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6127667
作者:【美】宇文所安
页数:18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继《初唐诗》、《盛唐诗》文学史研究之后,经十年孕育而成的第一部非系统处理的诗歌理论力作。原书虽出版较早,但其中仍可以见出许多他后来发展的文学观念。在此书中,宇文所安提出了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这一重要命题,并做出了全面阐发、论述。套用费罗诺萨发现中国文字是诗歌的理想语言的句式,可以说,宇文所安发现非虚构诗学传统中的中国诗歌是理想的诗歌,它来自自然的多样性,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诗歌作为神性的诗人创造的第二自然的颠覆。阅读中国诗歌须放弃将诗歌作为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观念,而应栖居于同时代诗歌语境中聆听真实的声音。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王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英美“新批评”的招牌。它作为文学分析的一种手艺活儿,大量应用于二十世纪以降英美人的文学批评、文学分析中,尤其是对一些诗歌的阐释,达到了荡气回肠,非此不可的效果。当然,更加宽泛意义上的文本细读,不分古今和国界,是很多高手所自带的内力。哈佛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是一位高手。他来自美国南方,与操着南方口音的一些乡亲们一样,对语言的韵味细节特别偏爱,并且把这一才华倾注到对中国古典诗文的把玩上面。总之我觉得,爱诗、懂诗者是不分文化畛域的。诗歌无国界。宇文所安为什么不可以是杜甫的知音呢?李白如果托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定也会抽着大麻弹起吉它,与 Bob Dylan 气味相投的。宇文所安的文本细读,有时也会走偏。尽管他从来不打理论的招牌,其实有时也会不知不觉陷入“解构主义”的不知所云的雾霾中。但是也不可否认,洋人做得好的时候是真叫好,不可替代。我所挑选的示范,就是觉得真好的。古人固然说过“过犹不及”,但我觉得要是真想学习文本细读,宁可失之于“过”,也不要失之于“不及”。在文本细读的雷声较大而雨点太小的我国,需要矫枉过正。能学过头儿,也意味着真地学了,今后退回一步便是。“不及”者,则往往并没有躬行实践去真学,银样镴枪头。最惨的是连细读为何物都没有体验过,就提防“过度阐释”而自我规训起来。我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接触到宇文所安的文字时的感受。90年代末,我在当小白领。工作之余,偶然从在北大继续上研的同学那里借到了据说是争相传阅的一本书,叫做《追忆》,作者叫“斯蒂芬·欧文”。拿到以后是彻夜读完,停不下来的节奏啊,觉得中国古典文学也可以这样来读,多有意思。在还书之前,还利用下班无人时在单位复印了全本,从此经常赏读。也意识到这个斯蒂芬·欧文,好像就是曾经在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旁听乐黛云老师带领研究生们所讨论过的,那个将中国文论名词如风、雅、颂等成系统地翻译成英文的那个斯蒂芬·欧文。后来去留学了,所涉及到的 Stephen Owen 的上述英文原著也都看到了,而且那时候在 Stephen Owen 的弟子 Robert Ashmore 所讲授的课上和几乎所有人所讲授的所有课程上,更将“文本细读”这个作为概念和作为实践的东西,深深刻入了脑海深处。感觉宇文所安文本细读做得最淋漓尽致的,是1985年的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 一书。这是他最“凌乱”的一本,直到两年前才有了中文翻译。下面展示的两首杜诗解读,就是从这一本里面提炼而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为了阅读和理解的方便,我对于宇文所安的行文,也进行了提炼,补白,和改写,希望是做出了比宇文所安的原文更“像”宇文所安之精髓的文本细读普及版。下面就请逐一赏玩吧。宇文所安所原创,我所改编的对杜甫《旅夜书怀》、《春日忆李白》的细读。赏玩之事,不等于学问,也不等于“诗学”。所以不谈考据,也不谈宇文所安如何在一些细微之处借鉴中国传统诗文评却不加标注。赏玩之事,关乎文本细读本身所带来的享受。当然,宇文所安的文本细读值得赏玩,关键还是在于宇文所安自身的功力。他既能细读杜甫,也能细读华兹华斯,还能讲出不同读法的门道儿。