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8-07-01
ISBN:9787108000453
作者:巴赫金
页数:365 页页

内容概要

作者巴赫金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文艺理论家,他研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诗学等问题,在长篇小说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

作者简介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的副标题“复调小说理论”,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是想提出“复调小说”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复调小说呢?有些人会很简单的想到小说结构上的交错,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并且联想到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章节双线交错的形式。但其实复调小说的概念远比这个要复杂深入的多。“复调”一词本是音乐术语,作为“‘主调音乐’的对称,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在这个概念中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多声部”,二是“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巴赫金正是把这两点很好的移至文学当中,或说借用,并且非常形象的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特点。如果想要感受一下复调的特点可以去听18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赋格曲。那么复调小说又是什么?这里巴赫金把复调小说和独白小说作为一组对称来比较。先说独白小说,其实就是传统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要么是从全知全能的角度进行叙述,要么是采用“我”的形式,即是把主人公当作是自己的传声筒,借主人公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管是哪一种叙述角度,小说人物与作者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或者说人物就像作者的棋子,木偶一样,整部小说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中进行,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行为,这一切都在作者的安排之下,而最后小说的主题是有一个最终的统一的指向的,中间所有的安排只是为作者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做了一个铺垫,只是手段。而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从作品中退了出来,或者,与所有人物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作品中的统一的意识,小说的最后也没有一个最终的指向。说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艺术特点并且与独白小说相比较以便更好的了解复调。首先在情节布局上,传统小说一般会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会按照历史时间发展的顺序、先后,来安排情节的发展,事情的发生总有因果。而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发展情节,而是把事件安排在时间的横断面上,铺排开来。并且人物都会有一种预知的能力,似乎发生的事件早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在人物描写上,独白小说通常刻画“典型形象”,并在描写中侧重人物的外貌,服饰,行为,气质的描写,且交待清楚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人物在作者一个预先的构思下和框架中被刻画了出来,带有论定性,即可以回答“他是谁?”的问题。而复调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却带有不可论定性,作者在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从他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而是着重挖掘人物的思想,心理,比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次子伊凡的“一切都可以做”的无神论的思想,这个思想简单一点说可以代表伊凡这个人,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就是他们所各自代表的思想的交锋。再联系我们上面说的“事件多以人物的内心发展为线索”,《卡》这部小说就是以伊凡思想的逐渐明晰导出了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的弑父再到伊凡的精神分裂。如果要为人物描写的特点打个比方,那么独白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有隐蔽着的内心的思想,读者会先看到这个盒子的外观再了解到盒子里面的思想,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开放的盘子,盘子上盛着人物代表的思想,这些思想势必会遮住盘子的外观,读者也会首先看到这些思想而忽略或者说看不见盘子具体的样子。这两个艺术特点有相互之间的联系:抛弃了历史事件的情节布局注重横向铺排,那么事件的发展就不带有独白小说的客观性,即由事件导出事件,并对人物产生影响反过来激起人物的行动又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复调小说中的事件是在人的思想影响下发展的,作者甚至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描写,我们无法的得出一个小说中的世界的大体轮廓,无法回答“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因为作者注重的是“世界在他的心目中是怎样的”,所以小说中的世界可以说都是人物思想的投射,不可避免的在人物各自的思想下扭曲变形,那么这就需要人物的思想异常的强大以至于影响小说的情节布局,所以复调小说里的人物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思想,而不是外形,比如《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导向了凶杀案。