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里的旧时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30
ISBN:9787550211858
作者:顾寒山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北海公园:结连理 1926年10月3日,中国农历的七夕,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痴人的婚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请来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做证婚人,胡适做介绍人。而在婚礼当天发生的一幕又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梁启超在所有宾客完全没有料到的情况下,给予这对新人一次训骂式的证婚:“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铮铮言辞,把徐志摩骂得那个窘迫。后来徐志摩忙靠过去悄悄说一句:“老师,请给弟子留点情面吧!”爱憎分明的梁公才住了口。 眼见普天之下,男女结婚都是天大的好事,证词贺语都应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祝福之言,为什么梁启超倒对徐志摩和陆小曼骂了个狗血淋头?其实对于徐陆的结合,梁公一直是不看好的,并不乐意当这个证婚人。梁启超对徐志摩这样的才子是相当爱惜的,无奈他风流成性,之前已滋扰过自己的未来儿媳林徽因,如今又要娶个有夫之妇。陆小曼这样的美人,生得妖娆冶艳,在梁公的眼里无疑是媚惑人心的女子,他对自己的学生最终缠上这样的女子深感痛惜。之所以最后不得不来做这个证婚人,皆是出于徐父和陆母的要求。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海宁的富绅,一辈子就只生了徐志摩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对于儿子当初跟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而今又和陆小曼结合,他都极为恼怒和反对。徐志摩为这一门婚事首先央求好友胡适南下对父亲进行劝说,结果无效;后徐志摩自己硬着头皮回家说服老父,徐申如则请出张幼仪作最后的裁定。徐父对张幼仪这样庄重贤淑的儿媳是相当满意的,认为陆小曼是轻薄女子,有辱门风。当初徐志摩离弃张幼仪后,徐父就认了张幼仪做干女儿,一直养在家中。此番请她作最后的决定,足见对她的尊重!所幸张幼仪仁义厚道,并非什么工于心计的歹毒女人,她在徐父面前坦言自己和徐志摩已离异,并无瓜葛,同意徐志摩再婚。徐父最终只好勉强应承了下来,同时仍不忘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是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是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前言

序:民国再见,北平再见时间一晃,岁月是过了千个,或者百个年头的。这一座城,曾经唤作“北平”;那个年代,曾经叫作“民国”。虽战火纷乱,民不聊生,但孕育了多少才子佳人,留下了多少灿烂文明!一个个的文人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漂洋过海地流荡四方,但对这一座城,始终有着严重的怀乡病。最明显的是老舍,想起北京城来如升斗小民,不遮羞不避嫌,就那样直抒胸臆了,丝毫不怕人笑:“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才高如林语堂者,不过年轻时在北京城待了个七八年,40岁后移居美国,可想起这里来也没完没了,赞美毫无吝色:“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郁达夫呢,更是把这座城当作消暑玩乐的小资之地,他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在皇城人海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便是循着这些温婉的文字,直直地勾起我心中的许多向往来。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有多少印痕犹在?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带着镜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访的旅程。也是为了践行多年的心愿,我徘徊于一条条的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的四合院前。业已消失或者依旧存在,焕然一新或者斑驳不堪,无不叫人惊喜连连。