从中国诗文评里拾掇些冷门儿的牙慧,是拼凑不出精彩的文本细读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绝不仅仅是王夫之的操着美国南方口音的千古同人而已。1,对杜甫《旅夜书怀》的文本细读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夜他在船上,月光隐约勾勒出景物轮廓,而更清晰的细节则隐藏在黑暗中。他如何能描摹出那在岸上轻摇的细草来?微风能在江面上感觉到,但他如何感知微风在岸上施加于细草的效果?这只能是基于非直接的指涉:只有动态的“细草”才能把“微风”显现出来,即便在不可见的黑夜里。【宇文所安没有提及《论语》里面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实放在这个语境里是蛮给力的:君子的德好比微风,百姓的德好像细草,微风吹在细草上,草一定按照风的方向伏下。这不免又让我想起杜甫《春夜喜雨》里面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也是隐匿在暗夜中的“以德服人”的间接指涉。】这只桅杆高耸于他的上方。“危”,形荣高而不稳,正如他随船颠簸而摇摆。他的游移的视线,从一事物移至另一事物。小小的细草和高耸的桅杆都在摇摆,只有岸不动。那是稳定的岸边,这是水和流动的世界,那边柔软、弯曲但坚固地扎根,这边僵硬、危险地摇摆,无根;那边细小而无意义,这边真正的重要。流动和无止境的运动,与稳定和坚固相对;独自旅行的一个人,与安全但是随风摇摆的岸上生存相对;危险的直立、巨大、高贵,与弯曲、微小、普通相对。这一简洁的图景模式投射出诗人心中的宇宙、道德、社会、文学的同一秩序。“风”是诗经中的“风”,指伦理的影响,使“众多”向它拜伏。观者的视线从看不见的细草上升至桅樯,随后跃出到夜空。仍然是静态与动态相间的图式。星星扎根于夜空,如同细草扎根于岸。月影在江流中涌动,对应着桅杆的摇摆。从外界所体察出来的静态与动态的相间,在夜行江上的孤独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它们是他的不安、奔波、孤傲的投射。一根摇动不安的桅杆,一个月亮在长夜所散发的光华,一个被忘却的诗人,都被流动的江水所托起。【这里应该合法地联想到中国古人的“三不朽”情结,即《左传》里面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诗人害怕被历史长河所忘却的焦虑意味是明显的。江水的流动与《论语》里面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成指涉性关联。】他飘忽的视线在阔大的视野中凝聚为“天地一沙鸥”。这是在无垠夜色中唯一实现了自如移动,并整合一切孤立图景的能动角色。诗是诗人思维运动的呈现形式。从杜甫这首诗的呈现形式来看,诗人极力想冲破动态与静态之间的隔绝,力图实现和谐的交互,即打通芸芸众人和与遗世独立的自我之间的藩篱。这首诗的形式,就是克服诗人所觉察的世界秩序里面的隔膜的过程。它开始于对立的细草和危樯,在将自我物化为一系列的对应物后,诗人在沙鸥的比喻中,完成了对自我在意义世界中所处位置的最终想象式解决。2,对杜甫《春日忆李白》的文本细读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在这首小诗中,杜甫作为年轻的诗人,赞美了比自己年长的前辈同行,闻名海内的李白,并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但是,年轻的杜甫还是在对李白的颂扬声中含蓄委婉地贬抑了他。只有非常注意倾听这些诗句,才能听到贬抑李白的声音。杜甫毫不客气地发出了“细论文”的邀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开篇“白也”这样的句式,在《论语》中是常用的。孔子谈起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孔门弟子中的第一典范。杜甫在颂扬李白时用这种能产生联想互文的句式,当然是对李白的高度赞美。不过也应该注意到:一个年轻的诗人赞美年长的诗人,用的却是师长孔丘谈起弟子颜回时那种爱护亲昵的口吻。当杜甫化用这一句式,以李白取代颜回的位置时,杜甫已经是在孔子的席位上讲话了。孔子表述自己的价值时总是用自谦的方式。所以在修辞效果上,当他对自己的才能不置一词,或者承认别人亦有胜己之处的时候,我们并不轻信他的自我贬低,而是对他的谦虚真诚肃然起敬,觉得在孔子众多品德中,谦虚实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在这首诗里的谦虚就是精心的修辞。再者,《论语》中的那种师长口吻,也使我们注意到描述品德的词句的微妙差异会带来不同的内涵。孔子经常称赞他的不同弟子各有其才。当我们听到孔子这么说以及后人对它此话语的模仿时,我们会知道,对某种才能的称赞,可能意味着其他某些重要品质的相应欠缺。