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永恒的安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108043412
作者:[英]理查德·巴克斯特
页数:318页

内容概要

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牧师、神学家。其他著作包括《归正的牧师》、《基督徒指南》、《给未归信者的呼召》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
序言
前言
献辞
第一章 全书内容概要,略论圣徒安息之性质
第二章 对圣徒安息的四项重要预备
第三章 圣徒安息的无比荣美
第四章 这安息是为何等人而设
第五章 错失圣徒安息者的悲惨下场
第六章 罪人的悲惨结局:不仅将失去圣徒的安息,失去今世的享受,还要遭受地狱的折磨
第七章 圣徒的安息须力求才能得到
第八章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享有圣徒的安息
第九章 上帝子民有责任激发别人求此安息
第十章 圣徒的安息不可指望在世上得到
第十一章 在地上过属天生活的必要性
第十二章 指导如何在地上过属天生活
第十三章 属天默想的性质;适合默想的时间、地点及态
第十四章 深思、情感、自语和祷告在属天默想中的功用
第十五章 借助易察之事做属天默想;要防范自己诡诈的心
第十六章 默想天国的示范,全书结束
结语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有一种荣耀的安息――永远地享受上帝完全的同在,正等着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这安息,有圣经为证,众天使也加以宣告,而圣徒更是带着渴望翘首以盼。对这安息的盼望可以安慰那些正经历痛苦的人,并且使他们在忍耐中得到力量。因为他们明白这地上的时日是暂时的,但那天上的产业却是永恒的。上帝对此已有应许,而他的话语永不落空。
眼下,上帝允许其子民透过其创造、圣灵的内住、以及圣民之间的团契来预尝天国。而天国的真正实现,必须等到圣徒们复活那日。惟有圣徒们完全得到荣耀时,他们才配进入天国,才能完全地理解并享受天国。眼下,默想这一伟大的安息可以使他们更加接近上帝,并使生命得到更新。
本书是清教徒领袖巴克斯特在身患重病、徘徊于生死边缘之际默想天国的结晶。巴克斯特在书中满怀着对天国的盼望与切慕,根据圣经,为我们阐述了何为永恒的安息,这安息是何等荣美,这安息是为何人预备的,失去这安息的人将落入何等悲惨的结局。巴克斯特力劝读者当竭力进入永恒的安息,并指示他们如何当进入这安息。本书出版后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无数人的生命因读到本书而得到改变。


 圣徒永恒的安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者,请按照已经给出的指引,既认真地祷告,也操练默想。若是可能,每天都如此行。在最便利的时候,退到某个隐蔽的地方,抛开一切属世的念头。以一切可能有的严肃和敬畏仰望上天。记住在那里有你永远的安息。研究它的卓越和实在。把属天的喜乐和属地的喜乐作比较,从凭感觉上升到凭信心。然后把你的独自祷告和惊叹结合在一起,直到向神敬畏地为此事恳求,严肃地向你自己内心诉说此事,把自己点燃,从尘土之间发出烈焰为止。这要把你从一位忘事的罪人、爱世界的人变成一个热爱神的人;从一个惧怕的懦夫变成一位坚持的基督徒;从不结果子的可悲变为充满喜乐的生命。换言之,这作为要切断你心对地上的依恋,让它转到天上;从在地上的尘土间爬行变为与神同行。当你默想你永远的安息时,这里有一些建议。思想“安息”的意义。这安息何等甘甜。安息!不是石头放在地上的不动,不是这肉体要落在坟墓中的安息。而是那活跃的安息,那时我们要“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 4:8)。那时我们要安息脱离罪,但不脱离敬拜;脱离受苦和愁烦,但不脱离喜乐。哦有福的那日,那时我要与神在一起安息。我得完全的灵魂与身体要一起完全以至为完全的神为乐;那时就是爱本身的神,要完全地爱我。思想这安息是多么临近 。虽然我主看似延迟再来,但不过多时祂要在此。几百年的时间过去,这算得了什么?我想我是听到了祂的号声。我想我是看见祂在云中,与跟随祂的天使,在威严和荣耀中再来。相信顺服的有福圣徒,这是信心和忍耐的顶峰。这是你曾祷告等待的。你现在为你的受苦忧愁,你的自我牺牲和过圣洁生活感到难过吗?请看审判的主是怎样对你发出微笑;在祂的脸上是爱,救赎主、丈夫、元首这些称号,是写在祂友善、发光的脸上。请听!祂在呼唤你。祂邀请你站在祂的右边。不要怕,因为这是祂安排祂的羊身处的地方。哦,有福的宣告,“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太 25:34)。