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后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628959549
作者:洪君彥
页数:221页

内容概要

洪君彥(一九三二年 —),浙江省慈溪人。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在北京大學經濟系任教近四十年,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北大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一九八○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和東亞研究所任訪問學者,為中美建交後首名由富布賴特基金邀請訪美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者。一九八六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任經濟學系和中國問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一九八八年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一九九三年退休。

作者简介

我不再沉默
我自問為人處事一向光明磊落,對紅衛兵的欲加之罪,心中很坦然。
如今與我相戀八年、結婚十年的妻子竟然紅杏出牆,這等於在我背後捅了一刀。這等羞辱讓我感到無地自容,一顆心如撕裂般痛。
所以對我來說,家變的危機比政治迫害更加慘烈。妻子的不忠加給我的痛苦、羞辱比紅衛兵加給我的沉重千倍。
「走過那段不堪回首的恐怖歲月,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利說出自己所曾經歷的悲哀與沉痛、挫敗與幻滅,以及隨此種種而來的反省與得。基於立場角度的殊異分歧,同一個故事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版本,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歷史述說本就該是眾聲喧嘩,歷史的真相經由不同的述說選材而有機會逐漸成形,她說她的,他說他的,而我們,透過別人的故事而認識歷史。」
馬家輝
作者從文革苦難說起,詳細憶述他如何在這場民族浩劫裏飽受折騰,如何因婚姻變故而承受雙重打擊,最終堅忍地熬過坎坷的歲月。書中既反映個人的遭遇,同時折射出時代的荒謬和人心的叵測。
有關作者與章士釗養女章含之的一段姻緣,以及隨後牽起的風波,向受關注。文中仔細披露作者與章含之從相識、相知而結合的過程,以及一段大好婚姻最終不歡而散的底蘊。作者打破多年來的沉默,挺身而出,反駁前妻的種種指控,澄清幾十年來所蒙受的不白之冤。讀者當可從另一角度認識歷史,重新思考歷史之述說,從而對人性、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


 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在家门口的盗版书摊儿上看到了这本书。买是本着八卦的心态去的。因为我有时候会喜欢洪晃以她的态度写的那些小文儿或者主持的一些节目。但是一直对那个颇有光环的妈妈感到腻歪,原因是“主席的老师”。这书看到开始的时候我在想,洪君彦这简直是报仇雪恨来了,老头字里行间都透着难以释怀的愤恨,这我得不能听一面之词,去看看那位章女士的书再说。可是越看越是放弃了对章女士的兴趣,不愿意她的那些自言自语浪费我的时间。细节对于我们这些毫不相干的人来说无所谓对错,诸如章女士看到那个阴阳头是否双脚翘在了茶几上之类的。但就一个“时间”,我就绝对的挺这位洪老爷子。章女士作为“主席的老师”是在文革时期,章女士辉煌的事业使是在文革时期,章女士和乔老爷的伟大爱情也是在文革时期。如今章女士还轰轰烈烈的把这些晒出来。即使那一代人都死了,中国人也不完全都是傻子。这个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就那一段历史畅所欲言,但是你可已选择沉默,选择麻木的不反思,却不能没有底线的挑战真相。其实我对于批判章女士一点兴趣都没有,跟我没关系嘛。但是这本书,以及后半本那些洪老爷子的亲友学生的声援文章,却让我获得了一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因为我们周围这样的人和事太多了,多少利欲熏心的人争权夺势的往上爬完了以后,有了权力地位就摇身一变成了楷模了。有钱有势做做秀,大到已些社会典范,比方官场中某某,比方娱乐圈中某大哥,小到你办公室里得志的小人。上去了,就有人歌功颂德了,煤球摇出彩色的来,你看到他怎么上去的么。有的时候对社会的是非观彻底绝望,希望出来混的那些,永远利用人的善良和宽容的那些,也都有还得一天。
  •     History is the essence of innumerable biographies.- Thomas Carlyle用这样一句话做开头未免矫情,实际上看这本书的缘由无非七个字,我是女人我八卦。大约04年的时候,明报连载过一些片段,后来作者女儿急急叫停──“我一辈子没求过您什么事”。无奈好奇心已被吊到77层,此后前妻、女儿乃至情敌前妻的女儿的叙述版本都多少看过一些。关子卖到这里也很可以了,前文所提到人物分别为洪彦君、洪晃、章含之、乔冠华、龚澎、乔松都。真叫一个乱,连马家辉都忍不住写道“她们都说完了,终于轮到他说”,多不容易,且这个说自明报连载中断后又等三年,辗转至书拿到手中又过一年多。幸亏我一早就在这桩事里留了空等他补白,更一早决定信他。自然不是因为异性相惜,尽管年轻时候的洪彦君果然潇洒有型,北大学生更称如今的他完全印证beautiful old man is a work of art这一说。反倒是无数人先入为主的章氏叙述使我本能反感──哪有女人凡说到离婚就搬出毛主席当挡箭牌的?南方周末在章含之去世时做的一篇特稿更让我不屑,通篇照抄章书,拜托有点职业道德好不好。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令我不爽的诸人诸事,章含之的书一本接一本的出,龚澎洪彦君则险些被淹没在红墙奇女子、外交佳伉俪的背后。捧出一个名门佳媛自然获益者良多,以至于就连父亲积郁难平,女儿也能搬出母亲最近身体欠佳烦您日后再算总账的借口。尽管不讨厌洪晃,我仍恶毒地想,章含之乃至乔冠华的光环你都借了不少,牺牲一下生父又何如,呸呸呸。赶在章撒手人寰前几个月,洪彦君的这本《我与章含之离婚前后》终于出版,也免去被扣上“说死人闲话”的帽子。尽管主线是夫妻二人,却在文革十年的背景中,批斗、抄家、干校种种,作者都一一道来。而在洪的描述中,章含之与生母“康可令小姐”相认后想要与章士钊脱离关系并在给彭真的信中痛斥其养父为阶级敌人欺骗了自己等幼稚极左作派,亦不难让人联想到乔冠华最后的晚节难保。互文原是看一众相关人物的传记时候的最佳体验。全书并没有特别文采可言,比起章含之的浪漫叙事自是逊色许多,却亦不乏令人心寒齿冷处。老爸闲时也曾拿过这本书来翻看,聊起来说“像是几十年前写的啊,讲到文革的时候还是那么激动,放在当时倒熬过来了”。大概是指洪的描述中,被剃了阴阳头回家,妻子见了不阴不阳地说了一句“如果我是你,跳北海里死了算了 ”。除正文外,附录中信息倒也很丰富,耿一刚的一篇《多维历史 兼听则明》后还附了章含之文革后期写给毛泽东的“告发信”全文及原件照片。写到这里不禁要检讨下自己,其实章含之未必不是可怜的,突然得知自己的贵族身份全不牢靠,即便是出于难以解释的女人的安全感需求,做出种种过激之举亦不算全无道理,何况还有大环境下平庸的恶──咦,说着说着又刻薄了。也可以当作罗生门,名人八卦,又比娱乐圈感觉档次高上那么一些,闲来看看打发时间;也可以当作另一种文革回忆,抹去当事人情感纠葛的种种,甚至家庭破裂也是由文革导致的。便还是用马家辉的一段话做结尾:历史述说本就是众声喧哗,历史的真相经由不同的述说选材而有机会逐渐成形,她说她的,他说他的,而我们,透过别人的故事而认识历史。
  •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itv.ifeng.com/vplay.aspx?id=2fe5e612-bed4-4942-85c2-64923314dede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本着对洪晃和她那个据说是上海风云一时的交际花私生女的母亲的好奇和八卦的心情,看了这本书。看完感觉就两字:荒唐!为什么说它荒唐,是因为这段离婚前后的传记,不仅是名人八卦,还承载了一段荒唐的历史,注定了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感情纠结的故事。
      
