空缺的人也可以来读。尽管如此,这本艺术史和其他任何历史一样,只能以独特的视角提供部分信息。它关注那些旅游者可以在伦敦看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城市的。阅读《纽约艺术指南》时,您会发现它讲述的是另一种艺术史,因为“大苹果”(纽约)和伦敦的收藏在很多重要方面有所不同。伦敦艺术收藏的优势和局限都在本书中得以体现,也展示了艺术故事的不同讲述方式,在这里还反映了一座城市文化投入的独特性。同时,本书也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符合西方艺术准则的艺术家,但也有一些著名艺术家,如现代奥地利艺术中的“问题少年”埃贡•席勒,他的作品就在伦敦的公共收藏中不见踪影。与其他大陆相比,伦敦有欧美艺术家的质量更高的画作,但同时也收藏了比其他国家更优秀的英国艺术家的作品。法国人雅克-路易•大卫在传统的欧洲新古典主义中的位置和英国画家乔舒亚•雷诺兹相当,但雷诺兹的作品在伦敦占主导地位,因此他的油画在本书中得到了更多关注。文章中提到某一美术馆的作品,并不是按照它们在美术馆里的悬挂顺序来写的。美术馆经常会改变作品的安放位置,所以过于详细的美术馆指南可能已经不准确了,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是,在不同的作品和艺术运动之间找到有意义的叙事关联,而不是让参观者盲目地从一个展厅走到另一个展厅。有时文中提及的作品也许在读者参观时并没有展出,或是因为在修复中,或是外借给临时性展览。虽然这会让人感到失落,但也给了我们去看其他作品的机会,即便有时我们看到的是名气不如原来那幅的作品。这提醒我们,在本书中讲述的历史不过是一种历史,而且是从某个地方开始讲述的历史。在每一次新的参观中,不同的展出作品都能在艺术爱好者的心中找到归宿,让人们长久地醉心于伦敦的世界级艺术品收藏中。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比纽约那本好很多,至少图能配上部分文字。感觉看一会儿就要停下来缓缓,原来这件在这里,这么好的地方竟然没去过,以及看到时就觉得很美啊原来意义那么重大。于是感觉这本书还是应该归在旅游导览与冷知识类。
  •     伊斯兰艺术 @ v&a jameel gallery. turner, constable, bacon @ tate britain. 摄影 @ v&a, tate modern. 感染力来自质感和情绪。claude gellee.
  •     奥运会办得比伦敦风光十倍又如何。
  •     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按流派分,经典作品所在的博物馆清晰明了,既可以每个博物馆每个展厅都走到,也可以按图索骥走马观花。这类实用手册为什么就是外国人编的好呢?
  •     信息量超大~
  •     看完书最大的感受是英国当年侵略了多少国家啊,这么多宝物都在伦敦。很喜欢这本书,要是有作品解析就好了。
  •     旅行大杀器
  •     实用工具书
  •     去过再看,插图倒是能回忆起八九成,文字的罗列却也只能达到三四成。存储有限,知识最大的敌人有木有。
  •     艺术是精神依托和内在心灵的表现
  •     闪着金光的玫瑰子午线
  •     本书的图片非常印制精美。
  •     艺术史的线条脉络,读起来很清晰。选取的图片都很精美。
  •     有用!
  •     和纽约艺术指南一起买的。印刷精美,划分科学,很实用。
  •     相比之下这本反而没有纽约那一本好,太拘泥于信息罗列和图文对应,在文笔上就显得生硬许多了。
  •     信息量太大,吸收不过来。 图可以小一点,但是很多的没有配图让我有点烦恼,一边看一边百度吗?
  •     精美
  •     艺术书类用铜版纸必然精美,以艺术形式作为分类,主要分享了大英、国家美术馆、泰特、V&A等伦敦最精华的博物馆,很吸引,但是讲解还是略略粗一些,好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竟然没有提及镜子这个点,小小欠缺。超期待8月的伦敦行,到时候可以亲自一赏,赞啊!
  •     难道要我一周去图书馆续借一次吗TAT
  •     看得非常艰难,以至于同时开了高达10多本其他书并行。结尾密集物体恐惧症患者被深深恶心到。
  •     很不错,但是对我而言有点欠。
  •     相见恨晚的导览书。伦敦去了两次逗留了十来天,也没少跑博物馆美术馆,竟对书中介绍的大部分藏品毫无印象。「原来这幅画在这里啊!」「这件藏品怎么没去看?」……伦敦的画廊博物馆本来就多,加上藏品数量庞大,置身其中常常毫无头绪。下次一定要预先列好想参观的清单,贪心不得。。。。插图质量很高,暗部的细节也很清晰,无明显色差,要是开本再大些就更好了
  •     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考陶尔德画廊、泰特现代美术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