许多古旧的庭院,常常是门扉紧闭,院内却古树参天,绿叶洒阴;或者低矮的檐宇间,悠悠地伸出槐树的虬枝,爬满青翠的藤蔓。当年,是怎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此寓居啊?这样想着,心便缓缓软软地低下来,被那仿佛有着魂灵的旧光阴驯服,末了,又忍不住击节叫声好。而关于民国这些文人、画家、名伶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在东四三条胡同,我看到一群老人,顶着满头银发,在古老的大槐树下窃窃私语。我轻轻走过去,抱歉地打断他们的谈话,红着脸打听道:请问知道孟小冬从前在这里租住过吗?他们摇头,露出茫然的眼神。说了声谢谢,我悻悻地后退了几步。在中老胡同,曲折的巷子修葺一新,清洁而幽静。谁家的小院里,种了几棵高大的石榴,正结满了红红火火的果实。我来回在巷子里找寻,却怎么也找不到32号的门牌。可有人知道,当年中老胡同的32号,住过朱光潜、沈从文这些名盛一时的文坛大腕?我掩低了帽檐,带着些许遗憾,拧了拧手边的镜头,依然固执地踏过那些青石板路,在悠长的巷子里流连忘返。没关系的。时间,终是将许多的人和事,缓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远去了,消散了。不得不说再见。唯有借着些许文字,将一个个的故事重现,慢慢地讲给你们听。

内容概要

顾寒山,原名许建武,曾用网络名Jimmy。“有意思吧”网站文字驻站作者。活在当下的文化素食主义者,爱好旅行,痴迷摄影。文字俊洁唯美,笔法流丽清简。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有意思吧”发表个人音乐电影散文集《和兰花在一起》以来,文字迅速赢得众多年轻网友的喜爱。2011年1月始,又在“有意思吧”推出个人的旅行摄影图文集《少年游》,依然以唯美小资的文字作品和温暖干净的摄影风格赢得万千网友的追棒。不少网友表示很喜欢他这样的情怀,纷纷盛赞他是个“干净温暖”、“活得通透”的人。

书籍目录

目录
序 民国再见,北平再见 1
王国维 昆明湖畔,一生清名为谁殉 4
老 舍 小羊圈胡同,最接地气的文学大师 14
郁达夫 什刹海北岸的前世今生 25
朱自清 清华园的经典三部曲 35
沈从文 前门火车站的华丽转身 45
鲁 迅 从绍兴会馆到西三条胡同 56
梁思成与林徽因 北总布胡同伉俪情深 68
徐志摩与陆小曼 兵部洼中街共筑爱巢 78
胡 适 米粮库胡同,那些年的风月往事 88
朱光潜 慈慧胡同的翩翩美少年 100
冯友兰 魏晋风骨,水木清华 110
梅兰芳 无量大人胡同的绝美京腔 119
孟小冬 轿子胡同的隐居岁月 130
程砚秋 什锦花园的锁麟囊 141
张伯驹 弓弦胡同,千金散尽为藏画 153
徐悲鸿 东受禄街的风啸马嘶 163
齐白石 跨车胡同的白石画屋 173
萧 红 二龙坑西巷,雪泥红枣未远游 183
冰 心 中剪子巷,灵魂深处的家 192
梁实秋 魂牵梦萦的内务部街20号 201
林语堂 船板胡同的激进岁月 211
张恨水 北沟沿甲23号的胡同月光 221
萧 乾 青春激扬未名湖 231

编辑推荐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编辑推荐:25位民国大师的北平记忆,23段跌宕起伏的美丽人生:鲁迅、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笔记录下了那旧时光里耸立着的城。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信件、回忆录,为我们还原了那些可以让人流泪的民国往事。真实的再现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一架单反一支笔,一双眼睛一颗心:带着镜头,作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访的旅程。用一架单反相机践行了多年的心愿,徘徊于一条条的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的四合院前,用眼睛和笔用心记录下了那些被我们熟知的民国大师在北平生活的旧时光。帧帧相片,图画北平:真实的寻访,作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的时代变迁,今昔对比,或已斑驳的墙垣,或摇头不解的老人,作者以流丽清婉的笔调及对人文的深切体悟,娓娓道来,给读者还原一个俱民国味儿的北平。随书附赠胡同巷子里的北平路线图:随书附赠鲁迅,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萧红……等文学、文化名人的北平路线图,方便携带,去探访他们的北平足迹。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回忆的书, 鲁迅,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萧红…… 这些人,这些事,都徘徊在一条条窄小的胡同巷子里, 记忆着时光的北平路线图。