       章含之的一生确实是传奇的,她的经历起伏跌宕不是一般人所能经历的,本人是私生女,母亲是上海滩的康克令西施,父亲据说是总督公子,继父又是国民时期的总长鲁迅骂过的人。。当过主席的英语老师,离婚后成为了外交部乔老爷的夫人,文革期间后来又卷入了四人帮的风潮中。。抛开年代背景的特殊性不说,一般人哪怕是经历这其中一件事儿命运都会有巨大转折吧。
      
       不过,这事儿没啥好羡慕的,和政治纠缠在一起的感情,到底是清醒的还是糊涂的,在那个分不清正确和错误的年代,谁说得清呢。反正看完这本书我心里的天平是偏了的,但是为章博得才女一名的《风雨情》一书,倒是值得探究一下,孰对孰错这事儿就不说了,多维角度下阅读再做思考,自有自己的结论。
      
       看完这本书,有一句话记得特清楚,“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若是人心能如水一样澄净透明,一眼就洞察到底,那人生也没甚意思了。
  •     算了吧,婚姻中和其他男人上床,这事赖不到文革身上。
  •     章是怎麼樣的人?之前是一面之辭。清楚一點了現在。
  •     可叹
  •     章氏与乔冠华结合,再后来文革中鞭笞周恩来拥附江青求上位,这些是她一以贯之的为人方式,人以其貌美善言而信其心地是万万不该。 再看其待前夫,人性何其凉薄。 不正己而欲出人头地,结果无非瞬时显赫而身后身败名裂。
  •     之前懦弱得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住,现在拿已故者跟自己的婚姻史写书,先别管他说的是不是实情,就冲这份没出息的态度,也值得鄙视。 诟病自己的前妻,对你有什么好处么? 不错,能赚钱。 真亏你现在还有足够的脑细胞来记着这些事。老人家您可真不简单。
  •     没看这个书真是不知道章含之原来是这么一女的~
    "我们无法指责章含之,她的一切都身不由己地被时代所扭曲",哼哼~
  •     一本小书,饱含一个男人的血泪。不过终究也不算痛快,明显隐忍太多不宜让女儿看到的内容
  •     文革里面混的风生水起的果然除了疯子就是人渣。
  •     嗯。。。红色名媛这个词我只给王光美
  •     人性啊你妈。
  •     老了也还是不甘心么 PS 洪爸真帅
  •     文学角度很糟糕。只是在红色大门的对面。给它三星。我看完后恨章含之一个洞。何必呢。。。。只是看照片没觉得章有多美啊。。晕。。。
  •       这是一个拼曝光率的年代。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在网络世界一千遍不过是转瞬间。可是除了当事人又有几个人真的有耐心去追寻事情的真假。是非曲直又有谁真的在意。
      
      章得到了她想得到的东西,作为前夫就算出了这本书又有何用,不过是供人多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     看两个人吵架,也需要听这个人说说,再听那个人说说。文字本身没有什么,不过背后包含的人性和历史就很有趣。一定要对照着看。比较有意义的是书后半部分很多人关于这个题目写的相关文章。由此最佩服的是两个极品人物在一起的产品,洪晃。
  •     在万圣
  •     "不如多读点书,有空出去走走,放宽心,对自己好点。整天在网络这个混杂着太多不安浮躁灵魂的世界里拥挤,把思考的空间都挤掉了,还剩下什么自我,搞了半天,你不过是个让别人装入各种垃圾资讯的二手U盘。"
    谢谢
  •     题目起得好,真的是不堪回首。。
  •        乔、章、洪三个人,“两个”红色中国著名家庭的是是非非,是这几年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最初见诸报端较多的是章含之女士的回忆文章,这位被很多人视为优雅的女士写了数本回忆录,《我与乔冠华》、《风雨情》、《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等等,据说最后一本销路很好。
       随后章含之的著名女儿洪晃女士的回忆录《我的非正常生活》也堂而皇之的出版了,据说销量也很不错。
       2008年,乔冠华之女乔松都女士写的《乔冠华与龚澎》出版。
       之后一年,我们又看到了这本《不堪回首》。
       。。。。。。
      
       出版物中,这类名人感情婚恋纠葛回忆录一直挺吸引眼球,随之而来的,书的销路一般也不错。
       但读过二三本后,你会越来越觉得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各说各话,各诉各委屈,各据各理,后果仅仅是给国人茶余饭后增加些谈资罢了。
       在境界和层次上,这类文章与资中筠先生的《感时忧世》、沈君山先生的《浮生三记》,高下差距远矣。
       甚至和于丹女士的《百家讲坛》系列,差距亦远。
      
       其实,政治圈的高层人物,一些私生活,受当时时势等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得已为之,是常有的事,大多数人们都理解。明智的做法是,踏实活着,对私生活少说少回忆,给当事人彼此都留个脸面,让过去的彻底过去。
       虽然,对当事人中的受委屈者,说,还是不说,确实是个问题。尤其是,当事另一方,在回忆文章中,美化和粉饰自己的时候。
      
      
  •     兼听则明
  •       看周立波访谈录,惊觉此人幽默搞怪,四处搜索着他的《笑侃大上海》,《笑侃三十年》,在开心,发现他的前妻出书,博客爆与周立波结婚18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是一种现象?
      当一个人红了以后,前后相恋过的人都要跳出来说那么几句所谓的“实相”
      无论是政客还是明星,不乏这样的事件。
      其前妻的博客与书并不打算看,
      选择相信一个人就不打算关心其背后的私事。只要相信这人是实诚的,喜欢此刻的这个形象就足够。
      
      
      是嫉妒,还是放不下,是炒作,变相获得名利?
      在同类事件中,却发现另外一个个案,似乎与上述不一。
      洪晃的父亲洪君彦撰写的新书《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在同一时间跃入眼帘。
      
      
      洪老先生现已年迈,居香港,长期住院,视网膜脱落。
      书出版前,他曾在香港某报连载《与章含之离婚前后》,中途因洪晃要求洪老停刊,
      “我说,没有觉得你不能说话,但我就跟你说一句话,因为你爱我,你女儿这辈子就求您一件事。我爸想了两分钟,说你要这么说,就撤!我也挺感动的,他也是憋了30年有话要说,有些事情真的是能忘掉就忘掉。” 洪晃如是说。
      
      
      “洪君彦先生是北京大学著名的经济专家、美国问题研究学者。他与洪晃的母亲、著名近代人士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女士的恩爱情仇、悲欢离合是近代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坎坷经历的写照。他和章含之女士从相知相恋相伴到离婚整整23年,他们的婚姻于“文革”时期破裂。洪老先生说,那十年,是他一生中最不幸、最灾难深重的岁月,至今不敢回首。洪老先生自己说,我已年过70了,人到古稀之年重新回忆这段往事仍然感到痛心疾首,有时候仍然彻夜难眠,好几次想掷笔作罢。但是,我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一页页读完以后,想着一个年迈老人卧床终要书写,还原历史真相的心情,不由得感慨。
      文革给一代人造成的诟病,这种伤害与阴影,乃至生命即将用尽,也需要一个清白之躯的名份。
      
      “老人放不下的仅是一个交代”仅此而已,
      于是也有人说“此书给人们增加的不是对历史的重新认识,而是对名人过往情事的一桩谈资...它还是没能脱离“我与×××不得不说的故事”的俗套,语言中并无回忆过往的沧桑和平静,有的仍是对恩怨情仇的斤斤计较。”“可以相信洪君彦已经年迈并无名利之心,出书只想纠正视听,给自己一个说法,但即便书中所言句句属实,又有多大意义?”
      
