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愚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08657438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内容概要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他还与罗伯特·席勒合著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防不胜防的陷阱:欺骗均衡
第一部分 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
第一章 诱惑之路
第二章 信誉透支与金融危机
第二部分 各种各样的欺骗
第三章 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
第四章 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
第五章 政治欺骗
第六章 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
第七章 创新:好的,坏的和丑的
第八章 烟草与酒精
第九章 为利润而破产
第十章 米尔肯的骗局:以垃圾债为饵
第十一章 反制欺骗的英雄
第三部分 结论与后记
结论 案例与一般教训
后记 欺骗均衡的显著性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信用卡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书将提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


 钓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因此,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 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适时联合编纂出版了经济学普及读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Phishingfor phools -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张军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提出了市场在带来福利的同时,由于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也给消费者来的“灾难”也接踵而至。书名“phish”,本为网络用语,概指“互联网上一种专门套取个人信息的欺骗手段”,本书中,作者将其定义扩出计算机领域非法活动的特定用词,看成“一种设局使他人达成自己而非他人意愿的行为”,而其受害者就是所谓的“phool”。当然这其中既有感性超越理性,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存在障碍的心理型,也包括因他人故设圈套误导的信息型的受害者。如果此前读过席勒教授所著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的话,两书的脉络梳理有相似之处。从现象“what”出发,究其原因“why”,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how”。本书包括,导论“做好被骗的准备”及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二部分“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与“形形色色的欺骗”。为什么经济学家难以发现金融危机?大众为何会被欺骗?《钓愚》罗列了不少有趣生活常见的情景,从一般原理到具体案例,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政治欺骗,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烟草与酒精,以垃圾债为饵米尔肯骗局等等,这些之中既有我们所了解,也包括习以为常却没有深究其背后所设经济学的欺骗原因,进一步介绍了欺骗行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第三部分“结论和后记”,为本书的浓缩与升华,展示了与现行经济学相比的新观点、新视角。譬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自由交换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将其他经济生活的异常问题归为外部因素或收入分配问题,作者提出,用亚当斯密描述一般均衡框架的方式来展示欺骗现象并凸显其普遍性。只要人们在信息心理存在可以被用来获取利润的弱点,或者可以制造出这样一种弱点,那么经济学家就会不断寻找并发现那些能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崩溃的欺骗问题。其次,无可置疑的显示性偏好前提导致行为经济学无法成功描述欺骗的普遍性,基于欺骗的必然性,作者提出将欺骗代入诱惑性偏好的一般均衡中。另外,欺骗通过故事嫁接转移关注点,人们就可能改变自己做出的决定。时下,网上对主流经济学家有段有趣的批评,有些经济学家在选择探讨问题时,很像是一位在夜晚回家的路上丢了一串钥匙,但却只在路灯下寻找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或者干脆不知道,还有距离更长且灯光照射不到的路面。意思是主流经济学家往往处理或正在处理的问题是些手工工具容易或者能够处理的,而其他问题往往被冷落或不知,但有时恰恰是这些问题导致日后的危机或事件。《钓愚》一书许也正是这种考虑出发,如时间有限,可以在第二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几则小故事,推荐阅读文末思考内容引而不发,如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分析。
