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65619965
作者:李赫宇
页数:295页

内容概要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及文化研究博士,“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三届评委。
自幼习武读文,国学功底深厚。
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独特理解,通过武文化与实际经验感知宇宙苍穹,用比较视野贯穿中西。

书籍目录

目录
绪论《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芒芴生实有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
第一节“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庄子》中的“无”与“气”
一、泰初有无
二、通天下一气耳
第三节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
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
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
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
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
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
第六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
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
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
第二章阴阳永流变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第二节《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
一、此彼之“二”
二、环中之“一”
第三节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
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
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
一、从“阴阳”到“守一”
二、“环中”与“圆化”
第三章炼体证天道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
第一节《庄子》中的“人”与“天”
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
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
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
第二节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丹鼎仙炉
二、性命双修
三、逆炼修仙
第三节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
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
三、“踵息”与“整劲”
四、“缘督”与经脉
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
六、“坐驰”与“入魔”
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四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为中心
一、《庄子》中的“天人关系”之论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天人互证”
第四章逍遥期仙隐妙道进乎技——《庄子》的“仙隐”思想与“道技论”
第一节《庄子》与武侠文学
一、《逍遥游》解义
二、武侠文学中的“隐士”群体
三、武侠文学中的“异人”群体
四、神仙描绘与武侠神话”
五、武侠文学中的“世界”建构
第二节《庄子》中的“道”与“技”
一、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技”
二、《庄子》中的“道进乎技”
第三节“道进乎技”——《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一、武文化视域内的“道”与“技”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道技论”寓言
第四节“道法”与“道术”——《庄子》与道教文化的互动
一、“道法”、“道术”与“道技”
二、修道实践与法术修炼
第五节从“技胜于道”到“无技无道”——对“道进乎技”的破解与反拨
一、对“道进乎技”的继续探究
二、“道技”二元关系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此书以《庄子》文本为经,以武文化和道教的典籍与操练为纬,兼谈中、日武文化在理论与实战层面的比较。将道家的逍遥飘逸、道教的神秘养生、武功的神奇玄妙、武侠小说的瑰丽缤纷,熔于一炉。横看,是文道和武道的交相辉映;纵看,则是中国文化在民间以身体运动进行演绎传承的秘密历史。因此,在此书封底的宣传语中概括了这样三句话: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这种概括是准确和切实的。书中分别以《庄子》、武文化、道教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互为透视视域,在会通中使三者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更为丰富完整的挖掘与阐释。进而,以天人互证下的“身体转向”与“民间演绎”为切入角度,建构了一条全新的研究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路径,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新平台。
  •     初看费力,后看,其实蕴含了作者的独特体悟与学习心得,从文武兼修的人生阅历、学习成长历程与著书立言,文章一气呵成,自成一说,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道教、佛教、民间武术文化等诸多方面融会贯通的理解、诠释,体现了作者的独特体会与主张,视角新颖,体裁别具一格,阐述起来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功力。欲打通古今中外、从事比较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此书值得借鉴。
  •     书中认为早期华夏文化的诞生,立足于物我互观、天人互证的思维模式,进而孕生出两条认知事物并建构思想的途径:一是“民间演绎”层面,以现实日常的生活与操作为中心;二是“身体动作”层面,以人的身心实炼与体验为核心。再由此衍生出华夏文化的三块基石:一是天人互证,二是“气”观念,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结合精神意念与潜能开掘的人体运动(以早期武文化为主的武、舞、医、巫交融的身体运动体系和气功导引活动等)。它们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源头和原始型态,当然也必然为《庄子》提供了思维背景与理论原型。也正是通过这一宏大格局,这本书将《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打通,目的却是指向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大秘密,指向纷繁丰富的思想流派背后共同的思维与话语结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过了大概两年,因为写研究计划重读这本书,忽然感慨这本书的超前性和实力究竟在哪里。你可以说它是一本做body studies著作,也可以说这是本国学典籍的新角度诠释。但我觉得这些都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它探讨的不仅是一个现象,某个文本,而是在武文化、庄子、道教三者的融会贯通中试图将华夏文化的起源和思维方式描摹出来,在身体和“民间”的“对话”中展现一幅图景,一幅关于“what are we looks like”的图景。我翻看过不少将武术和哲学联系的paper和书,他们做的都是用哲学范畴的问题和概念去解析武术,这本书不是的。它搭了一个三维空间,最核心处就是关于我们究竟什么样的tao'lun其实把庄子和武术文化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能做这么详实的阐释可见功底深厚。对庄子和道教文化感兴趣的不要
  •     搜狐书评: 中华民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种文化思维下,中国人约定俗成地推崇文武之道的相生相合,讲究习武修文,民间文学和大众百姓对于一个人培养或评价的极高标准,也是所谓“文武双全”。但是,文与武到底为何可以相通、如何相通?似乎从没有人专门做过清晰有力的探讨。《〈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一书,正是通过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寻根溯源,把“文”和“武”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影响讲透,也把“武”究竟是什么讲透。 此书的副标题是“民间演绎,身体转向,天人互证”,其实这应当是全书的最重要题眼,作者提炼出这三个概念,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与衍生方式,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化产生、传播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真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