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100034647
作者:[法] 雅克﹒勒高夫 (Jacques Le Goff)
页数:1000页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圣路易的一生
第一章 从出生到结婚(1214-1234)
年幼的嗣子
少年国王周围的世界
广袤的东方:拜占庭,伊斯兰,蒙古帝国
基督教世界
发展的结局
宗教忧虑
政治组织:君主政体初露端倪
法国
祖父的遗产
父亲短暂的统治
父亲之死
邦国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就有祸了
孩童国王的加冕礼
艰难的未成年期
巴黎大学事件
路易与腓

作者简介

本书是法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在西方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叙事与分析相结合,为读者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


 圣路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注:本文为本人在xdq老师课程上的读书笔记,老师对抄袭的态度还是很严格的,拙作粗鄙,不值一窥第一部分:背景法国历任王朝及其神圣性中国古代的王朝在建立之后,皇帝最重视的物品便是传国玉玺,王莽篡汉时如此,孙坚、袁术之流也是如此,明朝开国时,朱元璋三件憾事中的第一件就是“少传国之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玉玺,不是因为和氏璧有多么珍贵,而是因为上面那几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了这几个字就意味着王朝是“受命于天”的正统王朝。一个王朝是否正统决定了王朝在政治上的实力,这对于一个王朝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不同的是,法国历任王朝的神圣性不是来自于一个物品,而是来自于基督在人间的代表——教会。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通过不断地与罗马人和其他蛮族之间的战争扩大了版图,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他迎娶了勃艮第公主、天主教徒克洛提尔德(Clotilde),并在其影响之下率兵受洗,接受了正统基督教,开辟了一条“王室基督教”的道路。克洛维的皈依使其战争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得到了教会的支持,从此,墨洛温王朝就具有了宗教上的神圣性,这一点在教会影响巨大的西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墨洛温王朝蛮族的传统观念,国王的每个后裔都有分享王国的权力,所以墨洛温王朝在不断的分裂之后,实际权力逐渐从国王转移到了加洛林家族的宫相手中。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其子矮子丕平与教会结盟,废除了墨洛温王朝,通过“丕平献土”使加洛林王朝的神圣性得以保障。后来的查理大帝更是开创了法兰克历史上的“查理盛世”。公元800年圣诞节,教宗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至此,加洛林王朝达到巅峰。查理曼去世后,其帝国一分为三,后来,西法兰克分裂为数百个独立公国。加洛林王朝倒台后,于格•卡佩接手了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但是,卡佩王朝的神圣性并没有保障,于格·卡佩被说为篡位者,因此,表明自己与加洛林王朝一脉相承对于卡佩王朝的国王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回归查理曼族系成了历任法王的愿望。因为,这样可以使卡佩王朝具有神圣性,在宗教和政治上具有优势。而后来圣路易的封圣对于卡佩王朝的意义,不亚于路易八世回归查理曼族系。而路易八世与圣路易父子两代人的贡献也使卡佩王朝的神圣性无可质疑,这对于卡佩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圣路易的父辈和即位之初的困境卡佩王朝早期较为软弱,为确保王位不失,初期甚至经常在先王未去世时就为王储加冕。并且王朝与教会的关系也并不太好,前四位国王中竟然有两位被教宗处以绝罚。从第五位国王路易六世开始,对外与英格兰作战,对内镇压独立势力,并且给与市民自治权,使政权得到了市民的支持,与教会的关系也得到改善。此时卡佩王朝政权已经基本稳固。其继任者路易七世更是虔诚的基督徒,还曾经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圣路易的祖父——奥古斯特在位时期是法兰西王国的一个转折点。首先,他把领土扩大了很多,通过设立邑督为中央集权打下基础,得当的理财和严格的入库监督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军事力量和防御工事也得到了加强。还有一点,王国的地位已经逐渐得到了承认。教宗英诺森三世曾宣布法王“不承认任何(世俗)上级”,“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及其本人,不来自任何别人”,这说明,卡佩王朝的神圣性已经得到了教会承认。