  •     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下面是我的书评,请大家欣赏人,贵为万物之灵,却无时无刻不在为欺骗同类而努力着,甚至还有人为了提高骗术出了很多书,比如《厚黑学》;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的信念总是不会被风吹雨打去的,于是就有了《钓愚》。《钓愚》存在的目的是让我们从纷繁复杂、设计精巧的骗局中认识自己内心,教会我们剥离那些沉渣画皮。对我而言,一直以涉世未深而骄傲,一直固守着真、善、美,甚至觉得世间最美的风景就是真,最容易做到的也是真。然而,正当我被俗世碰撞得头破血流时,才发现做一个奉守“真”的人,是如何如何的困难。广告,字面的意义是广而告之,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利器,然而,越来越多的广告走向了浮夸,甚至是虚假,让我们看到的都是光怪陆离的表象,而忽视了我们之所以选择商品是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以此来延续我们的生命与价值。人,固然有时会犯猎误,会迷糊,但是总归在清晨醒来的时候,有一点清醒,有一些自觉吧,不能为了区区的蝇头小利而造假为恶吧。读了《钓愚》才知道这造假是有内驱力的,而且这种内驱力不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计,而是通过造假达到自我感觉良好,好似天下只有自己是聪明人,其它人哪怕是亲朋好友,都是陪跑的,都是应该为其不够谨慎而“买单”。说到广告的欺骗,是因为我们有切身之痛,然而除了广告之外,我们仍然受着一些并不显著的操纵与欺骗,比方说烟草与洒精这一章,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两者具有较高的消费税,是对我们有限的经济资源的掠夺,而且是我们心甘情愿地为这精神的麻醉而掏心掏肺,这又是何苦为之呢?原来,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是非理性的,在光线、色彩、声音等外在刺激下,自己完全成了木偶,成了为他人谋衣食的“奴隶”。做好被骗的准备,才能实现欺骗的均衡。即使你面对的这个人没有欺骗你的心计,并不能保证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没有欺骗你的念头,与其毫无提防地“被宰”,不如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并能在各种各样的陷阱中爬出来,成为大写的商海英雄。也许,这本书没有任何观点可以称得上是对经济学的颠覆,也不可能因为“钓愚”的发现而重构经济学,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肯定地了解到现代经济的可怕与可恶,我们在获得生活生产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失去了内心的自觉与安宁。与其因为这负面评价而对社会充满恶意,不如在熟知社会潜规则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的美好和善良。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此书的观点去点醒大众,启发学者,进而更加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创造未来。总之,是我们自己钓走了我们的智商,而不是他人,只有自己真正地投入到这场欺骗与操纵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会自己的立场,洞察对手的权谋,才能在无数次的博奕中成为胜者,使自己的智商脱颖而出,成为众人景仰的楷模。
  •     买的是kindle版本,说是图文版,然而没有看到图,会影响对于此书的评价。三星半。豆瓣我打三星。————————————————1、本书主要是以欺骗来解释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各种问题。“被欺骗者可分为两种类型:心理型的与信息型的。心理型的也可以再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超越了理性,另一种是在对现实的认知上存在障碍,就像在错觉的引导下行动。信息型的被欺骗者纯粹是因为有人故意设圈套误导他们,所以才干了蠢事。”从“个人财务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几个方面,来讲欺骗行为,以及普通人怎么被欺骗行为影响生活。 2、比较让我震惊的地方是,西方社会的个人财务状况之糟糕,转念,想到现在国内这种吹嘘消费的风潮,它们塑造了虚假或者过度的需求,也是一种欺骗。“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忽略了一个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成年人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为能否支付月底账单而感到忧虑。经济学家认为,对个人而言,学会在财务上量入为出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他们忘记了,即便在99%的时间里我们都很谨慎,只要在1%的时间里挥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诸东流。而商家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1%的机会。它们会重点关注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情感因素(主要是爱)疏忽大意而超支的可能。比如,圣诞节的宴席;婚礼,葬礼、出生庆典(玩具反斗城会为婴儿提供一位私人顾问)。”3、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解释,也采用了欺骗理论。理论是:资产很糟糕,却欺骗为优质资产。这一理解很正确,然而很可能让没有阅读过相关的资料的人陷入不理解当中。这本也提到了《大空头》,感觉理解次贷危机还是看大空头比较好。4、媒体的欺骗,以及我们爱听故事的本质。“马航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吸取教训。当我们听到一个新闻节目(或者阅读报纸等),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听到(读到)的是“新闻”,而不管它是什么。”“我们认为编辑们已经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挑选了最能代表新闻的故事,他们充当我们的“新闻受托人”。在许多方面,美国的新闻人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标准,以“这就是事实,夫人”为本。但在欺骗均衡中,只要提供新闻时的市场收益高于其成本,那些最具有竞争力的新闻媒体只会提供大众最想听的故事。”5、不同性别、肤色的人去买车,成交价不同,白人男性成交价最低。“成交价格存在差别的原因是,销售员会根据购买者种族和性别的特点来增加他们欺骗获利的机会。”6、欺骗行为在政治上的影响。“归根结底,游说行为与选战献金、国会以及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正是欺骗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像欺骗行为使得市场无视人们的正常需求一样,欺骗行为也削弱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所知的最好的政府管理方式,但是民主制度并不能保护我们不受这种让人感觉如芒在背的行为的侵害。相反,许多情形下,正如我们所见的,哪里的政客们需要为他们的参选筹措经费,哪里就有欺骗行为。”7、啊哈,谈到了社交网络对于人心理的影响。“脸谱网的使用者们经常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关掉页面,即便他们明知不上脸谱网可以让他们更开心一些。