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諵譁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06069369
作者:南怀瑾
页数:631页

内容概要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讲解《庄子》,自有一格,颇得《庄子》精髓——不斤斤于个别语译,而是在旁征博引的同时,重在对文章妙趣和精义的提示及精神内涵和意旨的阐扬,文思敏捷灵动,语言生动活泼,阐述通俗明白,实为当代读者接近《庄子》的最好读本。


 庄子諵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学术圈子里的大师、学者是《庄子》中的尧、舜、孔子的话,那么南怀瑾就相当于王骀、老聃者流了。南怀瑾在学术界的理解范围之外,而如果不能怀之、必欲屏之的话,则学术圈子只能是个止于所知的小格局。其实南怀瑾还属于王骀、老聃辈中的入世者,在他背后还有更多王倪、啮缺、蒲衣、许由、支离疏……在他讲课的过程中,偶一现之,却多连个名字都留不下。这个版本错别字蛮多的,后来我发现上古版也差不多,可能是当初整理录音时的讹误。写在此处,供有心者校订。先录上册:P90,第二段第一行“硬有声音”,当作“便有声音”P107,引文第三行“其臣妄不足以相治”,当作“其臣妾”P185,引文第一行“猿猴然乎战”,当作“然乎哉”P213,“生命的观念”第二行“无竞这个观念”,当作“无竟”P250,倒数第二行“沐然为戒”,当作“怵然”P260,倒数第二行“水远是亮着的”,当作“永远”P302,引文第二行“入则呜”,当作“入则鸣”P316,第二段第五行“红中自板”,当作“红中白板”P318,倒数第二段末行“大富贵。有寿考”中的句号,似作逗号为宜P328,第三段第四行“故法言日”,当作“故法言曰”P349,末段两处“娠”,皆当作“蜄”P367,倒数第三行“颐隐于齐”,当作“颐隐于脐”
  •     庄子《内篇》之逍遥游、齐物论和养生主更多是在教人以出世,先把你的心拉到六合之外,好让你能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笑看天下事,然后再把你的躯体拉入六合之内,教你自在游走人间,所谓“六合”,即东南西北上下,这也是《内篇》之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人间世以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开头,颜回认为自己已经得道,想去卫国教化卫君,却换来孔子的训斥作为回应。道家的学说在为人方面跟儒家可谓是殊途同归,都主张向内求,只是道家主张先自度尔后度他。有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这是庄子给我们入世的第一课。我们每做一件事,最难的往往是“专注”二字,凡事想得越多,干扰也就越多,而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专注于过程,至于结果,那都是水到渠成罢了。又有“德之所荡”,过分标榜的道德也就不是道德了,做人最避讳的就是外显,刻意显露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善良、自己的聪明、自己的才华,这不是智者应有的做法,真的东西是刻意显露不来的,它只能自然而然流于表。此外,一个人要随时腾空自己,这样才不会自我膨胀,倘若我们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又怎有空去指点别人的错误,如同孟子所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庄子的人间世就是社会,有社会就有人心,有人心就有勾心斗角。有言“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这是入世的第二课,做人要学会韬光养晦,跑龙套的就安守本分地跑好自己的龙套就是了,哪怕你很有才华,也不要随便跑到导演面前去各种展示,万一其它演员制片看你不顺眼,想拆你的台怎么办,要对付你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是何等容易,所谓“所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萤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更何况你又是不是足以才华横溢到让导演愿意把你罩在他的羽翼下?在庄子入世的学说里,处世为人的关键还是在于本心要正要空,要“内直而外曲”,这也是入世的第三课,即为人要外圆内方。有言:“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所谓内直,也就是心里面是空的,要真诚善良,清净没有杂念,如此才能接近“人法地,地法天”之天,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空的,他就不会落入偏见,相反他能够容纳百川,包罗万象,对别人的是非对错一视同仁。又言:“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至于外曲,即要懂得随着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以适合当下环境的方式方法处世,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直对儒家学说有种误解,以为其思想迂腐刻板,但经南大师一解说,才知并非如此,其实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讲与时俱进的,时代不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既然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相差甚远,那又怎能一味地以古人的知识和观点来教育现在的我们?包括对待国学也应如此,虽不至于全盘否定,但去伪存真乃是必需的。有言:“绝迹难,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以南大师的解读,做人处事要做到佛家所说的不着相,要做而不做,无为而为,不治而治。一个人的虚伪伪善虽然可以遮住别人的双眼,但身为一个修道者,却不能自欺和欺人,不能打诳语,若心术不正,也就到不了那个道了,毕竟道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让你悟到的,所谓“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易”。庄子对内圣的修养在于“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南大师解之为大密宗和大禅宗,也就是要空灵到极点,心超越了眼前客观世界的范畴而生圆满清净,哪怕闭着眼睛,也在一片光明中,所谓自性发光。但作为个人的一点愚见,庄子作为一个搬文弄字的高手,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引喻,所以也并不能武断地照着他的字面意思去揣测,或许有时候只是他为了形象地表达意境而给出的一种夸张的修辞。