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愚》书评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08657438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因此,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 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适时联合编纂出版了经济学普及读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Phishingfor phools -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张军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提出了市场在带来福利的同时,由于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也给消费者来的“灾难”也接踵而至。书名“phish”,本为网络用语,概指“互联网上一种专门套取个人信息的欺骗手段”,本书中,作者将其定义扩出计算机领域非法活动的特定用词,看成“一种设局使他人达成自己而非他人意愿的行为”,而其受害者就是所谓的“phool”。当然这其中既有感性超越理性,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存在障碍的心理型,也包括因他人故设圈套误导的信息型的受害者。如果此前读过席勒教授所著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的话,两书的脉络梳理有相似之处。从现象“what”出发,究其原因“why”,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how”。本书包括,导论“做好被骗的准备”及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二部分“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与“形形色色的欺骗”。为什么经济学家难以发现金融危机?大众为何会被欺骗?《钓愚》罗列了不少有趣生活常见的情景,从一般原理到具体案例,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政治欺骗,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烟草与酒精,以垃圾债为饵米尔肯骗局等等,这些之中既有我们所了解,也包括习以为常却没有深究其背后所设经济学的欺骗原因,进一步介绍了欺骗行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第三部分“结论和后记”,为本书的浓缩与升华,展示了与现行经济学相比的新观点、新视角。譬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自由交换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将其他经济生活的异常问题归为外部因素或收入分配问题,作者提出,用亚当斯密描述一般均衡框架的方式来展示欺骗现象并凸显其普遍性。只要人们在信息心理存在可以被用来获取利润的弱点,或者可以制造出这样一种弱点,那么经济学家就会不断寻找并发现那些能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崩溃的欺骗问题。其次,无可置疑的显示性偏好前提导致行为经济学无法成功描述欺骗的普遍性,基于欺骗的必然性,作者提出将欺骗代入诱惑性偏好的一般均衡中。另外,欺骗通过故事嫁接转移关注点,人们就可能改变自己做出的决定。时下,网上对主流经济学家有段有趣的批评,有些经济学家在选择探讨问题时,很像是一位在夜晚回家的路上丢了一串钥匙,但却只在路灯下寻找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或者干脆不知道,还有距离更长且灯光照射不到的路面。意思是主流经济学家往往处理或正在处理的问题是些手工工具容易或者能够处理的,而其他问题往往被冷落或不知,但有时恰恰是这些问题导致日后的危机或事件。《钓愚》一书许也正是这种考虑出发,如时间有限,可以在第二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几则小故事,推荐阅读文末思考内容引而不发,如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分析。

是谁钓走了我们的智商

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下面是我的书评,请大家欣赏人,贵为万物之灵,却无时无刻不在为欺骗同类而努力着,甚至还有人为了提高骗术出了很多书,比如《厚黑学》;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的信念总是不会被风吹雨打去的,于是就有了《钓愚》。《钓愚》存在的目的是让我们从纷繁复杂、设计精巧的骗局中认识自己内心,教会我们剥离那些沉渣画皮。对我而言,一直以涉世未深而骄傲,一直固守着真、善、美,甚至觉得世间最美的风景就是真,最容易做到的也是真。然而,正当我被俗世碰撞得头破血流时,才发现做一个奉守“真”的人,是如何如何的困难。广告,字面的意义是广而告之,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利器,然而,越来越多的广告走向了浮夸,甚至是虚假,让我们看到的都是光怪陆离的表象,而忽视了我们之所以选择商品是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以此来延续我们的生命与价值。人,固然有时会犯猎误,会迷糊,但是总归在清晨醒来的时候,有一点清醒,有一些自觉吧,不能为了区区的蝇头小利而造假为恶吧。读了《钓愚》才知道这造假是有内驱力的,而且这种内驱力不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计,而是通过造假达到自我感觉良好,好似天下只有自己是聪明人,其它人哪怕是亲朋好友,都是陪跑的,都是应该为其不够谨慎而“买单”。说到广告的欺骗,是因为我们有切身之痛,然而除了广告之外,我们仍然受着一些并不显著的操纵与欺骗,比方说烟草与洒精这一章,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两者具有较高的消费税,是对我们有限的经济资源的掠夺,而且是我们心甘情愿地为这精神的麻醉而掏心掏肺,这又是何苦为之呢?原来,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是非理性的,在光线、色彩、声音等外在刺激下,自己完全成了木偶,成了为他人谋衣食的“奴隶”。做好被骗的准备,才能实现欺骗的均衡。即使你面对的这个人没有欺骗你的心计,并不能保证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没有欺骗你的念头,与其毫无提防地“被宰”,不如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并能在各种各样的陷阱中爬出来,成为大写的商海英雄。也许,这本书没有任何观点可以称得上是对经济学的颠覆,也不可能因为“钓愚”的发现而重构经济学,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肯定地了解到现代经济的可怕与可恶,我们在获得生活生产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失去了内心的自觉与安宁。与其因为这负面评价而对社会充满恶意,不如在熟知社会潜规则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的美好和善良。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此书的观点去点醒大众,启发学者,进而更加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创造未来。总之,是我们自己钓走了我们的智商,而不是他人,只有自己真正地投入到这场欺骗与操纵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会自己的立场,洞察对手的权谋,才能在无数次的博奕中成为胜者,使自己的智商脱颖而出,成为众人景仰的楷模。