★25位民国大师的北平记忆,23段跌宕起伏的美丽人生:鲁迅、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一生中至少有 一次,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笔记录下了那旧时光里耸立着的城。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信件、回忆录,为我们还原了那些可以让人流泪的民国往事。真实的再现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
★一架单反一支笔,一双眼睛一颗心: 带着镜头,作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访的旅程。用一架单反相机践行了多年的心愿,徘徊于一条条的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的四合院前,用眼睛和笔用心记录下了那些被我们熟知的民国大师在北平生活的旧时光。
★帧帧相片,图画北平: 真实的寻访,作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的时代变迁,今昔对比,或已斑驳的墙垣,或摇头不解的老人,作者以流丽清婉的笔调及对人文的深切体悟,娓娓道来,给读者还原一个俱民国味儿的北平。
★随书附赠胡同巷子里的北平路线图:随书附赠鲁迅,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萧红……等文学、文化名人的北平路线图,方便携带,去探访他们的北平足迹。
内容简介:
这一座城,曾被唤作“北平”;那个年代,曾被叫作“民国”。时间一晃,岁月是过了千个,或者百个年头,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时光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有多少印痕犹在?循着那些温婉的文字,徘徊于一条条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四合院子前:回忆,任时光倒流,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梅兰芳,孟小冬,萧红……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人事的生生死死,丝丝缕缕,他们,都与这座城相关! 而时间,终是将许多的人和事,缓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远去了,消散了。不得不说再见。唯有借着些许文字,将属于那座城里的旧时光一一讲给你们听。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寒山兄给我寄他的新书之前,嘱我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只有一个,要有真情实感。嘴上应承了,心理虚的很。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我是最不会写的了,跟跑火车一样,东绕西绕,离题万里,半天都写不到点上。就像给人挠痒,挠完了,人家还得重新找人挠,我只会越挠越痒。但是既然答应了,就硬着头皮来写。寒山兄这本书是我死乞白赖要过来的,还是限量不对外公售的签名版,我一分钱没出。看到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专门买了书寄过去给寒山兄签名,那份诚意我比不了,惭愧的很。我只是在QQ上给他留个言说我给我一本你的新书吧,签好名再给我,凶神恶煞跟他欠我多少钱一样。本来说好运费我来的,结果寒山兄“食言”了,我还是没出一分钱。这深深的加重了我的罪恶感,好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拿到书,作揖,拜谢,然后好好写读后感。上面写的好似我跟寒山兄熟的跟亲兄弟一般,但事实上,我与他素不相识,我连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顾寒山这个名字是真是假(拿到书后知道这名字为笔名),甚至他是男是女我都一概不知道。我只是从他的文字和摄影中来判断他是斯斯文文一介书生,便称呼一声寒山兄。假若不是他在U吧留下一个QQ,我跟他连“网友”都算不上,更别说厚颜的直接开口问他要书了。我相信即便因缘巧合我在某处买了他的书,也只会跟我书架上其他的书一样翻完就放在一边了,不会有这样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我更相信在他那边像我这样的“网友”不计其数,他愿意给我寄送一本,并且不耻下问要个读后感,已经算十分瞧得起我了。念及至此,诚惶诚恐。再作揖,拜谢,继续写。以上一堆废话,下面开始正文,好好写,万一寒山兄觉得我写的还不赖,下本新书赏脸给我个巴掌地写个序啥的,那也是极好的。首先恭喜寒山兄出书,处女作。