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创作出与传统不一样的复调小说,其中必然有他与其它作家不一样的艺术指导原则。上文说的复调小说的“多声部”,人物的“开放性”在作品中都是通过“对话”这一原则体现出来的。巴赫金提出了“大型对话”、“微型对话”的概念,他认为整一部小说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微型对话”,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作为情节设置的人物对话,这里可以理解成思想的交锋,作者正是用这个原则去进行艺术创造的。巴赫金指出,在作者的世界中,语言的存在价值在于对话(这后面又提出了超语言学的概念),思想的存在价值在于交流,任何思想如果停滞不前那么就是死了的思想,所以在小说中无处不充满了各种思想的交流和对话,而思想的争论到最后却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始终是流动的,没有明显的作者倾向。理解复调小说“全面对话”的特点能更透彻的理解“复调”的真正含义。
  •     (致斯特拉霍夫的信四封) 一这几天我身体不好,在读《死屋手记》。有许多地方忘记了,重读了一遍,我不知道现代文学之中,包括普希金在内,有哪一部作品写得比它更好。不是它那种调子,而是它的视角叫人称奇——真诚,自然,基督教徒式的。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昨天我一天都觉得很满意,好久没有得到这样的享受了。您如能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请告诉他我喜欢他。二我非常希望向你和盘托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您说了您的感想,其中有一部分我也有同感。我从没有见过他,也从没有直接同他打过交道,当他死去以后,我突然发觉他是我最最亲近的人,他对我来说十分宝贵,我需要他。我是作家,凡是作家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妒忌别人,至少我也是这样的作家,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同他比个高低,从来没有。凡是他所写的(他写的好的、真正的作品),我都喜欢。他写得越多,我觉得越好。他的艺术手法,还有他的智慧,使我羡慕不已;他的心理分析,使我感到惊喜。因此我就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除了认为同他有可能相见但需要等待机会之外,没有别的想法。不过这只是我的感觉。而突然之间在吃饭的时候(我一个人吃饭,时间也迟了)读到报上的消息:他死了。我的一根支柱倒下了。我昏昏沉沉的,后来才开始明白过来,他对我是多么的宝贵啊,我哭了一场,现在也在流着眼泪。他去世之前那几天,我读了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深受感动。 凭我的直觉,我知道葬礼上无论怎么议论……这些报纸,都是真实的感受。三他是令人感动的,引人注意的,但是他全身充满斗争,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放在纪念碑的顶上教育子孙后代。从您的大作我第一次了解到他的智慧的分量。非常聪明,真正的智慧。我至今仍然深感遗憾,我没有能够认识他。屠格涅夫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可是会活得更长久。不是因为艺术的功力,而是由于脚下没有闪失。真诚地拥抱您。四您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笔下的人物描写自己,并认为所有人都是这种模样。那又算什么!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非常特别的人物,说到最后,不但与他同一族类的我们,甚至是异族人,都会从中认出自己的面貌,认出自己的灵魂的。开掘得越深,大家会觉得越有共同点,越熟悉,越亲切。不但艺术作品是如此,科学的哲学著作也一样,无论如何努力想写得客观再客观,即使是康德、斯宾诺莎,我们所看到的、我所看到的仍然是作者本人的灵魂、智慧和性格。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到底哪一个版本更好一点呢?
  •       这么好的书,竟这么垃圾的翻译,着实让人失望透顶,浪费我三十多元。译者介绍还说精通英俄两国外语,我看都是一知半解吧。很多地方语言生涩不说,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还在网上能够找到以前的译本电子稿。
  •     扣一分是因为翻译……白春仁顾亚玲的翻译读起来顺畅多了~~~
  •     2011年买了一本中央编译局版的,读后奉若圣经,尤喜“狂欢”那一段。此后每年都要读上一遍。去年书不见了,网上也买不到了……
  •     终于看完了。看不懂。所以说我最崇拜文科生了。葵君什么的真是天才
  •     梅尼普体的狂欢。
  •     很棒,没的说。
  •     一直以来都觉得巴赫金是上个世纪最有见地的文艺理论家,有没有之一再议吧
  •     20世纪撰写,80年代轰动理论界,至今作家在边缘上写作,而他仿佛一个预言者早早的看见了未来。
  •     我个人觉得哦 复调有点牵强 但是对话理论杠杠的
  •     恨不得给五十星
  •        书的副标题“复调小说理论”,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是想提出“复调小说”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复调小说呢?有些人会很简单的想到小说结构上的交错,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并且联想到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章节双线交错的形式。但其实复调小说的概念远比这个要复杂深入的多。
       “复调”一词本是音乐术语,作为“‘主调音乐’的对称,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在这个概念中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多声部”,二是“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巴赫金正是把这两点很好的移至文学当中,或说借用,并且非常形象的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特点。如果想要感受一下复调的特点可以去听18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赋格曲。