以欺骗来解释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各种问题

买的是kindle版本,说是图文版,然而没有看到图,会影响对于此书的评价。三星半。豆瓣我打三星。————————————————1、本书主要是以欺骗来解释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各种问题。“被欺骗者可分为两种类型:心理型的与信息型的。心理型的也可以再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超越了理性,另一种是在对现实的认知上存在障碍,就像在错觉的引导下行动。信息型的被欺骗者纯粹是因为有人故意设圈套误导他们,所以才干了蠢事。”从“个人财务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几个方面,来讲欺骗行为,以及普通人怎么被欺骗行为影响生活。
2、比较让我震惊的地方是,西方社会的个人财务状况之糟糕,转念,想到现在国内这种吹嘘消费的风潮,它们塑造了虚假或者过度的需求,也是一种欺骗。“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忽略了一个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成年人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为能否支付月底账单而感到忧虑。经济学家认为,对个人而言,学会在财务上量入为出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他们忘记了,即便在99%的时间里我们都很谨慎,只要在1%的时间里挥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诸东流。而商家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1%的机会。它们会重点关注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情感因素(主要是爱)疏忽大意而超支的可能。比如,圣诞节的宴席;婚礼,葬礼、出生庆典(玩具反斗城会为婴儿提供一位私人顾问)。”3、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解释,也采用了欺骗理论。理论是:资产很糟糕,却欺骗为优质资产。这一理解很正确,然而很可能让没有阅读过相关的资料的人陷入不理解当中。这本也提到了《大空头》,感觉理解次贷危机还是看大空头比较好。4、媒体的欺骗,以及我们爱听故事的本质。“马航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吸取教训。当我们听到一个新闻节目(或者阅读报纸等),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听到(读到)的是“新闻”,而不管它是什么。”“我们认为编辑们已经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挑选了最能代表新闻的故事,他们充当我们的“新闻受托人”。在许多方面,美国的新闻人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标准,以“这就是事实,夫人”为本。但在欺骗均衡中,只要提供新闻时的市场收益高于其成本,那些最具有竞争力的新闻媒体只会提供大众最想听的故事。”5、不同性别、肤色的人去买车,成交价不同,白人男性成交价最低。“成交价格存在差别的原因是,销售员会根据购买者种族和性别的特点来增加他们欺骗获利的机会。”6、欺骗行为在政治上的影响。“归根结底,游说行为与选战献金、国会以及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正是欺骗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像欺骗行为使得市场无视人们的正常需求一样,欺骗行为也削弱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所知的最好的政府管理方式,但是民主制度并不能保护我们不受这种让人感觉如芒在背的行为的侵害。相反,许多情形下,正如我们所见的,哪里的政客们需要为他们的参选筹措经费,哪里就有欺骗行为。”7、啊哈,谈到了社交网络对于人心理的影响。“脸谱网的使用者们经常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关掉页面,即便他们明知不上脸谱网可以让他们更开心一些。……脸谱网的首要作用并非如一开始声称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朋来友往,而是一个让人“获得心灵慰藉”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的受访者可以得到一种在别的地方很难得到的社会认同。由于受访者对“赞”的渴求,他们对脸谱网爱恨交加。我们在耶鲁大学采访中的发现与洪堡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是吻合的,后者的研究也是有关“脸谱网用户的情绪问题”。在我们的采访中,当被问及其他人为什么有可能会对使用脸谱网感到“沮丧和厌倦”时,大约3/5的人(86%的人)提到了社交原因,诸如“嫉妒”、“缺少赞”、“社交孤立”“,并且没有被邀请”参加活动等。在被问及他们上一次使用脸谱网是何感受时,30%的人提到嫉妒,这与洪堡大学受访者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洪堡大学受访者只有1%的人承认有这种嫉妒的感觉。”8、媒体&政府“政府正是问题所在”的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它显得如此有吸引力是因为:那些宣扬类似“有坏事发生”的报纸比宣扬“一切都很顺利”的报纸要好卖得多。如果一个记者整天写“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员工都非常出色、工作努力,是人民的好公仆”这类报道,那么他离失业也不远了。因此,有关政府的新闻报道通常都是曝光其失误和缺点的。进一步来说,公众其实非常依赖政府项目的良好运作,这也是为什么新闻总是聚焦于政府没有尽职。9、谈到美国社会保险的意义:人们不会未雨绸缪,政府需要把人们的钱一个月一个月地收集一部分,然后老了发放。“美国的社保体系极大地减少了老年群体陷入贫困的情况。通过社保系统,我们不必等待人们一个一个地学习沃伦和泰亚吉所建议的经验法则,自觉地把20%的收入储蓄起来。如果拿走美国公民的社保收入,那么65岁以上人群的贫困率会从9%骤然上升至44%。”——————————作者观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自由市场确实允许人们进行自由选择,但是同时也允许人们自由地欺骗别人、自由地被别人欺骗。忽略这些真相的存在只会导致一场灾难。

