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者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9558086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页数:742页

内容概要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1959—),英国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耳语者》、《娜塔莎之舞》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 CR图书奖等,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并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
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杰克·凯鲁亚克《吉拉德的幻象》等。

书籍目录

【导读:沉默的记忆】/ 许知远
【家族树】
【斯大林时期苏联相关地图】
【引言】
第一章:1917 年的孩子(1917—1928)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第三章:对幸福的追求(1932—1936)
第四章:大恐怖(1937—1938)
第五章:大恐怖的余波(1938—1941)
第六章:“等着我吧”(1941—1945)
第七章:普通的斯大林主义者(1945—1953)
第八章:归来(1953—1956)
第九章:记忆(1956—2006)
【后记及致谢】
【注释】
【资料来源】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耳语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不妨从一桩学界丑闻谈起。2010年4月,伦敦大学教授,著名的苏俄史研究学者奥兰多•费吉斯被发现数年间不断匿名登录亚马逊网站,对同行历史学家的作品连续恶毒差评,行径暴露后,只好公开道歉,并辩解自己心理失衡,对苏联历史研究过度,而被斯大林的幽灵所害。两年后,美国学术杂志刊登了对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的私人生活》一书的评论,重提打击同行的旧事,还列举出了他著作中的不少“硬伤”,比如费吉斯采用的口述者的资料与当事人的回忆有所出入,比如费吉斯在书中的描述过于文学化等等。在《耳语者》中文版出版之际,提及学界旧事并非为了质疑或者辩护。坦白说,我们只有阅读的资格,并无质疑或者辩护的理由,阅读之后,也并无真相,因为真相扑朔迷离,早已远去。我们只有试着理解那段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熟悉斯大林时期的苏俄历史,这种熟悉也仅仅建立在各种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上,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的回忆录、海外的流亡者的回忆录,还有像以赛亚•伯林一样的国际友人短暂访问苏俄后记录下的只言片语。我们只能说熟悉某个群体,熟悉某种文学性的题材,而对于斯大林时期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缺乏认知和了解。对于那段历史来说,在未来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档案等着我们去发掘,但是对于费吉斯来说,《耳语者》的写作与出版迫在眉睫,因为当年的最后一批幸存者已经步入老年,他们的回忆弥足珍贵,如果不记录下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如此鲜活的故事样本。与许多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不同,《耳语者》引述了数百份的家庭档案,主要是信件、日记、家庭档案、回忆录,以及家庭照片等等,这些珍贵的资料都被幸存者藏匿在各种秘密之地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关于各个家庭的故事都是从当年幸存者的口述中得以获得,“我们在每户人家仔细采访年龄最长的成员,只有他们方能解说这些私人文件,并将之与基本上讳莫如深的家史挂上钩”。也许,本书最大的争议就源于这种口述史的鲜活性。我们无法得知幸存者的回忆是否真实,不知道他们是否篡改了自己的记忆。如果考虑到当年历史的遗迹,尤其斯大林统治的残暴性,就能了解很多幸存者一生之间都心存疑虑,他们的恐惧已经深深烙在心灵深处,如何打消他们的疑虑,讲出真相,需要某种技巧。当然,回忆永远都与虚构交织在一起,如何分辨其中的真假,如何学会从历史中寻找痕迹,或者不为人知的真相,都是写作的难题。费吉斯说《耳语者》揭示了很多被刻意隐瞒的家史,第一次将斯大林暴政下的普通苏维埃公民的内心世界公之于众,“很多书籍描述了恐怖的外表——逮捕、审判、古拉格的奴役和屠杀——但《耳语者》首次详尽探讨了它对个人和家庭刻骨铭心的影响。”这本厚达七百多页的著作,通过数百个普通的苏维埃家庭,把1917之后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如果说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关注的是古拉格的流放者,那么费吉斯的《耳语者》关注的则是流放者的家庭——那些留守者如何在破碎的家庭中重新建立摇摇欲坠的生活。《耳语者》是城市版的古拉格群岛。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所谓“耳语者”的含义已经注明了所有人的生活都处在岌岌可危的边缘处。俄语的历史语境中,这个词汇有双重的含义:一种是指怕人偷听而窃窃私语的人;另外一种是指暗地里向当局汇报的举报者。在斯大林时代,耳语者是生存和留守者的常态,或为第一种,或为第二种。当然,还有第三种生存方式,那就是被捕,枪杀,流放到古拉格。家庭曾经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保持自己私人生活的最后居所。