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心灵》章节试读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030146236
作者:阮宜正
页数:120页

《探视心灵》的笔记-第120页

1°在直观表象中,假象可以在当下的瞬间歪曲事实,在抽象的表象中,谬论可以支配几十个世纪,可以把它坚实如铁的枷锁套上整个的民族,可以窒息人类最高贵的冲动;而由于它的奴隶们,被它蒙蔽的人们,甚至还可给那些蒙蔽不了的人们戴上镣铐。 [叔本华] (P4)2°进入幻念世界是所有人都允许的,任何一个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都期望能从幻想中得到安慰。但对于那些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来说,他们从幻想中所得到的快乐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受到的无情压抑迫使他们只得以可成为意识的白日梦所满足。而真正的艺术家则不然,首先,他懂得如何加工他的白日梦,以使它们失去任何个人的色彩,从而可为他人共同欣赏。他也知道怎样润饰它们,使那些不道德的根源不容易被人看出来。再者,他拥有一种神秘的才能,能处理特殊的材料,直到忠实的表现出他的幻想;而且他还知道如何把强烈的快乐与表现他的无意识幻想联系起来,从而暂时使抑制作用得到解除。如果他能够逐一完成这些事情,那么他就可以使其它人也能享受到他们以前享受不到的无意识的快乐;他因此赢得了人们的感激和钦佩,这样,他就通过他的幻想获得了以前只能在幻想中才能获得的东西(从而获得巨大的满足。笔者加。) [弗洛伊德] (P21)3°一个时代的文明(或文化)也构成一种超我的力量,这种力量建立在伟大的领袖人物的人格影响的基础上。它与个人的超我一样具有“严厉的理想要求”,对这些要求的不服从将产生“良心的恐惧”。它“以伦理学为名,组成了处理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要求。” [弗洛伊德] (P22)4°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往往注定要牺牲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幸福,这是由于他们被“创作的残酷激情”(情结)所笼罩。在许多卓越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上,我们确实可发现在其精神世界中常常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积极情结——他们如痴如醉的为自己所热爱的科学与艺术而忘我的工作,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荣格] (P28)5°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的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的利益,只想改变掉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风格的正常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风格,才能将它斩草除根。(笔者:忽然想到一句话“…如果不能…,那就接受它;改变观念,你就能接受它。”当遇到这种矛盾情况时,你就要好好想想了,究竟是要改掉这种情绪,还是要改掉生活的大方向,改不改,怎么改。) [阿德勒] (P42)6°(沉积型—笔者注)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盖起来或放弃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的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们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迟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阿德勒] (P43)7°人类精神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关于它的任何一种学说都难究其底,都不可避免自身及时代的局限性。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才具有永恒性。(笔者赞同前句话,同时也提醒了我任何一种道理都是对的,只是万切不要选择去贯行一种中庸。后一句话,不知怎的,给的应是无尽希望,可仍带给我以无限沮丧。) [师者] (P45)8°西方文化对人精神生活所造成的困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竞争中鼓励追求成功,战胜他人,但这却与基督教义上所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冲突,从而使人在价值取向上陷入迷茫与困惑;二是不断被激起的追求更多享受的欲望与有限的满足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加重了人们的精神上的压力;三是社会许诺的个人自由与实际受到的种种限制使人陷入沮丧。 [霍妮] (P53)9°在既自负,又自卑、自恨情感的支配下,便只好“于虚构的世界中”讨生活,“迷失于幻想与无限的王国中”,“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究竟是谁”。 [霍妮] (P53)10°坚信自己不可能作为一个实体来行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有效的影响世界,这样也就产生了深刻的绝望感和无用感。 [罗洛•梅] (P59)11°自爱是爱别人的前提和基础。……自私与过分的自我关注事实上源于内心的自我憎恨。自我膨胀与自夸自负通常是内心空虚与自我怀疑的外化征象。……真正自由的个体应该既表现为强烈的个体性,又表现出对世界、对社会的一种成熟的责任感。……在勇往直前面对焦虑中所获得的结果远比处处逃避大得多。……勇气说到底并非别的什么东西,而是面对存在的震荡做到肯定性的回应,而这乃是为了实现一个人自己的天性。 [罗洛•梅] (P60-64)12°这种爱的偏见在于将爱理解为一种交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消除了他们之间所有的隔膜,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是人生中最令人激动的时刻。(笔者认为,这确实可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战术,可是感觉的不持久性值得令自己深虑,这一种战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是否值得你去用、应该去用。)……母亲慈爱与否仅有一条标准——母亲是否愿意承受分离,且在分离之后仍能继续倾注爱心。(由此笔者认为,“母爱”是一个类似的代名词,许多其它的感情中均掺杂有不同程度“母爱”的成分,利他性与无我性,最高类型的爱。)……一个人只有达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才能真正爱自己。