避免成为愚者,并不是宣称自己是智者

当有问题的疫苗被曝光后,社会的恐慌比当年三鹿的三聚氰胺问题相比并不会差距过远。当然这个时候,官方的反应和表态似乎异常的相似,官媒认为疫苗并没有什么问题,就像当年的事情不了了之,入狱的人员如今莫名其妙地被减刑。是的,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我们遇到的这样并不能用常识认知来解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并不会比我们遭遇的死亡的次数要少。然而,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却没有太多的反抗,甚至还配合着这样的事情而继续安然地生活,然后在各种舆论之下缓缓地忘却掉这些曾经让人不安的事情,甚至还会出现另一种歌功颂德的场景呢?《钓愚——操纵和欺骗的经济学》一书或许可以帮我们了解这些常见却又不被重视的事实。这些年来,鸡汤与佛言取代了心理学,就连主持人都成为了心理学专家的年代,经济学也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挂靠,就连曹操之类都成为了现在经济学的启迪者。然而,不要怀疑这本书是这类市面上看起来畅销却毫无价值的读物,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经济学类的书籍,并且是一本可读性强并且具有实用性的经济学读本。这本书通过举实例来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这些乱七八糟的欺骗圈套。这里边所谈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赌博其实不可能赢,却依然被老虎机所迷惑?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些不过是广告的夸大,为什么我们却还是乖乖掏钱了?明知道股市不可能一直红,为什么跌下来的时候却还在期许?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房子和车子的购买中的各种骗局。也许你还在认为自己是明智的消费者,然而,很可惜,你已经陷入了商家的圈套了。信息的不对称显然是钓都消费者的重要的关键点,这种信息上的不均衡让商家在先天上具有欺骗的优势。自由市场中的交易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对利润的追求的过程。显然,买卖数量并不总是均衡的。由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必然导致了利润空间的开拓需要另一种方式,而操纵与欺骗则是一种较为容易的事情了。当然,广告只是其中之一。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假想来造就各种故事达到共鸣,通过所谓的权威和政治力量的宣扬和操作,也就成为了全社会的一种舆论导向了。没有人真的清楚自己到底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商家和政治家们却总能够知道该怎么来引导买家进入卖家圈子并且达成交易。是买家愚蠢吗?也许是的,也许不是,或许是因为买家总是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所以最后成为了卖家的利润来源。或许,避免被钓走的方式并不是花很多时间来纠结背后的信息的均衡,而是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公开的诉求运动中去。市场的环境并不仅仅是法律建立者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市场运转中的个体的事情。如果不想成为奸商的受骗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中成为主导者。是的,没有人在朋友圈卖假面膜,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的脸部受到伤害了。

愿者上钩和欺诈行为

原来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是大学教授写的普及性书籍从宏观到微观生活中的例子随手拈来用牛油果说明债券从好到坏的过程真的是鲜明生动核心观点作者也在结尾总结了就是人类只要有弱点被欺骗,在市场上就一定会有针对该弱点的欺骗存在肉桂卷Cinnabon健身俱乐部,次卡月卡年卡僧帽猴,不良嗜好以上三例都是欺骗均衡如果一个人不抓住获利的机会,那么一定会有其他人把握这个机会。最有效的欺骗办法就是把顾客引入一个新的(更有利于欺骗者的)故事情境中去。人们对待金钱和消费的态度是情绪化的,而非教科书里那样理想化。第二年收到1000万美元离开高盛。AIG美国国际集团Joseph Cassano2002~2007年薪超过2800万美元人们倾向于用置身故事情境的方式去思考,这种思维原则让人们很容易被操控。霍普金斯Claude Hopkins我认为商业就是游戏,我把商业当游戏来玩,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过去和现状都如此热爱它。大卫·奥格威 David Ogilvy如果不是为了销售,广告什么都不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n Advertising Man4s车店从10%的傻瓜客户获得50%的利润。非类固醇消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它们抑制COX-1(保护胃黏膜),副作用是胃溃疡如果要通过抑制COX-2(纸质前列腺毒、血栓毒,血管的膜和宽度),副作用是血栓市场价格虚高通常是由非理性繁荣导致的,后者主要收到了种种欺骗的协助和诱惑。Stuart Chase Frederick Schilink《金钱的价值》 Your money’s worth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我们的专注能力。我们可以把人们做出决定时他们告诉自己的故事称为焦点。自由市场中能诞生利人利己的双赢模式,也同样能诞生损人利己的单方获利模式。219人们应当把自己拿回家的工资分为三部分:50%分配给必需品,30%用于满足自己额外的消费欲望,20%储蓄起来以备养老或不时之需。悉达多·穆克岩 Siddhartha Mukherjee如果我们具有某种弱点(因而有某种方法可以使我们被欺骗)那么就会有准备如此欺骗我们的人在暗中等待时机。

