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诗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303160582
作者:沈祺
页数:283页

内容概要

沈祺,北京大学金融系毕业,后赴法国研习音乐管理并于巴黎索邦大学获硕士学位。《爱乐》专栏作者,译有《首演》一书。

书籍目录

向Amateur精神致敬!代序
穿越了四百年的歌
和库伊肯过除夕
世间的每个清晨
悼念一位朋友
奥菲欧的“Chic一族”
天地海之间的歌唱
被遗忘的故事——雷吉尔
飘上香榭丽舍最顶层的声音
亨德尔的盛宴
亨德尔的歌剧之路
亨德尔的全盛
披着清唱剧外衣的歌剧?
20年巴洛克
巴洛克音乐大师八卦
让-克劳德•马古瓦的故事
法国巴洛克歌剧的真正复兴
巴洛克歌剧《圣•阿莱西》
金融危机下的《阿尔米德》
幻想的交响曲
被忽略的大师——拉莫
喜歌剧之争
格鲁克的歌剧创新
巴黎的歌剧擂台赛
赫勒威荷的巴赫康塔塔
莱昂哈特的巴赫人生
法国歌剧和英国歌剧的起源
吕利的无上荣耀
吕利身后的法国歌剧
《采珠人》在法国
《路易斯》,非常巴黎的歌剧!
东方概念好莱坞内核的《西游记》
沉睡七十四年的《犹太女》
居特勒临危受命之《罗恩格林》
比奇科夫:当之无愧的瓦格纳大师
女人心,海底针
秘鲁万岁!
弗莱明的泰伊斯
解放军占领巴黎?
歌剧和中国:盘点歌剧和中国的渊源
法兰西灵魂的安葬地——圣•德尼音乐节
普罗旺斯的星空下
追随卡拉扬的足迹
跟着雅各布斯听懂亨德尔
樱桃滋味的女人心
虚伪的怒吼
皇帝的新装
海顿爸爸的歌剧
星光下的浪漫
阿蓝尼亚高音破了!
配菜的滋味
纳尔邦大教堂的回音室
阿维尼翁修道院的琴声
帕瓦罗蒂,再见!
萨尔茨堡莫扎特周
初夏的爵士乐最呀最摇摆
美食圣地的音乐节
盘点音乐节兼谈中国未来的音乐节
“指挥帝王”何时休?
丹尼尔•加蒂:中生代的翘楚
里奥内•布朗基耶:新星崛起
巴黎的交响乐演出格局综述
地铁艺人古典
莫拉维奇之夜
孤独的圣彼得堡和特米尔卡诺夫
小卡拉扬:乔纳森•诺特和他的班贝格
室内乐版马勒和交响乐版的贝多芬四重奏
小城图尔的弥撒曲
3欧元能听什么?
百年老店和后起之秀
雅诺夫斯基指挥布鲁克纳
美女海伦
布伦德尔,祝您老健康!
科瓦切维奇的贝多芬之夜
阿蓝尼亚最糟糕的演出
马苏尔大师:尚能饭否?
马友友 Bravo!
向拉杜•鲁普致敬!
从纽约林肯中心音乐会的掌声说起
陈楚生之救赎交响乐
巴黎音乐博物馆


 和谐之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载于2015年9月9日 《音乐周报》这套京师爱乐丛书,我想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不过今天想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来解读其中的一册——沈祺的《和谐之诗》。先说一个插曲吧,上周我陪朋友去了一家现代化的欧洲大工厂, 占地面积少多也几百亩,可是一进门我就呆住了:偌大的厂区播放着中国竹笛的独奏乐曲(像是陆春龄),更让我觉得奇异的是,因为工厂自动化程度极高,所以空空荡荡,笛声的回响辽远而锐利,可放眼望去,仅两三人在沉默着打扫着控制台,其余处,都是机器。这分明是江南水乡的生机与高度机械化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嘛!那一瞬间我变得手足无措,因为从未有过类似的音乐体验.....事后回忆,这么一曲陆春龄的竹笛,换作其他任何地方播放,怕都无法形成如此戏剧化、间离化的后现代隐喻。这本书给我的触动点其实同样在此。作者沈祺北大金融系毕业,后赴法国研习音乐管理并于巴黎索邦大学获硕士学位,音乐著、译产量颇丰。书中的第一个镜头是他在法国西部诺曼底地区的圣.米歇尔教堂聆听早期童声合唱作品,他说“视野里没有人烟,只有大海和天空,声音灌满了教堂,穿透教堂之门,迎着阳光飞向天空和海的尽头”;第二个镜头是他去奥朗日的古罗马剧场听歌剧,“四个小时坐在两千年的硬石头上,滋味不好受”,可他不禁坦言,那勾起了自己对古罗马表演的猜测,这样的剧场里,”沧桑历史本身已是完美的布景“;而最有意思的是在阿维尼翁:一天清晨,他在老城里快乐地迷路着,风很大但一点也不冷,清晨的小巷无人,只有风声和脚步声......走过古老的查尔特勒派修道院时,看见远远的一个背影在拉琴,没有其他人,空旷、寂寥而又温暖沉静。而他问后方得知:法、德、瑞三国的音乐学院已与此修道院有着30年的合作,而且演奏的还多是现代派!入夜后星空璀璨、万籁无声,一圈人在表演者周围席地而卧,四重奏和人声时聚时散,乐手与游客可以错肩缓行,至此,古老建筑与现代语境下的空间感、存在感和参与感在深夜时分抵达极致。说了这么多貌似与音乐无关的”题外话“,我只是想表明:环境与音乐,实在是有巨大关联的。音乐厅里的效果固然是久经考验的完美,也利于乐手与乐器的稳定,但如若我们听者执意把自己的感受局限在某一封闭空间内,就根本上说有违音乐本身”无处不在,又无处在“的要义啊!仔细想来,过去这一个世纪来,音乐家-听众之间的关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几次颠覆与进展——第一次托唱片工业的福,音乐家第一次可以不再依托音乐厅这个固定的、一槌定音的场所来稳固自己的影响力,而听者亦可自主选择聆乐的时机;第二次也许是移动设备的诞生,听众则可以脱离固定的场所(如家中、酒吧),去在几乎任一场合(不管是疾驰车厢,还是山巅、天空与水下)欣赏音乐,不再需要担心客观环境成为障碍。而我想,如若有第三次革命的话,具体形式虽无法确定,但一定是听众和音乐家两者能在更高阶次上互生互解,即你发出的声音可以在任意时刻被周边的人吸收与领悟,而无再有特定的“听-演”身份。兴许会如施托克豪森说过的那样:“在未来,他或她会将所有事物以音乐的方式感知,体会和思考,因为那是超脱于身体、物质、乃至尘世之外的一种振动,未来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偶然的联系,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别人在做什么,有时也会静下心来聆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