祂牵着你的手,门开了,这国度是祂的,所以也是你的;在祂的宝座前有你的位置。父接纳你作许配给祂儿子的,对你表示欢迎。你如此不配,却必然要得加冕。这是白白救赎之恩的目的,亘古之爱的高潮。哦配得称颂的恩典,哦奇妙的爱!但我不能表达,我甚至无法想象。这就是由愁苦买得的喜乐,由十字架买得的冠冕。我主曾经流泪,好让现在我的眼泪可以被擦干。祂曾流血,好使我现在可以欢欢喜喜。祂曾遭弃绝,好使我可以得着这相交。祂曾死过,使我现在可以活。哦白白的怜悯,它能使如此不配的罪人得高升。对我是白白得到,虽然它让基督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不像我们的泥屋,我们的囚牢,我们在地上的居所。这喜乐的声音不像我们昔日的抱怨,我们不耐烦的呻吟与叹息;这和谐的赞美也不像我们曾在地上听过的咒诅。这身体不像我们从前曾经有过的,这灵魂不像我们之前有的,这生命也不像我们曾经活过的。从前的分裂、争吵、恶名、恼怒的脾性、皱眉、没有爱心的定罪在哪里?现在我们全部人都是一心、一家、同享一样的福气。哦甜美的和好!现在福音将不再因我们的愚昧受辱。我的心啊,你将不再为受苦的朋友哀伤,在他们的坟前哭泣。你将不再遭遇从前从撒但、世界或你自己肉体而来试探的折磨。你的痛苦和疾病都得医治痊愈。你的身体不再让你背负软弱疲倦的重担。头痛与饥饿,失眠与筋疲力尽,这一切都不再有了。有福的改变!永远告别罪与忧愁。再见,我那骄傲、不信的心 —我那属世、贪爱情欲、属肉体的心思意念;现在欢迎我至为圣洁、属天人性的到来。我的面孔不再生出皱纹,我的头发不再发白;因为这必朽坏的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变成不死的;死被得胜吞灭,“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林前 15:54-55)我的寿数不再耗尽,百万年过后,我的荣耀不过只是开始;再多的百万年过后,它并不更近乎结束。啊、昏昏欲睡、爱世界的心,你是何等冰冷地想起这将要临到的日子。你宁可坐在尘土之间,也不愿在神的宫中穿行吗?在这地上,要比在天上与神在一起更好吗?地上的朋友更好,欢喜更大?在那里有你父的荣耀。在那里,哦我的心啊,当你离开这身体,你一定要去到那里。那时你主的大能要使你的身体复活,把你和你新的不朽坏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在那里你要永远与神同住。那里有荣耀的新耶路撒冷,珍珠的门,珍珠的根基,透明精金的街道。哦我的心啊,你因着不信对神的应许起疑惑吗?(罗4:20)。我很怀疑你。你若是真的相信,就会因这应许更受激励。它岂不是由神签署、有神的起誓?神能说谎吗?是真理本身的神能是虚谎吗?神何必要恭维你、欺骗你?祂为什么要应许你,超过祂要履行的?谁敢用这话指责智慧、大能、信实的上帝!哦不信的恶心,神若应许你安息,你会得不着吗?你的眼睛耳朵和你一切的感观都要显为虚妄,而神的应许一个也不会把你欺骗。你可以更确信那写在神话语上的事情,胜过亲眼看到,亲手体会。正如我不能与行大能工作的主相匹敌,同样我不能胜过祂的爱。主,我降服。我是完全被祢的慈爱胜过。祢的俘虏要欢喜宣告祢的得胜。因为我无法达到祢测不透的爱,我就根本不去爱吗?虽然我不能说我爱祢,就像祢爱我一样,然而我能说,“主啊,祢知道我要爱祢。 我对我不更多爱祢的心感到生气。”我主已经教导我以盼望祂的荣耀为乐,即使透过目前牢狱的栅栏,也要看见祂的荣耀 — 因为当“为义受逼迫”时,祂命令我“欢喜快乐”,因为“我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太 5:10-12)。但是我的主啊,若无胃口,祢的筵席对我来说就不算得什么。祢已经把天上的美物摆设在我面前,但不幸的是,我是瞎眼,不能看见。我是染病,不能尝到它们的滋味。我是如此瘫痪,以致不能伸手去取。所以我谦卑祈求这恩典,就是祢既然已经在祢的话语中为我把天堂打开,祢也要开我的眼睛,让我看见天堂,使我的心以它为乐。哦赐生命的圣灵,把祢的恩典吹进我里面,抓住我的手,把我从地上举起,使我能看见祢为那些爱祢的人预备的荣耀(林前 2:9-10)。我能口说我不久就要确实与神同活,我的心却不在我里面欢喜跳跃吗?我能凭信心这样说,却没有喜乐吗?啊,信心,我是多么清楚看见你的软弱。但虽然小信遮蔽了我的光,使我的生命变得沉闷,压制了我的喜乐,它却不能胜过我,把我摧毁。美丽的事物让我眼睛欢喜,愉悦的香气令我嗅觉高兴,预先想到天上的福乐,这岂不应当令我欢喜吗?主,祢已经在天上为我存留我完全的喜乐,帮助我渴慕,直到我得着,当我不能如我所愿以它为乐时,求祢让我对它心生盼望。我为何如此轻易就忘记了我的安息所在?哦我的心啊,你对安息无精打采的心愿,岂不控告你是至为可憎地忘恩和愚昧吗?你的主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为你买得安息,你却不更珍惜它,情况一定要是如此吗?祂在你之前去,为如此的罪人预备如此荣耀的住处,你却不愿去得着,情况非要像这样不可吗?荣耀的主愿意与你同在,你却不愿与祂同在吗?