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64216634
作者:Harold Evans
页数:516页

内容概要

哈罗德·埃文斯(Harold Evans)
纵横英美媒体圈60余年,公认的最伟大的英伦报纸编辑。获国际新闻学会50大“世界新闻自由英雄奖”。
埃文斯的报业生涯得评价:“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过首相。”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14年间,开创英国调查性报道和活动性报道之先河。1982年,担任《泰晤士报》主编仅一年后,转战美国,先后执掌《大西洋月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纽约每日新闻报》等优质报刊。
著有两部历史类畅销书:《美国世纪》和《他们创造了美国》(又译《美国创新史》)。2009年,出版《我的报业人生:追忆似水年华》。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1章 《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克罗斯曼日记

新闻业不再刨根问底。它们批评政客,实则与之狼狈为奸,不敢越雷池半步;它们是事后诸葛亮,不做出头鸟。20世纪70年代,《星期日泰晤士报》挫败了来自开放、民主的大不列颠政府的众多干涉。克罗斯曼案可以说是一座里程碑。新闻业与专制权力的碰撞,确实孕育了改变。


第2章 DC-10空难
《星期日泰晤士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追查这个谎言,DC-10空难本可以避免。我们又一次在通向终极考验的道路上几经波折。在美国的宪法体制下,一家英国报纸尝试以这种手段行使知情权尚属首次。和反应停丑闻一样,本案的出现也伴随着相同的问题:新闻界在代表公民挑战大公司权力的道路上要走多远?


第3章 菲尔比间谍案
政府曾对英情报部门的苏联间谍一事瞒天过海。菲尔比案的调查是“洞察力团队”的一块试金石。作为一名前地方性报纸的主编,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中央政府如此深入地打交道。调查强度前所未有。真相何时会在国家安全面前低头?毫无疑问,菲尔比一案表明,公众问责在未来没有自发产生的可能。


第4章 反应停丑闻
《星期日泰晤士报》对悲剧的追根溯源,使得一场宏大的官司就此拉开序幕,其结果界定了在新闻自由和法律施用中的公众利益天平。判决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并没有过多强调新闻的出版权力,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个人获取可能影响到生活、自由和幸福的信息的权利之上。它赋予了我们一件抗衡当时英国众多审查制度的有力武器。


第5章 世纪大拍卖
“默多克问我,你能否接受他。”汉密尔顿漫不经心地说,“我告诉他,只要他服从几个特定的担保,你会的。”我惊得目瞪口呆。唯一的解释是,汉密尔顿曾经驯服过凯姆斯利和汤姆森,他认为自己能在默多克身上故技重施。自从拒绝了我请他牵头的邀请后,汉密尔顿就从未考虑过我们的财团。但他对默多克的态度却来了个360度大转弯。


第6章 担保
每个人都被设定成了默多克模式:汉密尔顿写私人便条支持默多克;行业协会认为公司已是默多克的囊中之物;“铁路列车”四处失援……并购即将提交反垄断委员会,默多克势不可当。“阻止默多克”联盟在公司内修筑战壕,力争从默多克那里得到一个担保——编辑独立性不容侵犯。六人对抗一人,但我们是对手吗?


第7章 比芬遗失的百万英镑
这宗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并购,仅仅花了三天时间。贸易大臣和汤姆森集团金蝉脱壳,默多克终于摘下了面纱。“洞察力团队”前主编说:“他很清楚要如何成为泰晤士报业公司的立宪君主,并且是毅然决然、毋庸置疑的……一分钟前,他还面带笑容在水中游弋。弹指间,你的头就没有了,周围的海水也被鲜血染红了。”


第8章 第十任所有者

默多克看似腼腆羞怯,实则在生意场上不惜豪赌。这位“从事卑鄙、丑陋和暴力新闻报道的不良分子”,在英国和纽约受到的孤立显而易见。他已不再是一个新闻业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进入了道义层面。然而,“默多克失败论”常常与节节攀升的销售量并不相符。

作者简介

1981年,泰晤士报业公司陷入困境,被迫出售。由于担心未来的所有者威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自由表达”,英国议会设立了法律担保,限制所有者权力。
默多克收购报纸一年后,担忧成为现实。默氏绕开担保,借商业运营之名,控制新闻采编,左右政论立场。报纸珍视的内部独立性遭到腐蚀。
本书作者回顾了这桩报业史上极富争议的并购案,讲出在默多克手下出任主编的种种内情,真实呈现了巨变时刻的媒介业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正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的嬗变当中。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泰晤士报》主编亲述事件真相,真实呈现民主体制下的公正与舆论操纵。
“只要金钱与媒体加深一天联系,言论自由就会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失去一点。”传统新闻业沉浮起落的余绪,也是衡量政治、经济与媒体关系的标尺。
★ 英伦现实版《新闻编辑室》,一份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再现报社诸君,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调查性活动中大显身手,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改革,“英国人民靠阅读《泰晤士报》参加对自己国家的管理”。