人间世的第二个故事以叶公子高与孔子的对话为主线,有言:“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事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这是入世的第四课,做事要做到后无患者,做事能做到功不盖主乃境界,而于此更甚,要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乃德者。庄子最擅长于借他人之口穿针引线地抛出自己的观点来,叶公子高因不想到齐国做大使而郁郁寡欢,前来向孔子讨教,子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子女爱父母是天性,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要做到随时随地。而臣民对君主尽忠,对于上面交代你的任何任务,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不能推脱,必须照做,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戒律。这是入世的第五课,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课,虽然事实上庄子更多的是在教我们对不可改变的现实要安之若命,如此才能自在人间,但儒道两家学说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根本也可由此略见一斑,这个根本便是自上而下无条件的服从,子们只告诉你要这样做,而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桎梏,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愚孝愚忠者。子曰:“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央。”其巧妙之处在于“言必或传之”,人际交往的灾难常始于祸从口出,作为中间传话者,更要懂得权衡轻重,拿捏好说与不好之间的那个度,凡两喜两怒下说出来的话八分听二分信就可以了,而传话就更是要做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否则搞不好听你传话的人会觉得你是在夸大其实,那你就百口莫辩了。而“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即是佛教所讲的口业,很多人说话喜欢投其所好,专拣别人喜欢听的说,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吃这一套的,你的那些小聪明别人一看便知,所以说话还是要讲一个德字。这是人间世教以我们入世的第六课,说的艺术。又曰“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庄子讲究的是律己,而不是律他,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对待他人要有包容心,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刻薄别人,就算你站在道义一边,也不要举着道义的旗子去讨伐那些有违道义的人,正所谓做好自己,休管他人是与非。“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所谓无迁令,就好比领导交办你的事情,不要经你之手又传给下一个人去做,而无劝成,也就是不要勉强别人一定得办成功,一旦迁令劝成,做起事来就很危险了,但凡好事多磨,成功也非一朝一夕之争,此乃入世的第七课。有言“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大概所谓的为人圆滑莫过于此。但道家的圆滑是内心纯正而外圆,它有一个基础,就是你的根必须是正的是好的,这也是对“内直外曲”的进一步解释。对人对事,你的心里面可以不认同,但表面上要做出一副随便祥和的样子,表面上和对方打成一片,看似跟对方很合拍,不过一定要有个度,跟对方打成一片但不能深入,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正直光明,否则“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此外,你不能够暴露了你的正道,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而于做人做事上也要通达圆融,避免古板,“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另有“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庄子借虎讲出了人性,老虎对喂养它的人还是蛮听话蛮乖巧的,但要是你惹到了它的脾气,它一发起怒来,也还是会把你吃掉,才不顾你养没养过它,而人性里也是有兽性的,那么“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所以要谨慎之。此乃入世之八九课。借用南大师的说法,老子处世为人的方法乃“曲则全”,而庄子的入世则是“守本分”,很多人说庄子不把人往好里教,专教人狡猾。人间世里有三个跟树有关的故事,其一,匠石到齐国选木材,路过神庙时看到一棵硕大无比的栎社树,随行的弟子们都停下来赞叹之观赏之,唯独匠石不肯倾目视之,并称其为无用的散木。于是夜里这棵栎社树就跑来托梦骂他,“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勇,使予也而游泳,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几散人,又恶知散木!”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尽在此处,正因为它的予人无益又予人无害,才让它免遭祸害,从而成就了它现在的大用,使得众人都观赏赞叹它,所以匠石醒来后悟出了“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其二,南伯子綦路过商丘时,看到一棵可以“结驷千乘”的大树,仔细一看,又乃不材之木,然而曰之“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就因为它的不成才,所以才成了专才,而千乘之国乃天子之邦,同时也隐喻了贵为天子的人才有这样的本事,其它事情不会做不要紧,你只要会做皇帝就是了,这不仅是庄子的为王之道,同时也可用作为人之道。再有宋国一荆姓人家,其所种之树皆为有用之材,因此众人求之,然而“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斧斤,此材之患也”,这是其三。人人都追求有用,追求聪明,然而越是能干的人,被耗尽得越快,所以身处于世,最高的道乃是修炼于心,外表糊涂,表面笨拙,如此才能明哲保身。人间世的尾声处,孔子适楚,有个叫陆接舆的道家神仙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又言之以“画地而趋”,以个人的一点愚见,实际上这是道家对孔子这个救世贤举有异议之处,孔子这是在刻意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有悖于庄子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用了大半年时间,总算读完了南怀瑾大师的《庄子諵哗》。