圣路易的父亲——路易八世仅在位三年,却为儿子留下了重要遗产。在领土上,路易八世通过剿灭阿尔比异端分子使王国涉足法国南部地区。当然,还有一些就是路易八世的王家宝库以及一些金银财产。最后,由于路易八世的母亲具有加洛林王族血统,所以圣路易就回归了查理曼族系,这对于卡佩王朝的神圣性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由于路易八世逝世太早,在外出征战凯旋班师的路上暴病而亡,作为其活着的最大的儿子的路易的即位问题便有了波折。当时的圣路易刚刚12岁,在他的加冕礼上,“到场的大人物既少,身份又低”,虽然这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时间仓促而使他们来不及参加。即位以后,其母布朗什摄政,先后两次击败贵族们组建的叛乱联盟,后来,少年国王亲率军队作战终于使贵族们臣服。这些积极的军事行动也是少年国王的权利和威望提高了很多。初期,国王与教会的关系也并不太好。路易九世与博韦主教关于司法权的冲突曾经招来教宗要对他处以绝罚的威胁,不过国王对此并没有做出让步。后来,新主教的上任和教宗与皇帝的冲突使教会做出了让步,这件事才得以缓解。圣路易在位时的世界圣路易即位(1226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教宗是被认为代表了教宗权威的巅峰的英诺森三世,在他的影响之下,教廷的权威在圣路易在位时期仍然处于巅峰时期。自从克洛维皈信基督教以来,教会与国家相结合的“王室基督教”的道路就一直的法国盛行,圣路易在位期间则更是使“王室宗教”的建设达到其顶峰,但是“圣路易与教会结盟和对教会的尊重,并不妨碍他在世俗和司法事物中反对主教们的意图。“公元962年,奥托一世被教宗加冕为皇帝,此时的教廷基本被他控制。后来,经过教宗革命以及英诺森三世的努力,教廷的权威又达到高峰。因此,教宗与世俗君主之间的争斗一直在进行着。圣路易在位时的基督教世界里,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冲突不断。1234年,教皇支持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亨利七世反对自己的父亲,后来腓特烈二世对意大利南方的反皇帝城市联盟进行了征讨并取得胜利。1241年他又袭击了热那亚的舰队,俘虏了两名正准备参加谴责腓特烈二世的会议的红衣主教。1245年,教宗在法国的里昂对腓特烈二世处以绝罚。面对着两大巨头之间的斗争,圣路易更多的是保持中立,趁机发展法国。而在当时的东方,存在着三大集团,分别是:拜占庭帝国、伊斯兰世界和蒙古帝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拉丁基督徒攻下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人的统治,但不久便又被夺回。由于圣路易热衷于收复圣地耶路撒冷,所以他并没有对拜占庭帝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拜占庭帝国对圣路易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穆斯林帝国主要有两部分,在西面,大穆斯林帝国正在基督教的“复地运动”中节节溃败,而东部的穆斯林虽然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屡屡失意,但依然占领者圣地,依然是基督教的劲敌,这一点从两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上可以看出。13世纪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蒙古人的兴起。从1211年,蒙古开始入侵穆斯林国家,1237年至1240年征战俄国,1941年进入波兰南部,直逼维也纳。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圣路易初期曾经感到害怕,后来他逐渐转向乐观,认为蒙古人可以和基督徒联盟打击穆斯林,甚至可以劝说蒙古人皈依基督教。双方也曾经互派使团商议合作之事,结果由于圣路易拒绝象征性的臣服蒙古而最终破产。虽然蒙古人在13世纪很强盛,但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蒙古人并未与圣路易直接冲突,双方的接触也仅仅是通过使团进行的。由此可见,圣路易在位时的基督教世界里,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冲突最为紧张,圣路易基本保持中立。而在东方,拜占庭人和蒙古人都还不是圣路易的主要对手,对与圣路易来说,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占据着圣地的穆斯林,这也正是他两次发动十字军的原因。第二部分:圣路易与十字军东征圣路易之前的十字军东征11世纪,从东方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赛尔柱人攻占耶路撒冷,并在曼济科特战役中全歼拜占庭军队,使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向西方求助。而此时的基督教世界正处于教宗改革时期,宗教热情高涨;而且人口的增多,又使得土地紧张;基督教世界的内战也使教宗头痛不已。正是这宗教和世俗的多方面原因推动了十字军的前进。