      
      又有多大意义?
      我们可以试想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他所谓的“还历史一个真相”就像把心中的一口痰盂,吐了出来。
      他过去10几年所背负的压力,他选择在章含之离去之后,出版此书。
      不是为了死无对证,是为了尊重章女士的尊严。忍辱负重。
      虽然,在书里的字里行间隐约透露老人的愤慨之情,一位老人能在经历一辈子之后,依然不平,所为何事?
      
      
      而不难看出在洪晃的采访里,她所程序的实情:
      “文革”时期,我爸和我妈离婚以后交过一个女朋友,两个人吹了之后她去领导那里告我爸,那时候想整人就提“作风问题”后因洪老先生不愿意与该女结婚“你想想,她没结婚就这么整我,那要是结婚了,还得了!” 最后洪老宁可被下放“干校”
      
      
      书中,洪老交代过自己的婚外情,在被批为“黑帮”在牛棚,知道章含之的冷漠背叛,心灵受到重创后所认识的某位女老师不谋而合。在此期间,与该老师如何彼此获得关怀,在如此冷酷的时代背景下,惺惺相惜,最终步入婚外情。
      
      此刻,对照如今洪晃所言,假设这位女老师就是当年状告洪老的女朋友,在书中却只字未提她的诉状。
      书中只提到“出于这种心态我接受了这位女教师,犯下了婚外情的错误。这事被红卫兵发现后大做文章。他们认为两个住过"牛棚"的"黑帮"竟然干出这种事来,简直是罪不可恕。我也因此受到了更严酷的惩罚。”
      书中自此不再出现该女老师的身影。洪老故意淡化究竟为何?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设想,
      洪老心中并不是只有愤怒,至少他没有把这位女老师曾经的恶语相告于书里呈现,
      也许因为他曾深深的感受到被重视被温暖的心情,仅仅如此,是否可以体味那时一个孤立无援的人的悲哀,哪怕一点温暖,星点慰藉,足以改变其对道德和人生观的颠覆。
      只因为世间是冷的,而内心被关照的那点热度,所回应:他需要温度,他感激这点温度。
      而,洪老无法释怀的是妻子鼎着“毛主席和周总理让我把婚离了”10几年如一日的接受访谈,出书都打着这旗号,而掩埋了事情的真相。
      
      
      洪晃觉得很委屈,因为童年是不快乐的,甚至是恐惧的。
      “这事对我是一件特恐怖的事,我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九岁,恐怖,委屈,不知道该爱谁。”洪晃觉得像打开了记忆的潘多拉盒子,而那个盒子是经历过自己修理,深藏封闭的盒子。不能再打开。
      
      无疑,在此事件中,洪晃是委屈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警醒着一个43的女人。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落泪了“ 他写这些回忆对我来说就像噩梦重新开始了。
      
      现代人都说“放下自己,不看自己”
      说得轻巧,如果经历过文革十年,打击,批斗“牛棚”苦难,妻叛,女散之后。会如何?
      历史让老人所背负的是残缺的心灵,只有长吁一口气,方才合上眼。
      
      “文革"人性的扭曲真是可怕!"文革"就像吹响了一支魔笛,使不少青年中了邪,一下子变成六亲不认的恶魔。一个个张牙舞爪,凶残暴虐,像喝了狼奶长大的狼仔。而广大正直的知识分子则人人自危,虽不欲同流合污却毫无自卫反击之力,战战兢兢只求逃过一劫。其中也有人为保全自己,被迫做出违心的事。”
      
      在此事件中,不能用现代人的“放下过去,拥有平常心”看待。
      在一个面前也许摆放着棺材的老人眼中,在历史的积淀下。也许只有如此,才能释放心中的郁结。
      借此原谅自己与妻子的相互背叛,走过历史的残酷。
      
      洪晃的委屈,老人的隐忍。九泉下的章含之。
      一家人的和睦,演变成一个历史悲剧。
      
      试想,这样一幕。
      书出了,老人在病床含笑喊着:含之,我变了一个魔术,把这30年的委屈变成了一本书,我终于原谅了自己,原谅了你,此生无憾了。你呢?
      洪晃笑了,
      她看到了这一幕,理解了上一代人的方式。她把盒子扔掉了,变得轻盈盈的。她明白父亲只是变了一个把戏,扔掉包袱,更轻装上路
      
      仿佛间,看见
      14岁的章含之穿着一身红旗袍出现在17岁的洪君彦的世界,
      一切那么美好。
      
      
      
  •     实在不是因为文章不好,而是对于别人家的家务事,我实在不该去掺和。孰是孰非我也分辨不了,不过还是可以看看当年那些人的生存状态的
  •     历史开始模糊,但总会清晰。可作为了解的一个窗口。
  •     历史是多个传记多方位多角度的折射
  •     沙发GJ!
    不过这么说来,婚姻中和其他女人上床,这事也该赖不到改革开放身上。
  •       章含之在世时,对这第一段婚姻不愿提起,只借口说对方出轨,由毛泽东鼓励离婚。
      
      洪君彦心中不平,时隔多年写出了这本书,写出他眼里的真相。
      
      我本以为,虽说是为了正名,为了揭露前妻的不贞不义而写,总归多少能看到一些时过境迁的淡定与宽容。可令人惊讶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除了愤,只有恨。
      
      当这一切都过去了几十年,是什么令恨如此长久?14岁的章含之和17岁的洪君彦情窦初开的纯纯感情,中间超过两百封的情书往来,洪8年对章的痴心等待,章病床上对洪的一片表白,......这些情分难道真的可以说抹去就抹去?章的种种做法难道真的可以用工于心计四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记得什么人说过,恨是一定比爱更长久的。真的是这样么?书名题为"不堪回首",实在很贴切,十年文革,彻底地粉碎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信任和包容。那个时代使得人性被扭曲,事情变疯狂,一切都是丑陋无比的。我们无法指责章含之,她的一切都身不由己地被时代所扭曲,我们也无法指责洪君彦,他挥之不去的恨和无法释怀,正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阴影。
      
      我们惟有掩卷叹息,看着那些曾经甜蜜的合影照片。我们惟有暗暗期盼,再也不活在那样的时代。
      
  •     为什么江浙小地方出了那么多文化人。。。。。。。西南却尽是农民工。。。。。。。。PS.男主照片好帅。而且60年前就学的商科,还是经济学(在我心中完全是受尽统计折磨的学科,完全就是理工科),哪点比不上学英语女主洋气。女主实在太傲娇又自我,有种被文革洗脑的感觉。。知识分子难道不应该沆瀣一气么。。但是从一个刚刚结婚价值观有还没完全发展的女生的角度来讲,事情也只能这样了。。。北大另外一对老夫妻的从容,在这样的对比下又更加珍贵了
  •     人已经死了,才站出来指责,似乎对死者也不那么公平。
      
    她没死就连载在报纸上了!
  •        这一系列的事情,从我上高中,第一次在《东方》上看到一个标题为“中国最后一个名媛——章含之”就开始关注了。那张配文照片现在还有印象,是她在自由女神像前拍的。风吹着她的头发,非常随性和大气。对她开始的印象极好。后来顺其而然地了解了更多,也开始对洪晃感兴趣,也看了《无穷动》,看着她抄起到在史家胡同的厨房里杀鸡,在院子里用长竹竿挑走树上挂着的孔明灯。查了各种相关的人物,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把事情的大致了解了。
      
       我已经不知道该去相信谁不相信谁了。。等到把其他几方写的书看完估计应该可以有所判断吧。。
      
       决心看完其他几方写的书是因为洪君彦。让我对这段故事更加感兴趣是因为洪晃。。关注了这么长时间,总要有所判断才行。。
      
       看完很害怕,因为开始情景猜测。如果当时我被定义成普通革命群众,而我父亲是所谓的官僚主义我丈夫是陆平黑帮,那我会不会和他们划清界限??这个问题被某人说是因为切糕吃少了。又和我没关系,我怕什么呢?
      