       那么复调小说又是什么?这里巴赫金把复调小说和独白小说作为一组对称来比较。先说独白小说,其实就是传统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要么是从全知全能的角度进行叙述,要么是采用“我”的形式,即是把主人公当作是自己的传声筒,借主人公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管是哪一种叙述角度,小说人物与作者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或者说人物就像作者的棋子,木偶一样,整部小说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中进行,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行为,这一切都在作者的安排之下,而最后小说的主题是有一个最终的统一的指向的,中间所有的安排只是为作者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做了一个铺垫,只是手段。而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从作品中退了出来,或者,与所有人物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作品中的统一的意识,小说的最后也没有一个最终的指向。
       说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艺术特点并且与独白小说相比较以便更好的了解复调。
      首先在情节布局上,传统小说一般会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会按照历史时间发展的顺序、先后,来安排情节的发展,事情的发生总有因果。而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发展情节,而是把事件安排在时间的横断面上,铺排开来。并且人物都会有一种预知的能力,似乎发生的事件早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在人物描写上,独白小说通常刻画“典型形象”,并在描写中侧重人物的外貌,服饰,行为,气质的描写,且交待清楚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人物在作者一个预先的构思下和框架中被刻画了出来,带有论定性,即可以回答“他是谁?”的问题。而复调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却带有不可论定性,作者在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从他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而是着重挖掘人物的思想,心理,比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次子伊凡的“一切都可以做”的无神论的思想,这个思想简单一点说可以代表伊凡这个人,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就是他们所各自代表的思想的交锋。再联系我们上面说的“事件多以人物的内心发展为线索”,《卡》这部小说就是以伊凡思想的逐渐明晰导出了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的弑父再到伊凡的精神分裂。如果要为人物描写的特点打个比方,那么独白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有隐蔽着的内心的思想,读者会先看到这个盒子的外观再了解到盒子里面的思想,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开放的盘子,盘子上盛着人物代表的思想,这些思想势必会遮住盘子的外观,读者也会首先看到这些思想而忽略或者说看不见盘子具体的样子。
       这两个艺术特点有相互之间的联系:抛弃了历史事件的情节布局注重横向铺排,那么事件的发展就不带有独白小说的客观性,即由事件导出事件,并对人物产生影响反过来激起人物的行动又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复调小说中的事件是在人的思想影响下发展的,作者甚至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描写,我们无法的得出一个小说中的世界的大体轮廓,无法回答“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因为作者注重的是“世界在他的心目中是怎样的”,所以小说中的世界可以说都是人物思想的投射,不可避免的在人物各自的思想下扭曲变形,那么这就需要人物的思想异常的强大以至于影响小说的情节布局,所以复调小说里的人物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思想,而不是外形,比如《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导向了凶杀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创作出与传统不一样的复调小说,其中必然有他与其它作家不一样的艺术指导原则。上文说的复调小说的“多声部”,人物的“开放性”在作品中都是通过“对话”这一原则体现出来的。巴赫金提出了“大型对话”、“微型对话”的概念,他认为整一部小说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微型对话”,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作为情节设置的人物对话,这里可以理解成思想的交锋,作者正是用这个原则去进行艺术创造的。巴赫金指出,在作者的世界中,语言的存在价值在于对话(这后面又提出了超语言学的概念),思想的存在价值在于交流,任何思想如果停滞不前那么就是死了的思想,所以在小说中无处不充满了各种思想的交流和对话,而思想的争论到最后却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始终是流动的,没有明显的作者倾向。理解复调小说“全面对话”的特点能更透彻的理解“复调”的真正含义。
      
  •     原则上的不可能完成论定,和对话的开放性。
  •     我是有多文盲,文学理论一字未懂
  •     狂欢理论好评。
  •     白春仁和顾亚铃的网上可以下载,我就是买了书,然后读的白春仁和顾亚铃翻译的范本。
  •     既为经典的文学批评
  •     拜读
  •     陀氏其人,是真正的左手天才、右手疯子。陀氏作品的未完成性,与宇宙的无始无终的特点,是相通的。宇宙与陀氏作品一样,是开放的、未完成的。
  •     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      阅读过程异常艰涩,学术性太强,虽是经典,但难以卒读。
  •     同感同感,看了几句就看不下去了。。。白春仁和顾亚铃译的较好些,可以看看
  •     我也觉得,翻译的好烂!!