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为人宽厚,他宁愿只提出某人的一个优秀品质,让听者各自根据其才智来判断在哪些方面尚有不足。孔子说颜回“贤哉”,杜甫则说李白“诗无敌”。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得想问问,杜甫在用《论语》中的语气称赞李白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还认为李白有哪些不足。“诗无敌”意味着什么呢?当然,这首先是很高的恭维。但是,由于杜甫在这首诗开头,化用的是《论语》的句式,这使得他对李白诗才的称赞处于评价诗才的语境之外的儒家文化背景中。儒家文化的主流观点是,文学才能,一般只被看做是修齐治平的副业。而且,只要比照一下《论语》中孔子用语的含蓄,就会觉得用“无敌”来做赞语,未免突兀,这样做会莫名其妙地惹起比较和竞争的问题。也许,年轻的杜甫一直在故作慷慨大方,以示毫无保留。但其口吻和修辞显得居高临下和没有说到点子上。李白的诗歌到底怎样“无敌”?不说清楚,就形同单纯地树立起一个让人嫉妒或揶揄的靶子。说者越显真诚,效果就越会如此。可以说,杜甫给李白以热情洋溢、无以复加的颂扬,说他是所有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让我想起我出国留美前,在一个单位做小白领,在酒桌上领导常常夸我:“我们小王的英语最好了,北大毕业,六级!”每次酒桌上我不可避免地听到了领导对我英语的夸奖,就跟吃了苍蝇一样不爽,心中有一万只“草泥马”想对领导说“您别骂我了”,因为在座的除了双方的领导不会英语以外,在那里排队卡拉OK为领导唱“新鸳鸯蝴蝶梦”、“把根留住”、“一剪梅”(90年代末啦)和英文歌曲(我的娱乐任务)的马仔们,其实都是过六级的,而且我私下里早已是冲刺GRE的段位了。】李白的“飘然”,像飞鸟,也像树叶,多么令人神往。他与芸芸众生板滞拘谨的生涯迥然有别。他的思想也是卓然“不群”——独一无二或孤立无援。“不群”,语出古代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屈原被放,远离庙堂,忧郁绝望,而自沉湘流。从“不群”二字中,我们会隐约听见屈原的哀怨之音。而当我们注意倾听时,其中的忧郁哀怨的不祥之音又极其微弱,被对于精神自由、卓绝才华的高声颂赞之声所淹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颂扬的礼节,要求将被颂扬者与以前诗坛上的顶尖人物相提并论。假如杜甫没有把李白卓越的诗才称作“诗无敌”,那么,我们对这些相提并论就会更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我们就会将这种赞扬暗暗理解为是在当代的“无敌”。然而,杜甫的颂扬却使李白得不偿失。庾信是南朝人羁北而终,虽在北朝位至“开府”(官至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却实质上被扣留北都,郁郁而亡,他这种无依无靠的境遇可能会让人想到“飘然”一词意义黯然的一面。【英语里面自带的反讽,用好了真是恰到好处,比一般的汉语品评要有张力。】鲍照则死于乱军之中,重重地回报了“参军”俸禄。诗中每一句这类的话都只是轻描淡写。不过,积少成多,把诗中许多这样的话并在一起,细察一下则令人吃惊。——在前四行诗中,杜甫把李白与四个人相提并论:一个是年轻早逝的颜回,一个是自杀身死的屈原,一个是晚年被扣羁留他乡的庾信,还有一个则是为乱军所杀的鲍照。“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诗注家们都同意,本联是说李杜二人天各一方。“渭北”是指杜甫所生活的京畿地区。几百年前,北朝君主们对庾信文才爱护备至,不忍割舍,就将庾信扣留在这里。江东是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李白从宫廷流落民间后,即在此地漫游。杜甫在这一联中的对仗,并无深意吗?甚至不必像读《论语》时那样专注于微言大义,也能察觉得到。作为京畿地区的渭河一带,通常是与东南即江东地区相对而言,前者暗指宦途得志,飞黄腾达;后者则多半与寂寞潦倒、浪迹天涯、流离失所等相联系。禀性高洁,却过于卓然不群的屈原在那里赍志而殁,鲍照在那里死于小小的参军任上。相比之下,融融春日,象征着皇恩浩荡,用于生活在京畿地区的人身上正相吻合。霭霭云雾,沉沉日暮,则暗示着失宠和朝不保夕。这两句是杜甫在把自己依然生活在京华、享受着君恩的融融春阳,与李白自宫廷流落民间、浪迹东南大地相对比吗?假设我们不苟同那些杜诗注家的观点,我们还可以把这两行诗理解成指的都是李白的不同生活阶段。这样一来,杜甫就是在提醒李白,回想他失去君恩庇护,流落民间,在东南各地过着飘摇无依的流浪者的惨淡生活的过程。而且,这些眷恋昔日君恩的光辉,而今流落长江以南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么一个榜样:另一个“无敌”的诗人屈原在绝望中终于自沉汨罗。