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近体源流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30125248X
作者:钱志熙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钱志熙,1960年生于浙江乐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出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汉魏乐府艺术研究》等专著十余种,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获各种科研、教学奖励十余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语言与体裁对于诗歌研究的重要性
二、 唐诗的体裁系统
三、 唐诗体裁系统的两种优势
四、 唐诗古体与今体的冲突与互补
第一章 唐人五律研究
第一节 体制略论
一、 体制溯源
二、 从永明律体到五律定型
三、 五律的体裁特征
四、 明清及近人对唐五律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初唐诸家五律
一、 太宗君臣至上官仪等人:绮丽咏物,时见雅正
二、 王绩:体物为宗,兼缘情兴
三、 “四杰”:于体物缘情中初开唐律风骨
四、 陈子昂:提倡古调而不废新声
五、 “文章四友”、沈宋:格律已精,兴象已成
第三节 盛唐诸家五律
一、 盛唐先声:张说、张九龄、王湾、孙逖、张子容
二、 盛唐正宗:王维、孟浩然、祖咏、常建、刘眘虚
三、 高适、岑参:尚气与尚词
四、 李白:气清神逸
五、 杜甫:题材与风格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中唐前期诸家五律
一、 五言中坚:刘长卿、 韦应物
二、 钱起、郎士元的秀雅之格(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说)
三、 李端、卢纶、耿、戴叔伦、司空曙:大历诸子的感伤清兴之调
第五节 中唐后期诸家五律
一、 概述:相对于中唐前期的风格变化
二、 韩愈:豪健寓清隽;刘禹锡:不事追琢,深见气象
三、 元白:铺陈体物,图貌写气;张籍:元白派别调
第六节 晚唐诸家五律
一、 苦吟派:贾岛、姚合、周贺、喻凫、方干、李洞
二、 源出张籍的清省派:朱庆馀、章孝标、项斯、司空图
三、 盛唐余韵:张祜、马戴、许浑、顾非熊
四、 晚唐巨擘:温庭筠、李商隐(附韩偓、吴融、韦庄等)
五、 唐末诸家:崔涂、杜荀鹤、许棠、张乔、张蠙
第二章 唐人五绝研究
第一节 体制溯源
一、 绝句渊源及体性广论
二、 “绝句”名义之由来
三、 吴声与文人联绝体
第二节 初唐五绝
一、 太宗君臣:绮合为宗,时见宛转之调
二、 王绩、“四杰”等人:自然为宗,缘情致性,格韵渐高
第三节 盛唐五绝
一、 总论:扫除绮合,真质浑成
二、 盛唐诸名家、大家:张九龄、张说、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
三、 盛唐擅长乐府体五绝诸家:崔国辅、崔颢、李暇、郑虔
第四节 中唐五绝
一、 中唐前期诸家: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卢纶
二、 中唐后期诸家乐府体五绝:张祜、施肩吾、张仲素、王涯、令狐楚、徐凝、孟郊
三、 中唐后期诸家徒诗体五绝: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
第五节 晚唐五绝
一、 步武盛唐派:杜牧、李商隐、崔道融、钱珝
二、 乐府古今调派:刘驾、曹邺、聂夷中、李群玉、陈陶、韩偓
第三章 唐人七绝研究
第一节 初盛唐七绝
一、 风调未谐的初唐七绝:徐彦伯、宋之问、王勃、郭震等
二、 盛唐七绝风格的形成与诸名家 :张说、贺知章、王翰、王之涣、高适、岑参、贾 至等
三、 盛唐三大家:王昌龄、王维、李白
四、 盛唐变体大家:杜甫(附元结)
第二节 中唐前期七绝
一、 大历诸子通中有变:钱起、韩翃、张继、刘方平、戴叔伦
二、 步武盛唐:李益
三、 常境之工:戴叔伦、李涉、窦群、窦庠、窦巩
第三节 中唐后期七绝的百派并生
一、 盛唐之变:韩愈、孟郊、李贺
二、 新调争出:刘禹锡、柳宗元、张籍、王建、张祜、朱庆馀
三、 新易之体:白居易、元稹、徐凝、施肩吾
第四节 晚唐七绝
一、 杜牧:情兴为宗,不废绮丽
二、 李商隐:体兼常变,精思入妙
三、 艳丽派:温庭筠、段成式、李群玉、韩偓
四、 常调派:许浑、赵嘏、薛能、郑谷、韦庄、崔涂
五、 唐末变调之一:曹邺、陆龟蒙、皮日休
六、 唐末变调之二:杜荀鹤、曹松、陈陶、罗隐、罗邺
第四章 唐人七律研究
第一节 渊源与体制定型
一、 渊源
二、 体制定型
第二节 自初唐至盛唐初期的应制诸家:七律体制的初步奠定
第三节 盛唐名家七律风格的成熟:张说、崔颢、李白、祖咏、高适、崔曙等
第四节 王维、李颀、岑参对七律艺术发展的贡献(附张谓)
第五节 杜甫对七律艺术的巨大发展
附:杜甫《秋兴八首》的写作艺术
第六节 承变之际的中唐前期诸家七律
一、 前论:杜甫与中唐前期诸家艺术发展道路的不同
二、 刘长卿、李益:渊源于高适、李颀
三、 大历诸子钱起、皇甫冉、韩翃、卢纶:渊源于王维
第七节 中唐后期诸家七律的学杜与开拓
一、 韩愈、柳宗元:以文家笔法入律诗
二、 刘禹锡:豪健而中律
三、 白居易、元稹:发源杜律,诗境愈广,趋向浅俗
四、 中唐后期其他七律名家:李德裕、贾岛、张籍、王建、朱庆馀
第八节 晚唐三大家对七律艺术的发展