       我其实真的很怕,我怕自己也是洪君彦口中的章含之,内心有极大的欲望,爱面子,只能同欢乐不能共患难。而不是我从高中开始崇拜向往的章含之。因为我现在都能记起高中时第一次知道她,看到她在冬风中一头利落的短发在自由女神像前吹得很好看的样子。我忘不了自己对她当时的崇拜,那么激动热烈。
      
       可能是我有这样的一个毛病:一开始如果真心崇拜了一个人,那今后再有什么负面消息也不会对它太讨厌。
      
       我已经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书里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印象最深的是洪君彦和洪晃在哥大图书馆前的合影,那是洪君彦去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照的。
      
       洪晃恬静朝气地站在爸爸身边。这是他在被审查时期经常的担心的妞妞啊。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陪着爸爸照一张乖巧的相,脖子上戴着看上去质地很好的格子围巾。看到那张照片的一刻,内心无比柔软,发现了一个好爸爸,一个好女儿。
      
       我已经不知道就这件事情该去相信谁了。甚至开始正面乔冠华与章含之,开始正面这对说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佳话”。。
      
      
      (PS 这书的字真大。实际正文只有一半,后面全是洪所熟知的人写的观后感。。)
      
       一个人要解开一段非官方 正面的“真相”(因为现在还觉得不好说)需要多少人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才可以。。
      
       那个时代不要再来。不要让更多的人面对不知所措的选择。
  •     人已经死了,才站出来指责,似乎对死者也不那么公平。
    不论事实的话,从文笔上来说,这本书真的乏善可陈。
  •       
      洪君彦的这本书字数不多,所以读得很快,前半部主要是对章含之回忆录中一些“不近实”的东西作了批驳,后半部分都是学生好友的文章,内容和前面差不多,翻翻也就过去了。关于这对夫妻的议论历来很多,我原没什么兴趣,是见到一张他们女儿洪晃年轻时的照片,虽然称不上美女但自有一份动人的气质,才引起好奇回头看看她的父母——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一出“罗生门”。
      
      时光飞逝,当年的见证者许多都已身埋黄土,更何况感情的纠葛,除了当事者旁人根本无资格置喙,我们充其量只是一群看客,不需要也没有立场点评是非对错。虽然作为“被诋毁”的当事者之一来说,长年忍耐另一方在各种公众场合“大放厥词”而无法自辩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可是自认为“公正、正义”跳出来声援的我们,是否就真的掌握了真理,站稳了立场呢?历史不同于任何演绎、传说,它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可惜的是,没有人可以活得足够长见证所有经过,更重要的是,单一个人的眼光会受其教育、经历、理念的局限,因此就算某人能活到天荒地老,他的诉说也未必是真实的。
      
      当然这不是说研究过去就是虚幻的,无意义的,我只是觉得,在我们没有掌握足够证据,没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的前提下,任意去评说哪个历史人物是忠的、奸的、失德的、崇高的,都是不客观的。有些事情,没有我们评说的空间。
      
      但有些东西是有的。往年我在写了书评、影评之后,总会有人不认同我的看法,最好笑的回复是:你这么厉害,怎么不也去写一本书,倒要看看你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你评的作品好到哪里去。。。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独立人格与生俱来的权利,就算一个没读过书,没上过学,连自己名字都未必写得全的村妇,也有权利对着毕加索的抽象画说“俺看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她的自由,你不能对着她破口大骂“你这么牛,有本事你画一幅比这个更牛的”。这就像是我说一个鸡蛋臭了不能吃,你却跳着脚要我生一个好蛋一样荒谬。评论和创作是两回事,请不要混为一谈;我,和全人类,都有评说任何作品的权利,只要我们表达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没捎带肮脏的目的。
      
      不如多读点书,有空出去走走,放宽心,对自己好点。整天在网络这个混杂着太多不安浮躁灵魂的世界里拥挤,把思考的空间都挤掉了,还剩下什么自我,搞了半天,你不过是个让别人装入各种垃圾资讯的二手U盘。
  •     原来章含之是那么恶劣的女人!得知自己的出生,还要以怨报德~~这样心狠手辣的人,实在令人不齿。洪俊彦太可怜了,不过离婚做的对,这样的女人不值得~~
  •     婚姻真可怕
  •     流水账
  •     回复沧海客:
      
    “周秉德说总理晚年身体不便,某次开会请章含之为他代写某文件类东西时,章叉腰跳脚大骂:出了问题是批斗你还是批斗我?你安的什么居心?”
      
    这位网友关于这段历史,带有一些个人意识色彩,如果这样去看这段文字,比较有误导的倾向性。
      
    这一段历史,我认为比较客观的描述,应该如下:
      
    总理晚年(1975年),因身体不便,并带有日益厉害的肝功能疼痛。当时江青蓄意借故向总理发起政治方面的批斗,经常召开有关总理错误问题的会议,要求总理参加,并记下笔记回去反省。某一次会议中,总理因为肝疼的厉害,导致右手握笔颤抖地厉害,无法记录,于是就请坐在他身后的章含之帮他代为记录批评他内容的笔记。章含之立刻拒绝(并非叉腰跳脚大骂,你想,正在会议中,而且参会的全是高级领导,章含之不可能做这样泼妇行为)
    具体章含之到底在拒绝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建议大家直接去看周秉德的相关回忆文章。
      