地非要对你来说变成地狱本身,你才愿意与神同在吗?如果你成功的努力和敬虔的朋友在你看来比与神同活更好,那么是时候,神要把这些从你这里取走。啊,我亲爱的主,虽然我不能说,“我的心肠向祢欢呼”(诗 84:2),我却能说,“我盼望有这样愿意的心。”“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我心灵呼吁,“愿祢的国降临“(太6:10),或者让我到祢的国那里去;”但我的肉体害怕,祢要垂听我的祷告,按我说的将我接去!只要祢要使用我,我是愿意留在这地上。赐我祢要我手去做的工。但是当它完成,在我光景最好的时候把我接去。我不要如此没有耐心,以致求祢剪除我的时间,在我预备好之前就接我回家,因我知道,我直到永远的赏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如何善用今生。但当我工作完成时,我是不愿留在这地上。我若一定要与祢分离,请让我心真诚叹息,就像我的身体生病时叹息一样。哦救主,让祢再来的时间快快临到。让那喜乐的号筒发出那复活大日的信号,那时祢发令,无人不顺从。那时海和地要交出所扣的人质,所有在坟墓里睡了的人要苏醒,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要首先复活。我能把我的身体放下在尘土之中,不是把它交给坟墓,而是交给祢,哦我的主。所以我的肉体要在盼望中安息,直到祢使它复活,进入永远的安息。哦让“祢的国降临”(太6:10)。祢盼望归家的新妇说,“来!”因为祢的灵在她里面说,“来!”教导她如此祈求(启22:17)。是的,整个受造界说,“来!”祢自己已经说了,“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啊,我愿祢来!(启 22:20)
  •     我是在读完巴刻(J. Packer)的《认识神》之后读的《圣徒永恒的安息》,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为该版《安息》作序言正是巴刻。巴刻在序中指出,盛行于1550-1700年间的英格兰清教主义运动,其实质是一场教会改革运动,就其核心而言,是一场追求生命更新与圣洁的运动,或曰敬虔运动。《安息》的作者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正是一位十分敬虔的基督徒,他是在重病之下才着手写成这本基督教经典著作,他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主的荣耀,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属天的信息。初读《安息》的时候,我就被巴氏饱含激情的文字吸引,激情中又带着主所喜悦的谦卑,谦卑中又流露出对世人的“忧愁”,“忧愁”中又透露出他的恩慈和严厉。他对天国的默想是我们这个时代信徒最欠缺的。他是直接从天国,从神的应许中支取在地上的喜乐。整本《安息》正是他对天国默想的结果。(未完待续)
  •     一几年前,我得到一个网上不完整的译本。如饥似渴,快速读了。经过几年的教牧侍奉,这次读《安息》,成了我最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数月之久,我的内心仍不能完全进入巴克斯特式的安息。那蜂房下滴的蜜,使我望眼欲穿。巴克斯特,这位被J.I.巴刻称为“清教主义所产生的最杰出的牧师和福音使者”,一路引领着我,一瞥天国的荣耀,如摩西登高,一瞥迦南的远景。 我想,没有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会强烈地感到一种落差。就是今生与永世的落差,殷勤与安息的落差,甚至今人与古人的落差。为什么基督的福音,在巴克斯特的时代,和在我们的时代,几乎凸显出不同的气质?尤其考虑到曼顿博士的评价,“巴克斯特的作品在他的时代中,比任何人的都更近乎使徒的文字”。这种落差,就越发地带着安慰和祝福。上帝借着这本书,使我手上所做的一切,我服侍的人群,我白日的传讲,夜里的俯伏,并我疲乏时在上帝面前的一声叹息,都在这种落差中,获得了许多出人意外的反省,颠覆,和极大的“非哲学的慰藉”(请原谅我生造这个词,将巴克斯特与波爱修斯的著作对照起来,我将在后面予以阐释)。我若将这些都写出来,就不再是巴克斯特式的安息,而是王怡式的安息了。这正是《安息》一书的价值。在某个角度上,可以说整本书(原著800多页,缩写本300多页),都是对《希伯来书》4章9节的注释。巴克斯特不是把读者带到他的玄思和哲理面前,而是把我们绑架(考虑到我们内心某种隐秘的抵挡和不情愿,请原谅我使用如此强烈的词语)到一个距离基督荣耀面光如此之近的地方。因此,每一位信靠基督的读者,都会在此书中,获得“某某式的安息”。换言之,读完这本书的经历,就构成了你私人版本的《圣徒永恒的安息》。因此,我相信这本书,已在历史上衍生出了成千上万本书。如果我也有机会写信给巴克斯特,向他致谢的话。