经济学中的人性论

完全的市场行为是否有效?自由市场主义的好处和弊端都太过明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消费的加持下。本书作者为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合著作品,二者另一部著名的合作作品为《动物精神》。本书的撰写结构非常符合理论解释的写作思路。首先给我们抛出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两大问题,信用透支以及金融体系的崩溃,显然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企业通过信用欺诈来获取巨额利益,从而不得不引入企业评级机制,但即使这样,垃圾债的存在依然是对于金融系统巨大的隐患。接着本书开始进入例证环节,作者们为我们介绍了存在于市场上的各式各样的欺骗现象,包括了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政治选票中的欺骗,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创新给了欺骗者灵感,烟草和酒精所带来的危害,金融市场中的数字欺诈。甚至在这部分的末尾,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理论:很多经济学推论都是不准确的,之所以拥有这么多潜在欺骗存在,现代经济生活还能有效运作下去,这是因为拥有着很多对抗欺骗行为的英雄存在。最后如何解决这类欺诈行为呢,书中通过美国的案例为我们介绍了三个出路:社保立法、证券监管和竞选资金立法。其根本方法还是利用法律和法规进行行为规范。本书的现象甚至是结论都不能算得上非常惊世骇俗的言论,或者说自由市场的弊端以及解决方式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显现,并且各国为此也做了各方面的规避方法,包括了行业规范引导和法律法规强制。所以这并不是本书值得拿来说起的优势。那本书的优势是什么呢?我觉得就像本书的封面所用的绘图一样,一只狡诈的蛇拿着那个邪恶的苹果,勾引着一堆无知的野人,这样的画面非常类似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失乐园的故事。所以本书其实是在从人性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学现象,毕竟所有经济学行为的主体最终还是人,所以本书其实回归到了更原始更本质的角度来介绍这件事。采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国内市场,对于此更是驾轻就熟,所以理论基础一直不是国内市场的问题,唯一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更公正更公平的采用法律行为来规范市场,这一点更需要国内市场的关注。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应该更理智的识破一些商业欺诈行为,避免陷入钓愚的陷阱之中。

【书评人俱乐部】“重构”下的行为经济学

打开这本《钓愚》,或许我们已处于某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如今正处于下滑的阶段;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表明:我们花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们可能要继续承担那种身处难堪境地、在读短时间之内一无所获的风险,因为我们尚无力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很少能够对未来经济的走向做出确切的判断。当读完这本书后,我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两位作者对书中大量的实例的列举(包括后记中“对欺骗(phishing)行为的已有研究”一节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做出的集中阐述),我对他们在经济学(更确切的讲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新的构想与重构的某种期待亦不及读完书后所获的开朗之感,关于市场中存在“欺骗”的观点已经有了一些研究,自由市场的传统知识为何不能替我们提前预估类似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等等骇人听闻的系统风险呢?即便作为读者,从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如今践行“拒绝欺骗”的前提,仍然要求我们对理论的“尊崇”,于是我们在必要时,还是回到本书的内核上,两位经济学家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性的思维,不是定论,而是解释问题本身,理论引发了种种“说故事”的借口,而不是对欺骗的阴谋的一味拒斥,推动了人们关于经济分析中“过度简单化”的反思,首先是自然而然的发现这类欺骗是如何进行的,人们的决策模式在出现某个焦点的同时,也会显示出“空白”,但这种无可避免的空白在这本书的讨论中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对欺骗均衡进行定义的探索贯穿始终,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认识,已经包含了这种对外部“意外”状况的排除,欺瞒的可能性被正当的忽视,譬如经济学家对于描绘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恰恰导致我们不再思考(比如不断做出危害自身福利的愚蠢之举),这无疑远比受到市场运作机制中所隐含的欺骗来的更加复杂,对欺骗现象本身的认识,使经济学中新变量的雏形初步形成,它超越了欺骗均衡的定义,以上是我之所以认为我们在思考本书提供的视角时应做到谨慎的原因,书中罗列的故事,并未直接声明并“矫正”人们选择的权利,诱惑性偏好的一般均衡作为一种现象,不仅存于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从更通用的视角来看,这种偏好始于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擅长说故事的人需要专注的听众,仿佛听众自愿进入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框架和剧本”的理论,在迥异的形态下,例证有诸多失效的理由,例如新故事的不断出现——作者写到,美国历史上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时代、直到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如今人眼中的老故事正是当时的新故事,人们的主流观点顺应、也推动了政策制定的过程,在里根的就职演说中,对政府的诟病并非本书的议题,但是流传甚广的结论“政府正是问题所在”无疑更像一则道听途说的故事,却反映出人们对政府项目的良好运作的依赖),在悖论可能瓦解观念的前提下,作者最终“抛弃”了故事这一简化的类型,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试图从驳杂之中梳理出最终富有生命力的视角,让众多信奉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初步体会到“实用主义哲学”与经济学传神的互通。

“钓愚”: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你?

