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想十讲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100107482
作者:段永朝
页数:449页

内容概要

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12-2015),中国“数字论坛”发起人之一及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高级工程师。三十年IT及媒体从业经验。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思想的尺度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第三讲 理解消费社会
第四讲 社会系统的重塑
第五讲 互联网与复杂性
第六讲 社会网络分析
第七讲 隐私与知识产权
第八讲 公共领域的转型
第九讲 互联网与新媒体观察
第十讲 思想的“千高原”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开设的《互联网前沿思想》课程的讲义。作者力图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在大尺度上观察互联网究竟根植于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作者选择了复杂性、社会网络分析、公共空间这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了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互联网继承了哪些思想,并对哪些思想做出了彻底的颠覆。


 互联网思想十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越战、马丁路德金遇刺、法国红色的“五月风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非洲独立运动、日本崛起、拉美革命、结构主义思潮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反叛权威”的思潮大面积席卷。60年代,政治家在青年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政治声誉跌落谷底,西方世界的青年普遍有种厌倦感与破灭感。其二,技术上,19世纪进步主义许诺的机器带来美好生活的愿望远没有实现。环境破坏、生态灾难是,1962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卡尔逊发表《寂静的春天》震惊全球。其三,消费社会的崛起。社会上一些虚浮的过度消费,符号大于内容的享乐主义,日渐疏离的亲情……传统朴素的社会信念分崩离析,过度营销与过度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的生活就是更快的消费,颓废、悲观、无助、荒诞的感觉四溢而出。5月风暴1968年5月法国版“文化大革命”是这一思潮的集中爆发。5月风暴的导火索据说源自1968年1月,时任法国政府青年和体育部长的弗朗索瓦.米索福至巴黎大学南泰尔学院为游泳池剪彩,社会学系22岁的徳裔学生提问:“为什么您从不谈论学生们在性方面的问题?”米索福傲慢回答:“你可以去水中败败火。”此回答立刻引起学生不满,“这是法西斯官员对学生们所能做的唯一答复”。青年反抗由此开始,学生们认为高高在上的官僚们除了板起面孔训戒,毫无体恤之心,也毫无平等之姿。 塞纳河岸拉丁区沸腾了,学生们走上街头,随后知识分子被卷入,哲学家萨特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英国作家塔吉克.阿里和苏珊.霍特金斯的曾著书《1968年:反叛的年代》。1968年发端于法国巴黎的5月风暴,其实只是西方思潮的一次社会运动,纠其深层的原委,需要去看后现代思潮的交织与涌动。理解互联网思想,后现代思潮是绕不过去的文化背景。与其说互联网脱胎于工业社会,不如说互联网脱胎于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反叛。六十年代的思想根源第一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17世纪的启蒙运动灌输的一个信念是:理性=科学=进步,人是理性的人。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即利用科学与技术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现代城市生活。现代性则是对这一进程所蕴含理念的概括,核心内容是:相信笛卡尔奠定的主客两分的世界观,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相信理性倡导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理性的最好证明。而后现代思潮,并非字面“现代性之后”的意思,而且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反叛。用韦伯的话来说,现代性导致了人的奴役。原本是解放人的力量,反而成为奴役人、异化人的枷锁,这是启蒙运动始料未及的。电影《摩登时代》形象刻画了大规模生产,机器流水线工业化,人异化为螺丝钉附着于机器的生活形态。第二是建筑和艺术的反思。对现代性的张扬和批判很大程度上源于艺术。相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风格,梵高时代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拐点。印象派画家们发现其实他们没有办法“客观如实的描写自然”,光影随时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一刻是静止的。19世纪后期出现的立体主义、抽象派常人难以读懂的涂鸦的背后,涌动着无以名状的焦虑、惶恐和情愫,仿佛撕裂着的身体和分裂的精神。有个故事,1917年英国艺术家杜尚有次参加艺术展,他提供了一个名为“泉”的作品。这其实是他用过的一个小便池,做了支架贴上标签,签上自己大名,结果展品大获成功。杜尚在回答询问着时解释:艺术品,就是被安置在艺术殿堂里的东西。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艺术家率先感受到主客分离的割裂感。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毫无打扰”的旁观者,我们与世界深深镶嵌在一起而浑然不觉。到底是什么给了某些人优势地位呢?艺术家开始这样反思世界。第三,告别本质主义、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流派众多,理论丛生,概括要旨即世界本源与人的问题。本体论思考世界本源,认识论回答的是人如何认识世界。胡塞尔之后情况发生了转折,史称现象学转向。哲学思考可以暂时搁置对本体问题、认识的可达性问题等终极问题的叩问,转头直面丰富多彩的表观世界,这个转向意义非凡。存在主义借助现象学的方法,认为那种“本质观”压根就是呻吟,萨特干脆说“存在先于本质”,只有活生生的存在是值得思考的,并且思考的方式不是旁观,而是卷入、陷入。波兰尼说“寓居于中”;海德格尔说“此在存在”,都是这个意思。告别本质主义与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在六十年代以街头涂鸦、反讽艺术的行为艺术表演方式上演。