我也会像与他同时代的、被称为“向印第安人传福音的使徒”的约翰·艾略特那样写道:“主用来缓解十字架之苦的工具之一,即您的这本书”。因为,按着清教徒的传统,有效的阅读不可能只是阅读,有效的阅读必须同时伴随着默想。所以,这本书不但展览了巴克斯特式的默想——《安息》堪称清教徒默想传统的最高峰;而且,这本书也训练了我的默想。如巴克斯特所说,“默想就是在理性里点一把火,直到它全然焚烧起来”。这句话,几乎就是对先知耶利米的翻译,“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在地如天,是何等困难,在地如天,又是何等希奇,何等美善。巴克斯特的书和他的侍奉,带给我最大的鼓励和警醒,就是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我意识到,我所蒙的牧职的呼召,就是要以专一的信心和百般的智慧,在上帝的子民中传讲一个“在地如天”的福音。天国,必须成为每一件事的目的。在我与我所服侍的每一位信徒的每一次相遇中,我的言谈都必须向他和向我自己,显出今生与永世的落差来。二几年前,受到巴克斯特的另一本名著《归正的牧师》(又译《新牧人》)的鼓励,我在探访住院病人的时候,为他们的康复祷告,及与他们的谈话中,开始有勇气直接地问他们,是否预备好承受永生?我试着鼓励他们,将疾病当作上帝赐给他们默想永世的一个宝贵机会。那时,我多么渴望能将一本《圣徒永恒的安息》,送给他们,并鼓励他们的亲人,大声地为他们朗诵。一开始,我这样的询问,仅限于年长的住院信徒。后来,扩大到中青年信徒。我在读《安息》的过程中,也在考虑,是否应将这样的询问及祝福,扩大到一切处于疾病或急难中的孩童?在我的教会,像巴克斯特曾积极推行的一样,对孩童们有要理问答的教导。有一个5岁的男孩,身上长了湿疹,他问妈妈,我会死吗?妈妈没有给他肯定的回答,反而说,我不知道啊,只有上帝知道。孩子就忧忧愁愁地走了。没过多久,圣灵安慰了这孩子的心,他就高兴起来,对妈妈说,“死也很好啊,死了灵魂就可以全然圣洁了”。难以想象,这话从5岁孩子的心里和嘴里说出来。其实这话出自《小要理问答》第38问。但后来,有人把这事写在微博里,我看到一位牧师责备这位母亲,说她太不智慧了。他说,她应该说,“你不会死的,上帝会锻炼你,直到有一天,你已长得足够的大,明白了他许多的爱,之后上帝才会接你回家”。这位牧师非常担忧,他对我的会友说,“我只是担心这孩子长大后心态会不健康”。这是发生在我读《安息》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这段对话给了我极大的压力,并更加凸显了我在阅读中所感到的那种强烈的落差。显然,我有责任基于圣经和我所信之道,也非常渴望透过《安息》一书,向巴克斯特这位早在我之前很久蒙召的清教徒牧师请教(假设我在巴克斯特牧师主持的一场跨时空的教牧研讨会上举手提问):——请问巴克斯特牧师,上帝放于我的教会、并托付给我牧养的这个5岁的孩子,他的心态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从历史的记载和他本人的著作可知,巴克斯特是一位犀利、敏锐、有着在福音里用大锤敲击人的良心的勇气和本事,却又保持了谦卑和不乏幽默感的属灵的想象力的牧师。威尔金斯主教甚至说,“任何一个时代,能够产生一位巴克斯特这样的人,已经足矣”。所以,我试着揣摩,他会这样回答我:——亲爱的王怡弟兄,请让我看见你的胸牌,喔,你是从21世纪的中国教会来的吧,根据你的描述,我认为,你所服侍的那个时代,显然充满了一种相当不健康的氛围,这影响了你在我主基督耶稣里的智慧。你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去基德明斯特城的时候,或者是加尔文(可惜他今天没有来)第一次到日内瓦城的时候。不过,我感到也有一种特别属于你那个时代的不健康,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至于那个孩子,我希望将来能在天上见到他。不过,当我听你说,他相信“死了灵魂就可以全然圣洁了”,我感到他离我们(就是这些在天上等你们的人)非常的近。也许,亲爱的王牧师,比你离我们还要近。因为,你的提问显出了你的不确定,他的回答却显出了他的快乐。也可能,他还会加上最后一句,“记得帮我买两本中文版的《安息》,一本送给那个孩子,一本送给那个牧师”。 三事实上,《安息》一书正是巴克斯特在病危和战乱中,所写下的对天国的长篇默想。那年,他31岁,在克伦威尔的军队里做牧师。其实他是反对克伦威尔的,克伦威尔也对他很冷淡。这位清教徒统帅的幕僚们这样提到巴克斯特,“听说了吗,有位改革宗的牧师到军中来,想唤醒军士们,以解放教会和国王”。你可以想象,接下来的鬼脸和嘲笑。我的意思不是说,克伦威尔的手下,缺乏虔诚的信仰。相反,他们以一种激进主义的方式“行义过分”了。清教徒中的激进派,不但想归正教会,也想在政治制度上“归正”国家。甚至,他们还想“归正”上帝的国。巴克斯特出于对军中弥漫的激进主义倾向的担忧,而进入军营服侍。后来,历史证明他的担忧是对的。克伦威尔处死了国王,他的某些手下,甚至建议将主祷文中的“愿你的王国(kingdom)降临”,改为“愿你的共和国(republic)降临”。