★ 从《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反观历史
巨变时刻的报业旧事,也是照出新闻现实之镜。由2013年《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再念默多克时代《泰晤士报》的罪与罚,回响深远。
★《芝加哥论坛报》:“无与伦比的作品。一部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杰出的作品……所有旨在考量英国民主根基的深度人士的必备读物。”

★《伦敦书评》:“令人信服的作品,美妙的阅读之旅。非常风趣幽默……同时又集新闻报道、精妙故事和编辑工作于一体……哈罗德·埃文斯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于我们的首相。”
★《文学评论》:“有关新闻业行为与道义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本著述单份报纸特定历史事件的最优作品。”
★《新共和》杂志:“涉及鲁珀特·默多克的作品颇多,不过大多是管中窥豹……与此不同的是,《底线》的作者,是一位曾经和默多克有过生死博弈的记者。”
★《时代杂志》:“身处英国新闻业之巅,弥足珍贵的生活写照:赴宴唐宁街10号,拜会白金汉宫,创下英格兰报刊日发行量的纪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埃文斯的故事一定让所有熟谙报业的人士惊讶不已……他是一位勇敢、老到的编辑。他只身战斗……真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亚瑟·施莱辛格二世:“引人入胜……既是一本描写新闻出版业经历国际媒体巨头时代阵痛的佳作,又是一册不可多得的有趣故事集。”

★《纽约时报书评》:“一本生动记述了埃文斯先生的胜利与失败的书……引人入胜又极具警示意味。”

★《新社会》:“辛辣的行文,逸事体写作又兼顾权威性……佐以充满诡计、背叛、怨恨和阴谋的故事。”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关于英伦报业顶峰的野心、阴谋和背叛的故事。充满了辛辣的漫谈和尖酸的人物刻画。”