《庄子諵哗》是南大师对庄子《内篇》的解读,《庄子》其实是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只是学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后学之作。所以就有了这个标题的意义,假借南大师的《庄子諵哗》,读了一遍庄子《内篇》。前天在跟朋友的谈论中还说到,《庄子》作为一部极其晦涩的道家典著,流传至久,其内含已是被后人一代代剖析了千万遍,百个人读庄子可以有百种不同的理解。南大师作为国学解读第一人,固然对庄子的思想有其独到且较权威的见解,但这也仅是他的理解,并不能等同于庄子本人的思想,毕竟一个生在战国时代,一个长在新世纪,庄子原本的思想已是无从验证,而两千多年的跨度足以让所谓的一脉相承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们也只能是站在南大师的肩膀人,借助他对庄子的理解而在我们的头上开出不同的花来。南大师的《庄子諵哗》以《内篇》为基础,共分为七个部分:逍遥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内篇》原著属逍遥游和齐物论最为经典,于是为了加深理解,在读完人间世第四以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逍遥游第一个和齐物论第二。都说庄子是中国文采第一人,连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风里都有庄子的影子,可惜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文言文实在差到了极点,无能欣赏庄子超然的文字功底。不过在其它两方面,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其逻辑的严密性,过去在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哲学家都像是一群疯子,思想略显偏执,但辩证逻辑又极其严密,而这一特点又再次从庄子的文字里得到了显现。如“以指喻指之非指,不如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如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又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二是其了得的辩才,在庄子的学说里,一切都是不可说不可说,他没有一个条条框框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所有的“道”都得靠你去悟。正因为此,庄子的辩论好比在跟你打太极,进可攻退可守,就像一只跑了大半气的气球,你怎么捏它都捏不破,但对此我并不认为他其实是在诡辩。外界普遍认为儒家的学说教人入世,道家的学说教人出世,虽然南大师有提到过庄子的学说也是教人入世的,但在我的观点,他其实是在教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这其实并不矛盾,有如“舍得”二字,从正常的逻辑来说,有得才能舍,但佛家一再强调,要有舍才有得,所以究竟是儒家更赞,还是道家更甚,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就我本人而言,还是更喜欢道家的思想,每每捧读南大师的《庄子諵哗》,都有一种内心的静谧,在去年那段非常难熬的日子里,也是庄子的思想在指引着我放下我执。道家的学说无不教人解脱,教人身处乱世的安心立本之道,虽然它缺少一份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性,但却暗藏一种与世长存的世界观。再回到《庄子諵哗》,以南大师对逍遥游的解读,庄子的逍遥盖乎天地,而据说在庄子那里就已有了地球南北极的概念,有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而“南冥者,天池也”,南冥即是南极。庄子的道只能悟,他告诉你真正的逍遥为何,但他不会告诉你要怎样才能达到逍遥,他只会说得道的人不会怎样,有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逍遥在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在于“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庄子《内篇》无不提及“无用”,而庄子的逍遥之道亦在“无用”,唯有放下我执,身处现世而心在“无何有之乡”,才能生得逍遥。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关于人生观的哲学,那么《内篇》之齐物论既是庄子关于宇宙观世界观的哲学,庄子的哲学是形而上的哲学,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却远远跨越了事物的物质属性,但又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而这也正是形而上之道的美。在庄子的齐物论里,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无常的世界,“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上一秒的我已经死了,已成俱往矣,而这一秒的我也不同于下一个刹那,我们都在刹那无常中交臂非故,从马克思唯物主义论的观点来说,庄子的齐物论显然无视了事物的客观性和连续性,但谁又能辩证他是不对的呢?在庄子的世界观里,我们的世界还是一个物化的世界,世界本源皆一,所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只因“夫吹万不同”,才有了现在的娑婆世界。庄子眼中的智者“大知閑閑,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其道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无用无为。庄子的是非不是师心自用的是否,不是其形而下的是非,而是真正的是非,有言“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又言“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道恶乎隐而有真伪!道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而鄙之所见,庄子对诸子百家的态度也可由此略见一斑,不攻之不捧之,而是遵循一种不刻意的肯定或是否定,没有主观看法,更没有所谓的客观见地,有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因为这样的道是依他起的道,是无明的是非观,而对那个真正的道,为寻求真理而应有的所为,庄子却没有明摆,这也正好合了庄子的观点,凡事不可说得太尽,说得太尽这个道就到不了了,所以庄子,乃至道家的学说,在很多人看来都形同诡辩。