但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他们致力于粉碎家庭所保存的最后一缕温情,让每个人放弃留守自己的最后一点隐私权,完全成为服务于国家和集体的效忠对象。在他们的统治秩序中,革命的对象可以完全成为一个大公无私者,每个人都可以牺牲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家庭,只要他们有着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为了破坏家庭,他们建造共用公寓,他们实施各种监控和告密,对儿童进行集体化生活的教育,把任何反对集体化进程的人流放至古拉格等等。人们越来越趋于内向,社会领域不可避免地愈益缩小。社会正在此种意义上变成一个耳语者的社会。社会低层的广大民众,只是忙于工作,悄悄耳语。有些人甚至没有任何想法,无需耳语;对他们来说,“一切本该如此”。另有些人躲在孤独中自言自语,默默遁入自己的工作。还有不少人,学会了保持绝对的沉默,“就像躺在坟墓里一样”。现在可以解释,为何在那种极端恐怖,随时可能被检查和逮捕的情况下,还会有人偷偷写日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写日记能开开拓出一个不受解剖的私人领域,也能在祸从口出的时期倾诉自己的疑虑和恐惧。《耳语者》中提及的一个例子就是作家普利谢维恩。1936年,他在新年晚会上作了尖锐的评论,受到作家协会的攻击,他担心会失去人身自由。他写到:“我非常害怕,这些话会被归档,归档人又是监视作家普利谢维恩品行的举报人。”普利谢维恩由此而撤出公共领域,退入自己的日记世界。他写日记用细小的草体,即便用放大镜也难以辨认,为的就是预防被捕后自己思想的暴露。对普利谢维恩来说,他的日记是“对个性的肯定”——成为一个伸展内心自由、倾诉衷肠的场所。普利谢维恩若有所思地写到:“一种是为自己写日记,挖掘自己的内心,与自己交谈;另一种是以写日记参与社会,秘密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就普利谢维恩而言,这两种功能都在发挥作用。他的日记充满了异议的思考,所针对的有斯大林、苏维埃大众文化的恶劣影响,以及个人精神的不屈不挠。普利谢维恩的并非个例,而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学会了噤若寒蝉,默不作声,成为耳语者。《耳语者》借用了大量的幸存者的日记和回忆录。但是不可否认,幸存者的回忆有时并不可靠。就如同“耳语者”本身就是一种双重的意义指涉,告密者与受害者是一体两面一样,幸存者的回忆往往与虚构交织在一起。幸存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掩盖了更多真相的人。他们活在一个时代的阴影太久了,自己已经变成了那个巨大阴影的一部分。他们讲述它,又反抗它;认同它,又恐惧它;讲述的永远没有沉默留下的多。《耳语者》应该是一本沉默之书。思郁2014/11/7书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英】奥兰多•费吉斯著,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定价:108.00元for《人物》
  •     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俄罗斯的强硬手段或者说强硬的国家领导人形象有着莫名其妙的崇拜,似乎那样的强力存在才能够证明一个国家真实的存在与拥有立足于世界不败的本钱。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苏联存在的年龄,更不用说对苏联曾经究竟是多少个国家组成的了解有多少,却同样对那个年代的一些人有着当下对俄罗斯的手段和领导人一般崇拜的追随。也许这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句热血澎湃的名言有关,也许与美化苏联红军的电影有关,甚至还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苏联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或许仅仅从我们的教科书中寻找答案非常困难,甚至没有能够勾勒出其中的万分之一,至少真实的苏联的存在我们是没有办法触碰的,因为侃侃而谈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宏观层面的描述,并不能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年代存活着的人民的本身的状态,而了解一个国家,恰恰要从他们的生活入手,要走进他们的世界。《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各种小人物或者由小人物转变成大人物的视角来追溯那个时代的林林种种。这本书展示了几代人在面对苏联政治的变迁中的反应,以及他们选择的生活,或者说他们被迫选择的生活。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可以说是恐惧在缠绕着活着的人,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着过完明天,有些人随时准备好包裹,随时可能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奔赴集中营。而在那个以成分,阶级划分的时期,许多人通过出卖别人而取得舒适的生活,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被举报的人是否会回来。而当他们回来之后,举报者总能够找到宏观的理由来让自己的内心活得更为安详。他们不是忘记了,而是选择不在乎。统治那一代苏联人的正是一个强硬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他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对有些人来说,他是伟大的,而对另一些人,则是刽子手。出生在1917年代的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斯大林的崇拜,有些人因为响应号召出卖自己的父母,有些人隐瞒自己的成分以求进入红色阵营。