经济学里有个基本概念叫做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简单概括就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后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通过多种力量相互牵制所形成。不过,这样的均衡背后还有一个欺骗均衡(Phishing Equilibrium),这个概念由两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合著的《钓愚》(Phishing for Phools)中提出。由于人身上所存在的弱点,常常被欺骗者利用。其中,欺骗方式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欺骗却普遍存在。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你的智商被钓,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骗?一、信息不对称与非理性人们之所以上当受骗,按照阿克洛夫和席勒的解释,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二是因为非理性。近40年来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二,就属“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从而产生了诸多市场机制失灵的例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一般人高估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自制能力而做出非理性消费,这种欺骗往往是合法的“操纵”。这样的案例俯拾皆是,小至健身房的老板卖给消费者"并不划算"的健身卡,大至华尔街的从业人员长时间、大规模地欺骗投资者,又或者在健康医疗市场上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以及人在失去健康情况下的非理性,大量的资金浪费在没有效果的治疗上。二、你以为的划算其实并不划算以健身房的年卡为例,做过计算后,人们认为月卡,季卡或年卡每次平均算下来要比次卡的费用便宜些,然而这些也是商家的设计,因为他们知道你是达不到那些次数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付出了比此卡更高的代价。还有,书中,一对夫妇自认为低利率贷款很划算,其实他们支付了一笔不必要的手续费,实际上,他们认为的划算其实并不划算。现实中,国内所自创的“消费节”,比如“双11”、“618”等,其实是商家以低折扣为诱饵,吸引消费者买回一大堆并不需要的商品。而通常人们并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欠缺消费意识和自制能力,在付出了更多的金额时,还是会觉得自己捡到了便宜,从而下次还是会被钓上钩。三、愿者上钩,小心你的自我欺骗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解释了人性弱点是如何被利用,从而导致你被骗。如果说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非买不可的自我欺骗。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指的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在购物时我们自以为控制了预算,但最终还是会买回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你以为你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购物,但是当你去买房子或者买车时,如果有好几个人跟你一起去看房或者看车,这无疑又影响到了你的决策……其实这些都出自你自己的自我欺骗,以为买到了好的,买到了喜欢的,满足了购物欲,但其实你成了冤大头也不自知,所以还是小心为上。结缘文字,一路书香。

教我们在消费时“长点心”的经济书

当我第一眼看到封面那条蛇拿着钓杆,钩着苹果,我不由的想起了伊甸园里亚当与夏娃禁不住诱惑,偷吃禁果犯下的错。一直看下去,发现第一感觉是对的,这本书就是想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欲望的驱使和巨大的诱惑前,应该学会理智的消费与投资。人不光是“食色性也”的动物,欲,也是每个普通大众无法突破的一个心理弱点。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也许是出于道德,也许是出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用警醒生动的语言,精准、透彻的分析市场与经济,以及大量的例证为我们大众解读和剖析了生活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食品、药品、汽车、房子、信用卡等所有消费中的“无明陷阱”,更指出了人类的心理弱点被商家或投资商的拿捏与利用。那些高财商加高智商的人们利用金融市场的漏洞,再加之因为政府的监管不利,而导致的所谓的合法“组织与机构”对市场的“动手动脚”不无得逞。书中独到、细致的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猫腻”和广告商的试错法。当我们每天在家或是网上或是公交车上,无处不在的广告,就是一种心理诱导与暗示,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欺骗均衡的最直接的表现行式。本书使我明白,不仅投资需谨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都要多长个心眼,自由市场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要被商家“牵着鼻子走”,不能因一时的感性冲动与被忽悠而让口袋里的现金与信用卡“受罪”。书中不仅把弊端一一列举,更是对那些具有公德心的反制欺骗的先锋、商业英雄和政府英雄们表达了强烈的感激之情。这本不同于那些教人如何理财,或单方面指出自由市场优点的“另类”经济读物,以及美国的自由言论,让我们看到了一本如此为老百姓敲响警钟的书,美国的经济体制虽然也存在很多弊端,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深刻反醒或许也有些指导意义吧?实现一个美好的伊甸园,摆脱钓愚的束缚,即刻起学会理性的消费,告别天真与欺骗的诡计。我这个对经济“白痴级”的人,能看到这本书应该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缘份。

【书评】【钓愚】诺贝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和商家斗智斗勇

原著由2001和2013年的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撰写,出版商为了保证中译本的质量,特地邀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来翻译该书,可见良心满满。好吧,首先我承认读这本书的先天动机就不纯,因为最近2年的股灾从1.0到3.0我一个不拉的每次都被割(shen)了(du)韭(tao)菜(lao),所以我迫切的想知道在经济学家眼里的自由市场经济时代,商家(比如股市的庄家)是如何利用何种方式,来诱导大众(散户)进行投资消费(购买股票)的。读完本书,我才发现其实本书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作者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深层次的探讨和归纳商家是如何通过大众的各种心理弱点,来欺骗和愚弄消费者的(phishing for phools)。书里面主要有两类人: 商家和大众。如果不去读《经济学》 ,普通大众只知道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经济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自然秩序过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作者开篇就指出了商家在自由市场的本质就是利益至上,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作为大众来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只会不断的被商家以各种手段所诱导,进行消费买单。本书中分类列举了大量详实的案例,来逐一分析大众的种种消费行为:首先从大众的行为来分类:1. 个人财务:比如明明已经入不敷出了,但是在婚礼(买首饰、拍婚纱照、大办酒席、蜜月旅行等等)等重要事件上还是一掷千金,这些行为表面上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深层次的想一下,未尝不是商家进行诱导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2. 金融消费:股票、债券(特别是垃圾债券)和国内P2P的投资行为3. 个人健康方面:肥胖相关,如美国肥胖人士对甜甜圈、可乐、薯条、炸鸡等的钟爱4. 政府民主投票等然后再从大众的类型分类:1. 心理型大众:一旦感性大于理性,或者由于现实认知障碍(被错觉所引导去行动),就会产生老虎机赌博游戏上瘾(国内彩票站每次开奖前人头攒动,也是一个道理)2. 信息型大众:被商家设计某种全套,进行信息暗示来让大众去消费。 比如国外的安然事件,我认为国内商家所谓的双11和618节其实本质也是一样的,都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来暗示大众当前的时间和节点,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分类列举大量大众行为之后,作者将其归纳成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非理性这两大主要原因,并再次用详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如 买房的手续费不透明、买车的价格折扣不透明就是大众和商家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而信用卡过度投资(想起了前几天那个借了2万高利贷需要还20万的某大学生)和吸烟喝酒就是典型的消费者非理性行为。作为一本严谨的著作,作者没有和心灵鸡汤读物那样给大众灌完鸡汤后就一走了之,而是很贴心的给了一个勺子,告诉大家钓鱼者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并且给了如何进行预防的操作。不过其实读完本书,大家都会或多或少有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正如本书的封面所绘:伊甸园的夏娃们被知恶善树上的蛇所诱惑去吃那禁果 。读完本书,我对商家的各种行为和手段有了更多了解,对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本书中很多地方都发人深省,比如西奥迪尼的稀缺理论:人们爱一样东西就等于说他们意识到有可能失去这样东西(这个理论完美的解释了现在户外体育用品以及健康保健品的大卖);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只有14亿美元的预算,但是却需要监管超过50万亿的资产 ,这就等于说监管一美元资产,政府的投入是1美分的1/400。这本书虽然是经济学家所著,但是目的就是用通熟易懂的方式让平民大众去了资本主义被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非常值得一读。