著作等身是多少文艺青年的梦想,寒山兄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这本书叫《那座城里的旧时光》,随书附赠了几张明信片,印的是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主题摄影,同样出自寒山兄之手。每一张都很漂亮,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看得出用心。关于书名,刚知道的时候我给寒山兄留言说这个名字很一般。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遮遮掩掩的,不痛快,估摸着图书编辑是想钓读者的胃口,可惜饵没用好,伸手一抓,抓空了,什么都没点到。一个不注意,读者是会错失好文字的。再说封面,很赞,浓妆淡抹,素雅恬美,很舒服,很耐看。接下来讲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寒山兄跑了一趟京城,逛了几个胡同,然后就写了这本书,一本游记。简单么?简单。但是这才是寒山兄的厉害之处,简单的东西写的好就需要很深的功力,无疑寒山兄有这个功力。图书市场上游记千千万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没点干货,跟小学生日记一样,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我统统不看的。在我看来,有深度有厚度的旅行应该是带着文化带着历史带着传统带着智慧的前行。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表面风光之下的文化底蕴,看到残壁断垣之间的历史风尘,看到当代胜景之中的传统内涵,看到古典建筑之内的先贤智慧……这样的游记读起来才有如品香茗之感,泡一杯香气四溢,一口下去,舒畅满身,唇齿留香,美哉!能满足这样要求的游记实在少的可怜,可遇不可求。我读到的除了余秋雨早期的几本文化散文,接下来就是毕淑敏的《蓝色天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郝景芳的《时光里的欧洲》和木儿的《行尽江南,未与君遇》,现在再算上寒山兄的这本《那座城里的旧时光》。寒山兄笔下和相机中的京城不是我们的北京,而是曾经的北平。民国北平,既遥远又亲近,既陌生又熟悉。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的人眼花缭乱,喜不自胜。如今民国早已落幕,成了寒山兄笔下的“旧时光”,曾经那些大师的璀璨光辉散落各处,归于寂寞,静静等待着有心人的拾取和把玩。于是寒山兄去了,轻轻叩开了胡同大门,又一次为我们拉开了一小块民国的幕布。王国维、朱自清、鲁迅、程砚秋、郁达夫、沈从文……一个个民国大师名伶的故事在寒山兄笔下娓娓道来,汇聚到一起,精彩纷呈,激动人心。个人最喜欢的两篇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兵部洼中街共筑爱巢》和《孟小冬:轿子胡同的隐居岁月》,生动有趣,如在眼前。其实这些故事很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寒山兄取了一个巧,从他们的共同点:在北平住过的胡同里出发,道出这些大师的动人往事。进的是城,出的是人;拍的是景致,说的是故事;讲的在当下,品的是过去……这样的书不宜速读,应当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一个人慵懒的躺在沙发上,听着老式唱机,泡上一杯茗茶,然后慢慢品评,任思绪纷飞穿越,直到惬意通透全身!然而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图片排的不好,又小,位置也不好,挤在一边,受了委屈一样,还是黑白的,不清楚,美感不够,不能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图书编辑的问题,其实寒山兄的摄影技术是很赞的,U吧里见过,很漂亮,可惜编辑没用好。另外一个问题是寒山兄的:有一部分文章里大半是这些大师的故事,少了一点作者的观点和评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些故事其实很多都为人熟知,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立意和态度,很难和同类型的书籍区分开来。从我个人来说,当我知道寒山兄要去胡同寻找这些大师的时候,我更想看到的是寒山兄找寻过程中发生的趣事以及胡同当年和现在的景致描写,如果能把这些穿插在故事里面,那么我相信能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岁月更替、历史变幻的恍惚感。作者是读者的眼睛,作者不在文中,读者就很难跟着作者入到文中。其实寒山兄的文笔才情和摄影技术俱佳,我早就在U吧里见识过,佩服的紧,所以巴巴的去加他QQ。但是窃以为这本书并没有将寒山兄的这两个特长完全发挥出来。这其实是好的,因为是第一本书,如果上来就气势如虹雄霸天下了,以后怎么办呢?以上个人愚见,与寒山兄商榷,如有唐突,还请海涵!