……脸谱网的首要作用并非如一开始声称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朋来友往,而是一个让人“获得心灵慰藉”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的受访者可以得到一种在别的地方很难得到的社会认同。由于受访者对“赞”的渴求,他们对脸谱网爱恨交加。我们在耶鲁大学采访中的发现与洪堡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是吻合的,后者的研究也是有关“脸谱网用户的情绪问题”。在我们的采访中,当被问及其他人为什么有可能会对使用脸谱网感到“沮丧和厌倦”时,大约3/5的人(86%的人)提到了社交原因,诸如“嫉妒”、“缺少赞”、“社交孤立”“,并且没有被邀请”参加活动等。在被问及他们上一次使用脸谱网是何感受时,30%的人提到嫉妒,这与洪堡大学受访者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洪堡大学受访者只有1%的人承认有这种嫉妒的感觉。”8、媒体&政府“政府正是问题所在”的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它显得如此有吸引力是因为:那些宣扬类似“有坏事发生”的报纸比宣扬“一切都很顺利”的报纸要好卖得多。如果一个记者整天写“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员工都非常出色、工作努力,是人民的好公仆”这类报道,那么他离失业也不远了。因此,有关政府的新闻报道通常都是曝光其失误和缺点的。进一步来说,公众其实非常依赖政府项目的良好运作,这也是为什么新闻总是聚焦于政府没有尽职。9、谈到美国社会保险的意义:人们不会未雨绸缪,政府需要把人们的钱一个月一个月地收集一部分,然后老了发放。“美国的社保体系极大地减少了老年群体陷入贫困的情况。通过社保系统,我们不必等待人们一个一个地学习沃伦和泰亚吉所建议的经验法则,自觉地把20%的收入储蓄起来。如果拿走美国公民的社保收入,那么65岁以上人群的贫困率会从9%骤然上升至44%。”——————————作者观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自由市场确实允许人们进行自由选择,但是同时也允许人们自由地欺骗别人、自由地被别人欺骗。忽略这些真相的存在只会导致一场灾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最近在读这本书 2016-10-29 在震天响的呼噜声中读完了。经济方面的欺诈那几章最难弄懂,涉及到太多陌生的领域、术语。——2016年12月25日
  •     在自由市场,只要有利可图,必然出现有人用欺骗的手法获利,直到欺骗者太多拉低了平均收益。
  •     次贷和杠杆收购那两章比较有意思,其他的欺骗均衡案例归入消费心理学的范畴好像更合适些。
  •     中信赠阅书籍,两位诺奖得主的合著,但读来却无甚新意。本书主要讲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欺诈现象,这导致自由市场经济不能实现自动均衡,只能是一种“欺诈均衡”。欺诈现象确实阻碍着自由市场的运行,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了宏观经济与金融的不稳定,使得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发生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此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可以说钓愚及欺诈的存在为行为监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本书并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及系统性的研究,提供的大量案例也不太具有说服性,导致本书的质量大打折扣。本书提供了一个很新颖的理论视角,但是却没能在随后很好地展开,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实在不像是两位诺奖得主应有的水准。
  •     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脚
  •     层层深入,让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跟着逻辑分析思考下去。
  •     新意在于:欺骗平衡概念,只要哪个地方有利可获,就一定会有欺骗发生,直至达到一种均衡。
  •     “信息不对称”和“人的非理性”,导致市场中大量的欺骗行为,结果是“欺骗均衡”。 人们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很多人、很多情况下无法区分:“我想要”与“我需要”。
  •     水货
  •     经济学心理学关联性,做好被骗的准备-欺骗均衡。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是经济学家论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重要例证。人们只是想得到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也有顾客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错误的信息让他们误认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实际上相去甚远。
  •     欺骗均衡:又蠢货就会有骗子,没有蠢货也会有骗子制造蠢货。人类购买东西往往通过虚构的故事说服自己。
  •     三星。看不懂。
  •     除了内容我都很喜欢。
  •     随便翻翻还行,杂志专栏的水准。
  •     这本书写得也太浅显了,这可是两大诺奖得主的大作啊,却是在谈论信用卡让人消费越来越多、食品配比造假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内容没有深度,不成体系,缺乏自我论证。
  •     讲了几则心里学的小故事,故事略简单,翻译蹩脚,但是看看还不错
  •     除了第一二章,其余都不用看了
  •     鱼今天可能在哪里?试错法值得一试。这也反映了欺骗均衡潜在的秘密:如果存在能从低级趣味上赚到钱的方法,“钓鱼者”就会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这种方法。PS:并不觉得这是一本没有经济学知识的人也能看懂的书。。
  •     欺骗均衡
  •     人类是愚蠢的,就是平时生活中,那些不经意所做的决定或者选择都是愚蠢的,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这些都被经济学家看在眼里,被其他人利用,而我看了这个书后要防止自己的愚蠢
  •     从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中选取了多个事例来说明人性的不理性让人们多么容易受骗,以此说明单纯市场的无效性以及制度和监督是怎么来规避这种系统性风险的。整书看下来有点散,有点像文章集合的感觉。
  •     日常生活处处有欺骗!