为利润而破产(精彩书摘)

 在本章以及下一章,让我们一起回顾一场现在几乎被遗忘的金融危机,即所谓的1986~1995 年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几十年前的那场危机,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金融界的骗术,这种骗术十分常见却又难以察觉。  储蓄贷款协会是金融机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20世纪初的美国。模仿英国建筑协会,这些类银行机构吸收小额储蓄,并给参与储蓄的会员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或购车贷款。这个动机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批的储蓄贷款成为骗子的工具,导致了这类机构的破产。破产规模惊人。对应的解决方案花费了纳税人大约2300亿美元。但是更大的危害在于引发经济衰退:由危机造成的信贷紧张以及资产价格缩水非常可能是1990~1991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储蓄和贷款危机距今较近,但源自不同的制度环境,展示了一个不同的欺骗均衡问题。特别是它采取了一种新的欺骗形式,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本书作者乔治一针见血地称为“为利润而破产”。(多谢保罗同意我们参考他们二人此前的作品,从而构成这一章及下一章。)我们将看到在经典经济学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是如何通过炮制有误导性的会计信息(有时是审计欺诈),来使自己破产,却保有利润的。  掠夺  只有孩子才会问,为什么破产法院在企业快要破产时会直接接管企业?答案再明显不过了:如果企业只有125 000美元,并且欠彼得77 000美元,欠保罗243 000美元,他们就得决定那125 000美元该如何分了。法院接管企业,是要确保彼得不会在保罗得到他那份之前过多地(换句话说就是非法地)拿走欠款。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企业要破产,法院马上接管的最直白易懂的解释。  但是(对于任何成年人而言,大家却懂得世上的事往往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这里还存在一个微妙的原因。如果有偿债能力的企业主今天用企业的钱支付自己一美元,那么他们就会损失明天的一美元及其将带来的利润。因为没有其他刺激因素,所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主不会马上把钱取出来。相反,即使一个破产的企业主从其企业中额外拿出一美元,他们在明天根本不会有任何损失。为什么?因为破产企业为了偿还彼得和保罗的欠款,已经(在法律上)失去了其资产。由于所有者将一无所有,他们就像是纵横亚洲的成吉思汗军队: 今天东西不拿走,明天就什么都不剩下了。于是,他们就有了洗劫的 动力。  在本章,我们将看到储蓄贷款协会已经破产,但是监管者并没有跟进的情况。相反,为了有机会拿回储蓄贷款,他们让企业继续开展业务。这就给肆无忌惮的洗劫创造了机会。比如,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一个存在如此问题的企业,然后尽可能地向储蓄贷款协会贷款,并通过会计障眼法找到一个渠道把贷来的钱转移出去,最后中饱私囊。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通货膨胀率升至13.5%。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通过紧缩经济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利率飙升;世界上最可靠的债券——美国3个月短期国债,其利率在1981年达到了14%。1982年秋,以及1983年春,失业率升至10%。在这场反通胀大战中,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人们用于储蓄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一并受到了冲击。它们之前以5%、6%、7%的利率发放了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它们需要存款以支撑这些抵押贷款。同时,它们该怎样去面对迅猛发展中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呢?这些基金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另一种方便的储蓄方式。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储蓄贷款协会将大量破产:尽管从账面上还看不出,但在经济逻辑上,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储蓄贷款协会的投资所得(几乎全部是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形式),不足以吸引到能够支撑这些抵押贷款的必要的储蓄。  雪上加霜的是,储蓄贷款协会的担保人—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的信托基金没有足够的钱来弥补储蓄贷款协会的资产与债务差距。现有的借贷机构的存款只有依靠联邦政府的注资才能付清。不过,直到老布什政府上台,此类基金才获得批准。另一方面,这笔基金如何使用也是个大问题,但事已至此,我们别无 选择。  游戏开始了  在游戏开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假如破产机构没有被法院接管或者被监管机构关闭,那么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看到,本可以只花费纳税人大约330亿~490 亿美元(以现在的美元来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膨胀成为一个要花费至少是原来4.5倍的钱才能解决的问题。更糟的是,危机造成的间接损害甚至更为严重。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房地产市场在一夜之间由繁荣到衰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储蓄贷款协会破产,永久性改变了美国公司金融,不过这种影响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美国有多种方案可以用来延迟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政府在监管上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但由于储蓄贷款协会的财务问题过于严重,这些新措施注定失败。最开始,监管机构允许这些储蓄贷款协会支付一个超过上限的微小价差,这个上限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但是,当利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猛增到两位数时,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竞争对手就不再是银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货币市场基金。