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起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9-8
ISBN:9787100025157
作者:J.G.赫尔德
页数:113页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卷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二卷
第一条自然规律
第二条自然规律
第三条自然规律
第四条自然规律
修订第二版序言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本书作者赫尔德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论述精辟、理论、理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语言研究学习参考书。


 论语言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赫尔德的著作在现在看来,与其被当作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还不如当作一些可被重新审视的过程来看待。恰恰,赫尔德也是最早提出人类最独特的特征是能够“反思”。赫尔德认为,人类对自然物体的反思、抽象形成了语言。这个观点在大多数介绍与现代社会科学有关的著作中,都能够找到。但真正读读他的原著,还是可以给人很多不一样的灵感,这也是原著之所以经典的缘故:它包含了很多作者思维的过程和引用著作不可见的真实材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你可以重建作者的推理过程,发现其中不合理的逻辑。《论语言的起源》带给我与赫尔德不一样的观点是:一、语言并非起源于主观的思考而是情感交流的需要这里的“语言”,是来自于赫尔德那句:“当人还是动物时,就已经有语言了。”我曾经阅读和观看过大量野生动物的记录片,动物的发声都伴随着危险、交配、喜悦等激烈的情感,情感越是激烈,发声也越是复杂,例如鸟类交配期婉转的鸣叫声。二、语言的创造不是人类特性而决定于突出的个体特性出现这个观点,跟我最近一段时间不停阅读社会组织类书籍有关。早期的氏族社会,似乎没有发现语言和文字的记录。直系亲属的感情熟悉程度会导致不需要太多其它手段的交流。当周围的环境、事物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农业的发展让部落可以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定居;一些特定的事物就会有固定的指代,以便于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需要。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学习我们会知道,每种语言都有一两种非常特别的发声方式,如果不学习,可能我们终生都不会发出这个音节。这就是我的第二个观点:语言的创造,用于指代具体事物的信息交流部分,是由一个突出的个体所创造、教授给其它人。开始是简单的词汇量,由于不断的学习积累而增加。这很像任何一门新知识的发现或新事物的发明过程:一个小群体的研究、产出,从而被全人类共享。三、语言被发明的必然性虽然取决于个体的突出性,但语言的发明有着必然性。这个问题就如同“如果没有牛顿,我们是否能掌握精典力学?”一样。历史铺设了轮廓,一个巨人恰恰填补了这个空格。如果牛顿生在古希腊,也许他会做阿基米德做的事,如果牛顿生成语言的创造阶段,也许他就是创造语言的那个人,就像即使没有牛顿,莱布尼茨也在同一时间发明了微积分一样。
  •     译者序言说赫尔德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显然姚小平并不懂诗。诗从来即是与真在一起,与力几乎是背道而驰。赫尔德的语言,说是宣讲更合适。不过因为始终要与上帝理论,好像除了批判之际的康德,当时德国的哲学家、教授们都在如此演讲。相应地,这种表述方式也限定了赫尔德对语言起源的社会规约说的完整阐释,虽然声音很大,叹号很多,但在逻辑上并不充分。用俏皮话式的语言反驳当时几个学者讲述下的“语言神授”,再加上几点尊重“人的智力”的“进化”推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倒圣灵之说。当时几个学者讲述下的“语言神授”,与《圣经》中的“语言神授”之间并不是等号。在作者反对上帝命名的例子中,“名词源于动词”,“最早的语言是歌唱”,“语言越古老与感官的相似性越明显”,这种观点貌似尊重人的创造性,其实不过是说人模拟万物。(费希特在《论语言能力和语言起源》中也是持此种观点。)然而,如果说“语言神授”是肯定人与上帝的从属关系,那么此种俗成论便是人类“自取其辱”。与作者宣讲的每个人都拥有整个人类种属所具有的全部能力之说背逆。每个人都拥有整个人类种属所有的全部能力,在目的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作者与上帝的暧昧关系,并不能逆推出语言起源上的根本境况。2011.3.18