  •     巴赫金的文本分析总是很细致,巴赫金针对陀氏作品所讨论的可能就是语言学问题(思想的深层性其实并没有多说,主要将笔墨放在体裁与语言,而体裁溯源又是语言表达的方式问题,即狂欢化式的语言),但总觉得巴赫金的观点或多或少有点偏颇.
  •     在小白罗的帮助下完成阅读的,从此喜欢上了巴赫金……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 极其晦涩难懂
  •     直到第四章才进入预想中的高潮,也就是“狂欢节”的文学,但是巴赫金似乎是在理论背景等外部因素上扯了一堆,到了结合作品处却并没有把问题说透,便匆匆忙忙地奔向了下一个地方,这让我觉得不过瘾。“复调小说”的提法开了后来研究的先河。这本书是西方文论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其两大著名论断,还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分析,都很见功力。
  •     独白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有隐蔽着的内心的思想,读者会先看到这个盒子的外观再了解到盒子里面的思想,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是一个开放的盘子,盘子上盛着人物代表的思想,这些思想势必会遮住盘子的外观,读者也会首先看到这些思想而忽略或者说看不见盘子具体的样子。
    会把理论象征化,比喻化的人,都有智慧
  •     。
  •     读了几十页,感觉翻译没有那么糟糕,比较流畅地读下来了。对比白、顾译本,反而觉得这个新译本更通顺也更容易理解。倒是白、顾译本有许多句子拗口,句式的强调处也不大准确(根据我自己的理解)
    不知楼主说的垃圾垃圾在何处,或者是因为我没有英语俄语译本,所以看不出其中的误译之类?
    愿闻其详
  •     什么也别说了,经典
  •     看的英文版其实云里雾里……………………回去有机会找中文看
  •     大学图书馆
  •     好多看不懂,匪夷所思的俄国人……
  •     仅仅半懂……回头再读吧
  •     不是先入为主,是我同时对比阅读的,此人翻译的诘屈聱牙,根本不通,理解不了。
  •     不是一般的恶心。
  •     读了部分,大致明白了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即对若干世界观不可调和的人interact的描述。
  •     我倒希望某些看不懂的地方真的是翻译拙劣的问题。。。 第五章人物内心分裂而出的对话对语与他人外在对话对语之间的纠结关系看得很过瘾 陀氏有个巴老也就无憾了。
  •     巴赫金下足了文本细读的工夫。这本书中对于巴氏特色的“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式”理论都有较为详细的对应文本分析,而且并不割裂,逻辑自恰。
  •     应该按照各事物自身的方式表现他们。
  •     通过分析陀氏作品中主人公与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关系;通过引入梅尼普体,双声语等概念,从体裁和语言的角度来论说陀氏作品中多种具有平等地位的意识的并存,符合“诗学”这一题目的旨趣;第一章文献综述也可以欣赏到各种陀学研究的成果~是一本优秀的文学批评著作。
  •     真是没那个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
  •     读前几章时会很想去读伊万诺夫、格罗曼斯、恩格尔哈特和什克洛夫斯基,确立他人之“我”即自在的“你”的提法、环境/土壤/大地的提法、复调小说具有根本上的不可完成性的提法,都太激动人心。个性出现在人与自身不相重合以及作为物质存在之外的地方。而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是可以不受其意志制约而缺席地窥见、说明、预言它的。以对话渗入个性内部,个性也会自由地揭示自己作为回报。(主人公的精神形貌是其自我意识的对象)构成小说的“大型对话”作为一个非封闭的整体构筑起来,这一整体即是处于边沿上的生活本身。(我还未完全理解边沿的具体指涉和范畴,待充电)然后就是好喜欢他讲狂欢式的部分,这里好有意思~而且由讽刺性摹拟具备狂欢式实质过渡到陀氏作品中的同貌相似者以及各种狂欢化的写法,真是自然又奇妙。接下来要仔细恶补陀氏作品了。
  •     至少译者对于陀氏的作品很陌生,竟然会在译注里写斯迈尔加科夫是三兄弟之一,伊万是老三这样的话......
  •     我读过此书俄文原版中的一个章节,比较看来,觉得译者译得已然不错,也是下了功夫的。是不是楼主没有静心读下去呢?又或者是有白春仁和顾亚铃的译本珠玉在前,先入为主?