  •     好八卦 哈哈
  •        读完 ,心中愤愤,不是因为章含之,而是因为洪君彦。没有想到,这位将近80岁、正在香港与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的老人,对已故的前妻没有半点儿宽容,仍是满腔的恨。都说,人之将走,其言也善,经历了无数风雨,应该把一切都看淡了,对一切都有包容之心,洪君彦却不是这样,让人怀疑他的肚量。
       或许,这种恨可以理解为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但是,章含之就不爱他吗,或者不曾爱过他吗?从洪君彦的文字看,显然不是那么回事。章含之生病昏迷,醒来就呼喊要见洪君彦;章含之到上海见生母,瞒着养父母,唯独让洪君彦陪伴左右,可见她把他当做最信任的人。还有,两人那100多封家书,那23年的婚姻,难道她都是虚情假意,都是功利心在作怪?最不能接受的是,洪君彦提到一个细节——他发现章含之出轨的证据后,章含之跪着认错,竟说“我觉得我越来越像母亲(指其生母)”。章含之的生母原是上海交际花,章含之的意思是说自己也像交际花。作为读者,很难相信章含之会说这样的话。但洪君彦言之凿凿,因为“证人”只有他一个。即使说了,这样没有顾忌地写出来,也觉得不够厚道。
       其实,洪君彦的文字只占这本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的同学、朋友、学生等评说这对夫妻的文字,几乎都是在炮轰章含之,为洪君彦喊冤。现在,写小说、编电视剧,都不会塑造单一的好人坏人,因为人性太复杂;然而,当评价一个故去的人的时候,却呈现一边倒局势,如同鞭尸一般,让人看得心痛,更是不能相信事实果真如此。
       就整本书而言,与其说洪君彦是还历史本来面目,不如说他在为自己挽回声誉。他的全部文字只不过是告诉读者,章含之很势利,文化大革命洪君彦受到打击后,章就对他改变了态度,直至出轨。他要极力澄清章出轨在前,他出轨在后,并非他是两人离婚的罪魁祸首。这样的内容太过私人化,与历史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他的不幸是历史造成的,那章的所谓错误就与历史无关吗,只是她本性使然?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够客观和公允。
       洪君彦出这本书还要说明另一个问题——毛主席并没有叫章含之与洪君彦离婚。但在本书腰封上却赫然印着“毛泽东亲自过问的一桩离婚案”。出版方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甚至掩耳盗铃,唯利是图得太过滑稽。     
  •       作为一本书来讲,作者的文字和众多学生的附录各占一半,似乎有点欺骗消费者,但之所以依然推荐此书,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还原历史,了解更真实的当事人,那么只听一种声音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在此意义上,那些读过章含之作品或对这么一个中国特殊而著名家庭感兴趣的人着实还是需要读一下洪君彦的作品。
      很多年前第一次知道章含之,知道章含之显赫的身世和其家庭成员的复杂背景,看到她的访谈节目,又仔细阅读了《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当时对这个女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优雅。(即便现在对这个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其很多做法持否定态度,我还是必须承认,她的气质是华贵的,一个七十岁的女人能一直保持优雅大方还是很让人折服,做女人是该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也自然在其细腻流畅的笔调下对作者的感情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但当时有两点疑惑,一是尽管章士钊非其生父,但毕竟有着养育之恩,且对她视同己出,为什么她会和父亲关系很冷漠?章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且说到这是自己觉得有些后悔的,但没有提及原因和细节,也没有表达太强烈的感情。二是以章的品貌家世,婚配的对象一定不是路人甲乙,但章鲜有提及,只是用一句众所周知的毛主席说他都有别的女人了你为什么不能解放自己去离婚云云的一笔带过。
      后来,看到一部分洪君彦的文字,即当时明报刊登的连载,但也是忽然间就没有下文地结束了,但已明白这里显然还有些隐情,不似章当初说的那么简单。
      不久前,章含之去世。如今,洪君彦这本不堪回首在图书大厦畅销书中榜上有名,原本07年即成稿,也许外埠已经发行,但内地知道斯人已去才上架开售。看到后,心里有些犹疑——是趁人逝去的热度博眼球且不用担责?还是选择此时换自己清白且不用再造成更大的伤害?
      卷首翻开,果然郎才女貌无比般配,洪君彦的潇洒倜傥即使在经年前的黑白照片中依然如此亮眼,绝对是气宇非凡的才子。以前还觉得洪晃的样子实在不容恭维,心想其八成是长得像父亲,不然怎么一点没遗传母亲的美丽?现在看来,其实在是很不幸,父母都是绝代型的,是她不济传承了各自缺点而已。虽如此,却集中了大智慧,因此睿智风趣,观点辛辣,很喜欢这个名门痞女的做派。
      读罢全书,不知该作何言。我相信洪的言论。洪在文革中遭受了极大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章在这个时候确实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而再想章含之的言论,其实她并没有说过大的谎话,她只是很有心计地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内容,而对自己的污点忽略不表罢了。至于是否毛泽东过问了他们的离婚,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我也并不关心这个。在那段历史当中,太多人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当然也可以看出一些人的内在性格。看来章含之确实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要说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缺点,谁不是自私的呢,但后期和乔冠华站到江青的队伍中欲陷周总理实在是人所不能接受的。章对洪和乔应该说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也很清楚感情对自己的作用和对前途的关系,所以她的选择性目的性都是比较强的。但毕竟从和乔结婚之后,无论是出于维持自己的形象还是真的有海誓山盟的爱情,总之她并没有再发展新的恋情,在乔去世后多年她也一直寡居。到临终前,人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年纪也大了,不知她是否检省过自己年轻的过往,也或者她一直就没认为自己做错过吧。
      总之,历史不能重新来过,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过去的都只能过去。如能释怀,会自己更快乐一些。章的一生还是很荣耀的,一直活在耀眼的光芒中;索性洪的后半生也还幸福,受人尊敬,有人相伴。希望这样残酷可怕的历史永远作古,不要再重演吧。
  •       还记得伪贵族章含之如何在《跨过大红门》里如何将自己吹嘘成痴情少妇吗?还记得她如何半推半就的卖弄风骚胡编乱造编织自己与太祖的情史吗?
      看看这本书,肯定和章含之自己写的大不相同。
      
  •     真是场好戏
  •     对,澎湃澎湃,有的时候会记错。
  •     怎么没人指责奸夫呢
    把一切推给文革固然有问题
    把一切推给女人就无可挑剔了么
  •       读了章含之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和罗银胜《章含之传》,顺道再看了天涯论坛上的深度坑“洪晃这一大家子人”以及这本《不堪回首》,我就想到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但愿人生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人世间留下一个空名,让不相知不相识的人信口品评,说长道短,有什么意思呢。这一空名与信口品评,也许就是这位极品章大妈的人生所求吧。
      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章大妈这个人是在她去世之时,寝室一友曰,知道不,章含之死了,一代名媛呢!我很不识趣地说,章含之是谁??我们这代人,对她知之甚少,当时的我没有想到一探章大妈其人其事,若干年后的图书馆,偶遇她的一本书,才开启了我这次探秘之旅。
      我觉得附录一句话说的很好,遂引用之。多维历史,兼听则明。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明白、领悟和参透这个道理,需要的是时间与经历。感谢这个大妈,此事令我颇感震撼。
      开封的九月下了一个星期的雨,昨晚受完资本家的盘剥之后,在偌大的三毛书城,伴着窗外淅沥沥的秋雨,开读此书。历史的真相残酷到令人难以触及和不愿触碰。作为局外人,我一直反问自己,凭什么相信洪,而不相信章呢?也许是因为洪的书里透出那代知识分子的执着与倔强,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的叙述,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人的肉体与精神上的留下的岁月痕迹。我选择相信他。
      晚年自爆家丑,满足大家对八卦事件的猎奇之心,我想这并非洪先生的本意,为爆眼球,更不是他的真实目的所在。情真意切的叙述,让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何况还有那么多的佐证呢。感触实在是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想到一期XX有约,那个大脑袋的主持人对章大妈极尽吹捧之能事,天哪,姐姐,你那骨瘦嶙峋的小身板下,心灵也日渐萎缩,不辨善恶了么?突然想到最近很火爆的李家牛逼事件,李刚事件余波未了,李阳家暴风头正劲,又冒出个李双江之子冲锋枪事件。可就在一档家庭节目中,这个手拿假冲锋枪吓人的孩子,知道江姐,不知F4的孩子,还被说成是根正苗红,旁边是主持人谄媚之笑,父母的得意之笑,现在呢,当初的编导再看到这期节目,恐怕笑不出来了吧?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更要兼听了,这些人,不知道你们懂了没?哎,终归啊,我相信,历史定会还原其本来面目,就像当初笑的开花的双江老师,哎,这会儿在干嘛类?
  •     含蓄 宽厚的文评。
  •     公道自在人心。恩,追求公道,挺可笑~
  •     混淆视听的人最可耻了,一做检讨就把责任推给文革是那代人自欺欺人的表现,想想章还在享受庙堂里的牺牲,洪憋到现在着实是个悲情的男人,遥想刘少奇夫人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一做批斗就重复一句,他(指刘少奇)重来没有背叛革命,这就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体现,去你的洋派,伍子胥的苦世人几个懂。
  •     而在于他们的狼狈为奸——
    ------
    太到位了。
  •     请问楼主如何得知作者后半生的人生像怨妇一样?
    俗话所爱之深,恨之切。章是洪等待8年的初恋,却在他落魄时冷眼相对,分道扬镳。相反刘少奇夫人和冰心,在紧要关头依旧支持丈夫,为丈夫挺身而出,令人尊重。
    人人都有追寻"精彩人生"的权利,但是莫要为了一时"精彩"而放弃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感情,免得老来孤独,不甘寂寞只好到处上节目写书来凭吊。
  •     附录的评论比行文更精彩~~ 聆听历史八卦,WE REPORT,U DECIDE
  •     从这本书我知道了,文章不是所有人都能写的。洪俊彦的回忆我觉着就是一个被有心计的老婆欺负的男人忍无可忍才站出来说。后面一些人,大多数是学生写的,跟主题不算相符,只是能侧面证明洪俊彦人品不错。
  •     看历史人物还跟看戏似的,区分忠还是奸。我们有偏好,但最好不要有断论。
  •     我信这是真相
  •       爱默生说过:“确切地刚,没有历史,只有传记”。这个书的含金量不高,只是作者晚年一抒胸中块垒。之所以推荐,面对“历史”,我们需要听更多的声音。
  •       如果对洪、章、乔的过往没有什么了解,也就没必要看这本书;如果看过章以前那些书,这本书绝对应该一看。
      书的本身没什么,无非是洪从他的角度讲述与章之间的事情。可以参考着章的书和其他人的回忆录,信谁不信谁,自己决定就好了。
      
