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4
ISBN:9787805797373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页数:514页

作者简介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萨特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2004年中秋节,也就是八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一家旧书店里淘书,得到了一本《萨特传》,著者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实际上,这是一本新书,我之所以说它是新书,是因为十余册一包的防潮纸包装还没有拆封。大概是书库里库存的处置,或者是书店的退货吧。总之,他们孤零零的被扔在一个角落里,被我发现了。我站在光线昏暗的旧书架间读完了译者黄忠晶先生写的序言,约略知道了这本书的曲折出版过程。从版权页上的印数来看,这本书只印刷了区区五千册,不知道后来可曾加印。若无加印,大概也正常,因为这符合它存在的合理性,它的读者大概就是那么多。萨特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尤其为一些自诩为小资的人挂在嘴上,然而真正完整的读过他作品的人并不多。按照萨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为自己的哲学应该流行,他甚至认为那些追捧自己的人未必理解他的思想。读过他作品的人尚且不能了解他,更何况是对他的思想一知半解的。不过,这本书对理解萨特,以及其哲学都有很大帮助。它并不像一本情节紧凑的小说那样吸引人,但它总会令人想起它。放在书架上,你总有阅读它的冲动。不论任何时候,你都想拿起来读两页,我就是以此种方式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它是一本罕见的好书。波伏娃在这本书中的位置这本书名为《萨特传》,实际上并不是波伏娃以一个传记作家,也就是说旁观者的身份来执笔的,而是萨特自己也有参与,但又不是萨特口述的自传。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波伏娃对萨特生命最后十年的一个回忆,大概占全书的四分之一;第二部分是波伏娃与萨特的谈话录,内容涉及文学与哲学、阅读和写作、音乐和绘画、天才与平等、旅行、自由、时间、金钱以及生命的意识等诸多话题,占四分之三。波伏娃是萨特生命中关系最为亲密的女性,虽然不是他的妻子,但是他实际的终生伴侣(他们没有结婚,波伏娃在萨特的生活中始终是女友角色),这就使她对萨特有更多,更私密的了解。尤其是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波伏娃在照顾他。她亲眼目睹了他与病魔的斗争,以及在患病时一些思想的诞生。因而,波伏娃执笔所记录的最后十年的萨特有着更真实的意味,也有着更强的史料价值。再说这本书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谈话录,实际上这才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表面上看,波伏娃充当是一个提问者的角色,萨特对他提出的种种问题一一回应。但实际并非如此,波伏娃的角色绝非一个记者或者笔录员,她是作为萨特的镜子而存在,映照出萨特真实的人生,以及思想的萌芽,成长,乃至成为影响世界的一部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萨特六十五岁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波伏娃认为应该对萨特有所记录,实际上萨特本人也有心写一本自己的传记。不过,他已经失明,无法自己执笔。于是乎,波伏娃建议将他们的谈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当然,这些谈话都有着某种并不确定的中心。比如谈到萨特与女人的关系,往往是波伏娃很随意的起头,而萨特也被勾起了来自大脑某个区域的隐秘记忆,从他童年时对女性的认识谈起,进而说起第一次性冲动,以及恋爱,乃至上升到哲学层次。这就是他们谈话的方式,在这里,波伏娃并不是他的“妻子”,也不是他的女友,也不是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女性。他们已经完全抛开了彼此的性别关系,超越于世俗意义上的爱情和友谊,故而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大胆而深入心灵的交谈。这种交谈没有任何的提防,也不会彼此设限,从而将萨特哲学中最光辉的东西呈现了出来。也就是说,波伏娃和萨特首先有亲密关系,应该说这是萨特愿意谈话的前提。萨特曾经说过,他只能和自己喜欢的女性进行不断的谈话,即便是连续十几个小时也不倦。不过,这个前提不会影响谈话本身。作为一个哲人,萨特是个多伴侣主义者,他尽管长期和波伏娃保持着情人关系,但还有其他的女友,这一点波伏娃是知道的。当然,波伏娃也有自己的情人。她十分了解萨特,这种了解不是限于思想层次的,而是深入到生活。甚至在萨特晚年表现出一些活力的时候,她鼓励萨特与年轻女性交往,而绝不会妒忌。这一点,也可以以谈话中“与女人的关系”那一部分作为佐证。如前面所言,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立在一种超越之上,这也使得“谈话”更接近萨特本人的表达,而不是在诱导下的扭曲。这些,就是波伏娃在这本书中的位置。我只能是自己萨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从他童年就已经表现出这种特质。他常常不和同伴们一起玩耍,被视为怪物。实际上,这一切都源于一种心理——骄傲。萨特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骄傲的。他曾说:“骄傲是同思想、活动密切相关的。它展现了人的实在,它被人实现活动的意识所伴随,这活动使人愉快,使人骄傲。每一个人身上,都应该拥有这种骄傲”。萨特认为,骄傲本身并非是因为他成了一个哲学家之后才拥有,也不是他成名才拥有的资本。在他少年时代,他就拥有这种骄傲,只不过他不自知罢了。那么这种骄傲来自何方呢?一个是完整的人格,一个是良好的教育。当然,完整的人格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对此,萨特和波伏娃之间有一席谈话:波伏娃:你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种骄傲的倾向么?萨特:我正是这样想的。波伏娃:为什么有许多人完全不是骄傲的?