第一次十字军帮助了拜占庭击败穆斯林,攻占耶路撒冷并屠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于拜占庭的帝国的不合作态度,沿途损失惨重,最终失败。1187年,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目的是夺回耶路撒冷,但由于德国皇帝途中淹死,英法关系不和使法国撤军,最终只有英国军队与穆斯林作战,未攻取耶路撒冷,双方互有胜负,以停战告终。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初是为了收复圣地,结果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下改变了计划,攻占君士坦丁堡,统一了基督教世界。1217年,第五次十字军进攻埃及,结果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而被迫撤军,无功而返。前五次十字军东征的领导权掌握在教宗手中,后面就转移到封建君主的手中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中,1229年,皇帝腓特烈二世通过军事威慑和谈判取得耶路撒冷。圣路易领导的十字军东征1244年耶路撒冷被花剌子模穆斯林占领,当年12月路易九世患病,许愿进行十字军东征收复圣地。而此时的基督教世界里,人们对十字军的热情已经远不如前,皇帝仅仅是表面支持,教宗转嫁财政负担,其他王国则忙于“复地运动”。虽然如此,圣路易依然坚持要收复圣地耶路撒冷。1248年,圣路易从法国出发以后,经地中海抵达塞浦路斯过冬。次年5月开始登陆埃及,一系列的胜利之后,由于传染病的肆虐和战略上的失误,终于在1250年4月惨遭溃败,国王被俘。国王被俘一月后,交付赎金获释。但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圣地,直至1253年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才决定回国。1267年,圣路易决定再次进行十字军东征。促成这次东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他的弟弟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立足已稳,那里可作为稳固的基地;与蒙古人谈判破裂;君士坦丁堡被希腊人夺回,拜占庭的拉丁帝国就此灭亡;穆斯林加快了对圣地的威胁;有传闻说突尼斯苏丹有意向皈信基督教。对于这次东征支持的人比上次更少了,教皇空缺,皇帝不支持,甚至国内也有很大的反对的声音,不过圣路易还是坚持要进行东征。在对国内进行宗教上的“净化”和物质上妥善的准备之后,于1270年7月1日出发,7日登陆突尼斯。但是,不幸终究发生了,传染病再度肆虐,国王也于8月25日去世。被俘以及留在圣地期间的圣路易1250年4月,国王被俘。在囚禁期间,他表现出了一个基督教国王的尊严和勇气,拒不发表任何违背基督信仰的言论。甚至,在他与苏丹的谈话中,他还曾劝说苏丹皈信基督教,而这一点正是他发动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军事上失败了,他仍然试图达成这一目的。王国被俘期间,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集赎金,终于使国王在5月获释。获释后,圣路易决定在圣地无定期逗留下去。期间,他积极建设圣地的防御工事,并放弃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他禁止部下杀害穆斯林妇孺,而是把他们带回来,让他们接受洗礼,这体现了圣徒国王的仁慈。1253年,国王的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在无比悲伤的同时,他开始担心无人治理的国内现状了,于是,他决定回国。十字军之于西方十字军东征对西欧国家来说,是中世纪历史的沉重一页,它牵涉到中世纪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十字军东征既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西欧国家的历史进程。在政治上,教会的地位逐渐下落。作为最初的十字军的发动者,教会本想借此推动西方世界的宗教热情,扩大教会的影响,结果一次次的东征中,教会的地位逐渐下落,最终丧失了东征的领导权。人们对教会本身的权威也产生怀疑,从对教会的盲从转向了理性的思考,大量异端纷纷涌现。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十字军东征无疑促进了西欧与穆斯林世界的交流。由于最初西欧和穆斯林长期对立,西欧人对穆斯林的实际了解很少。但是十字军东征使西欧人深入的了解了穆斯林世界优雅的文化,并意识到自己的粗鲁和野蛮,也正是也一时期,中世纪的神学达到顶峰,大学广泛出现。十字军东征对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上,十字军东征松动了中世纪封建经济的基础。通过参加十字军,许多农奴成为自由民,东征结束后,他们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形成了市民阶层。