  •     不知为何,人还年轻着,心就开始拼命怀旧了。在网上闲逛,偶然就碰到了这本书。百度里细细查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和目录,毫不犹豫的上当当下了单。当当的速度还是稍慢,比不上之前在卓越上买书快。诚然,在这个物溢横流的社会,当下书市上关于民国,关于什么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书太多太多了,多到让人有点作呕的感觉。此书里,作者也写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但我看到更多能勾起我回忆的民国文人的名字:鲁迅,老舍,郁达夫……是被他们触动而想要买这本书的。想当年,语文课本里《想北平》,《故都的秋》等篇章,一直让人怀念。此书装帧设计小巧精致,我想哪天真去北京逛荡,带一本塞包包里一边对照着逛胡同四合院倒适合。书中配图小了点,如果能印成彩色,会带来更好的阅读快感。总之,民国,北平,旧时光味道。我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返回那座城,饱饱的体味一下胡同四合院的风韵。唉,想必都过去了吧,都过去了,唯有从书中找回些许记忆。写下几句文字,实为个人的唠叨,算不上什么书评。亲们凑合着看吧。
  •     我未曾去过北京,但对于首都的胡同四合院、北大清华园、故宫颐和园等耳熟能详的建筑物,却是神往非常。那些不仅是世界独特的唯一的建筑物,还是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就胡同与四合院来说吧,一块砖、一片瓦都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掌故,每间四合院都有传奇的经历。一直只能从他人作品中去完成对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的膜拜,正如《那座城里的旧时光》给我的感动。我把它唤作,那座旧城里的旧人、旧事。旧的建筑物或已被拆除,或正面临拆迁,或者,被幸运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于是,一个执着的顾寒山,带着一支笔,扛着一台单反相机,用他行云流水的文字,和他敏感怀旧的镜头,去追寻那段灰飞烟灭的记忆。民国,乱世造英雄,多少顶尖文人学者汇聚于此,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沈从文、冰心初绽文学光华;林语堂、鲁迅以笔代戈,针砭时弊;梅兰芳、张恨水大红大紫,万人空巷;朱自清、朱光潜坚忍不拔,傲然挺立;王国维、老舍毅然殉节,消殒孤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恨情仇,永无止境……他们走过的痕迹就在这里呀。可是,就算是老北京,每天与它们朝夕相对,也有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典故。作者在其另一篇文章《我的“北平”之旅》中说,头顶银发的老奶奶们并不知道她们正在纳凉聊天的东四三条胡同,孟小冬在这租住过;自称非常熟悉北京文化的六旬老者,并不知道鲁迅也曾在他住的胡同租住过。历史这东西,你不用心去发掘了解,就算近在咫尺,也无从得知。在时光的生涯里,尘起尘灭,因缘轮回,似乎只有痕迹,是无法抚平的。那面墙,无论你粉刷几次油漆,前业主的孩子涂鸦的画仍在底层。那条路,无论你多铺几层沥青,前人的脚印仍踩在下面。你把它们拆了,这些有记忆的石头分开了,废弃了,但它们没有消失,仍在世上继续见证历史。当你走近,你可曾倾听当中的如咽如诉?是为祭奠也好,感念也好,籍此书,重温那些人,那些事。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他们还是缓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 不得不说再见
  •     细熟个中大师的轶事,不免怀念他们的远去,民国之后再见大师啊!
  •     书内容很好,很喜欢。要是图片大点,彩色那就更好了。支持。
  •     民国就是我的最爱~
  •     胡同四合院里的旧时光味道。民国,北平,嗯,这样的字眼很吸引人……
  •     很好,像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     一本书让我慢慢地体会过去的北平,没有如今的繁华与紧凑,安静美好的北平,想去一点点寻找这座城里的旧时光,去寻找或许还残留的一丝丝故事的痕迹。。。
  •     和我想要了解的东西不一样,不过书还不错,慢慢看吧~
  •     书的内容很丰富,字句都非常喜欢!