在某些方面,巴克斯特的时代和我们今天,还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一切价值和制度都面临重估。他的国家,和我们的国家一样,都处在宗教、文化、家庭和教会各方面的大洗牌当中。巴克斯特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对天国的默想,因此也深具社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越是乱世,越需要默想天国。越是地上的国不知怎么了,天上的国就越是要在信徒心中清晰、明亮和温暖起来。1646年,巴克斯特在一场战役后病倒,来到朋友家中治疗。却在一次糟糕的手术中,失血一加仑(我本来想用这五个字作为本文的标题,因为每一个热切地默想天国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失血一加仑”的经历)。他以为自己要死了,就开始动笔写作此书。上帝对他仆人的眷顾也是细致而幽默的。巴克斯特写完这本书后,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彻底康复过。从此,一个健康的灵魂,住在一个不健康的身体里。这位病病歪歪的牧师,因此说出了另一句震撼人心的名言,“我将自己的每一次证道,都当着今生的最后一次证道”。上帝显然喜悦他仆人这样的心志,所以,巴克斯特完成这本“遗作”之后,又活了45年,一直活到76岁高龄(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犹如保罗所言,“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想死的死不了,因为“主要用他”(太21:3)。有人说,清教徒是一群知道怎么“死得好”,又知道怎么“活得好”的人。就像在书中,巴克斯特以参孙为例,说,愿我们像参孙一样,死的时候压倒一大片敌人,死的时候为主所做的,竟比活的时候所做的更多。一个国家,会将什么样的人派遣到另一个遥远的国家,去作大使呢。是一个热爱异国情调、并对本国的生活已兴致阑珊的人呢,还是一个愿意舍下乡音与鲈鱼、但对本国的一切都充满思乡之情的人呢?我想一个有智慧的国家,会差遣后者持节出行。我想,这也是上帝在巴克斯特“失血一加仑”之后,继续使用他的服侍长达半个世纪的原因之一。因为《安息》一书,巨大的篇幅,仍然载不完巴克斯特对天国的思乡之情。显出它的作者,是一位如此忠诚的仆人。他对另一个世界的思念,每一个字,都浓得化不开,胜过了这个世界任何怀春的少女对梦中人的思念,这显明他正是适合被上帝留在这个世界上作大使的人选。一周前,我在带领神学生的晨更时,为他们朗诵了十分钟的《安息》。当我终于合上书卷,对他们说,我真的舍不得停下来。我想就这样一直读下去。也许你们当中有人希望我停下来,因为你们还要下去吃饭,或者要预备功课。但我告诉你们,除非我能确定,需要将我的朗诵打断的事情,是出于上帝的呼召所必须做的事;否则我就不准备停下来了。我问他们说,你能确定,你今天吃早饭是因着上帝的呼召吗,就是“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你确定,天国是你接下来这一天所有事情的目的和动力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到这里结束,下次再读吧。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就这样一直读到主接我们回去呢?我的意思是,除了福音的使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暂停对天国的思念;还有什么可以抢占“默想永生”在时间上的优先性?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病危。而这个时代,也可能骤然陷入战乱。所以,《安息》一书,带给我强烈的迫切感和焦虑感。如同路德所说的,焦虑被挑旺了,安息才可能莅临。死亡被惊动了,永生才可能出场。因此,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早日和更深地经历我自己的“失血一加仑”,早日在心中完成我私人版本的《圣徒永恒的安息》。倘若可行,就早点受苦,早点为教会受苦。好叫那天上浩浩荡荡的荣耀,飞流直下三千尺,将那些在肉身和灵魂里微不足道的苦痛,砸得粉碎,裹挟而去。四有一次,我参观耶鲁大学神学院的图书馆,来到一间密封的小房间,引导者说,这就是卢云神父私人灵修的“小教堂”。大家陆续进入观看,我在门口,看见不足八平米的空间,被圣像、烛台及类似祭坛的事物环绕。我深深叹息,慢慢退出来。最近几十年来,福音派教会逐渐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看法,即天主教会的灵修传统,是优于新教的。