另外,十字军东征的一个主要的的战果,就是使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取得了对地中海的统治权,垄断了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直布罗陀海峡的整个贸易,并发展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十字军东征的后果与目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是为了对抗穆斯林,最后却与穆斯林达成了和解;最初是为了使穆斯林皈信基督教的,但最后却认识到了阿拉伯人的优雅和自己的粗俗;最初是为了提高宗教热情的,最后却是教会的地位下降,异端涌现;最初是为了开拓宗教朝圣之路的,最后却是开拓了商业货运之路。十字军之于圣路易圣路易领导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向圣地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作十字军的终结者了。虽然这次东征失败了,并且他被穆斯林俘虏,但是他的圣徒形象的形成却极大的归功于此次东征。从巴黎出发之时,圣路易衣着简朴,并且从此以后直到他人生结束,他永久的放弃了华丽的服饰。在行军过程中,他又战胜了对大海的恐惧,并在沿途完成了一系列有关十字军规章所要求的礼仪活动。被俘以后,他坚持信仰,后来又留在圣地保卫圣地,并且还试图向苏丹传播福音。在13世纪,十字军对于基督徒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次虔敬活动。圣路易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完成了当时十字军战士的所有目标——征服,传播福音和苦行。他拒绝了腓特烈二世与敌人谈判的模式,而是沿袭前人的模式,它既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又是热心传播福音的基督徒。并且,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遭遇了两个最大的厄运——被俘和死亡。在将基督的受难视为无上光荣的基督徒的眼中,这些厄运所带给圣路易的只有神圣的光环。第三部分:不同身份的圣路易作为国王的圣路易伏尔泰在他的《风俗论》里这样评价圣路易,“他那种隐修道士式的虔诚并没有妨碍他具有当国王的品德。他很俭朴,这也并不妨碍他慷慨大方。他能把深远的谋略和公正的判断协调起来。而且可能他是唯一值得这样称颂的君主,议事审慎而坚定,作战勇敢而不急躁。他有同情心,就像他从来是不幸者似得。世人没有比他德行更完备的了。“一向反对君主制,批判天主教的伏尔泰竟然会这样评价一位基督教的圣徒国王,圣路易的品行可见一斑。这段评价全面的体现了作为国王的圣路易的各种表现,而伏尔泰核心突出的就是圣路易的虔诚。在品德上,国王是全国人民的榜样,因此一个德行高尚的国王就会使国家的品行高尚。他经常赤脚去教堂听弥撒,并且谦卑的做出各种崇拜的动作。他还为自己在生活上做出比普通平信徒更为严格的限制,十字军归来后,他进餐前都要为穷人、修道士或托钵僧洗脚。关于圣路易在苦行和节制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国王为全国尤其是他身边的贵族和会士们做出了榜样。同时,圣路易还是一位骑士国王。他惧怕战争及其非公正性,但是他不会因此而拒绝战争,相反的,他承担起作为一个骑士国王的义务。即位之初,他就亲自率兵与叛乱贵族们作战,痛击英国军队,剿灭阿尔比异端分子的残留势力。尤其是在与英国人的战争中,他表现出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与勇敢。他不仅运筹帷幄,而且身先士卒。即使是在后面的十字军东征中,他虽然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没有牢牢地控制补给线,但失败更重要的原因是传染病的肆虐。总之,作为一个骑士国王,他在军事上也是毫无指责的。总之,作为国王的圣路易是个成功的国王,这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政治方面,还体现在他的品德层面上。作为家人的圣路易在家庭中,对圣路易影响最大的两位长辈分别是他的祖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母亲——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圣路易虽然在小时见过祖父,但是祖父对他的影响却更多地体现在榜样的力量上。幼年的路易因祖父对自己的关注而感到自豪,并且,以后他把祖父生前的话当作至理名言。虽然在德行上,他的祖父奥古斯特做得并不好,但是以他为榜样的圣路易却在德行上近乎完美。虽然奥古斯特对圣路易有着榜样般的影响,但在言传身教上,还是圣路易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影响更大。圣路易的父亲去世过早,十二岁登基的圣路易难以处理国政,于是他的母亲——布朗什开始摄政。布朗什的虔诚以及才干气度都给了圣路易很好的教育,母子二人相亲相爱,即使是圣路易亲政以后,母亲依然握有大权,而圣路易东征的时间里,国事的处理更是依靠了他的母亲。圣路易对自己的妻子的态度并不是太好,也不是很关心她。这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妻子,恰恰相反,因为她很喜欢自己妻子,而宗教的虔诚又提醒他不沉迷于女色,所以他对妻子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在对晚辈的态度上,圣路易并不太喜欢年龄小的孩子,但是在他们长大后会给予他们关怀与教育。他尤其重视对子女在宗教上的教育,还曾希望自己的儿子加入修道会。总体感觉作为家人的圣路易做的并不是很好,他把自己的感情献给了基督,对家人略显冷淡,但还是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
