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何处去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157512
作者:卞润华
页数:251页

内容概要

90年生人,在复旦数学系时开始读小说,醉心话剧,改编王小波《地久天长》为剧本,由此走上创作之路。后远赴杜克东亚系,浅涉宗教哲学,现求学于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渴望在传统中发掘本真存在的可能性,试图戏弄一切无端的壁垒,融汇学院与潮流,探寻一种不可复制的存在方式。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90后的文学探索
细腻的思辨 冷峻的温柔

奇幻与诗性交织的笔触
校园生活的涅槃之歌
一场少年浮士德的盛宴 一段探寻自我本源的历程
北大、复旦、南大教授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这究竟是一本欢快的青春小说还是深沉的哲学小说?是真切的现实小说还是狂想的魔幻小说?是温柔的暖心小说还是冷峻的揭示小说?似乎都是又都不是,正如书的作者,一位数学系生长出的神学生,难以用标签来定义。
沉默寡言但心思细密的少年木,带着中考失利的阴影步入了高中,他开始奋发学习以自我证明,终于被评为班级之星,获得登上升旗台的荣耀,却又意外出丑。之后成绩开始反复,陷入分数编织的轮回中难以逃脱,恍惚之中终于在某次放学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象征绝望的画卷,从而开启了他与一位黑衣怪人的纠葛……故事的最后,意外成为状元的木回到校门口,百感交集时回忆缓缓铺陈,从而发觉了未来的感召,重新踏上了自我探寻之路。
作者写作手法奇特而富有诗意,以几乎呓语的笔调描写了极为平常但无比真实的校园生活,语言具有复调意味,干净却华丽,贴切而陌生,幽默且深沉,坦率而不直白,富于音乐美与画面感,全文在孤独与迷惘中闪烁着温情,透着或隐或现的哲学遐思。


 我往何处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当时年少,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我往何处去》有感当时年少,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我往何处去》有感时间在流淌,一个灵魂却在青春掩埋的岁月里孤独地流浪。---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受。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我强烈地羡慕当时的自己,正如我确定她也会羡慕我一样,因为我们永远没机会成为另一个时空里、过去的时间里那个年少的自己。她既不普通,又不一般,她具有惟独她才有的世界。《我往何处去》让我和她相遇,在北国寒冷的清晨,带给我温暖,就文笔而言,字里行间满足了我对好文字的多层期盼:干净、生动、贴切、幽默、坦率、新颖、小文字里有大智慧和真挚的情感满满的爱。关于情愫的文字总是在零落成泥中碾作尘,姑且让我以这不成文的字字句句,追忆一份感动。如果可以,好想告诉15岁的自己,三年后的你很幸福,请再坚持一下。我们的成长,忧伤的焦虑的紧张,全都在字里行间小心翼翼地发抖、颤粟、不知归路,神游其中。那些久久滞留在青春期的情绪,氤氲了整个高中,整个学生时代。木也是月光一样在青春的迷雾里无所适从的男孩,为每一次的成绩单每一次升学每一次考试辗转反侧。尤记得短片《我要进前十》和电影《全城高考》,贺帆在操场奔跑喊着他要考的大学的名字时,即将面对高考的我,泪流满面,情不自禁。早读课后转眼一遍又一遍看成绩单排名表,心情也就在一次次分数的起伏中来来回回,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来,即使所有的勇气所有的力气所有的信心早已经兵荒马乱,却屡败屡战,不辜负这颗骄傲的心。相信有火燃烧过的地方才有凤凰涅槃,逆风的方向才适合飞翔。相信所有的优秀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以不去埋怨不去妒忌只顾自己刻不容缓去努力,做题做题再做题,十二点小城的钟声,无数次陪我在月光下奋笔疾书,融进所有疲惫,所有苦涩,所有对梦想的执着。我记得一遍一遍为历史成绩哭的日子,学得懂的秦皇汉武,选不对的明末清初,为二战为工业革命为爱因斯坦,哭过千千万万遍,只是可气自己为何这么笨这么笨,书本翻过眼底,已不止百遍,成绩一塌糊涂,还一如既往。可是那写在桌角的大学名字,不容我迟疑不容我懈怠不容我放弃,除了坚持,别无选择,这是我的宿命,也是木的宿命。一辆红色单车,一本厚厚的周记,是我整个的青春。雨季的年龄,有个明媚的男孩骑着单车带我走遍小城的每个街道每个小吃店,然后永远永远地消失在我的生命中----再也不见。从来都没有想到,很多年以后那个决绝的女孩子会风轻云淡坦然释怀,去忘记去珍藏去怀念,而不去报复或等待。他的声音陪我念过少女情怀里的每一首诗;陪我风雨无阻过山川河流;陪我那些我是沙砾的卑微的日子;陪我那些没有人能读懂时候的尴尬孤独时刻。他有着像木一样美妙的名字,曾是我周记的主角,是我整个青春里最好看的汉字最美妙的发音,仿佛那两个字念出来,所有的黑暗都被驱散,我的世界,一片春暖花开。我曾无数次用他的名字喊亮家门口昏暗的灯,二十四画的名字陪我走完楼梯,再亮起一盏灯。曾无数次走在马路的左边街道,看着他在对面奔跑的背影,现在窗台听他唱《断了的弦》的声音,经年以后,才发现,我的听觉嗅觉味觉已全都停在了过去。所有的癖好都与他有关,周杰伦成了我最喜欢的歌手,五年,从不曾改变,直到今天。