有一种属于斯大林颜色的思想在控制着社会的运转,他的大恐怖让整个社会陷入了“耳语”时代。每一个人都处在恐慌之中,战争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而最后,依然只能轻声细语。这是那个年代的苏联人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由于“个人崇拜”失去了自我,也由于“对体制的信赖甘于付出”而失去自由,甚至有着与我们国家流传已久的“清官梦”一般,认为斯大林并不知道集中营的事情。这些人的悲剧让他们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失去了他们自己本身。经历过苦难的人很难再讲述自己的苦难,这本书讲述了一些从集中营中归来的人,有些甚至已经被折磨得不懂得怎么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不知道该怎么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于是还有人故意犯错而企图回到集中营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原本就不存在的罪名以及惨绝人寰的刑罚在剥夺一个人的尊严之后,也将一个人从这个世界抽离,而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时候,已经忘却人原本是怎样的了。这些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苏联,而在有些国家,有些人没有说起,也没有人问,也就慢慢被忘却了。历史的记录当然不是为了忘却,历史文本的本身是一种更为容易被人所接受的讲述。在自由的年代,这样的讲述不再是窃窃私语地需要注意你的舌头,而是歇斯底里地喊出来,把所有的真相说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苏联的耳语时代是一个恐怖的时代,颠倒黑白、全民洗脑、全国动荡、心理扭曲……在一开始,苏维埃信仰是充满诱惑的,它有宗教式的魅力。人们投身其中,感觉到一种逃避自身困境、加入到更大历史力量中的解放。但不久后,这个新宗教不仅准备引领你的灵魂,还准备摧毁你的任何其他选择,除了跟随它,你毫无选择。 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很大触动,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从来没有打骂过她,有一天,女儿回家很晚,没带钥匙,敲了几下门,父亲开门后,脸色煞白地打了她的脸。只因为人民内务部经常在这个时间点“查水表”,然后把人带走,这个父亲以为轮到他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紧张到这种程度!这样的故事有几十个,不同受害者的讲述,组成了整本书的框架。受害者有富农、军人、高官,最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被随意划分到迫害阶级中。(一)那个时代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人为灾难。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无法约束这种权利,那么,这个国家就进入了一场赌局,赌上的是每个人民的幸福、生命。赢了,会“集中力量把大事”,国家高效运转,经济突飞猛进,文化百花齐放;输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几代人翻不了身。苏联赌输了,大规模的逮捕、枪决,不幸降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37和1938这两年,至少有681692人,可能更多,因“危害国家罪”而被枪决(姑且借用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在1921到1940年之间判处死刑的政治犯中,这占了91%)。这两年中,古拉格劳改营的人数从1196369人增至1881570人(该数字不包括至少14万死于劳改营的人和数字不详的死于流放途中的人)。苏维埃历史上的其他阶段也见证了对“敌人”的大规模逮捕,但从未有这么多的处决。大恐怖中被捕的人中,超过半数后来被枪决。』(二)那个时代检验了人心的底线。告发他人,可以让自己免受迫害,可以得到优渥的物质条件,这仿佛是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每个人都可能被告,每个人又都是告密者,国家机器布下这张网,让每个人自动为其服务,只需等待收网,查看收获。整个一代人的心灵被人为扭曲。『她自觉委屈,一下子泪水涟涟,怪罪于父亲。过了一会儿,便将之忘得一干二净。多年之后,她才忆起父亲苍白的脸色、沉默和那记耳光毫无疑问,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打人。她带着极大的痛苦告诉我这个故事,为她自己及整整一代人的不谙世事深感歉疚。』(三)那个时代揭开了人性的复杂面目。一个家庭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劳改营,有的被捕后直接枪决,导致整个家庭破裂。这个家庭唯一的幸存者,不仅不责怪、仇恨当权者,而且由衷地拥护斯大林,认为家庭成员的不幸是由自己造成的。『研究公众意见的全俄中心(All-Russia Centre),在2005年1月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其结果显示,42%的俄罗斯人希望“像斯大林那样的领袖”重新出现(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60%支持“新的斯大林”)』那个时代,其实就潜伏在现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断断续续地翻了一两个月,终于把这本近八百页的书给翻完了。History is a mirror,看见独裁者时代下那些人生活和心理的变迁,似乎可以窥见父母乃至祖父母他们活着的样子。
  •     唉,看得真揪心!