当时,货币市场基金还是新鲜事物,它们的利率没有被设定上限。最终,这项政策失败了。储蓄贷款协会的监管机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也在会计政策上做出细微的改变,即允许储蓄贷款协会破产经营。但这个方案也同样不起作用。  于是,麻烦被丢到了国会。当时正流行放松监管,这种理念认为,储蓄贷款协会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利率升高,如果放松监管,它们就可以避免破产。但是人们没有弄明白每一位婴幼儿父母都懂的道理:如果你让1岁大的孩子到护栏之外玩耍(放松监管),你必须更加小心地看着这个孩子,而不是相反。  于是,储蓄贷款协会就被放任自流了。1980年发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监管和货币控制法案》去除了储蓄贷款协会可以给存款支付的利率上限(当时,比5.5%更高一些)。这给予储蓄贷款协会几乎无限制的资金供给,因为资金雄厚的机构,比如银行和券商,非常乐于给它们提供贷款,只要其支付的利率足够高(并且,自从FSLIC 愿意为债务偿还做出担保,贷款更是滚滚而来)。储蓄贷款协会过去一直在住房抵押贷款上有限制,现在这种限制条件也同样被放松了。1982年发布的《甘恩– 圣哲曼法案》,允许它们最多可将其存款的10%借给开发商,并且,储蓄贷款协会的监管当局对这个法案的解释有很大的自由度。储蓄贷款协会不仅被允许收取2.5%的贷款手续费,而且贷款可以用来支付开发商在项目承建期间所承担的利息。  引诱与掠夺  现在,大发横财的机会多如牛毛。但是,基本殊途同归:接管一家储蓄贷款协会,通过从大机构获得存款,从而成倍提高它的“存款基础”。之后,贷款给“开发商”,“开发商”能够给它的储蓄贷款协会的朋友们捏造五花八门的支付名目,而这个“开发商”根本就没打算还贷。储蓄贷款协会同时还可以展示正常的利润,因为“开发商”可以用它获得的贷款来支付储蓄贷款协会的利息。会计欺诈构成了欺骗式掠夺的基础。  这一策略屡试不爽,许多储蓄贷款协会都这么做,并迅速地将自己的资产扩张到几十亿美元。得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区的帝国储蓄贷款协会(Empire Savings and Loan of Mesquite)诠释了“得克萨斯策略”。根据这一策略,在一开始,一伙串通好的开发商会以持续抬高的价格反复交易土地。这些交易的价格为“友好的”金融机构估价提供了“客观数据”。开发商以此估价为基础获得开发贷款,拿到贷款后,得以发展业务。这种业务的发展为开发商及其朋友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开发商会以高利率支付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在一开始就非常优厚的条件下)。但与此同时,钱也不必从开发商自己的口袋里拿出来,因为初始贷款包含了项目开发期间需要支付的利息。在最简单的方案中(尽管未必是实际使用的那种方案),储蓄贷款协会先盯住某个资质不错的开发商,并承诺对其放贷。通过放贷,储蓄贷款协会将显示出高利润和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开发商及其朋友们会大量购买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对这一策略的唯一约束,就是储蓄贷款协会需要找到一个无犯罪记录并且资产负债表看上去不错的“托儿”以扮演开发商的角色。因为监管机构仍然对储蓄贷款协会向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发放额度设置限制,所以储蓄贷款协会需要向任何能够找到新的潜在“开发商”的人提供一点好处。在有关储蓄和贷款危机的获奖图书《内奸》(Inside Job)中,史蒂芬·皮佐(Stephen Pizzo)、玛丽·弗里克(Mary Fricker),以及保罗·穆洛(Paul Muolo)将此形容为“空置的、破败的公寓,使用来自达拉斯附近的帝国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建造” 。一些住宅工地堆满了建筑材料,任其在烈日下腐烂。对于这些闲置的混凝土楼板,一位美国律师形象地称之为“火星人的着陆场”。  殃及房地产市场  当时,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即时效应在达拉斯商业房地产市场表现明显。高空置率通常伴随着建筑业的崩盘。这正是在邻近的休斯敦发生的事情:当空置率达到32%的时候,新开工项目数量下降至只有其巅峰时期的2%。但是在达拉斯,当空置率达到32%时,房屋还在持续建造。  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将责任归咎于失控的储蓄贷款协会。早在1982年6月,林肯房地产公司的马克·波格(Mark Pogue)就说过:“我们所有人都要更为谨慎……这个市场怎么能一下子消化掉上百万平方英尺?” 一年之后,在1983年6月,在空置办公楼面积的全美排名上,达拉斯位居第二,仅次于休斯敦。但荒谬的是, 达拉斯在新建办公楼面积上位居第一。在1983年10月,特拉梅尔·克罗(Trammell Crow)公司的麦克唐纳·威廉斯(McDonald Williams)对过度建设发出了警告。他认为“储蓄贷款协会所制造的资金大潮涌入了商业地产……并导致了过度建设”。一年之后,根据《国家房地产投资者新闻》(National Real Estate InvestorNews)的报道,“在达拉斯,老前辈们惊讶于建筑业的井喷”。斯韦林根(Swearingen)公司的丹·阿诺德(Dan Arnold)对此解释道: “金融机构和贷款人的资金总是要贷出去啊。”再后来,在1985年6月,韦恩·斯韦林根(Wayne Swearingen)说道:“我们让开发商坐拥空置建筑物,并且贷款人还要给他们钱用于开发另一栋建筑物。我不得不怪罪贷款人。我想请他们说明这些建筑商从哪里得到现金流……供求规律并没有支配市场行为。在高空置率的情况下,房子还在没完没了地建造,这看起来与新房开工的资金可得性相关,而不是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关。”  供求规律事实上是起作用的,不过是在以一种掠夺的方式发挥作用。储蓄贷款协会的所有者可以通过支付足够高的利率获得他想要的任意数量的资金,然后把钱交给朋友,这些朋友只要足够聪明,会把钱洗干净,返还给所有者。这也难怪,在洗钱艺术上已经发展出特殊能力的黑手党在储蓄贷款协会的这场掠夺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被忽略的教训  必须要指出的是,储蓄贷款协会所引发的这一切本来可以作为20年后的2008年危机的一个警示。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欺骗是如何发生的。它不是因为高估的土地价格导致贷款抵押价值被高估,而是在抵押贷款的流出上出现问题:抵押担保证券评级过高导致证券价值被高估。下一章将展示,在这个唯利是图的时代,储蓄贷款协会是如何在垃圾债市场大肆劫掠的。破产在即的储蓄贷款协会在垃圾债市场的扩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大公司的恶意收购埋下了伏笔。而这种事情在以前绝对不可能发生。