多年以后我在灯火通明的夜里总结我的前半生,杰伦的歌词一样会让我在灯红酒绿的成人世界里,泪流满面。那句句飘过四楼的15岁耳朵的歌词,已经和年龄一起,雕琢成记忆里的不可删除,永久的冻结。模仿成瘾,也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他的样子,写漂亮的楷体,听周杰伦的中国风,去窗台找写诗的灵感,抑或偶尔,飞奔在人行道的靠边处,追逐一份心满意足。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像《侧耳倾听》里为了有靠近他的勇气而努力去变成更好的人的女主。如今,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无关风月兀自绽放。我知道,我要往何处去。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才知两茫茫。那些曾以为没有尽头的三点一线看着你努力跟你一起努力的日子,早已经,埋在了记忆的最后,只是,那木一样年少时生活在我生命中的男孩,我要如何,遗忘时光遗失的过程,要如何才能容忍它发生要如何才能,想而不问。那年丁香开,从回忆中初见他的,那个窗台望去,视野里全是飘飘洒洒的诗句,在我的身旁盛开,单车上还我的自尊,夏天陪我看的梨花,冬天午后的雪地,为他生病时候的守望……一场少年浮士德的梦幻之旅,如今,未央宫,三重门都已想不起,满满都是自己年少轻狂的样子。那时的故事早已斑驳,那时的心情却历历在目。那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而那时候,丁香一样的女孩,月光一样的男孩还有最爱我的爸妈给了我数不尽的感动,记得自己高三时候的那场病,白了母亲一半的头发,每个夜里的稀疏稍响,都能让她从紧张中惊醒而来,为我的轻微发热或心情烦躁而各种匆忙,甚至在我因为生病参加不了模考的时候哭而偷偷落泪,两个月,六十天,如此短,回忆起来写不够百字,又那么长,分分秒秒让当时的我当时爱我的人度日如年。也记得午夜时分,下了晚自修的同学跑了好远来看望我,在病房外轻声叫我的名字,为我送来每一次的模考题每一份最新的备考资料。求学高考的路上,我骑着红色的单车驰骋在大冬天城南的柏油路上,还记得被零下的温度冰冻了睫毛,被炎夏的高温晒伤了手背,被冷风吹地感冒,被扶不起的成绩一次次打击到泪流满面……因为我们的青春遗憾,我们的缺陷我们的疼和痛,我们成了独一无二。因为我们的不完美,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成长的历程一如哲学中发展的永恒,一路成长,抖落了我们的轻狂,让嘴角上扬彰显成熟的气场。 我一直都觉得,在好的作品里,冥冥之中,总是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徘徊在山穷水尽处的绝望,重获生机。人们不止是在读作者的思想和故事,更是在回味自己的当初和今后。更有甚者,在自救、在求索,寻找生之所来,死之所去。我一直都觉得,读一本书,就像一场远行,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赴了一场约,然后带着满心的充实和爱回到现实。然而每天低头走路的各种动作、场景、心情,总能和某个书中的章节吻合,像那《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爱一个人的细腻心思、所爱之人的光环。像《爱因斯坦的梦》里,对时间的神游臆想、追问和向往。而在卞润华先生的作品《我往何处去》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年少时光,岁月早已远去,感动盈满心间。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夏天是个花开的季节,花一直在开,花不停地开……夏天是个匆匆的季节,匆匆遇见,匆匆再见……那璀璨的日子在年轮的某一圈熠熠生辉,后来的日子,曾经沧海,不愿为水,半缘修道半缘君。是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渴望,最想要去的地方和最开始的骄傲。时间在流淌,一个灵魂还在青春掩埋的岁月里执着地流浪。个人简介乔雅,生于1996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1401班学生,籍贯甘肃天水。喜欢把人生看成写在水上的字,喜欢捡拾落叶脉隙间的诗,喜欢为一切生命的神奇而仰视,喜欢为所有感动的瞬间而涕泣。拈花一笑目送飞鸿雁影,萍水相逢续结尘缘瑕踪。
  •       每年,我都要给大一的新生开一门通识课,所谓“通识”,就是无论任何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成为一名理智、成熟的“社会人”,所需要的“通用的常识”。才经历过“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亦即“高考”的全称———的孩子们,他们需要哪些“通用的常识”?  我当然不会忘记,我面对的大学生群体,是“90后”。对于某些媒体轻而易举给这个群体简单粗暴贴上的各种标签,我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与距离。  “80后”写的《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已然是记忆,已经没有太多的参照性,无法帮助我去进入“90后”们复杂、细腻、犀利的精神世界。  然后,就在这个夏天,我遇见了一名“90后”,他叫卞润华,他书写了一本我暂时无法用“小说”或“传记”去定义的作品《我往何处去》。  