萨特:拿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家庭贫穷,大人之间的关系不和,他没有受到教育,没有达到社会要求他的一个真正的人应具有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他到了十八九岁,他去寻找一个职业,那是沉重的低报酬的工作。这个孩子也许会以他的体力而骄傲,但这只是一种虚荣心。他并不具有严格地称作骄傲的东西,因为他总是被异化,总是达不到这种程度。为何大多数人失去了骄傲?原因很简单,被异化了。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做真正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萨特的这一思考,即便是时至今日,依然非常深刻。时下的人们,被异化的更加严重,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人们更多是想成为别人,而非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跟着流行的潮流走,或者说随着世俗的舆论走。人们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追求最直接,最快的利益,以地位和名利为第一要义。凡是反此道而行的,在他们眼里反而是傻瓜,或者落伍者。时下的人们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骄傲,拜倒在各种诱惑之下。即便是没有诱惑,也渴望诱惑降临在自己身上。大概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拒绝被异化。他早已对外宣布过,他不领奖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有什么成见,只是作为一个作家和哲学家,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这就是他的骄傲。对于拒领诺奖这个问题,萨特和波伏娃有过一个讨论。他认为,一个奖项本身并不会改变什么。这就好像一个工程师,他领奖或者不领奖,都不会改变他实质的身份,对他建造的某个桥梁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反之,一些无能之辈,却会借这个奖项而蹿升。所以他说,荣誉勋位是给一大批平庸之辈的酬劳。一个人,可以崇拜英雄,但绝不要去成为哪个英雄的复制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必须小心的坚守着自己的骄傲,并敢于好不愧疚的说:我只能是自己。天性爱女人萨特非常热爱女性,但并不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玩弄心态,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从童年时代,他就热衷于和小姑娘们玩过家家的游戏,并积极在其中扮演角色。他甚至在六七岁的时候给一个小姑娘写过情诗,尽管这是一些令人不忍卒读的作品。萨特是一个早熟的人,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和不同的女性交往,尽管他和这些年轻的女性都没有发展出长久的恋情,但却使他更懂的尊重女性。他认为,男女恋爱时,女性处于情感体验的位置。这并不意味着感情的体验者比理性的实践者低一等,不过是男性偏重于问题的解决,女性偏重于感性的体验罢了。在恋爱的角色中,尽管男性也会沉浸入热恋中,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并不会改变,他始终是“解决”问题的。而女性则不同,她们是彻底的体验者。因此,萨特更进一步的提出:感受产生理解。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广,人们遭际的不同,感受到的东西也会由量变产生质变。实际上,感受也是一种能力,尽管每个人都有感受,但是人生早期的感受只是浮于表层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感受才会上升一个阶段,因为感受力代表了一个个体发展的标示。尽管萨特提出了如许之多理性观念,但仍然还不掩饰的指出,爱是没有理性的。他喜欢漂亮、性感的女性,因为这是人的本能。这些都是没有理性价值的,但当一个人爱上某个人时,就是爱某种无理性的东西。男性与女性的交往,除了彼此的吸引,更多的是包含着一种期许。这种期许不仅仅是对对方的期许,也包含着对自己的。以男性为例,他可能期望自己成为女性眼中的某一种人。事实上,通过共同的生活,他发现自己确实成了那种人,因为在和女性的连续不断的生活中,他已经被改变。萨特曾在多个国家旅行,并与不同国家的女性有短暂的恋情。他发现自己对每一个交往的女性都有预期,并不是为了改变她们,而是希望他们与自己有对等的精神和情怀。他希望她们得到发展,读书、参加谈论、社交活动,甚至拥有情人。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他所交往的女性应该达到一个非常有理解力的男子的程度,也就是说男女之间不应该有理智和精神的差别。从以上的思想来看,也就不难理解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波伏娃作为女权主义的领导者和思想者,也和萨特的思想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客观的说,萨特对女性的情感有些滥情的成分,但是他对女性的态度,无疑显示出一个哲人与情圣的风貌。这与尼采对女性的态度判若云泥。体味人是一个偶然的存在,而人的活动又是对这种偶然性的不断超越。人自身就是一个永不能解决有永远在解决之中的矛盾。应该说,这是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大师思想的核心。萨特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对自己的期许是作家,从幼年开始,他就相信自己有着天才的气质。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他更认同作家这个身份。身为一个作家,萨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探讨“我”的问题,他似乎一声都在描述自己。他不断的写作,但这些对“我”的写作并非对过往生活的留恋,恰恰相反,他从不描述过去的自己,而是当下。他总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未来的生活。他不承认“经验”这回事,他不认为人拥有经验,因为人过去的东西就过去了,而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因此不能套用过去的经验,你必须像一个婴儿一样面对世界。