 底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是什么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多元化、自由,以及持之以恒的自由”,这是美剧新闻编辑室(Newsroom)开篇的一段对白。西方世界宣扬的普世价值观让他们成为近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团体,同时也为人类的向前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同样是对新闻行业的大起底,《底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现实版的新闻编辑室场景,只是该书描写的是英国纸媒行业巨头《泰晤士报》,而电视剧Newsroom则描述的是美国的电视新闻行业。但是二者的共通之处,都是为了极力体现当今新闻行业需要保有的“底线”是什么?是独立性、自由性。而作者哈罗德.埃文斯通过对本书的撰写,详细描述了其在泰晤士报任职期间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以及与并购者默多克的恩怨斗争。身在天朝的我们,也许会羡慕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新闻从业者们弄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用一篇篇客观、独立、深刻的报道,为公民权利摇旗呐喊。但是事实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所谓的西方自由国家,在普世的民主体制下,仍然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人为因素对新闻公正和舆论导向的操纵。拥有强大财力与背景的新闻集团,在默多克这位新闻界传奇大亨的带领下,在世界各地大肆并购。拥有非凡历史的泰晤士报自然也逃不过默多克的大网,而大财团的进入对内部新闻从业人员报道倾向的影响,以及对敏感事件的操纵势必将对舆论产生不容小视的驱动。那么如何在私人财团的强力控制,依然能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这是对每一个抱有新闻理想的从业者的巨大挑战。反观笔者所在的科技行业,如今似乎更有向娱乐行业靠齐的冲动。有财力的集团可以收购各种媒体和记者,没财力的也能用金钱大棒影响个别记者和报道,俨然整个科技资讯行业成为各大企业公关口玩弄的舞台,口水、骂架、水文不绝于眼耳,笔者为当今之科技行业所呈现的乱象甚是堪忧。抛开对科技行业这个特定领域的吐槽,国内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需要向本书作者学习,力争保持独立、自由,做一个有理想的从业人员,因此我隆重推荐每一个公民认真读读这本好书。
  •     装逼。写了书立刻就开始讲究内涵和底线了。看看那狗报纸天天就会刊登一些中国的杂七杂八。骂中国可以,也弄点带智商的,光能忽悠住那些一辈子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最懂世界最懂可悲中国的欧洲人有屁的用。只会增加点意淫的垃圾信息。
  •     “新闻,是某些人在某些地点总想要阻止发布的信息。如若不然,就只有广告。”——北岩勋爵,《泰晤士报》的第五任发行人底线是什么?对新闻报业来说,编辑的独立性让报纸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若失去这条准绳,报纸的自由和独特将无以为继。一、 新闻承载真相的道路必然因专制权力的阻挠变得曲折而艰难本书前四章是哈罗德•埃文斯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捍卫新闻自由的历程,从克罗斯曼到反应停丑闻,他和他的团队挑战内阁要维持政府神秘性的信念,直面大公司利益阶层的压力,甚而向掩饰错误的中央政府和固步自封的法律制度发声。在这过程中,不仅报业的行动受到法律条文的制约,极有可能因收获一张禁令而噤声,哈罗德本人也面临着身陷牢狱之灾的风险。然而他带领的报业顶住了重重压力,即使只是微小的挑战,也足以撼动人心。克罗斯曼日记揭露了政府运作的全貌,有个情节很有意思。在出版日记的过程中,报纸方面收到了内阁秘书的警告,在得到他首肯前,《星期日泰晤士报》不能刊登任何内容,并提供他至少7天的预先通知,此外必须在周一给他答复。哈罗德收到这封信时正是周四。对《星期日泰晤士报》来说,这个最后期限给得太有趣也太可笑了!哈罗德决定抓住这个漏洞,冒险出版。这只是书中的一个斗智环节。真相总被专制权力所“阉割”,然而哈罗德试图在其中寻找一条通往“艾格尔峰”的道路——报道的安全线路,将真相以尽可能完整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二、揭露真相的次数要达到令人厌烦的程度反应停丑闻的报道耗时经久,哈罗德用了八年在最高司法层面为这个案子争取新闻自由。英国酿酒公司下的子公司生产出反应停,这种药物虽能阻止女性怀孕早期的呕吐,但它的毒性却让孕妇们深受其害,大量“海豹畸形婴儿”出生。这样一个案子却沉寂了十余载,不仅新闻业和议会遗忘了这些受害儿童,公众也麻木不仁,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的热情早已被消磨殆尽。哈罗德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某些情况下仅仅披露一次真相是不够的。新闻报纸和电台节目因英国酿酒公司的威胁和压力下偃旗息鼓,受害家庭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身心俱疲,一般公众直面这样的不幸后感到不安。哈罗德用了一系列连续报道和上诉引燃了这个案子,最后英国酿酒公司愿意对受害家庭支付比原先金额多出近10倍的赔偿,哈罗德在欧洲人权法庭也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我一直认为真实言论带来的影响力与发布的次数无关,事实本身才是激荡人心的关键,但反应停这样一个容易激起人们义愤的案子就这么轻描淡写被掠过,实在让我惊讶。哈罗德揭示了一个道理,新闻界更擅长报道事件,而不是反映过程。当一个案子耗费的时间过长,同时消磨的是人们对其应有的关注。有时揭露真相的次数要达到令人厌烦的地步,而让公众得以从言论自由中获得益处。三、内部自由是催生出一份品质报纸的重要基石从书的第五章至最后,揭开了哈罗德在《泰晤士报》的奋斗历程,没有了像前四章所描述的在汤姆森时代惊心动魄的“维权之战”,而是进入了与默多克的抗衡时期。前后的差别在于经营者理念的大相径庭。哈罗德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任主编时,经营者罗伊•汤姆森是一位能支持主编追寻独立路线的经营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哈罗德才能全心面对外界的压力,带来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报道。然而,当经营者成为了默多克,这样的信条便不复存在。他在收购《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泰晤士报》时承诺会确保编辑的独立性,然而这个承诺被轻易打破。默多克把新闻报业当成了追求权力,左右政客的牟利工具,内部的分裂和斗争被无可奈何地摆到了首位。如若经营者不能真正坚持报纸独立自由的精神,外部的限制简直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了内部自由,报纸沦为权力和利益的喉舌,其本身的特色被一概摈弃,更遑论能达到一份品质报纸应有的标准。读完这本书,我能体会到哈罗德离开《泰晤士报》后的这份伤痛,他展现了一个编辑在力争新闻自由上所作的不懈努力。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民主和自由开始深入人心;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专制权力和利益滋生出了各种秘密,蒙蔽公众的双眼。坚守编辑独立性的信条,是成就一份优质报业的底线。PS, P12注释1质报的英文应为quality paperP253 “隐健”的表现是否应为“稳健”?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其实还不是很懂,很多人物背景都不了解,不过封面实在吸引了我。希望能再读一次的时候会有更多感触
  •     报纸是负责向普通大众传播正确独立信息的特殊机构·失去了这些·报纸只是一条没用的狗·向每一位能坚持报道的独立性的主编致敬···
  •     大概是British media public and ethic battle with the politics 超长扩写版吧 撒切尔夫人那一段真的看得我乏了
  •     国外亦如此,国内何须愁。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     白羊男发狠大概就这样,射手女的无底线。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射手,她就绝不会对号入座,所以心大你的世界就好大。有失颜面的说一句,对我这事儿的态度基本上跟容貌的好看程度成正比,不信她们去照照镜子。有些人是不能看到別的女性幸福的,很多人也分析过了,我是不纠缠的人,她是,那只证明太在乎我了。
  •     默多克丑闻缠身,所谓的自由新闻不过是在权利掌控下的话语扭曲
  •     有关质报编辑独立性的斗争与探讨,一场持久无果的战争。国内外亦如此。行文辛辣击要害,可惜埃文斯在当时独自迎击默多克的过程实在太无力,步步都被算计,他对一纸承诺寄予希望,但其实从信托组织落空的那一刻结局就注定了。
  •     :无
  •     打着小说中的新闻编辑室推荐给我。读后感觉:完全不是一件事啊!新闻自由只是新闻编辑室所追求的乌托邦中的一个观念啊。本书的前言是在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个人恩怨也要写书啊……
  •     boring...
  •     这是道白色的线,线的下边有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上边一定有黑色和黄色。
  •     被政治力量控制 被商业利益影响 真的是走哪都一样 所以 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就在可以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然后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 一点点尝试扩大边界 最终只有一个年代会是结果 之前的我们都是过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