  •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擁有了語言”。作為各種感官非常發達的動物,人擁有聽覺、觸覺、視覺、味覺等多種靈敏的感覺能力。而人作為優于其他物種的種類,人擁有獨特的悟性。悟性使人能夠組合和分辨各種感覺,并通過知覺、記憶等高級能力對其進行理性反思,由此產生了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理性,沒有理性也就沒有語言。理性和語言是人區別與動物的根本特徵。從人必定要群居的方式來看,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通過婚姻、家庭、部族等共同體活動,語言得以成長和成熟。從歷史演進的過程來看,每個民族都有體現民族個性的語言,每個民族都為繁榮人類的語言做出了貢獻。而大多數民族的語言在形式上的相似性,充分說明只有人類才可能發明語言。語言的產生和演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上帝的恩賜。總之,只有人才能發明語言,其他動物不可能形成語言。不從人獨有的悟性而從人的動物性來考察語言的產生是絕對錯誤的。從這本論著中,可以看出赫爾德對各種有關語言起源的觀點有非常深的理解,因而使得他在批駁這些觀點時總能抓住要點。大體來看,赫爾德立論清晰、論證有力、文筆堅挺、結論合理。概言之,《論語言的起源》的確是一本經典之作,對語言研究感興趣的豆友可拿來看看。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科学上的经典就是,尽管可能已经落后甚至看起来有些荒谬,但读起来总会有一种摇撼灵魂与理智的力量,而且常读常新。相信这本书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等后辈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序言写得很好,将著作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涵盖了,译注和附加在一些术语后面的原文也十分恰当。分科本的纸很厚实,但封面太硬了。
  •     语言能力萌发了语言,言语交流发展着语言。无论是否是神的恩典,语言成就于人,也成就了人。
  •     虽然说很多结论难以接受,不过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艰辛也可见一斑。
  •     略萌
  •     确实好多感叹号
  •     瑕不掩瑜
  •     写的最美的学术论文,其论据完全被诗话了。。。。。
  •     关于“语言起源于对声音的模仿”的见解很有趣~
  •     驳斥了神授说
  •     赫尔德的创见决不因缺乏实证和精准性丧失意义,以“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凿开全篇,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冠绝所有语言学著作。
  •     赫尔德也爱用咆哮体!!!!!!
  •     下载的PDF版本,在Kindle上读的。读了一半Kindle坏了,悲催。不过读的时候,是在Attersee旁的农场家庭旅馆,风景秀美,令人难以忘怀。说到书本身,第一次发现竟然德国人也能写出如此不严谨的东西来!感情居多吧,理性论证偏少。
  •     有点不适应他讨论问题的方式。。觉得好,却没有获得我期待的。。
  •     语言产生自人类的心灵,经历了从感性到抽象的历程,语言与理性在其间携手并进,而听觉则在人类语言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赫尔德的论证有理有据,反正我是被说服了。
  •     人类具有独有的(类似隐德来希?的)悟性,其作为理性的一种非高级功能初次自由发挥时可以形成语言的最初构造,以致发明语言,而语言作为一种有缺陷的不完美产物是不可能由神授的。【这种讨论哪方面主题就无限拔高哪个单一知觉在认识事物中的地位真是够了啊魂淡!!【本来是找卢梭版的只找到这个PDF,结果看完后对卢梭那篇完全没有欲望了。当年的柏林皇家科学院居然会给了这么一篇诗化语言的浪漫主义论文第一哎~喏,所以要顺应时代
  •     文风很重要 | H0-09 /H34A
  •     和预想的有点差别,主要讲了功能性起源,驳斥了神授说。
  •     也太精彩了。一本小册子成为赫尔德的粉。就是不明白赫尔德为什么那么热爱使用感叹号。。
  •     张老师一再告诫论文不能写成这样,好多感叹号
  •     还得多读几遍……
  •     突然對語言是怎樣“自生自發”地進化而來的感興趣。
  •     其实觉得,就是从人的理性的角度说明了人类语言的发展进程,有些枯燥无味
  •     论文
  •     当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     几百个叹号...¡Sturm und Drang!
  •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擁有了語言”。作為各種感官非常發達的動物,人擁有聽覺、觸覺、視覺、味覺等多種靈敏的感覺能力。而人作為優于其他物種的種類,人擁有獨特的悟性。悟性使人能夠組合和分辨各種感覺,并通過知覺、記憶等高級能力對其進行理性反思,由此產生了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理性,沒有理性也就沒有語言。理性和語言是人區別與動物的根本特徵。從人必定要群居的方式來看,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通過婚姻、家庭、部族等共同體活動,語言得以成長和成熟。從歷史演進的過程來看,每個民族都有體現民族個性的語言,每個民族都為繁榮人類的語言做出了貢獻。而大多數民族的語言在形式上的相似性,充分說明只有人類才可能發明語言。語言的產生和演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上帝的恩賜。總之,只有人才能發明語言,其他動物不可能形成語言。
  •     没有一个思想是自然的直接产品,正因如此,思想才可以由人自己生成。
  •     : H000/4322
  •     1.否定了语言神授说 2.语言源自人类自身,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 3.语言体现理性,包含感性,臻于悟性
  •     这书写的还是有点怨气,不过至少有一点毋庸置疑:语言肯定是第一性的,说有什么元语言,象什么的,那都是反思的结果。语言是不是第一性的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果不把语言当做第一性的,什么就都没有了。
  •     充满激情,稍显混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