  •     因为jimmy,因为旅行,因为北平,因为胡同四合院……
  •     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文化深厚的北平城。最近几个月,特别喜欢看民国人物的故事,总觉得那个时代有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文化太多的执著太多的认真太多的今人没有的东西。从晚上浏览书目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书一到手,就即刻打开翻看了起来。没翻到一个故事,脑海中就幻化出当年的那些街道那些场景,总觉得他们那一代人做学问怎么就那么厉害呢!如今啊,我们生活太浮躁太浮夸!为了经济利益,我们选择工作,选择做这样那样事情,心中还有理想吗?转念一想,又何曾有过像样的理想呢?其实,现在的我,总觉得看书时候的专注是令我最佩服自己的,上课时候的自信和对学生的认真是我对自己还算欣赏的。这本书看完有十余天了,近日才来记录,不算晚不算晚,呵呵。Now, 00:38, November 21st, 2015。
  •     读完觉得每个大师虽各有不同,但又各有相似,尤其对鲁迅那一段崇敬,对金岳霖那一段感动,为很多人惋惜,如果作者能再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更好了。
  •     很棒!民国北京的味
  •     角度很特别 通过胡同带你看民国时候的北平城 看时代的变迁 文人的故事 算是很浅层的了解 开了个头 不够深入 但有独特之处 还是给四星 也很想念北京 想回去看看那些胡同。
  •     北平,很浪漫的地方,很浪漫的一群人,很想去浅浅地了解些许,很好
  •     有意思
  •     作者文笔不赖,书中的人文情怀可贵
  •     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文化深厚的北平城
  •     了解个大概,大概~
  •     朋友推荐,一本写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文人旧事的书,深感作者的笔法流丽,人文情怀可贵。鲁迅、朱自清、郁达夫、老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从前在语文课本里的熟悉的名家,作者结合这些名家在旧北平的足迹,写尽他们的轶事,很有时光回忆的味道。《想北平》、《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荷塘月色》……读着这本小书,脑海自然而然想起这些经典名篇。另,书的设计装帧小巧精致,挺适合北京旅游时放包包里,一边逛胡同四合院,一边慢慢翻阅。只是书总体的篇幅略嫌单薄了点,再够点,人文情怀就浓厚了。个见!
  •     不错的一本书。
  •     老城,老事。
  •     不只是北平,整个民国时代都令人心驰神往。现在的北京土著跟屌丝扯皮高层二代横行。只是偶尔会在春秋瞥见片刻美好的北国。这小生怂x一个出不了国还是滚回大南诏老婆孩子电热毯吧。
  •     以民国大家们的住处入手,别致。但,部分模仿《水浒传》的笔法看起来很别扭。文笔欠佳,差点深度。而且对民国大家们的描写基本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看不到带有思想性有深度的东西。二星不能更多。
  •     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对于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的生平经历有大致的介绍
  •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民国的书,那个年代真的是理想主义,激情飞扬,爱上民国了
  •     历史的梦
  •     我喜欢这个干净温暖的人
  •     民国 永远听起来就是一阵说不出的向往 时代变革的沉重使人们都染上或多或少传奇的色彩 不可思议的历史美学
  •     用温暖的笔调讲述那些旧时光
  •     我自己的第一本书。啊哈,继续加油~
  •     旧日时光 细细品味
  •     寻足迹
  •     科普性质的名人小传吧。以北京胡同为线是挺有趣,但是明明留了足够的空白却把照片印的非常小,是为了省钱吗?
  •     老北京文化人都是一个圈子的
  •     民国时代北京城胡同里的璀璨星光,文学家曲艺家就是那个时代的网红,但不是靠颜值噱头,而是全拼才华。观众不骄不躁,品味高雅。才能和一曲自由的协奏。
  •     北平是一个过去了永远不再回来的时代,带走的还有那些闪耀如恒星又渺小如砂砾的人间巨匠。
  •     我闻到了八卦的味道。有些并不属实,有美化的成分在。
  •     我和文人骚客住在了同一座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