  •     现代1984
  •     同志你好,这是一个关于辉煌、没落、忠诚、罪恶、沉默、遗忘与永生的故事。
  •     妈哟看了多久才看完……太痛了,苦难,荒谬,恐惧,沉默的忍受,自由和坦诚。Why Nations Fail里面非常冷淡的经济分析到这本里全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
  •     这样的苦难,还只是浮在最表面的幸存者、幸运者、逃脱者、佼佼者们的故事。一想到绝大多数无法记录下来的,想想就悚然。
  •     感到悲痛,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历史。 感到恐惧,因为这恐怕还是他们和我们的现实。 没有波澜壮阔,只是一个又一个沉默的故事。
  •     终于看完,夜不能寐,期待看《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古拉格群岛》
  •     压抑
  •     1、总体来说,内容充实,但是缺点很明显,太啰嗦,很多例子内容重复,从而使700页的大部头显得内容松散,论点不够明确,看完之后觉得不够痛快。2、作为英语世界研究俄国历史的首席权威,作者通过诸多实例,描写了很多斯大林时代的私人生活,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观点基本偏向批判,而不是赞扬。3、作者始终在探究:为什么在外界看来如此恐怖的极权统治下,俄国人民却始终能够拥护统治阶级;极权统治如何造就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状态,即使至今日,也仍然存在。4、喜欢作者最后一个部分,描述了创伤受害者如何从宏大的历史事件中获取受苦难的意义,也让我从较为偏激的态度变得更能接受普通受难者并不愿意憎恨斯大林这一事实。
  •     关于苏共的口述史著作,极权主义的惨剧骇人听闻
  •     我们都还活在斯大林时代
  •     这真是一本能称得上伟大的书,尤其是当翻完最后的后记与致谢,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抽筋扒骨般肃然起敬。先撇开内容,单看作者对于大量素材的整合运用然后镶嵌于独特编年纪的骨架内的这种功力便令人叹服,其中有时候是上帝视角,有时候又是许许多多的大特写照亮了一个遥远时代下的灰暗角落,在看似错综复杂的枝节下又巧妙穿插了一条清晰的人物轨迹线——西蒙诺夫在整个大时代下的个人历程,通过一个人的情感历程来反观大时代下所有人的起伏,从‘人’出发最后又回到最普通的‘人’身上,太厉害了;即使抽掉内容,本书的整个骨架都是值得学习的范本,真棒。
  •     一个个鲜活的个人经历,被极权压迫摧残进而异化的个人心灵,苏联或许是这个世界对人性最系统最可怕的摧残的制度,这部书是一个个鲜活个人的血泪堆砌的书,如果看过这本书还为苏联洗地不是变态就是冷血的恶魔
  •     之前说的想看下万恶的旧社会说法有误,这个时代要万恶的无法比喻,这么个烂制度创造一批操蛋和坚忍的人,想想我们的《渴望》好像不算啥,关键毛子把这条路趟的再透彻不过了,我们曾经还要趟一遍,是多么的想不开,人间悲剧不要再上演,祝世界和平!
  •     那些任意拨弄他人命运的混蛋们,该让他们自己也经受一次。
  •     极权真是无孔不入贻害无穷。——他们的前天,我们的昨天。历史细节非常详尽真实,虽然我觉得还可以适当压缩。
  •     用翔实的资料拼凑出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一出出悲欢离合的故事简直就是伤痕文学的绝佳素材,对理解以前苏联为背景的小说很有帮助。
  •     与《被埋没与被伤害的》一起读
  •     好书
  •     斯大林不是死了很久吗?不,他的尸体尚有余热。
  •     生于不义 死于羞耻
  •     已经看了约五分之一? 质疑共产主义的合理性…
  •     虽然每个故事看起来都是雷同的苦难,但放到个体身上都值得书写。
  •     仍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之前读完正午的黑暗后遗留的困惑七八成都能从这本书中摸索出答案。
  •     站在被迫害者一方的文字比重太大 以至于无法窥见全貌
  •     把人名换成中国人名一样适应。如果只读前200页,我会给五星。后面部分变成档案的堆积和西蒙诺夫的个人史了。
  •     读苏联的历史,总会想到中国的种种,AB团,整风运动,反右,文化大革命,果真一脉相承。mirror,这本书真切和主题呢。
  •     “第一次读口述史 从个人切入 非常易读 同时又能多层面的展示时代面貌 也是第一次全面了解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太多故事 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的 对于读者是故事 对于当事人是人生” --后来发现本书作者有歪曲史实以达到叙述目的 匿名刷其他同行作品差评的嫌疑 非常失望 不能改变对于本书的喜爱 毕竟是口述史入门作 但以后必须对于所有史书抱有警惕的态度
  •     编校质量还需提高。获益匪浅。
  •     使人敬佩,不如使人恐惧。