对我而言,《我往何处去》 有着中国当代“90后”“精神档案”之意义。  如果卞润华在作品里,仅仅流于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高考“鸡血”精神的批判或者讴歌,那么,我会觉得,这样的一个作品,未免有点可惜。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超越形而下“此生此世”生活状态的精神追求与苦苦反思,是卞润华这部作品的重要主题。  成年人与青春期的年轻人,往往就像两条平行线,彼此守望,却始终无法产生交集。成年人的价值观里,我供你吃好、穿好、住好,你就得洗脑、学好、考好,实现上大学这一终极目标。  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某种寒意———为什么以往我在大学的课堂里,偶尔跟孩子们谈到“多元价值观”这一问题时,往往会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某种游离与怀疑。  因为,孩子们曾经在中学校园里,被一元价值观绑架得几无反抗之力。这个一元价值观就是———高考的胜利。它意味着大学学历、求职利器,仅此而已。  但是,越是禁忌,越是意味着难以抗拒。  在《我往何处去》里,主人公“木”的身上,显著地存在着弗洛伊德所谓的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有情有趣、重情重义;“自我”小心翼翼、心思细腻;“超我”严于律己、所向披靡。  在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与内心的真实诉求之间的取舍与权衡,对于成年人而言,是始终不渝的修炼;对于敏感时期的高中生而言,又是何等的煎熬与历练。  卞润华以他的文学实验,挑战了主流成长小说常见的种种套路,淡化了情节,而内心世界的还原才值得花大力气———他用犀利的笔致向人物的精神世界狠狠戳去,他书写了他们的忧伤、他们的怒气、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叹息。  “90后”原来拥有如此丰富的心灵世界,他们在物质丰腴的环境中长大,但物质的丰盛却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能够弥补精神上的贫乏,以及内心的挣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记录的是在城市长大的“90后”这一代人的心灵史。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忧伤,都值得我们深深体味。尤其是我们成年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去强调“少年不识愁滋味”,倾听、沟通才是第一要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有这样的结语:“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  很多时候,探索、前进的本身,就是意义。  (《我往何处去》,卞润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
  •     坚定前行 莫忘初心——《我往何处去》的三个维度网友赤龙飞阅读卞润华的《我往何处去》,其中穿插着教育、人性和时空三个维度,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少年木在学习的巨大压力下苦苦挣扎,在成绩与名誉的漩涡里努力求存,是对当下教育体制的生动写照。近日,一组深度报道披露了衡水中学这座“北大清华工厂”的不少细节:总厚度超2米的试卷,禁吃零食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但面对这个高考神话,网友多回复“看似辉煌,实则可怕”的批评评论。除了数百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和港大”的辉煌成绩,衡水中学的军事化、“无死角管理”同样叫观者印象深刻。着装自然是统一的校服,而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学习和作息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巨大的学业压力甚至让很多学生在跑步锻炼和进餐时间都在拿着书读。此外,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甚至要在学校通报批评。虽然衡水中学这样的“考试集中营”有些极端,但类似的题海战术、早晚自习和假期补课现象在中国却很普遍,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的“必须课”。王小波说,要自由而诗意地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如此。诗意的生活,不是十五岁和朋友K歌高唱周杰伦《七里香》。不是二十岁时捧着精装版《美的历程》在梧桐树下秋千上乘,一张“岁月静好,如果你在”的照片,不是二十二岁用半个月做的毕业礼物。也不是下雪天,下雨天,满月夜感叹造物主笔下的良辰美景。教育是要去探寻并且创造自己幸福家园,并诗意地栖居其中。为何探寻?埃德加·莫兰写道“历史是一系列不饿挽救的连续灾难,塑像被推倒、图书馆被焚毁、城市被夷平、人民被消灭、文明的航船连人带货全部沉没”,历史在摧毁和创造间玩着双重游戏,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断推翻又重建自己,“主体在把自己作为对象的同时亦是主体,他猜测并探索着精神与世界之间、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地带,并在思想和行动中向这个不确定性质疑。”