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0770105
作者:[荷] 伊基•弗洛伊德

内容概要

伊基•弗洛伊德(Iki Freud)
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儿童精神分析学会会员,从业经历长达五十年。作为荷兰精神分析学会和荷兰精神分析协会的培训分析师,多年来她一边经营自己的诊所,一边供职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她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的著作和论文。继《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之后,她还出版了《男人与母亲》,这是一本有关母子间毕生动荡的情感关系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母女之间的爱与恨
第二章 共生幻想
第三章 母爱的起源
第四章 尼娜:单亲母亲的女儿
第五章 厄勒克特拉VS 俄狄浦斯
第六章 女性想要什么?
第七章 分娩和抑郁
第八章 玛莎,一位中年期妇女
第九章 被拒绝的母亲
第十章 历史和歇斯底里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荷兰著名心理学家伊基•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一些女性会在分娩后出现心理问题。其中一些还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觉得自己无法像自以为应该做的那样去爱新生的宝宝,因而心怀愧疚。她由此开始意识到,这些女性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涉及母女关系。因此,伊基•弗洛伊德便着手填补这一重要空白。在这本部分地基于患者经历的著作中,她指出了母女关系悲剧的根源。受弗洛伊德的启发,她选择古希腊神话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厄勒克特拉——来作为母女之间复杂关系的象征。
对于许多患者,伊基•弗洛伊德成功地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她们的生活大有改观。而对于那些适应性强的母亲和女儿,这本书也对她们总是复杂的母女关系做了深入洞察。通过填补传统精神分析中缺失的这一重要维度,本书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均拥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编辑推荐
女性的梦中情人
是一位酷似自己父亲的男子,
还是自己的母亲?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一书深入探索了母女间的内在情结和常常动荡不安的关系。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坚信父亲才是核心人物不同,本书提出另一观点:事实上,女性受母亲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基于作者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借助大量的实际案例,阐明了女性的情绪发展问题。本书的主题包括:
•母女之间的爱与恨
•母爱的起源
•分娩与抑郁
•被拒绝的母亲
对于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治疗师以及所有对母女间的动力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参考价值堪称非凡。
媒体推荐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可以被当作关于学术研究前沿的综合性著作来阅读:书中提出了当代精神分析对女性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而这是一个在传统分析中被严重忽视的重要课题。
——《自由荷兰》周刊
我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许多女性患者的表现都很有欺骗性,惯于把她们的真实欲望隐藏在“反转机制”的背后。比如,她们在明明很生气的时候,偏说自己没有生气;在向他人吹嘘自己喜欢的性爱姿势时,其实却有负罪感。的确,当女人说“不”时,她的真实意思通常是“是”。伊基•弗洛伊德在《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悲剧》中向我们表明了,为什么要确定女性的真实欲望是如此地困难。
——Tracy D. Morgan, New Books Network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很有参考性
  •     可能正合我目前的问题。
  •     白天看书,晚上做梦。翻译有很多磕磕绊绊。
  •     不好看。有些部分过于冗长学术,而且看上去只是把治疗中的种种零星观察不加捡择线性陈述没有闭合,不能有效提供治疗启示。
  •     失望。。作者本是想挑战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是不论从案例的分析推理,还是到文笔简直是不及弗氏万分之一,这就是一个心理医生的职业笔记。
  •     好艰难地读完的感觉。对第三章的历史追溯感觉比较好。对产后抑郁的发生原因提供了更多理解。对女性所需要面对的身体情绪心理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讲述的比较全面的感觉。对母女关系的代际传递等,对共生幻想的产生、影响等描述。。。2015-10-27
  •     新的视角,扫盲
  •     关系可能是这世上最难解的课题。
  •     所谓心想事成便是如此,迷惑的时候,答案就来了。就是翻译挺烂的。
  •     补充了很多见解,女性视角下的见解。
  •     略学术。粗略看一遍倒是对解决自身问题有帮助。
  •     drama不要译成悲剧好吗;封面可以扔掉。
  •     女性的心理发展与男性确实有较大的差别,男性视角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偏差。第一次了解共生关系、代际影响,感到深刻且有趣。作者的理论组织比较松散,但案例很丰富,感谢女性视角的心理学研究。
  •     在sm的根源上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整本书就像是一个病例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过研究,写的比较扎实,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内容。
  •     所有问题都是你爸你妈的?
  •     有价值但不完全认同。总的而言理论构建的部分比较松散,但胜在个案很多。个案做得比理论阐述精彩的分析师。
  •     最近的一次强烈冲突让我意识到与母亲的共生性幻想被打破,这本书适时地出现解答了我的困惑,让我对自己的内疚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谢作者的研究
  •     母女的共生幻象和缠结与父子会有很大的不同
  •     购书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封皮,心想国内的心理学书籍封皮设计终于有个像样的了,结果到底是原版换了个背景而已。黑。睡前读物,缓慢读了大概一个月。翻译么,前半尚可,后面又出现诡异的倒装句,五五开吧,好歹大部分算是通顺。理论挺好理解,当然与老弗比的话算是独辟蹊径,但以现代观点来看,也没觉得有什么太特异的东西。不管男性女性,孩提时对母亲的渴望向往和崇拜恐怕都是必然的,毕竟在文化中母亲就象征了无限包容,渴望与母亲的联系即是渴望回到子宫,回到有绝对力量庇护的地方。这与情结的关系可能没那么大。而成长后,共生幻想给女孩带来的痛苦当然也比男孩要大。毕竟,只有她才能完全复制成为母亲的“分身”。所以,在孕育下一代的时刻,往往也是女孩从母亲的茧中挣扎生出的时刻,通过“我的”孩子而非“母亲的”孩子的确认,女性成长终于完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