于是对一批天主教灵修作者的追捧,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潮流。然而,我的良心、信心和理性都再三举荐我这样说,任何一位没有在惟独基督、惟独恩典、惟独信心、惟独圣经的救恩论上归正的天主教作家的文字,在巴克斯特《圣徒永远的安息》这样的作品面前,都当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请允许我以一种不太礼貌的口气说,卢云神父的文字,我也很尊敬其中的智慧与心胸。但我坚持认为,放在巴克斯特所牧养的教会,如果卢云不愿重新接受要理问答的学习,他的书也许可以被视为一种信徒课外读物中、不无益处的补充。但是,像巴克斯特这样的、对他的会友的灵魂极为负责的牧师,不会认为卢云具备了在他的教会中教导信徒的能力。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位改革宗牧师,有时候需要谨小慎微,免得招来傲慢的口碑。其实,我并不会反对我的会友阅读卢云或其他天主教徒的灵修文字,但如果他们请教我的意见,我也要诚实地告诉他们,与清教徒的作品相比,他们的文字,不过是向这个患了严重的属灵贫血症和神学贫血症的混合主义时代、所提供的一种灵修速食而已。他们的文字,好,却不够好。他们对灵性的认识,深,却不够深。由于缺乏经过宗教改革之沉浸的恩典教义的根基,他们大多数人在信仰上杂乱无章,对自由派神学兼收并蓄(包括卢云在内),他们的灵修在整体上是碎片化的,和心理学化的,非常切合后现代的文化气质,和140字的微博风格。但对于帮助你们建立一个整全的圣约世界观,及以福音为中心的信仰;类似于鸡肋,食之无味反招损,弃之可惜不如弃。五接下来,我想以《安息》为例,勉强勾勒一下清教徒的默想传统。或许从中可以看到,以《安息》为代表的清教徒灵修传统,与以卢云神父为代表的当代天主教灵修文字的迥异之处。第一,被圣言约束的默想传统天主教的默想传统,焦点在“事迹”。清教徒的默想传统,焦点在“圣言”。最典型的例子,是天主教传统在“受难周”对苦路的默想。耶稣基督所走过的各各他道路的每一站,在时空(物理意义上)中,为信徒的想象力搭建了一个舞台。这样的默想,最大的危险就是偏离圣言,沦为迷信。对圣像的默想,更是如此。换言之,天主教的默想传统,注重画面感(在这个意义上,赵墉基更接近于在空间上离他较近的东正教传统,而不是宗教改革信仰)。而画面感,是与人的各项感官,即人的灵魂的浅层次内涵密切相关的。然而,对大多数清教徒作家来说,他们的新教神学,帮助和决定了他们改变这一默想的进路,他们“不愿默想基督生命中的事件,更愿默想圣经中的教义或具体的教导”(考夫曼)。对巴克斯特来说,默想是“灵魂的总动员”,必须以道为中心,深入情感、意志和知性的最深处,并在那里汇合,直到不能分解什么是饱含情感的思想,什么叫有思想性的灵感。我们如何去判断灵修的深度呢,在越深入的地方,上帝的圣言就越是清晰、自明和充足,这就是清教徒的灵修。在越深入的地方,上帝的圣言就越含混、神秘和不透明,这就是天主教、东正教、东方神秘主义、三元人观及新纪元运动共同的灵修特征(因为天主教会的启示论,本身就反对圣言的清晰、自明和充足)。这是一个骨子上的分歧。我们的想象力,必须受到载之于《圣经》的圣言的约束,只有在这一约束中,圣言才成为在我们内心统帅三军的旌旗,和恩典降临的唯一亮光(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正因为如此,在相当的程度上(但愿我没有夸大这一程度),《安息》一书,可以被当作上帝的话语本身来读(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如一篇解经式的证道,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被视为上帝的道本身去领受一样)。因为其中充满了上帝的话语。在《安息》中,除了圣经的智慧以外,你难以找到其他更多的人的智慧。在清教徒的默想作品中,激动你的,并不是他们的智慧与风范,而是上帝的话语本身,只是这道透过他们的灵魂总动员来传递而已。上帝的道,犹如一支箭,穿过他们的身体,然后,继续射中了你而已。而卢云如何教导他的读者默想呢。他说,你可以使用一幅圣像,一件“圣物”,或一句简单的话,如“你是我的救主”,反复默想一个小时,直到他们进入你的灵魂。第二,神学即灵修,灵修即神学。清教徒的默想,具有一种金属般的气质。尤其是在以巴克斯特为代表的清教徒作家(及荷兰的第二次宗教改革运动)中,与他们的加尔文主义前辈相比,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理性化和逻辑化的,被不无贬义地称为新教的“经院神学”。加尔文本身并不是一个“哲学性的神学家”,尽管他和路德一样,有良好的哲学训练,并与中世纪晚期的经院哲学之间有极深的渊源。但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开创了一种彻底摒弃阿奎那主义和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对圣经真理的阐释方式。