  •     较之原作,任何阐释都是如此的苍白乏力就像教科书和练习册的区别一样
  •     大二通识课讲的…看过一丢丢@ @ 就记得什么复调作者、对话理论、狂欢、酒神了……那时候还找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来看,看了开头两章就弃了。。。练过琴的表示陀氏和巴赫感觉好像,看起来练起来都非常崩溃。当年十级差点挂在赋格上orz……嗯 找时间复习一下这本书
  •     目前能够买到的就只有这个版本。另外白春仁和顾亚铃翻译的可以买到全集,得好几百元呢。
  •     毕业论文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     最了不起的文论!
  •     巴赫金的视角。
  •     感谢何遥,免费送了一本品相非常好的给我。真是太感动了。
  •     讀理論書快毀了我對於文學單純的愛好了,我為什麼要這樣逼自己?我是不是太不思進取了?讀了也不開心,不讀還自責,我是不是不該學這個專業啊?
  •     我也觉得翻译太恶心了真烦
  •     这书一来浪费我四十多元钱,二来读得我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     称陀的小说为“复调小说”,以区别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独白小说”。主人公在陀的小说中是独立于作者控制之外的思想个体,他的思想没有萌生、发展、深化的过程,而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独立的。这些思想不能脱离它们的主人公,是“有人称的真理”,因为陀反启蒙,反理性逻辑,容不得普适真理(启蒙导致上帝之死)。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五章对小说中语言的分析。陀小说中真理显现的唯一途径是对话,小说中所有的语言——独白、叙述、对谈,均是寻求对话或模拟对话,对话是“一切的中心”。在“对话”中,小说中的人不断地改换视角:以对谈者为视角反驳自己,为避免反驳而扭曲己意,向对谈者掩饰自己,从自己中分化出第三个人说服自己,蒙骗自己的分身……他们“尽管表面上说些零碎的斩钉截铁的句子,但实际上总把最终的意思隐藏起来,避而不谈。”
  •     是的,估计从未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纯粹瞎翻译。糟蹋一本好书,根本读不懂。
  •     好新颖!
  •     这么好的书居然拖到现在才看完
  •     看了三天,终于完了
  •     虽然觉得巴赫金把狂欢想得过于理想,但出于最近对陀的偏爱,有的地方居然读得有点心潮澎湃的w 在他所阐明的复调里,对话无限延伸,在未被论定的终局被遗忘。遗忘,德里达的第三种遗忘,在被遗忘的未来里获得了自由,在被想起时,“每一种意义终有一天会节日般地归来”。
  •     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五章,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首先介绍了小说语言的几种类型(p264总表),后以《穷人》《同貌人》等文本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白语和叙述语言,后论述长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
  •     这个译本很多地方根本无法理解。白译本可以理解。
  •     好吧...
    默默退下先...
  •     读过了导论就等于读了全书的百分之八十。巴赫金推崇对话,却忘了最基本的事实——保证对话成功的不是对话本身有多少价值,而是公平的规则。巴赫金与斯大林,一为囚犯一为独裁者,难道能对话吗?从哲学上说,对话必然伴随着彼此妥协。任何个体如果想完整呈现自己,那他还是选择独白好。空谈价值、不谈规则,是本书最大的缺陷。其实陀氏的分裂之源是现代理性本身的分裂,陀氏以妙笔将之呈现出来自有价值,但若把“狂欢”、“复调”当做治疗现代性弊病的灵丹妙药就大错特错。
  •     复调、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性、多声部小说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反对背后议论……其实将巴赫金的共时视角拐一个弯儿,没准儿可以联通J·Frank的探讨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问题。足见生发理论的不同立场和背后的时代作用……
  •     确实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没错,引用率也超高。有些地方言而未尽,深挖形式根源且梳理枝蔓,而于意涵处闪躲(虽然是受时代所限);有时候又好啰嗦,没有鸡血的点-0-那种‘你们不要再争了,陀翁的东西其实该是这样才正确’的语气和某人很像啊~
  •     我不是文学家,我是一个哲学家! 以伦理学为中心,建立哲学体系,阐述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序并不是那么友好,而是要去阅读巴赫金全集来补充说明。共时的截面化的艺术,复调和对话理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