  •     勒高夫的《圣路易》是一本让人窒息的书。一千多页的大部头不说,目录部分已经非常冲击,已经让我呼吸急促。我粗粗浏览着第一部分“圣路易的一生”,也就是史实部分。我对这些具体的知识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这些知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勒高夫追问,圣徒路易真的存在过吗?我也有哥们写传记,牛人老白的硕士论文,就写过铁相赵卞。可是,勒高夫根本志不在写人,而是要探求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如何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他怎么从群体中凸显其个体;他怎样被时人和后人编制到神话体系之中。这样建构出来的圣路易,多大程度上是那个国王路易?作为圣徒?作为国王?作为立法者?这一个曾经的谦卑者与淫逸者、苦行僧与饕餮客,跟母亲一起坐在圣台上,手执百合花杖的人,在位47年的法国国王,在改变历史的同时,这个人又如何被历史所改造。他怎样被追认为圣徒?他怎么去理解圣经?他驱动着十字军,再度向穆斯林世界发动攻击的时候,他是个圣徒、国王,还是有恋母情节的路易?当路易的形象被分解成这样的碎片,我们是离历史上那个路易国王迈进一步,还是就此远去?(这本书讲到圣路易的尸体处理方式,非常可怕。肢解之后,用加水的葡萄酒煮很长时间,骨头不用费多少力就可以跟肉分离。肌肉葬在一处,骨骼葬在另一处,心脏呢,是大家抢夺的对象。后来,圣徒路易的骨头,并零散地送人,比如巴黎圣母院得到一小块肋骨,等等。)大概一般的人物传记,在第一部分写完,就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勒高夫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国王何以长留人们记忆之中:圣路易存在过吗?》他沿着一些问题,来继续推进这本书:哪些文献不经意间透露了路易九世的信息?反之,哪些文献有某种主观倾向和叙事的“故意”?他同时代的人心目中,他有哪些不应被忘却之处?哪些人,出于什么考虑,制造了路易九世身后的巨大声威?路易九世被纳入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体系?现时代的人迫切想知道,而文献缄默的是那个部分?今天对圣路易的认识,哪些是人们大肆鼓吹的,哪些是人们避而不谈的?第三部分叫做《圣路易,独一无二的理想国王》,这一部分重新审视第一和第二部分用过的材料,勒高夫将路易置于那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在物质、文化、社会以及路易的个人秉性与梦想交织的网络中来考察,他倚重的文献有两种:因路易而产生的,并非因他而产生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要做严格区分对待的。然后,勒高夫就静静地观察在虚拟舞台上的路易,他的体态、词汇,他对食品的偏好,他深思熟虑或未经思虑的行为,这些琐碎的表象,跟“国王”的形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国王,有三项主要的职能:神授的司法职能、打仗职能和为民造福的经济职能。在这些关系网络里,文献中的路易的碎片,勾勒出一个怎么样的国王?勒高夫的追问还没有止息。他还想循着路易的外在去触摸路易的内在,他如何信仰?他有什么样的宗教观?再将路易纳入他的王族家庭,接下来的问题是,是什么使得路易成了一个圣徒?他使用了什么手段,将世俗宗教的光环加诸于身,他何以既是神授的国王,不在会的修道士国王,身怀魔力的国王以及品德卓越悲悯行善的国王?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章节非常现象学。勒高夫诠释十字军东征中的空间“大海”的象征寓意与宗教寓意:混沌、深渊和魔鬼所居的处所。执意要亲征的路易,是不是将十字军东征当成了苦修的一种形式?在深渊的大海上漂泊着去打击异教徒,就相当于赤着脚,身着赎罪衫,手持燃着的烛火走在上帝面前,身处“混沌”之中而出淤不染,保持自己的纯洁。这种征伐与单纯的苦修相比,苦难加倍了,诱惑加倍了,潜在的危机加倍了,那么,越发彰显了虔敬。而且,勒高夫非常细致地讨论,究竟是哪些可能的因素,造就了路易的时间与空间经验?这其实是,路易这个人如何被他的环境、时代和社会形塑出来的一个支问题。(当然勒高夫关注的,还有死后的路易又如何被一步步地改写)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经典史学名著,写作方式很独特
  •     许明龙老师的译著
  •     书厚文美
  •     虽说有一些打印上的错误,但总体来讲翻译相当不错
  •     太学术了!终于看完了,准备写读书报告。
  •     好重的一本书啊
  •     差点以为是路易十四,原来是讲被封圣徒的路易九世。虔诚到底便是执迷,没有路易九世,可能就没有那两次十字军东征了
  •     注释不够详细对于中世纪史不了解的人有点生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