如同被大地连根拔起一样,如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摆钟一样来回摆动着。无法在不确定之中置身其外,也无法摆脱功利之外。需要恰好有那么一点点判断力,无法无所谓地喝下鲜美的鸡汤。我们选择探寻,如何不作为工具而生活,而纯粹是一种精神与美的享受。教育便是这样的探寻过程。《我往何处去》从一个反面揭示了,“严厉甚至枯燥的教育不会扼杀创造力,相反,通过这些教育积累的知识是创造性得以出现的前提。”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进行的研究表明,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来自他同一研究的结论还显示:真正的专家需要老师给出“建设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反馈”。他对诸多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从业者进行了研究评估。结果发现,所有这些佼佼者“专门挑选了那些不易动情的导师,这些老师将对他们提出批评和挑战,并促使他们的表现更上一层楼。”《我往何处去》的某些场景和人物描写,印证了这种结果。少年木在成长的道路上随波逐流,面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所遭遇的一切,如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样具有隐喻意义。影片讲述了少年Pi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成年派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在影片的结尾,当来找故事的作家把Pi前后讲述的两个故事中的人和动物一一对应起来之后脸上露出了惊愕的表情,不知该作何回应,显然他已经明白过来这个看似海上历险记的故事真相原来是如此残酷。短暂的沉默之后,Pi问了他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在问观众),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作者想了又想才回答说,有老虎的那个故事更好一点。Pi听后淡然的说,好的,你跟随了上帝。人们一直把“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复杂化了。人类中的智者和哲人们把这个问题想的越来越复杂,最终把人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并给出各种深奥的解释,从而使一般人不知所以。对于人性是什么?智者和哲人们对这个问题越研究,越觉得这个问题深奥,从而因为研究的越来越深入,解释便会越来越深奥,于是他们给出的解释让普通人也越来越难以理解。智者们一直以善恶来定义人性,这是为了给自己的思想找一个理论根据。确实,从善恶的角度,可以很好的解释人性,也便于人们理解人性。但绝对不可能正确的定义人性。简单的说人性是善是恶只是片面之说,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实际上利己并无善恶之分,人性同样也无善恶之分。人性利己,天性如此。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准则,是没有人可以更改的法则。利己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有利己之心,内心之中必然会有善念和恶念存在,便会演化出善恶之行。读完《我往何处去》,如果这时作为读者的你能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作家一样发自内心的脸上露出微笑,多半你也就理解了卞润华以及李安想要告诉我们的,以及他们所理解的人性和信仰。少年木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部分接触到了另一个自己,谁是本我,谁是非我,带来一种时空穿越的巨大震撼。前一段时间非常火爆的《星际穿越》这部影片,其内核是一部亲情剧,是一则关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爱与承诺的故事。影片关注人类最真实最温暖的情感与守候,自然地渗入到太空移民这样一个宏大而充满悲壮感的人类史诗当中。在一个宏大的叙事中包裹真诚的情感,拯救子女与人类未来的使命感,与父女之间相互守候的深情,对立统一地构成了古典的戏剧冲突,并几乎时刻作为主人公的动机推进剧情。在爱因斯坦提出的广利相对论里,描述了时空本质上是光滑的,只会在能量和物质的张力下变得扭曲。某些量子理论学的解释则对此表示异议,这些理论认为时空是由分钟粒子的泡沫组成,会不断的出现和消失。然而,最新的研究再次表明爱因斯坦似乎是正确的。一支科研小组在对三种光子经过星际空间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后得出此结论。这些光子因一种名为密集爆炸的伽马射线爆发而爆破,该射线爆发距离地球70亿光年远。2009年5月这些光子终于被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的探测器所捕捉到,彼此相差时间不到1毫秒。