      只是有些理解洪教授,一个谦谦君子,却被逼得不得不将本应是私人的事情讲出来时的无奈。
  •     是是非非。。。
  •     附录的评论很好,尤其是李捷的《长恨人心不如水》还有孙昊的“流水账”。明报是个好地方,争取每天看吧。
  •     看过《我与乔冠华》的不妨看一下。
  •     当年偷偷扒拉我爸书柜看的~
  •     看这书,纯属八卦。书写的一般。离婚就好聚好散呗,者相互相出书揭短,哎,只能说你们真爱过,所以真的不放过。
  •       读的很痛苦——看到两个当事人所描绘的曾经岁月,是这样大的差别!
      
      1995年,我大学一年级,买了一本书,章含之的《十年风雨情》,这个女人用非常好的文笔写了她心目中的三段历史:我与章士钊,我与毛主席,十年风雨情-我与乔冠华。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人物传记,因着这本书,我喜爱上了章含之,照片上的那个女人有绝好的气质风度,笔下的她还有这么好的情感。
      
      从95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章含之一天比一天出名,家喻户晓,经常能看到她上一些访谈节目,她的家事情史、她的经历所闻、她的谈吐风度,让人想到只有“名媛”两个字才能形容她,况且她身上的故事,真的是很贵族。
      
      可惜呀,童话是经不起推敲的。终于有一天,那个在《十年风雨情》中被章含之一笔带过的男人拿起笔反驳了,于是我慢慢知道这个女人,“名媛”下不为人知的过往——复杂的人性,在畸形的时代里,是怎样的挣扎扭曲。
      
      一朵花,花开花败都有理由——她自己说的理由。无奈还有知情人,当大家都跳出来说他们眼中的事实时,理由就变成了笑柄。
      
      整个撕裂了再重组,我指我对章含之的态度,从以前的抗拒,到怀疑,到现在的平淡接受,在大量的回忆录面前,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写的不同内容的字里行间里。真的是很揪心,曾经那么欣赏的一个女人,那么有气质、有风度的女人,她在世人面前盛开的花下面居然还有这么腐朽的烂泥。
      
      今天,她的第一任丈夫洪君彦,终于在古稀之年等到时机开口为自己辩解了,满篇文章,真是求的是“痛快”两个字,仿佛一口痰,憋了30年终于吐了出来,那叫一个畅快淋漓。毕竟不是文学世家出身,他的文笔跟章含之那是完全没得比了,但是思路清晰、表述清楚,大家也都看得很明白。
      
      《不堪回首》,这个标题取得好——看完全篇,真的是不堪回首。当洪君彦在详细讲述了他曾经遭受到的政治苦难时,当文中详细描述他被打倒、被批斗、被下放干校的种种经历时,他告诉你,这还不算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在外面受到非人待遇时,回家里,妻子对于他的苦待和亏欠,让他感到的绝望。尤其是与冰心跑到周总理家里为吴文藻辩白的那一段故事相比,更加让人觉得——凉薄的人心,才是杀人最好的利器。
      
      anyway,这一段感情,章含之辜负在先,洪君彦报复在后,无奈时代的特殊性,章含之可以借助权势彻底去打击洪君彦、压制他的话语权。于是,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分手是必然,分手后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女方掌握话语权是必然。政治斗争在家庭成员之间上演,是政治的悲哀。
      
      通读全篇,看得出洪君彦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样就可以理解他与章含之分手之后的诸般在感情上的折腾,好在最终能够找到一个安息的港湾,也算是老天爷给一个曾经受到伤害男人的最大慰藉。
      
      反观章含之,现在很多人都在对她痛打落水狗,我劝大家大可不必。这个女人的价值,自然有历史来定位。如果真要说这个女人什么,我想,只能是是她的骄傲与自大害了她——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人,又出在那样一个名门世家,往来都是各路豪杰,看尽繁华,自然眼高过顶,后来又发现自己是那样一个出身,自卑自怜自然少不了的。大格局下为求自保,又不甘心平淡的心态,成为了她后来的全部选择的出发点。
      
      其实都很好理解,但是,一是她在政治上的无知自大,一记昏招导致她政治生命的全盘终止,二是她做人过于自我,所作所为太不给自己留后路了—也许她一直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看到自己的感受,看不到别人。
      
      如果她真的爱乔冠华,那也不错。再作的女人,也需要感情。乔冠华晚年千般不好,万般官僚,但他是一个有才华、有较高生活品味、有与章含之相投之生活情趣的男人。无奈他却是一个没有主心骨的男人——龚澎在的时候,他因着龚澎的影响而顺应时代前进,龚澎走了,来了一个不知深浅,只顾自身感受的章含之,他必然迷失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的历史无论顺境逆境经历过什么,人心评判的标准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过:做人,要有骨气、有良知、有气节,章含之与乔冠华的悲剧,其实并不在于他们不顾他人感受,只在乎自己心情的感情经历,而在于他们的狼狈为奸——在关键时刻对自己恩人兼领路人的背叛,和政治立场上的利欲熏心与昏聩。他们的故事最后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
      
      
      P.S:1
      摘一段记者采访李慎之先生(1923-2003)当年为什么拒绝为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写序的回答:
      
      “章含之的书很糟糕。他们这对夫妻关系之好,一个苹果一个梨。可是从章含之的书中看,他们对“文化大革命”,对周围的朋友的不幸,无动于衷!他们之间对林彪的死、陈毅的死,对总理的死,绝对在背后应该有牢骚的!他们是知道一些内情的,但她没有写。在她的书中,只看到他们两人之间的卿卿我我,浓情蜜意。而当时全中国人民,他们的大部分朋友,都很悲惨,她无动于衷。晚年我跟乔冠华有过几次交往。章含之的书和我对乔冠华的感觉是一致的:可能这个人已经官僚化了,感情也官僚化了。章含之让冯亦代给他(指乔冠华)写纪念文章,让我写,我借出国的事推托掉了。对老乔,我应该写,但他这个样子,我确实没有法写。后来我和冯亦代谈了我的看法,他说:‘你说的有道理,我没有想到。’”
      
      
      P.S:2
      我曾经在我先生面前自夸,说自己就算不美丽,也算有气质。我先生答:七趾?你一边5个趾,哪里还多长2个趾?你畸形?
      ·····
      我无语,以后再不拿“气质”出来说话。
      
      现在,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夸某人“有气质”,我就会条件反射的想起我先生的那段话。
      
      哎,你还真别把自己当那么一回儿事。
      
      
  •       虽然很同情作者,但无论如何,是不同的人生,章含之的人生更“精彩”。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精彩的。
      