这种“非哲学化”的阐释方式,实际上就是灵修的方式。换言之,我认为,改教运动以后的灵修宝藏,事实上就是从加尔文这一批“非哲学化的神学家”开始的。从此,对改革宗信仰而言,神学即灵修,灵修即神学。从加尔文之后,清教徒的神学家,几乎都是灵修作家。而所谓灵修作家,也都是神学家。巴克斯特和欧文,就是这样的代表。而在中世纪的教会传统中,所谓灵修作家,是指教会的神学家和教师以外的一种另类。一般来说,灵修作家的作品尽管有价值,但地位都不太高,因为他们大多缺乏神学的根基与对圣言精义的丰富阐释(伯纳德是一个例外,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惟独引用了他一位中世纪作家)。人们会称一位神学家为“大师”,但通常不会称一位灵修作家为“大师”(这和我们今天是截然相反的,所谓大师就是经常写一些不超过一万字的文章,和不超过200页的书的人)。但是,从第二代加尔文主义者开始,出现了这种“哲学化的神学”倾向。改革宗信仰被批评为“脑袋大、身子小”,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在某个意义上,改革宗和耶稣会,相当于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内的种子选手,和各自教会中的尖刀排。他们拥有一些相同的特质,如敬虔,刻苦,博学,高智商,及行动的激情。如果没有清教徒运动及荷兰的第二次宗教改革,改革宗人士可能真会变成新教中的耶稣会。然而,清教徒运动带来了第二种倾向,就是重新强化了加尔文以来的“神学即灵修、灵修即神学”的传统。换言之,清教徒的主要激情,就是关心如何将圣言与教义,阐释和应用在全部生活中。因此,他们的神学既是教牧性的,又是灵修性的。在教会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将神学、灵修和教牧融为一身的敬虔传统。同时,清教徒运动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从关注“称义”的神学系统,开始转向关注“成圣”的经验。而“灵修”通常的含义,就是指向信徒内在的成圣。在这些方面,巴克斯特都是当之无愧的典范。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非哲学性的神学”的代表(以至于他通常不被视为一位学者),也是“教牧性的神学”和“神学性的灵修”的代表,同时也是关于“成圣”的敬虔操练的代表。在最后一点上,甚至有人认为他走得太远了一点。也在最后一点上,他对后来的约翰·卫斯理及循道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我认为,卫斯理片面地理解和吸收了巴克斯特,就像他片面地理解怀特菲尔德和他的改革宗信仰一样。巴克斯特的“成圣”操练,从来没有脱离过归正信仰的“称义”的根基。他虽未出席威斯敏斯特会议,却完全尊重和认同《威斯敏斯特信条》。相反,当我阅读一些当代天主教灵修作家的文字时,我感到痛苦的,就是我永远无法在他们“成圣”的亮光中,发现并稳妥地站立在一个不可摇动的“称义”的根基上。请让我这样说,天主教作家的文字仍然是有益的,但前提是这些文字与读者心中的宗教改革信仰相调和。并且,清教徒的传统告诫我们,不要相信一个当代教会的谎言,就是灵修与神学无关;或者,“成圣”的亮光与“称义”的根基无关;又或者,对信徒的灵修而言,宗教改革运动是可有可无的。第三,灵修的实质是悔改,默想的主要任务是对付罪。清教徒的默想,所关注的焦点是我们的“罪”。而当代灵修传统,所关注的焦点是“苦难”。因此,清教徒的灵修,是带来悔改的灵修。而当代的灵修小品的主要功能,是带来安慰(或者说,不是建立在强烈而专注的悔改之上的安慰)。换言之,巴克斯特那个时代的信徒,对罪很敏感,一有罪就受不了。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信徒,对苦难很敏感,一有苦难就受不了。这就是我所想象的、在巴克斯特的跨时空教牧研讨会上,他为什么会对我说,“我感到有一种特别属于你那个时代的不健康,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请原谅我假设性地使用引号)。事实上,巴克斯特本人,在青少年年代,就是通过阅读这样的灵修作品而信主的。直到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仍然带着这一清教徒精神。笛福这样写道,“即使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漂流在荒芜的岛上,然而,从罪中被拯救出来,仍然是比从苦难中被拯救出来更重要的”。所以,让允许我再说一次讨厌的话,对一个宗教改革的属灵后代而言,即使读《鲁滨逊漂流记》,也可能比读一本天主教灵修大师的作品,更能帮助我们建立以福音为中心的信仰。六巴克斯特在上述清教徒灵修传统中,还在两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一是在对属灵想象力的运用上,在受到圣言的约束这一前提下,有相当克制的突破。