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光子几乎同时到达支持了爱因斯坦有关时空的观点。根据量子理论学家提出的时空泡沫理论,由于伽马射线爆发的光子的波长非常小,以至于即使在非常小的“泡沫里”它们应该也能够发生相互作用。《星际穿越》演绎的是一段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父女真情它如此纯粹而真实,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相似。《我往何处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少年木与另一个自己的相逢,也可以看作是时空穿越的一个经典场景,带着作者的主观视角,我们共同体会那份压抑和不甘,从而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了一种积极的意义。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往何处去》作者的才华毫无疑问,对生命的审视深入透彻。就像《我往何处去》这部书的名字所谕示的,希望他在前行的道路上继续努力探索,坚定前行,莫忘初心,从而代表我们得出真实的答案。2015年11月5日1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有机会还要慢慢读一次
  •     作者想对读者说他想说的 启发读者想读者想要想的
  •     寓言性的小说,写寻找自我的可能性以及不可得。高中的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隐喻,包括不断进阶的压力和他者的眼光,个体无处可逃。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是真正的自我,这个小说提供的答案大概是在此而不在此,是一个始终追寻而无可抵达的彼岸。自我是一个名词,但它的生成其实是一个过程,让它变成动词。
  •     书里有叛逆和顺从的挣扎,真实的描写了那个时候的学生。不像一般青春小说,陷入极端的叛逆、混乱,而更多的是在思想上行走的感觉。并且总是带着希望。
  •     我們最終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自我。
  •     相比于那些强行成熟的青春文学 这至少说了彼时的真实困惑
  •     魔幻笔法,迷茫青春。
  •     普陀拜完佛聊到王阳明想到我们的小肌肉同学了。一种让我想到小时候自己的阅读体验。细弱的文字与纤丝般拨弄的哲思让我想到卞同学干净的指甲、纯色的鞋,和绵密谈话中突然爆发出亮点和热情。这一堆辞藻可以被化约为一句“淡定而幼稚的成熟”。不断改进吧。也祝我读完我的尼采。
  •     我一直觉得能在自己书的扉页上为别人写下“献给我最亲爱的某某”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卞昨晚匆匆赶回来与我们相见,把书递给我的一瞬间我内心充满了感动。终于,我们的故事,欢喜的,悲伤的,愉快的,沉痛的都化为一个个铅字放在我的手里。而他也从一个曾经坐在我左手边没事喜欢讲笑话的小小少年,变成了一个面色沉静的人文学者。这些年他无疑是我们中付出最多收获最大的人之一,我还记得前年冬天夜里,寒风凛冽,我们一路走一路交谈着书的内容,讨论采用的素材。虽然书还没有写成,但我们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彩。我们是幸运的,多少年后,我们还能从这本奇妙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想起曾经那些看似荒诞又无奈的青春。
  •     领导一定是怕大人们不理解孩子,才选了这书。用心之良苦实在难得。未央歌、三重门都渐渐想不起,只记得年少轻狂的样子。大人们要读的只怕也应是小王子的童心。
  •     这本书应该是看得最久的一本了 虽然中间有插看如懿传 但是其本身于我缺乏较大的吸引力却是重要的原因 当然 与我的懒惰与浮躁也有重要关系 希望之后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学习 说回本书 高中生的状态虽能引起我的共鸣 但是这段时光毕竟过去太久 有感触却也不深刻 作者是一个脑洞很大的人 不过我却不太能够进入他的某些精神世界 导致我兴致缺缺 同时 本书的结局也是我看的过最莫名其妙的结局 但是 中间的部分有很多大段的文字我还是相当中意的 优美又准确 直抵内心
  •     愿灵犀滑过白色的有直升机上升的密歇根湖
  •     作者用成熟的视角来表现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虚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当孩子以一种大人难以理解的方式感知事物时有种莫名地幽默在里面,或许是作者对于青春的过度描写,或许孩子真的就是在这样过着青春。
  •     用心之作
  •     非常有收获的一本好书!帮助我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走过高中最艰难的时刻!
  •     卞同学的处子作..
  •     过了为考试踌躇的年纪,翻来竟还有不少回味。长大之后已经记不起黑板上的演算题,角落贴的名次表,彼时的心情交织却历历在目清楚得很。它解决不了你前路的迷惘,却给你一颗无惧探索的心。感觉作者能算上半个教育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