      而作者似乎没有写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一个老爷们,整得跟个“怨妇”赛的。
      
      合则聚,不合则去。
      
      把事情说清楚也有必要。所以,传记要对着看。
  •     文笔极差,读起来很枯涩。
  •     这个时刻还能发乎情,止乎礼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
  •       还记得章含之在电视上说她是奉毛泽东之名离婚的,当时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主席还关心这等事情,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仅仅是奉命的事情,还有更复杂的事情,虽然书中的事情不是全信,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可以值得相信的,书中对文革的描述让人想起了法西斯,妈妈的,一个北大的教授竟然能被折磨成那个样子,戴绿帽,改造,真佩服这主人公,能活下来真不容易,好好生活吧!在这种年代活下来的人,免疫力肯定不错!但愿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     这男人的确不是什么良民,章的书对他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和贬低性语言,甚至对他俩的婚姻生活没有任何描述。而这男人在章死后向其大泼污水,为什么不在死之前说。死无对证了。况且人已经死了。心胸之狭窄可见一般。
  •       我就当看娱乐八卦看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唯一的感受就是。。。爱情走了真的是回不了头了。。。其实仅仅从爱情上来说。。章含之也没错。。只是章含之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一个担不起责任的人。。。有一点我很纳闷。。。章含之和洪君彦都算是上等相貌。。怎么生出个洪晃来就长得没一点像父母的呀。。。唉。。洪晃要是长再漂亮点多好。。
  •     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具体是什么,我们无从而知,只是猜测,想象。
  •       爱情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而情到浓时的男女不能割舍的感情,相互依赖,直至走到婚姻的殿堂,开始相互依赖的生活,这是人世间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正是因为人类的感情的美好,或者是说从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的渴求,所有总是会有更深层次的追求,比如简单的幸福之后要有物质的支持,物质的背后又要有高雅的精神,精神的背后最好在附加上愉悦的肉体,重重叠加累积,总是会形成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而这些也顺其自然的成为了背叛的借口。
      
      之前的时候听到媒体的传说,字里行间对于乔章之恋的美好和羡慕是分外鲜明的,而对于章的这个前夫的事情倒真的是知道的不多,所以一直在纳闷,章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洪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翻开这本书,章洪合影真的是郎才女貌,
  •     没有哪个当事人能毫无偏见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总归是有一个人撒了谎的。感情中,永远是后放手的那个人比较痛。
  •     当然赖不到改革开放身上……
  •       作为一本书来讲,作者的文字和众多学生的附录各占一半,似乎有点欺骗消费者,但之所以依然推荐此书,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还原历史,了解更真实的当事人,那么只听一种声音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在此意义上,那些读过章含之作品或对这么一个中国特殊而著名家庭感兴趣的人着实还是需要读一下洪君彦的作品。

      
      很多年前第一次知道章含之,知道章含之显赫的身世和其家庭成员的复杂背景,看到她的访谈节目,又仔细阅读了《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当时对这个女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优雅。(即便现在对这个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其很多做法持否定态度,我还是必须承认,她的气质是华贵的,一个七十岁的女人能一直保持优雅大方还是很让人折服,做女人是该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也自然在其细腻流畅的笔调下对作者的感情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但当时有两点疑惑,一是尽管章士钊非其生父,但毕竟有着养育之恩,且对她视同己出,为什么她会和父亲关系很冷漠?章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且说到这是自己觉得有些后悔的,但没有提及原因和细节,也没有表达太强烈的感情。二是以章的品貌家世,婚配的对象一定不是路人甲乙,但章鲜有提及,只是用一句众所周知的毛主席说他都有别的女人了你为什么不能解放自己去离婚云云的一笔带过。后来,看到一部分洪君彦的文字,即当时明报刊登的连载,但也是忽然间就没有下文地结束了,但已明白这里显然还有些隐情,不似章当初说的那么简单。

      
      不久前,章含之去世。如今,洪君彦这本不堪回首在图书大厦畅销书中榜上有名,原本07年即成稿,也许外埠已经发行,但内地知道斯人已去才上架开售。看到后,心里有些犹疑——是趁人逝去的热度博眼球且不用担责?还是选择此时换自己清白且不用再造成更大的伤害?

      
      卷首翻开,果然郎才女貌无比般配,洪君彦的潇洒倜傥即使在经年前的黑白照片中依然如此亮眼,绝对是气宇非凡的才子。以前还觉得洪晃的样子实在不容恭维,心想其八成是长得像父亲,不然怎么一点没遗传母亲的美丽?现在看来,其实在是很不幸,父母都是绝代型的,是她不济传承了各自缺点而已。虽如此,却集中了大智慧,因此睿智风趣,观点辛辣,很喜欢这个名门痞女的做派。

      
      读罢全书,不知该作何言。我相信洪的言论。洪在文革中遭受了极大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章在这个时候确实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而再想章含之的言论,其实她并没有说过大的谎话,她只是很有心计地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内容,而对自己的污点忽略不表罢了。至于是否毛泽东过问了他们的离婚,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我也并不关心这个。在那段历史当中,太多人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当然也可以看出一些人的内在性格。看来章含之确实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要说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缺点,谁不是自私的呢,但后期和乔冠华站到江青的队伍中欲陷周总理实在是人所不能接受的。章对洪和乔应该说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也很清楚感情对自己的作用和对前途的关系,所以她的选择性目的性都是比较强的。但毕竟从和乔结婚之后,无论是出于维持自己的形象还是真的有海誓山盟的爱情,总之她并没有再发展新的恋情,在乔去世后多年她也一直寡居。到临终前,人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年纪也大了,不知她是否检省过自己年轻的过往,也或者她一直就没认为自己做错过吧。总之,历史不能重新来过,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过去的都只能过去。如能释怀,会自己更快乐一些。章的一生还是很荣耀的,一直活在耀眼的光芒中;索性洪的后半生也还幸福,受人尊敬,有人相伴。希望这样残酷可怕的历史永远作古,不要再重演吧。
      
      
      
      
  •     歷史的真相經由不同的述說選材而有機會逐漸成形。http://www.du8.com/books/nov2896.shtml
  •     章含之彪悍,干练,好强,天生就不是个安分的女人,基因里就没有贵族的那种德性的凝滞感,而是底层基因里那种强悍的、奋力向上的“自私”。所以他绝对容忍不了一个窝窝囊囊的学究式患难丈夫。看不到外扩的生机,她就无法忍受生活的凝滞——而贵族追求的恰恰是在一种不变的高贵品德统摄下的模式化生活。这恰是她绝对无法忍受的。贵族的环境给了她才气,却改变不了她基因里的匪气。这就理解了她一生的很多事情。
  •     人只能年轻一次,唯一的那一次千万别留给心里的恨。
    可他們都已將老(亡)去……
  •     其实看章含之的文章 就让人觉得很恶心。处处不忘自夸漂亮,她不是一般的自恋,也不是二班的自恋。。。想想也是,若在旧中国,她是出生名门,在新中国,她又够红够专;只可惜后来政治押宝她押错了,断送了她的政治生命。。。
    记得她上过鲁豫有约说了件小事。说她在上海排队买包子,轮到她时她不敢把剩下的几个包子都买走,因为她怕后面的人认得她,会说:“那个章含之把包子都买走了。”她说这件事是想抒发她作为名女人的烦恼。一件小事反映了她的心理,她还真把自己当那么一回事儿了。
  •     有时候人性真可怕,众说纷纭,同一个事这么多不同的版本。比较起王菲离异后从没有说过谁的坏话,的确这一点很讨人爱。看着的时候,觉得洪晃真的很可怜啊。
  •     同意楼上的说法。
  •     txt 看这些人的 八卦 实在是太满足我的 恶趣味鸟 !~ 哈哈哈哈哈 这就叫打发时间的书!
  •     没有期待的那么爆料啊……
  •       今天在热销书架前看到这本《不堪回首》,副标题是“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愕然,拿起来从头略略的翻了一遍,书薄字大留白多,不多时就看了个大概其。大致就是这位洪先生着实是咽不下与前妻怄的气,出书痛诉the other side of the story。
      
      翻完了书,放下没走几步,又见不远的显眼处放了另一本,封皮图画是一位风姿卓然的老太太,赫然就是前文八卦女主角章含之女士的近照,印有大字标题《红色名媛章含之》。唔。。。真热闹啊!
      