大概,这也是萨特不断的和新女友交往的原因,他不认为自己会变老。在他眼中,没有老这个概念,所以即便是晚年,他仍然有和年轻女子恋爱的能力,并受到年轻女子的热爱。人的每一项活动,均有其偶然性因素。如果仔细的去考察每个环节,你会对其中的偶然性极为惊讶。在人的一生中,不知存在多少偶然。就连人生命的诞生,乃至其存在本身,都是极富偶然性的,这便引起人的诸多体味。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命的体味,对生活的体味,对一切有滋味的经历的体味,生命的偶然性就丧失了意义。人活着,绝非是某种必然,不应该在这种必然中的无所事事,或者麻木不仁。人必须懂得体味,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就像译者黄忠晶先生在序言中所说“那些深入体味人生的人,会从这本书中得到许多东西”。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曾多次翻阅此书,皆因为这本书反复印证着“偶然”与“超越”。我想,人的伟大就在于能够超越。2012年3月3日—3月6日
  •     500多页的书,只有前150页是波伏瓦关于萨特的“传记”,后面全是波波与萨萨的对话录。装祯,实在是太简陋的精装,应该叫做“硬皮简装”更合适。但毕竟——是当事人波波写的,所以——买吧。
  •       如果仅仅是传记本身的话,我个人觉得一般,无非是波伏瓦把萨特最后的年华之事一一记录在册而已。而此时的萨特显然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创作了,有的只是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等。  不过本书还包括了一些萨特的谈话录,有些算是总结性质的,分门别类的题材萨特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浅显,算是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访谈录),可以理解一下,当然比起萨特的作品来说就不太重要了。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没读过这么差的流水账
  •     这本书写得很好,果然是知己。
  •     喜欢文学的都要读他
  •     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     这两口子平时基本是各玩各的,一个比一个放荡,竟能厮守到最后一刻,实属人类的奇迹。
  •     波伏娃和萨特,我最喜欢的情侣之一
  •     是因为西蒙.波伏娃才关注到萨特的,绝代传奇的两个人啊!
  •     萨特与波伏娃的感情观才是正确的罢。是否是出于男人的私欲或是想获得那种看似可以不负责任的自由我才有如此想法。我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情感在现在的我看来,是最好的。
  •     法国的哲学家,,,,一般有意思,前面的比后面的更吸引人,,,看前面的时候感觉整个画面都是现实的,后面的看起来有点吃力,尤其是跟二战联系起来以后,,,,萨特所站的政治立场,,,,^^^^^^^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的政治态度..
  •     
  •     看了大约五分之四,还是决定先放下。跟不上这一对男女的思维。
  •     一个丑陋而伟大的形象。有才华,有污渍;有远见,也有短视。
  •     他们的名字应该一起被记得。
  •     萨特与波伏娃的谈话
  •     他人即是地狱
  •     走近暮年萨特。
  •     真诚,有立场,拒绝荣誉,人文关怀
  •     波伏娃
  •     其实没读过,只是买到了一本旧书:)
  •     疑惑
  •     回忆的再现,也许法语原版更具可读性
  •     一个不愿自己名字和发明火药的人有联系的哲学家
  •     老年记录比较有价值,看点是两人间的对话
  •     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两人的文笔都一样差)
  •     初中的年代啊
  •     这本书主要侧重于萨特的生平,尤其是他的后半生。需要对萨特的主要思想和后期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理解后再阅读。这本书不仅是研究萨特的一手资料,更是研究波伏娃的资料。有一段介绍萨特的死因,波伏娃反而讲出自己对于萨特最后精神状态下降的自责。可见两人感情。
  •     以前读的。萨特的存在主义。波伏娃,最后也不能战胜爱情的排他行性。
  •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只想看看波伏娃眼中那个爱了一辈子的男人是什么样子的。
  •     只有她才真的有资格写称作传记而不是小说演义是的萨特。
  •     萨特生命最后十年的记录以及波伏娃和萨特的谈话,受益颇多。前部分波伏娃的日记中最多的就是对萨特身体的担心。更喜欢本书原著的名字《永别的仪式》,俩人的爱情自由而又互相牵挂。
  •     * 我的一生是一系列的冒险,或者说宁可是一种冒险 * 萨特和波伏娃是无产阶级额作风 * 读传记虽然不见得能成为伟人,但是能够从别人的人生中拓展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 自负、真实、天真、善良、好色、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不占有 * 人还是得找到自己的同类才好
  •     容我不敬一下,我被这俩傻逼震惊了……
  •     萨特脑残粉~
  •     至今读波伏娃的序言还会黯然神伤...
  •     曾经多么多么激动
  •     我爱他的智慧和那张丑陋的脸还有他的女人
  •     “他的沉默并没有把我们分开。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的死也不会使我们重新在一起。事情就是如此:我们曾经这样融洽长久地生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美满的事情。”
  •     挺好,位位叙来
  •     好像读的不是她写的…… 她们俩是一对存在主义的奇葩…… 呵呵
  •     波伏娃给萨特写的自传,但我看的书的封面没找到,感觉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生活都好放纵啊!
  •     新 津 图 书 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