二是在默想的主题上,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天国的观念。在这两方面,都使后来的约翰·班扬受到极大的鼓励。因此,《安息》和《天路历程》,成了足以代表与天主教灵修传统分道扬镳的伟大作品。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用了简短的一章来谈论“对永生的默想”。从那时到现在,500年间,再也没有人像巴克斯特那样,将这一默想的主题,发展到一个巅峰。也没有人像他一样,如此强调对永生的默想,并以此作为整个敬虔生活操练的中心。在书中,他这样写道,“默想是一切敬虔的生命,而天国的观念则是默想的生命”。巴克斯特极其注重默想。他说,“为什么我们会忘记大部分讲道的内容,为什么信徒听完一个讲道又一个讲道,毫不厌倦地听道或读书,可是他们的灵魂却仍然那么饥渴呢?我想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们对默想的无知和极大的忽略”。同时,对巴克斯特来说,天国又是最重要的默想主题。因为,第一,基督现在居于天上,而我们的救恩在于靠着圣灵,与基督联合。唯有在天上的基督,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既然基督是天国的中心,天国就是我们信、望、爱的中心。第二,只有当我们以在天上的基督的心为心时,我们才能在现今这个邪恶的世代中活出基督。我们必须充满思乡之情,并有一颗属天的心灵,我们才会从天国回望地上的生活。第三,天路历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天国。在地上,我们都是朝圣者和客旅。那么所有的信、望、爱,最终都是指向天国的。如果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应该是十二章以后。让我引用下面这段话来结束本文吧——如果不是有其他出于上帝呼召的事,我多么希望将这篇读后感一直写下去,直到被主接回天家:我们乃是藉着心思﹐在记忆中搜索那些属天的教义﹐成为我们默想的主题。诸如,永生的应许,圣徒复活和得荣的光景等等……最主要的事是要操练…我们的信心相信永远安息的真理。我的意思是,那应许是真的﹐我们自己在其间的好处,我们占有一席之地都是真的。假如我们真的这样相信……在我们的里面会挑起怎样的热切﹗……怎样的爱慕,怎样的向往……哦﹐那会激发圣徒的每一种情操﹗2013年3月31日复活节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默想永恒国度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都是极度重要的。
  •     真是太好了,默想天国,存盼望之心,在世警醒度日,林前15:19“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林后4:18】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推荐阅读!
  •     挺好的,不会晦涩难懂。翻译好排版好,读起来很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灵修生活挺有帮助,五星的书。
  •     看完了,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虽然和自己最开始期待的不一样,书里面的内容也有着对自己的破碎和挑战,但我们的安息和福分唯独在基督里,更是在那永远的天国里,让我还在世上的时候就默想期盼它,阿门!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     清教徒默想之典范
  •     心中热切思想天国与安息 世上一切不如意都能忍受 比起安息 苦难都算得了什么
  •     值得重复阅读的一本书
  •     难怪能传世
  •     主啊!求你讓我渴慕這安息,讓我竭力尋求這安息!
  •     必读....巴克斯特真是谦卑
  •     值得基督徒反复阅读的书籍,提醒自己天国的安息是多么值得渴慕,以至于我们能轻看地上的事,重看将来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以至于我们能活着,唯有基督。
  •     没有太大的感动,应该多读几遍。
  •     十字架
  •     异教徒啊异教徒。
  •     安息,圣洁,喜乐,自省,默想。
  •     极好的灵修材料
  •      天堂的意义仅仅在于贝雅特丽齐 救赎永远不会再次发生了
  •     一本提炼出来的基督徒 思维行为手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