  •     此书呈现了斯大林时代触目惊心地对大批苏联公民的有计划的迫害和劫掠,以及斯大林威权统治对一代人的影响。作者使用材料时,同类罗列过多,十来个家庭的遭遇缺乏脉络清晰的叙述,仅用于服务作者的某一观点,因此叙述显得散乱无序,读来容易混淆人物。此书对于那段历史仅是一斑之窥,要掌握更多真相,还需结合别人写的关于古拉格的书籍。
  •     同一故事的海外版
  •     前一本书奈保尔的《信徒的国度》里一个伊朗的年轻共产党人在79年还称斯大林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我们现在读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一些资料尚未解冻(没有这些资料,就没有《耳语者》)。反思天朝,在俄革命三十年后,仍走了类似的路,不免自说自话觉得毛大约是斯大林主义者,而今天谈论斯大林无需耳语,谈论毛却仍是雷区(有老毕的前车之鉴)。毕竟儒家文化讲的是‘忠’字。又回到《信徒的国度》里的那句话,统治者只是在利用信仰统治而已 – 不管是什么信仰。
  •     我有几本全新塑封的,转手,求购买
  •     初读,纵览1917-2016
  •     作者的叙事太散乱
  •     #Kindle# 2017.02.02-04.09 从小母亲被流放的拉达,觉得自己“也是妈妈通过这些信件抚养长大的”;推出了“资本主义经济长周期理论”的康德拉季耶夫,在1935年女儿的命名日,为她寄去了画风并不精致的自编自画的童话《沙米不寻常的冒险记》。“社会低层的广大民众,只是忙于工作,悄悄耳语。有些人甚至没有任何想法,无需耳语;对他们来说,‘一切本该如此’。另有些人躲在孤独中自言自语,默默遁入自己的工作。还有不少人,学会了保持绝对的沉默……就像躺在坟墓里一样。”就个体之间互相不断的摧残作恶而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真应该被抹除掉。
  •     极权统治下的芸芸众生
  •     冗长重复的迫害故事模糊了整体脉络,普通人只能忍耐并改造自己以适应体制。 只着眼于被迫害者,图景不够全面。 苏联已经经历过的没理由太祖一无所知,亦步亦趋只能说是肉食者与平民视野不同。
  •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生活》,奥兰多·费吉斯,通过普通家庭的生活与命运来了解斯大林时代。极权统治的招数无非这三点:制造谎言、建立恐惧、摧毁信任,然而带给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却是终其一生的创伤,七百多页纸张的背后还有太多太多难以言说的不幸,像梦魇一样盘旋在苦难的上空。
  •     一月大部头打卡书。早起,把剩下的一点点看完,然后,发现书被下架了,嗯,总有原因的,这就像做贼的人大多心虚。
  •     一下子读了两本理想国系列,一本《耳语者》,一本《布达佩斯往事》,极权系列读得想吐了。
  •     用个人和家庭记忆对抗官方叙事,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敬佩又非常可悲的努力。
  •     某些客观存在,就这部分客观存在可以了解,值得读。但此外,感觉角度太下载,不够全面——完全一刀切,感觉不够客观全面。难道真的连一点好的都没有。当然对作者记叙的这部分客观存在可以读读
  •     忽略过于详实的历史资料,作者给出观点性较强的二十世纪斯大林统治时的民生和后期影响,上一代和自己祖辈有相同经历那些人的苦难让我合上书仍有些不适,不论斯大林的对错好坏。过去的历史在这一代人的身上仍有余威,那段历史是现在这个世界的成因。
  •     叙事手法不错,角度也比较新颖,无奈外国名字太多,随便读读了事
  •     大恐怖、大清洗、告密者、古拉格...这些名词对于西方读者是历史学概念,对于中俄人民来说,恐怕是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从“乌有之乡”被取缔到现在不过四五年,耳语者的年代离我们也只是一代人的时间,它并未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是以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态,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     一群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故事。作者出于怜悯的高尚品德没忍住要美化一群普通人的苟且偷生。七百页的煌煌巨著没有暴露群众相的选择困难症,只是强调了小朋友们对斯大林同志合理合法化独裁的自我改造:“鸡蛋不打破是无法煎蛋的”——你以为是备受国家期待的小鲜肉,其实是备受我党垂涎的烤肉。全书最残忍的部分在于二战给斯大林共产党独裁输入了执政正当性的一剂强烈的春药,以至于普通人产生了自己是国家主人可以不用管住舌头就能拯救共产党的错觉。作者不无善良地指出:战争具有精神净化的作用。附注:本书后被同行指出存在各种丑闻,包括事实的篡改,作者本人的人品也极度可疑。阅读前请斟酌再三。
  •     暴力衍生暴力,沉默成就更大的堕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