正是由于他缺乏对自己的爱,缺乏对生活的爱,才会感到处处不如意,时时焦虑的谋划着如何更多的去捞取,所以他对自己总是不满意的,是不爱自己的。 [弗洛姆] (P80-83)13°生产性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应该开心和坚决的执行。笔者加。)……爱是一种“生产性”的情感,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即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人克服孤独、分离之感,并使人成为他自己。爱主要是给予,给予作为一种性格倾向与物质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领受、易于响应、忠实、谦虚、得人缘、适应强、自豪、有冲劲、自信、有魅力;重实际、节俭、谨慎、稳重、有耐心、慎重、坚定、沉着、临危不惧、有秩序、有条不紊、忠实;有目的、随机应变、年轻有为、目光远大、虚怀若谷、善交际、重实际、不独断、讲效率、好奇、聪明、能适应、宽容、机智、慷慨。 [弗洛姆] (P86-87)14°这种“生产性劳作”意味着去自我更新,去成长,去不断生成,去爱,去超越孤独的内心自我之牢笼,去关心,去倾听,去给予。……在交谈中,占有式交谈害怕在争论中放弃自己的观点,因为他将自己的观点视为自己的财富;在非争论式交谈中,占有式的非争论交谈又惟恐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非占有式交谈则显得坦率、自然、不固执、不害怕放弃、甚至忘掉自己。正因为他们在交谈中没有心理负担,于是便能不断产生新思想,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活力,甚至常常使对方放弃自我中心主义。……存在式的“爱”则主要表现为关心、了解对方,增强对方的生命活力,从而使爱成为一个促人成长和变新的过程。 [弗洛姆] (P88-89)
附:三种矛盾或关联的思考。
>>>1.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扬,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而我在另一本杂志上看到电影中的这样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对他最有利的东西。”
对于一个疑似天使、一个疑似魔鬼的论说,我曾就此请教过阮宜正师者。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看法。就我自己的思考而言,我觉得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是相融的。因此这不是利用我思想中的“轮回论”,我觉得,两者是统一的,只是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至少,二者都道出了爱的本质:爱是付出、爱是给予。至于给予的方式与对象的问题,二者是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说出的,亦是说给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主体听的,而各采取了最适当的表述。
-------------------------------------------
>>>2.Alexander Pope的诗:“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你不知道;所有的机会、方向,你看不见;所有的混乱与和谐都不被了解;所有的局部的恶和普遍的善,以及骄傲。犯错理由的恶意,全显现着一个真理:不管什么,都是对的。”
孝庄说过一句:“当时怎么做,如今都是错。”(——不如不做。当时笔者看到这句时自作沧桑的顺口加了一句。)
对,还是错,并没有必然的真理可言。然而,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我鼓舞大家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去经历、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只有先获得,才能既而为身边乃至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
>>>3.初中时我摘抄过一段话,这几天偶然翻阅习获:
“太累了!
能不累吗?
既然已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不愧于天地间曾存在过自己的卑微的生命,不累,更会是生命的一种负担。
太累了,就是太累,也要让自己疲累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
突然记起12月份不知是因为什么事瞬间升起的强烈感触:
“不管怎么说,人生的目的都决不是为了享乐。”
很高兴这么久了,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欣赏自己的这种思想。确实,我们总要做出来一点什么,来影响环境的,从而实现一种互动,而决不是单纯的索要,或自己给予的太少。

《探视心灵》的笔记-第75页

弗洛姆,认识一个矛盾的存在物。理性、自我意识和想象力的发展,及促进了个人的个体化也使得人自由了独立了,成为个体化的自己;同时又感到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分离,感到自己是孑然一身面对着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立无爱。这种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人无法摆脱的矛盾。

《探视心灵》的笔记-第76页

弗洛姆,人的需要。
寻根的需要。
寻根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寻求安顿的需要。人超越了动物之后,便失去了自然的家,失去了原来的根。只有在找到新的 根以后只能重新获得安全感。因此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是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民族具有感情依附的需要。人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就是母子关系,在目前的子宫里,胎儿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过程,出生以后就是失去了庇护,成长后又走出了母亲的保护范围,并承担了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担任在成长独立后还是对母亲的所给予的一切怀念,并升华为对民族国家家族的依恋,因此,对母亲的怀念是寻根需要的深层根源。寻根需要的消极面试易产生依附心理,削弱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探视心灵》的笔记-第22页

两种力量的冲突,人性(所谓人的本能欲望)同社会文明的冲突时永恒的。根本的,不可改变的,这一矛盾来自人的非社会性。(弗洛伊德)


 探视心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