一、 李商隐:沉博绝丽
二、 杜牧:清新豪俊
三、 温庭筠:沉着冷隽
第九节 晚唐各名家七律
一、 许浑、赵嘏
二、 李郢、李群玉、薛逢、薛能
第十节 唐末五代七律名家
一、 郑谷、崔涂
二、 唐彦谦、韩偓
三、 吴融、韦庄、秦韬玉
四、 李山甫、罗隐、杜荀鹤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有唐一代的近体诗为论述对象,并且探源溯流,将各体的发展都追溯到唐前时代,对唐诗体制的渊源流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全书论述唐代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四种体裁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所论及近体诗作家之众、风格之富、体类之丰、作品之夥,是迄今为止有关唐诗艺术研究的著作所鲜见的,而谈诗析艺之中肯、到位,亦颇为难得,可作为唐诗鉴赏读本读。


 唐诗近体源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诗歌史上所处的时期。所谓‘菁华极盛,体制大备’,体制大备,正是菁华极盛的原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诗至于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中唐与晚唐,唐人如元稹的《叙诗寄乐天》,对于唐诗体裁已有大致分类:即是古体与今体。再有李玉群《进诗表》将唐诗分为歌行、古体、今体三大类;还有有五代后蜀韦縠《才调集》,将唐诗分为古、律、杂、歌四大类。清人冯班著《钝吟杂录》,对于韦氏之说解读道:“《才调集》卷前题:古律杂歌诗一百首。古者,五言古也;律者,五七言律也,杂者,杂体也;歌者,歌行也。”这说明在中晚唐时期,唐人已将唐诗分为古风(古体)、乐府(包括歌行)、近体诗三大类。这即所谓的“体制大备”。在体裁方面研讨最为完备者是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体凡”,开篇道:“诗自风雅颂以降,一变有离骚,再变为西汉五言诗,三变有歌行杂体,四变为唐之律诗。诗至唐,体大备矣。”其核心,亦为古体、近体、歌行三大类。回顾“四唐”之初唐,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践行古体;沈宋精研声律偶对而近体草创;盛唐李白道家风气,率性自然天真,故喜乐府歌行,《蜀道难》为其代表。杜甫儒学为底,奔走民间,始为新题乐府,后精于近体七律,《秋兴八首》为其典范。王维偏爱佛学,精音乐通绘画,故遍尝诸体之后,最能于绝句。中唐大历十才子与元白刘诸位,已自觉区分运用古体、近体与乐府。晚唐小李杜,则将七律与绝句,打上一个形式兼及内容的高点。唐诗初期阶段与音乐密切,唐诗与唐歌相伴,近体确立之后,音韵便独立于汉语自身。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五:“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方成培《香研居词麈》:“唐人的所歌,多五七言绝句。”这表明在唐诗初兴之际,歌咏与乐曲如影随行,多不分离。自沈宋在用韵的基础上,研发了声律规则技术之后,唐诗近体始而定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胡应麟《诗薮》:“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前;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由此可见,唐诗近体,虽号为沈宋为宗,实则前后相推,合轨并驰之故。唐诗独立,当然是一个百年过程。及至盛唐李白依旧为歌诗的流浪汉,杜甫虽是徒诗裸奔的草根,明明晓知诗可以脱离音乐趋向独立,但却是心头不太踏实,还是认为诗与歌不能分离,“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近体诗,有五言与七言,分为绝句与律诗。近体诗要素有三,为偶对,为篇制,为声律。偶对始于骈对,不同于古乐府多于排比。偶对也是汉语二言双声词语张力的扩张与强调。从“冷热”、“高低”至“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其语言的张力,也是修辞的张力,也是时间与空间张力。篇制借鉴于古诗“四言八句”的“八句诗”。篇制在唐最简约是五绝与七绝,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其叙述功能,正好切中于作文之法的“起、承、转、合。”因此,成一最小单位。以后五律、七律,皆此而生发。这犹如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一样,在平面上可大可小,因此而重重叠叠地铺陈开去。声律,最早的诗歌是依附于音乐的声律系统。《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声”指宫、商、角、徵、羽五声;“律”指律吕,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六律和大吕、应钟、南昌、林钟、仲吕、夹钟这六吕。在诗歌的文字声律系统产生前,诗歌是依附于音乐的声律系统的。五律发展的最先为齐梁间的“永明律体”。