反观我们自身,无不存在这样的主观思想,以我之见来盖乎定论,即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而形而上的道无是亦无非,无善亦无恶,得道的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之辩让你无懈可击,但同时又略感诙谐,“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后,对世界万物的本源开始有了一种痴迷的探求欲,我们现在的世界产生于宇宙大爆炸,而在大爆炸之前是一次大坍缩,无限坍缩接近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点被称作“奇点”。难得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已经对奇点之前的世界做了思考,其言“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无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对于仁义道德,庄子也遵循者道法自然之道,不以主观意识为导向,道成于六合之外,而显于六合之内,其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如果说诸子百家是一片盛开在广袤大地上的繁花,那么道家就是一棵于繁花处屹立不倒的大树,安能说彼娇更美,还是此韧更美?但道家始终以一棵大树的姿态俯瞰着百家的繁花簇锦,以无常胜有常,于无声处听惊雷,又于惊雷处心无声。但道家的道太大,不尽言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有言“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道家对于生死问题有超然的看法,认为生和死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形态,所谓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死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有如“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究竟是方生方死之生,还是方生方死之死?故庄子又言“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着邪”。在庄子的哲学里,对现实和梦境的看法也有其独到的见解,昔有蝴蝶和周庄的故事,在齐物论中,另有一处对梦的描述,其曰:“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如果说梦中占其梦,其梦是我们睡觉时做的梦,那么第一层梦,即所谓的大梦又在何处?愚者却自以为清醒,其实是庄子把我们都骂了,因为人生就是一个大梦,而我们都身在这个梦里而不自觉。最后再来说一下庄子的逻辑。庄子有云:“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根据南大师的解读,道没有办法用思想去思考,更没有办法用逻辑去推理,也没有办法从文字去追寻,而最高的真理即是如此,佛学谓之“不可思议”。所以说,庄子的逻辑很让人崩溃,因为他不屑于跟你辩,你都无从辩起。倘若要顺着庄子的逻辑攀爬,首先,论辩需要靠言语文字才能表达,而“化声以相待”,即化声见之于言语文字的,都是相对的;其次,倘若要求一个真正的绝对,即“若其不相待”,那么就只能是得道,找到真正的真理。但庄子又说过,真正的道不能用思想用推理用文字,否则只会离得越来越远,所以想要以此途径得道的人们也就只能是“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了。庄子的逻辑让人崩溃的之处还有:“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直到齐物论的结束,庄子也没有说出这个道究竟在何处,他只是给你指了一个方向:“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天地间的道理永远无穷尽,世间万物总在不断向前,苟日新,日日新,无竟谓之如是,亦即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只有明白了这个,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是在交臂非故中流逝,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才能在无用之用中,成就有用之事。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讲得不通透
  •     泛泛的看了一遍,还要精读。齐物论不好理解啊~
  •     朴鲁疏狂的人生
  •     终于和喜欢多年的庄爷爷接上气了,给十颗星,想再看十遍。
  •     用禅宗说庄子,南怀瑾也算得上得道高人了。
  •     读了5个月
  •     反复读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是配合孙通海中华书局的庄子一起读的,只有内七篇,但是也啃了两个月之久,确实用浅显的语言打开了通往了解庄子的大门。用佛经来解释道家思想,说明在形而上的这条道路上,殊途同归,南爷爷也多次提到道或者这个真理只有一个。庄子的文字缥缈灵逸,外篇和杂篇要继续啃下去,周末好好整理思路写个书评,谢谢所得。不给五星,一是书里难免有疏漏之处,二是庄子读出来你心里懂得了解的那个版本才是五星的版本,其他人的书只是要你去接近自身的理解,所以保留,入门是真的不错的书,而且带有一定深度的解读。
  •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     庄子諵譁,譁啦譁啦,諵諵自语。
  •     虚室之外,台面以下
  •     16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读了庄子~ 不过南怀瑾此书有不少纰漏,以及老爷子惯有的以佛解庄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做学问,这本够用了。如果是为了做学问,自己啃庄子最好。
  •     小品,可读,雅趣
  •     几年前就在说豆瓣应该加个未读完,现在还没有。读了两卷感觉一般。描述不严谨,部分解读很牵强或者说太个人。
  •     南氏解庄,恰如庄子寓意,不必究诘其真假,得意忘言可矣。对普通人而言,麻烦的是:南氏已悟道,所以是由道出发而解诸篇;普通人则多由诸篇出发,拾阶而上以体悟大道。方向既反,则帮助亦限于开篇所言“悟道必先见道”而已。
  •     读了两遍,第一遍速度很慢,侧重读顺,第二遍稍快,侧重理解,但显然高估了自己,南师讲解很细微独到,不晦涩,不过要消化必须得要深厚的功底,显然我不够,有些书是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来读,我想此书就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