但杜甫绝对不会同意上述解读。若能去问杜甫的话,他只会回答说,在这里只是因为与年长的友人李白远隔千里而心怀郁悒罢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当然,在孤寂艰险的绝望中,伟大的诗人并不是没有其他出路的。颜回可以安于箪食瓢饮,则李白何尝不能与友人共饮,从杯酒中求得慰藉呢?为此,杜甫再次仿效孔子在《论语》中的口气,为他的诗写出了最后的两句。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这是“某也”一语的又一用例。只是这个弟子是赐,即子贡,而子贡正好是常被拿来与颜回比较的。颜回离群索居,不幸早逝;子贡的特殊才能则表现在他能承认自己有相形见绌之处。子贡有自知之明,他尊重强于自己的孔子和颜回。(《论语·公冶长》篇)杜甫的这首诗是以《论语》为基调写成的——《论语》对人类本质的最谨慎的判断是隐藏在微言大义中的,读时,我们要想法去理解比字面意义多出两倍甚至十倍的东西。无疑,杜甫是《论语》的信奉者,他说话的腔调总是仿效至圣先师孔子。这样,他就能大模大样地把伟大的李白变成受他溺爱称赏的对象。他为李白指出了两个典范。第一个是颜回,在孔子的弟子中,在成就上将来或许只有他能与孔子相比。当然,颜回的形象会让人联想到贫穷潦倒,离群索居和过早夭亡,让人联想到屈原、鲍照以及江东日暮。在诗末尾,杜甫给李白提出了第二个典范:子贡。这个典范意味着财富、长寿,能同享樽酒对饮之乐,共论诗之微言大义(在《论语》中,这是指孔子在裁决弟子对诗的理解时表示同意或提出异议)。但是,要过上子贡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道德得谦逊自抑,敢于承认别人确有胜己之处。子贡与颜回相比,自知不如。李白已经被杜甫“无敌”化了,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敌手。这一般是惊人卓越的才华才能达到的境界。但一个从激烈竞争中急流勇退、从而给师长争光的人,也可以说是“无敌”的。……在诗的末行,我们看到的只是,杜甫强烈渴望与李白重逢,重温昔日与这个“无敌”诗人谈诗论文的欢乐。我相信,杜甫在这里是衷心地钦佩李白,他为李白从宫廷流落民间真诚地感到悲伤;他为李白浪游东南各地深感忧虑。他盼望李白早日归来,与自己相聚。然而,在这个乍一看来意旨单纯的颂扬诗内部,杜甫的自尊心却巧妙地凸显出了真诚的高傲。杜甫这首诗之所以能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既有一个宽厚高尚的外表,又有一个不易觉察出来的高傲内涵,二者同时占据了诗的语言形式。我会把对诗歌的解读问题,也写进《打开文学的方式:文学解读讲义》专栏里面的。http://read.douban.com/column/1004370/现在还没有,因为还没有写到这一讲^^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中國文學傳統的「非虛構」屬性,置於社會文化史的視野下重新詮釋。三十年前的飽受質疑的觀點今日已經成為北美中國詩學研究的主流。對《春日憶李白》的解構讓杜甫充滿惡意,好可怕。讀過英文原版再來讀中譯本覺得好吃力,翻譯得好難過。(其實還是很多沒看懂的)#壹陸讀#021
  •     看田晓菲和程章灿先生的翻译非常舒服,而主译者陈小亮的翻译似乎不少句子都是病句,果然如后记所言不够专业啊……
  •     陈小亮的译文显然没有她的博论精彩。只是阅读原文时未曾如译者那般打磨原作的语言及文风。看完译作,总对原书“致谢”中的那句“略带巴洛克风格的‘散文花园’”念念不忘。实话说,这本著作,实在很难让人将精力集中在宇文所安的诗学理念上,也许正如owen本人所期待的那样,阅读犹如欲望和诱惑交织的旅程,我所听到和看到的是无数文学史上的声音和身影。
  •     智商彻底不够用了……
  •     翻译也真的是烂……汉学这东西在母语阅读者看来还是槽点大于兴奋点,像这本就还是挺明显拿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诗歌,二元论一元论这种东西,是个比较文学的意思。具体文本细读倒还有些趣味,英国诗歌系统下面练出来的真是特别在意意象的结构和隐喻啊。宇文所安到底是杜甫黑还是杜甫粉我也是搞不懂了。
  •     读起来太晦涩...不知道是不是译本原因。
  •     两处,李商隐《正月崇让宅》,声音。
  •     有些地方确实有过度阐释、主观臆测的问题,但就基本的诗学问题的阐述还是不乏精到的见解。
  •     吃力,读到第六章。第三章,对句,以及古诗的成篇模式,一系列并置。很有启发。
  •     忘了内容了,好像在膜杜
  •     最懂唐诗的美国人谈中国古典诗歌。劝你逃离这个世界的关注,开篇语我太喜欢。
  •     很喜欢对几首杜诗的细读,感觉超过了《初唐诗》和《盛唐诗》的水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