钓愚,你不愚,他就没法钓

读完了,感觉这本书处于经济专注和通俗读物之间,有时候觉得太专业,有时候又很顺畅。还是有些收获。作者说“我们需要正视市场的缺陷以使人们更好的解决的市场中遇到的麻烦,经济制度中骗局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需要对此有所认识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缺陷,我们才能正确引导市场经济保有自己的正直与尊严,有勇气直面无数危机”。其实,除了解决,市场缺陷,还要解决,个人性格中的缺陷,才能让我们减少,被骗的可。.这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僧帽猴(是西游记中的典故吗?)。书中多次提到的健身房的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人一定要通过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这个认识,把理想之我变成真实之我,理想之我可能坚强勇敢,自信自律,等等,而真实之我可能懒惰,怯懦,随性,贪婪。商人见利,如果自己的缺陷,被商人看到,他肯定会利用这个缺陷,采用试错法,来牟利的,那么作为自己,就是要通过修炼来,减小自己性格当中的缺陷,就能够逐渐不愚,也就减少受骗。 在缺少法律监管的市场中,就存在,笨蛋引领聪明人,或者叫奸诈者,引领次奸诈者,因为大家比拼的是谁更奸诈,谁更没有底线。就像毒大米,毒奶粉,疫苗事件。这种市场中,就只有道德底线更低的企业会,才会生存下去。如何打破这个平衡呢?现代的经济危机就是信用危机,本来信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但逐渐成为商业机构欺骗的手段,逐渐累积,成为历次金融泡沫现的重要因素,当所有的行业都在透支消费者或客户的信用,那么自己信用破产也就是所有人破产之日。作者在第十一章,防止欺骗的英雄,貌似提出了几个防止欺骗的英雄,实际上,从社会层面提供了一些反欺骗的手段和方式。 一质量标准先锋,其实具体的手段就是量化产品质量,推动质量标准。比如美国农业部下属的,谷物检验批发与畜牧场管理局,就制定了小麦的官方分级标准,有8种不同的种类,然后分为到1到5等级进行打分。还有家用电器,执行的美国国家安全检测实验室(UL)的标准。然后还有,1899年,弗洛伦斯凯丽创建的美国消费者联合会。对于生产者而言,通过政府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所制定的标准,界定了商品进入市场的最低要求,这样就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另外从消费者层面美国消费者联合会不仅能在消费者,使用商品出问题时,能够寻得支持,而且,还能够通过消费者联合会,来监督生产厂商和工厂的作业条件,并且给那些通过检查的产品,贴上一些标签,保护遵守规则的商家。 二商业英雄。不可否认,市场也存在着一些有良心,能够生产高质量产品商人,用他们的道德和原则,来驱逐那些,到处欺骗的商人。 三政府的英雄,更多是通过,立法,来实现对消费者的保护。 四是监管英雄和监管被俘问题,这个实际上是对前3项的监督,单纯依靠领导者的道德高尚和无私奉献,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比如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商业机构的监督,以及立法的监督和执行。后面的内容更多是从社会角度解决问题,个人防止欺骗的手段可借鉴的不多。还是感谢作者,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


 钓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