其声律特点为沈约主张的“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际中,轻重悉异”。五律体定型在唐中宗、武后时期。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近体诗有五言或七言,分为五音与七音,在节奏上最后有一个休音,造成节奏的弹性活泼,向前行进的节拍。这是四言与六言所没有的节奏。另外,汉语词汇中,名词、形容词可一言可二言;动词与虚词,多为一言。因此,五七音,较四六音更容易咏物抒情,体物缘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与“共”,动词在中间,二一二调式,有赋兴的味道,辽阔寂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说《深渡驿》)“阔”与“悬”形容词,单音节在结尾,是二二一调式,怅然若失的抒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方位词二字与名词三人,形成二三调式,叹息的音律正切喟然长叹的寄怀。近体律诗的平仄音韵节奏,在符合汉语的双音特质的同时,亦让汉语的叠韵词产生最大的音乐美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近体律诗的节奏。节奏使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在近体律诗中,所谓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便是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体现的,而且通过平仄而实现抑扬顿挫的音步节奏。在调式上,或双字为一拍,或单字为一拍;单字为一拍时,有一个停顿,而延长半拍。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如此,唐代近体律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字的声律系统。唐诗成为不再依附于音乐的诗,从而完成了“诗与歌”的分离,做到了“由歌至咏的音效”。形式与内容,互为决定,却是充满矛盾统一过程。回顾在初唐的皇家诗会上,前有官仪先导,后有沈宋精研,终于将律诗成型。然而,却是形式阻碍了内容表达。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是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可见,音律的清规严格,犹如诗的镣铐,称谓“律缚”,往往因音律而妨碍内容表达。幸赖有底层草莽陈子昂振臂一呼:“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陈子昂焦虑皇家宫廷诗歌不接地气,主张抛弃齐梁而直接汉魏风骨。冯班《严氏纠谬》:“自永明陈子昂学阮公为古诗,后代文人始为古体诗。唐诗有古律二体,始变齐梁之格矣。”由此可见,唐诗是古律二体合流而形成特质风格。可以这样说,唐诗音律形式是上层皇家宫廷诗会起兴,唐诗的盛大却为底层江湖草根所为了。因此,唐诗近体大兴,为古体和近体碰撞与调适的结果,这便是让诗歌内容的意义单位与音韵节奏单位取得最佳结合,最终才有“声律风骨始备”的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2016,7,30于成都北门府河畔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杰作。想把这个作者的书全找来读遍。
  •     既有学问,复见性情,久读而不厌!
  •     一是重体,二是重乐。精彩绝伦!有趣的是,钱先生回避了王运熙先生关于唐诗分体的观点,通篇不提体裁意义上的“齐梁体”,只提到了风格意义上的“齐梁体”。但其实钱先生在绪论总述唐诗分体情况时,很大篇幅讲的就是体裁意义的齐梁体,但他偏不用这个称呼和分类。另外本书的论述范畴还包括了一部分乐府体,作者把非古体非歌行的乐府体歌谣也归到了这本书来论述…
  •     非常有益的视角,不仅脉络清晰,论述详备,对诗人和诗作的具体批评也十分精彩。
  •     学人着眼处当在作者剖定体裁、疏浚源流的功夫,我辈外行留心赞叹的却是评鉴高卑的敏眼和斟酌用词的确凿。钱老师的艺术感觉真是好极了,应是从传统诗话得来的修养;而将孤篇放在整个诗歌史脉络中研判的做法,自是现代学术的作风。盖非学养深雄、诗思细敏者不能为。
  •     诗人解诗,得其真髓。
  •     好的专业书
  •     外行人. 看不下去.
  •     有理论,有分析,有框架。对写诗有帮助。
  •     更喜欢《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遍访诸书店而不得。
  •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钱老师的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很喜欢他的风格 这本书看目录就已经很吸引人了
  •     唉真的是。怀疑自己学了假唐诗。我还是去看小说吧。PS:以后尽量专业书都做读书笔记。
  •     寒假读书。
  •     还奇怪为什么作者会拿俳句来作比较,原来是因为绝句之于联句正如俳句之如连句。内行谈诗,获益不少。1707。
  •     看了一半。喜欢看钱公谈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