  •     整部书的干货用几页就能说清楚,太水。不过介绍的自由市场中欺骗均衡的经济学观点,很受启发,值得拜读。
  •     在“标准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推崇完全自由市场的观点理所当然存在理想化色彩,但是否可以通过一个较为完善的角度去剖析其失败的原因?两位诺奖得主通过提出“欺骗均衡”的概念,分析了在标准经济学中被忽视的欺骗的真实存在。通过信息不对等、故意欺诈、利用人性的弱点等方式,市场参与者都可以/可能参与到操纵和欺骗之中,只有存在这样的机会,市场总会有人去欺骗。直到有监管机构出面堵住漏洞,执行强制且详细的信息披露、严格的监管要求,或者更多专家通过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方式,这些局部的欺骗才会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新的市场,这样的故事却依然周而复始的发生着。
  •     20170201 厦门 skim
  •     主要回顾了不同的manipulation以及人们如何被欺骗。但终归是为其结论-自由市场需要政府积极干预 来服务的。可以 serve like a reminder。。。
  •     首先 你得识别自己所处的领域 然后 在细分的领域里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想清楚一个个前人设下的局 这和下棋 如出一辙
  •     每个问题都可以这么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好(差)?又为什么没有更好(差)呢?”
  •     有人有利益就有各种各样的手段。
  •     核心思想就是说要有监管 否则善良的平民大众会被骗 总体上来说比较失望
  •     因为席勒慕名而来,也因为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相关,也算是我的菜,所以这本书是我16年最期待的中信出版社的书籍之一。但是……看完后,书中关于资本市场的例子解释的不够平易近人(当然了,人家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能写成这样可能已经算是平易近人了),而剩下的关于广告(因为自己大学毕业论文写的也是这个观点)啊、政治类(自己平时也是这种观点)的例子又没有什么新意。可能是期望太高,才不免觉得失望,如果是一般都作者,看到和自己一样的观点,应该还是认同感倍增,打友情分吧。
  •     介绍了生活中出现的欺骗行为,例子很多,但不深入。
  •     读了一阵,叙述部分少,分析很多,有些部分不叫啰嗦,对加深印象有用。有些观点较左派,情境不确定的时候作何取舍也确实是难解的题
  •     有些案例挺有意思
  •     之前没有接触过经济学读物,本书第一章的理论让我很感兴趣,后面几章的内容,有的涉及到专业词汇读起来有点生涩,列举的事例也不够深刻,感觉一般般,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思维冲击感。
  •     为什么两个诺奖获得者写的经济学书只有七分呢~
  •     信息量偏少。老生常谈。类似案例式的教学材料。如果是因为希勒而读,不如去看看非理性繁荣
  •     人们容易受骗是因为他们告诉自己的故事是影响他们决定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种决策模式导致人们如此容易被操纵?因为典型的故事是很具发散性的,枝节众多,而大多数欺骗行为借机通过某种方式将新的枝节嫁接到原本的老故事上去,这就变成了人们告诉自己的故事。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老故事取代了之前的老故事。
  •     实际上作者对于“欺骗”的定义非常宽泛,但凡属于那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选择无效率大体上都可以归纳到“欺骗”这一范畴之内。顺着这个思路,书中能将一部分市场营销同样视作骗局也不足为奇了。本书内容浓缩提炼一下其观点与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有那么几分相似——欺骗也是一种均衡。这一点对我颇有启发,依照本书的观点,经济学的奥义在于均衡,因此在不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必须要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填补价格对信息的不充分反映,从而使得市场在不完美的基础上重新实现均衡,而这我想就是“欺骗”存在的意义了。但矛盾的是这样的市场违反了帕累托最优,所以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了“在一个道德社会中包含一个允许个人行动的自由市场”这一概念,实际上也肯定了政府在自由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相对的自由”应该永远烙进我们每个人的心
  •     全是小案例串起来。连贯性不强,说理也不充分,有点乏味。
  •     精简的书,对各个市场的欺骗均衡做了简单的介绍,是因为金融学的更进一步,强调建立一种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均衡。
  •     16书109。几个早晚翻完两位诺奖大家写的这本小书,近而不浅、质而不俗。闭上眼睛、扪心自问,有几人够得上理性人的假设?莫说难为理性人,即便是理性人,面对这么多信息,加之时间这个维度,又有谁能算得过来?书里反复讲的欺骗均衡这个概念,俺理解,就是骗别人和骗自己之间实现的均衡。骗别人以为自己得了便宜,骗自己以为自己卖了乖,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     不咋地 没啥干货 不值得读
  •     人性既然有弱点就有人利用这些弱点,从另一个视角“欺骗均衡”来看待问题,确实大不一样,不过总归是殊途同归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解决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
  •     经济学的书看了一些,发现大同小异,懂了又如何。
  •     利用人性的弱点、信息不对称“忽悠”消费者。
  •     还成
  •     把主流经济学忽略的事情认真研究一下
  •     有利益的商业都是被操控的,表面上看起来让你获得利益,能不能实现双赢的效果呢。其实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已
  •     有些观点值得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