思辩的哲学让位于行动的哲学。世界需要彻底清理本质主义的遗毒,因为它曾经太深入人心了,太名声显赫了,以至于街头老太太,她可以不识字,但她会信誓旦旦的称“人要相信科学!”第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三个丧失”:确定性的丧失、威权的丧失和意义的丧失。确定性作为一种信仰,认为世界背后一定存在物理天道,一定有所谓因果报应。20世纪量子力学、相对论出现之后,确定性日益走向松动。其次是威权的丧失。权力是中性一点的语汇,威权是权力的政治化,将权力涂抹成所需要的色彩确保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威权丧失后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世界将会怎样?是否会混乱不堪这些都是自然的焦虑。意义的丧失,并非说无意义大行其道,也不是否认意义的存在,而是说意义的表征方式。指的是“脱离语境”,“抽离上下文”的所谓的“坚固的,恒长的意义”,恐怕一去不复返了。既然我们对宏大叙事找不到答案,既然我们无法获知确凿无疑的真理,那就把它搁置起来。丧失并非遗弃,搁置并非置之不理。马克•波斯特有句话:六十年代是一个“文化未决的年代”。六十年代一下子打破了思想的坚冰,冒出了千奇百怪的各色思想,没有哪一种能占据优势地位。人们在适应不确定性的世界,适应威权崩塌、意义丧失的世界,这需要全新的语言系统,全新的感知界面。所谓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正是得益于六十年代丰富的思想氛围。六十年代的思潮与权威、国家至上主义是有尖锐的对立和冲突的,只不过这种冲突,在当年的历史情境下,是用非常有趣、反讽,非常摇滚的方式展现出来。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非常非常受启发,把很多以前的生活经验、迷茫无归的思考调动聚合起来了。
  •     很受启发的一本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等各学科相互交织,每一讲所提到的书都可以作为索引加以深入挖掘。我感兴趣的是传统数学和物理学思维方式被“颠覆”后的那种思维,以及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那一讲非常精彩。机会链和结构洞理论可以更新职业发展的思维。
  •     不求闭合解,拥抱不确定。
  •     关于互联网的书喧哗声太多了,这本深入到了本体论,很好看。
  •     套用互联网思想十讲这个题目,还不如直接用讲座的原题互联网前沿思想这个题目,可算是后现代思潮的入门级导读物,需要继续阅读书里提到的其他著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书里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故事,其实也正常,因为是对不可言说之言说,没有标答,确定性是不可求的。
  •     讲哲学比较多 尤其注重复杂性 社会网络 公共领域,但是讲的都不深入,本身是二手阅读材料,味同嚼蜡,讲不清楚。相反,消费社会,符号文化,现代性和结构主义这些东西反而更加深入,写的不错。作者本身是传媒出身,写法律的如隐私和知识产权都太一般了,这些东西不能拿出来用。 总的来说可以作为一个检索性的了解文章,但是对于深入了解的话内容还是缺乏具体分析。
  •     作者旁征博引很多,从文艺复兴工业时代讲起,涉及到很多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知识,很多概念我都不太懂,真是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附注里面好多书都想看想,打算看看这些书,涨涨知识以后再回来看这本
  •     堆砌了很多晦涩词语的宏大叙述,不怎么看得懂,更像是二手的文献阅读。
  •     2016.05.01
  •     五花八门~
  •     互联网实操的书烂大街,能系统、深入梳理思想的屈指可数,紧跟前沿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这本书,或者说这门课几乎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把这本书作为目录,去读其中提到的经典,也是很好的知识梳理。在豆瓣上只有这点人看,真的很可惜,希望有更多人接触这本好书。
  •     此人水平很高
  •     最近读过的最受启发的一本书
  •     看完了。。我爱这个世界!(作者是真厉害啊
  •     这个真的好棒
  •      很惭愧 15年买的书 16年11月底才读完 主要还是里面涉及内容太多 虽不求甚解 但还是关联了不少书籍 收获虽不小 想可能以后不会有恒心和意志再读此类书籍吧 但自己会鞭策自己 争取多看几本吧
  •     相对于物种起源,这本讲义集结稿就相当于互联网起源,对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互联网思想根源作了复杂性、社会网络分析、公共空间这三个维度的分析,不仅仅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对所有架构于互联网基础上、以及跨界互联网思维与战略的行业都具有哲学级的指导意义。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其广阔的外延足以拓展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政治、经济、人文、科技、媒介等学科,其中的书单很务实。
  •     完美。
  •     就是商务印书馆脑残粉。还可以吧,其实就是类似于演讲的集结稿,比较融会贯通,有挺多来自业界的思考,毕竟财讯CSO。
  •     读了至少两遍,科普科普,不求全懂
  •     更多的从哲学本质性的分析解构互联网。
  •     14年的一本书,17年才看到!深入,开阔!
  •     本书真正配得上“思想”二字。
  •     哲学入门读本+互联网思想概论+媒体与公共空间再构建
  •     《互联网思维十讲》是一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的文字整理。不是“互联网思维”的论说,而是“互联网思想”的汇集碰撞;不是商业指引,而是思维盛宴。这本书充斥者各种后现代学说,主题是:互联网如何从后现代思潮中走来,又走向何种“后-后现代”?所以,想快速创业的童鞋,这本书不看也罢。
  •     是思想不是思维,内容高深而务虚,作者试图梳理互联网兴起的背后的细想起源脉络,最大的收获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不是反对,反思思考问题所在,进而优化,反对是抵制,对互联网应用层面的涉及较少。
  •     前半部分注释太多,过多链接有悖于“互联网思想”,我们都是“人机共同体”的“史前人机人”嘛。作为课堂讲义,太出色了,德勒兹的《千高原》和“块茎说”,“自洽”,批判传统思想对确定性的迷恋,巴塔耶,中观理论中的镶嵌关系和结构洞,耗散结构,预装操作系统,情感崇拜合法化,“小世界模型”都是我本人的阅读盲点。评判这种书的好坏我是很简单的,探测到我的阅读盲区就是好。这就是好。作者研究很扎实。感谢。
  •     四星半。视野很开阔,让人想起本科的课堂。
  •     2016年最棒的书,无出其右。
  •     思想的盛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