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华民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德国与中华民国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214044563
作者:[美] 柯伟林
页数:356页

《德国与中华民国》的读书笔记

过年,没带几本书回家,不知是过年鞭炮的气氛,还是寒冷的天气,鞭炮的热闹和电视里的喧闹,让人变得浮躁起来,看不下书,或许这就是过年,尽管自从长大似乎就不怎么向往和憧憬过年了,热情已然不在,很多时候像是在应付。 书翻阅着看,其中还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书中再次提到,对于1911年在清王朝崩溃的基础上,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国际激流的漩涡,是一种危险与希望同在的现实。中国人引入外国模式的一种方法是将其作为“主义”,即作为普遍适用的政治或哲学框架而引进的。立宪主义、共和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30年代某些国民党领袖的眼里,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动员和寻到民众的好方法(新生活运动)。 19世纪60年代,大英帝国在华拥有垄断的地位;20世纪的最初十年中,日本能够轻易地使中国找到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提供了易于接触西方技术与思想的机会,日本短期内的进步,已经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一个强国;1928年-1938年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十年,这是德国影响中国的十年,中国为重整军备的德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战略原材料(特种金属钨),在军事和工业方面频繁交流;40年代,美国成为了自由中国的头号伙伴,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抗日战争;1950年代苏联在中国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其中的确包括一个具体的“苏联模式”的经济发展计划。中苏意识形态。 军事现代化,自清代起,按西方模式组建中国的武装力量已经成了国家生存的先决条件,在解除了苏联顾问后,对身为军人的蒋介石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转向德国这个世界上主要的武器出口国和传统的军事科技强国更自然的了。中央军,主要问题,人数太多,精锐太少,蒋介石想用将军队之舟与水相分离的方法,避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危险。而蒋所需要一支既能统一国家、又能抗击日本侵略的军队,然而穿上德式军服并不能给这支军队带来威望和声誉,声望是要靠战场上赢得的。而且蒋介石多年经营的新式的军队(先进的德式装备)在1937年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军事现代化更大的困难是资金,资金只能通过原材料的出口换回。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品依然是她所独有的未经加工的原料。在1932年以前,满洲的大豆和豆制品在对德出口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日本占据东北后。为了补偿这一损失,1934-1937年中国芝麻、花生以及其他油料对德出口成倍地增长。然而,最引人注目地改变还是金属矿方面的出口。锑和钨是两种最重要的战略出口金属,锑的一个重要用途在于使用于制造弹药的特种铅合金变得坚硬。对于钨的全球性抢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它首次被德国人用于切削工具并使军火生产大大增长。钨于“一夜之间成为所有战时金属中最重要的”。在已知的所有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钨铁的首次制造,以及克虏伯公司在20年代生产出碳化钨,并取得了这种“军事金刚石”的专利。它被进一步用来制造生产装甲、穿甲弹、枪管和飞机所需的坚硬、抗高温的钢材,它也可以用来制造电话机、灯丝和钟表零件。中国有丰富的钨矿藏,1933年,中国生产的钨占世界产量的一半,气候和经济方面的条件也有利于中国的钨矿开采:钨矿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致使沉重的石头风化侵蚀,钨矿砂终年暴露在外,大部分能由廉价的手工劳动来开采。(最主要的是钨)钨矿业,1934年后,黑钨矿开始向北方出口,国家逐步开始统制,江西大余县西北约10公里,离广东边境约20公里的西华山,有一块世界上最大的钨矿床,在政府统制之前,矿区被划分许多小块,每一块独立经营,漫山遍野充斥着杂乱无章的露天矿区和浅矿道。像采矿业本身一样,矿砂的备制过程以中国特有的手工劳动方式来进行。用锤子将含矿的石头敲成小块,然后将矿砂到进漆黑的竹底篮子,放进一个大水箱里使劲摇晃、颠动。这个过程重复几次,矿砂便从石头里分离出来,沉到水箱底部,看上去更像黑砂。(听说至今我们老家还有人在延续这种古老的纯手工方式开采钨矿,用着生命和体力换取大米和食物)。这时矿砂的氧化钨(WO3)含量50%。然后将矿砂卖给政府加工厂,工厂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磁性分离器提取锡,再把矿砂放到一个特制的炉子里熔炼,去掉砷(砒霜)并将之作为副产品加以回收。书总是能带给你,令人赞叹的知识和崭新的视野,所以摘抄写书中的知识点,记下来。

最后的结语看到两句话挺好玩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云云……蒋介石想用将军队之舟与水相分离的办法,避免这种危险。他对军队的社会作用有如下看法:军队可以成为全民团结与遵守纪律的道德楷模,它的“精神”足以成为民众的榜样。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集中供应和使用所有物资的办法,从物质上把军队与社会分开,以此来改变中国军队有史以来的地下地位,军队历来是靠人民供养的,人民视之如瘟疫。回顾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这是所有力图创立一支成功军队的中国当权者所能选择两条途径之一。另一条是毛泽东的路线,要使军队成为人民的一部分。毛比荀子更高明,把军队融入民众之中,他说:“军队是鱼,人民是水。”…………今天的中国仍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一支用世界级水平训练和装备起来的职业化军队,能够抵御现代化军队的入侵吗?或者说,在中国相对贫穷但人口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防御性的“人民战争”真实合乎逻辑,且在政治上也算是明智的选择么?作者是个美国人,从这些文字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军队的……

中规中矩,也有缺憾

读了作者的中译本序言,击节赞叹,期望值陡然升高。但读完全书,多少有些失落。不知道是柯先生所受的经济统计知识训练不够,还是受困于原始统计资料的缺乏,一些及重要的经济数据缺乏参照对比性。比如,作为重点话题的矿产钨,柯先生只列举了中德钨交易的绝对数量(还是二手数据);但是,这些钨价值几许(提到了价格暴涨10倍,但无具体数值)?占中德易货贸易的价值比例是多少(或者说,相当于换回了多少飞机大炮)?各年度中国钨在德国军火工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如何?等等。没有这些数据,就失去了理解当时的中德政治军事关系的价值参照系,也失去了作者阐述观点的必要佐证,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总之,这篇中规中矩的博士论文,前言与后记都很犀利,目前尚无可替代的论著,可列入近代史必读书目。


 德国与中华民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