      只见:这边厢念“毛主席劝我离的婚”,“前夫有了第三者”,“如此难忘是乔的笑”;那边厢怒“她出轨在我之先”,“当年在她手提包里面发现了保险套”,“此妇心计不纯势利可怕”。只可怜洪晃也算一把年纪了,一向来被认为是睿智风趣女性之代表,在亲养爹娘古稀之年的骂架中还要被拎出来充当“被父母离婚深深伤害滴小孩吱”的角色。
      
      唉,恁的混乱!善了个哉的!
  •     管人家呢
  •     我十分同意作者观点,支持一个!
  •       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老爸会说“乔冠华就是让章含之害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犯错,但不能在写回忆的时候毫无悔改之心。凡事都有两面,章的做法就是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大,把坏的一面深深隐藏,甚至于直接把坏的说成好的。
      
      感情的是非,我们并不愿计较,也愿意相信章和乔是纯洁的爱情,没有其他。但是我们不能释怀的是,在文革后期,乔和章(不知谁主谋)倒向“四人帮”,暗害了总理,乔冠华是总理一手带出来的最信任的人啊!
      
      时隔多年,章出书,对这些一笔带过的轻描淡写,把自己反而说成文革的受害人,问心无愧么?所以,我完全相信洪君彦的叙述,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目了然。
      
      章含之被追捧了这些年,偏听让我们看不到本来面目。
  •     八卦
  •       这种事我们遇到很多——
      即A同B讲、B同C讲,
      结果难免拷贝也走样。
      
      所以当事人总免不了要出门辟谣,
      好像是被人发现旗袍盘钮扣错一格的上海小姐,
      为了证明清白需要出来澄清事实——
      其实自己并非与人通奸,
      而只是两情相悦。
      
      几年前,
      章含之女士尚在人世的时候,
      名声曾一度盖过自己那个痞气十足的知名女儿,
      一会儿是出书立传、
      一会儿是接受采访,
      即便是顶着被人诟病的“名媛”身份,
      也是要收拾停当,
      光鲜见人。
      
      但总有人怀疑,
      这洪家妈妈章女士是否真的如她自己所言,
      一身清白留人间?
      那便是主角二号难以咽下的憋了一辈子的闷气。
      
      据说,
      本书作者洪老师在香港报纸上连载这段往事的时候,
      女儿洪晃还急得跟老爸闹“分手”,
      一场风波之下,
      退休教授也不得不碍于亲情出了一个停刊启事,
      以度难关。
      
      可闷气终究是闷气,
      断不会化解成为喜气,
      否则洪教授不会再找个渠道疏通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红色婚姻史。
      
      和网上早前流传的版本相比,
      书里讲述的内容简直属于复制粘贴,
      爆料的内容倒是没少,
      新鲜的佐料却也实属有限,
      还不如股沟搜索,
      去看看网友们的人肉。
      
      不长的故事里简述了两人的情感经历,
      无非是结识、相恋到分手。
      
      如果说买这书的价值,
      纯粹只是在于留个实体的东西当作纪念,
      毕竟改革开放这么多年,
      名人的遮羞布早就不知被揭了多少,
      而风流韵事没有最赞只有更赞。
      
      只能说,
      历史的实际与现实的差距仍旧存在,
      罗生门式的自述方式也永远不会消失,
      要想知道真相想必得到另一个世界去问当事人,
      但,
      你就算想,
      别人也未必肯讲。
  •     无谓~
  •     听听另一个人的声音
  •     各执一词,随着时间会有放大...我确实选边站了,但并不影响我的总体观感
  •     这文讲的是洪和章之间的帐,关其他人什么事?!楼上很奇怪的联想能力
  •     真相是传记最好的灵魂
  •       章含之本人心性就很糟糕,董桥记叙过她怎么把兄长留德回来后讲述的纳粹见闻变成了兄长在德国加入纳粹并上告。。。
    周秉德说总理晚年身体不便,某次开会请章含之为他代写某文件类东西时,章叉腰跳脚大骂:出了问题是批斗你还是批斗我?你安的什么居心?
  •     其实不写会更好。
  •       不知道为什么去看的。可能心里对文革这段历史还是充满的强烈的好奇心。这本书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私人的纠纷而已,也就是人家的家事,和我无关。我努力回忆着想记起一些内容,也不过是以“我”的视角所记述的相关事情,倒没有章含之一方的说辞。这样也就显得不够客观,看完后好像“我”是没错的,错的章含之,都怪她,害得我不堪回首。我认为一切存在都合理的,说难听点,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是活该。照一个北京朋友的说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谁都无权评判。
  •       我就想看看,这些年章含之都骗了我些什么?    ————————————————————————————  同一段婚姻,两个参与者,截然不同的两种阐述。  作为一名局外人,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孰是孰非,其实我们也根本不用判断他们的对错,观望只是好奇罢了,结果只是让心中燃起的那个叫做纯真的小火苗熄灭罢了    很多人说洪君彦在章含之离世之后来出这样一本书,是一种很小家子气的行为,有落井下石的意味,在我看来其实不然,我特别的能够理解洪老,这本书的终极作用对于他不过是给自己的心结结个扣罢了,和其他人无关,这么多年,他吃的那些苦,他受的那些委屈,他承载的那么多骂名,他都已经经历过了,现在再做什么早已于事无补,但是他需要清仓,只有一吐为快之后他才能踏实的离世,才能更舒坦,就仿佛一口污浊的空气在体内游走了几十年,现如今,借此书,终于一吐为快了。    其实洪老早就放下了,因为他不堪回首的十年时光在他人生的场合中不过就是一瞬间罢了,不否认那段时光对于他是黑暗的,是不见天日的,但是终究它过去了,涅磐之后他重生了,在不惑之年收获了爱情,意外的收获了家庭,乃至家族满堂的幸福,有什么幸福比老来得福能够更让人欣慰得呢?对比现在,曾今受到得不公和委屈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对比洪老,章含之的一生跟他走了孑然不同得一条人生轨迹,他失意得时候她正得意,事业上如日中天,他孤独得时候她热闹着,正经历着一份震撼中国的爱情,老了,他终于事业走向高潮她事业趋于平静,他邂逅爱情收获家庭,她孤独终老。    无论谁对谁错,每个人的今天都在为昨天做过的事、犯过的错、受过的委屈承担今天应有的回报。    我突然开始明白了洪晃的叛逆,这不是天生的,是时代、家庭、坎坷的经历赋予和造就的,全世界都不会再有第二人,不存在好或者坏,因为我们无法选择,只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没有任何一种过往是不能回首的,因为过去了,那不过就是一份人生的经历罢了。
  •     语言稍微差了点
  •     章含之很会用自己的家世,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以及和乔冠华的关系来抬高自己
    说到底,也是有趋炎附势的嫌疑,并不是真的大家闺秀的作派
    她没有她女儿洪晃真实自然
  •     龚澎吧
  •     对比阅读.兼听则明.
  •     章女士悲苦的是乔冠华与命运;洪先生愤愤不平的大概是绿帽子。魅力女人,太多暧昧。前夫妻都出书,现实版的罗生门。
  •     我只是来看八卦的,那么好看的父母洪晃竟然长歪了
  •     被妻子无视,戴绿帽子,抛弃,甚至背负了抢先出轨的恶名,这样还要求做丈夫的人宽容淡定?
    这又与时代有什么鸟关系?时代要求章含之把自己的丈夫丢在一边跟别的男人上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