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4740889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764页

内容概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9世纪中期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和优秀的短篇小说。他的主要作品描深刻地展现了俄罗斯剧烈的社会变动以及人民的顽强抗争。他的文学传统不仅被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他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草婴
《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中国译协副会长,现为中国译协名誉理事, 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
1987年获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2006年获高尔基文学奖章,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作者简介

世界顶尖作家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顶尖翻译家的最佳译作的“珠联璧合”。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草婴先生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因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可怕。我常常想到爱情,就想到美好。可是安娜的爱,焚毁了自己,也焚毁了他人。有一种观点,安娜的毁灭是对贵族阶层,上流社会的抵抗,是自我价值对于摆脱束缚的要求。我不喜欢这种教科书式的评判。这种说法才是某种不带人情味的说教,将一出悲剧当做枪口,以貌似理性,深刻的口吻来抨击某个阶层、时代、现象。当然可以这么说,一个文学研究者,可以很轻松的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以一个现代人局外人的身份发表一些很正确的历史规律。甚至更多的现象都能套入其中。这样貌似深刻而实际空泛的样板,我讨厌。卡列宁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他的人生重心在事业,可并没有因为功名而毫不在乎安娜,事实上他因为安娜的变心痛苦不堪。他也想到往事,想到最开始的结合,想到婚后美好的时刻。只是他心中的某种懦弱与善意互相促进让他不善表达。他选择事业的忙碌,宗教的神秘,宽恕的狂喜来释放这种痛苦。(你不能以重心在事业与重心在爱情而论孰高孰低,起码在我看来卡列宁比起安娜更对得起家庭)。伏伦斯基不是纯粹的花花公子,他尊重安娜,爱安娜,也为此抛弃了他曾经执着的功名。但是安娜的爱不满足,她要求他不止于此,抛弃自己的追求,抛弃个人生活,只有她。伏伦斯基自始至终没有背叛,没有侮辱安娜,只是有所冷落。因为他无法像安娜一样,抛弃一切抛弃自己,他受不了这样爱的绑架。我们说当时的社会,我觉得那时的风气可是宽容多了,人们以为青年才俊赢得已婚贵族夫人的芳心是某种光荣。即便此事一发不可收拾,木已成舟,圈子里的某种眼光与谈资,也数正常。遑论丈夫的宽恕,以及许多对安娜的怜悯或羡慕。至于现代,这样的事情只会引发无尽的侮辱与谩骂。有没有资格的人都会占领道德高地叫嚣并制定他们要别人遵守的准则,恨不得要出事的人丧失为人资格。综上,我认为当时的社会很包容,安娜还可以出入社交场合,即使有不友好的眼光,但她并没有被禁止。在乡下她和伏伦斯基也生活得很自在。只是她把一切寄托在爱情,剥离了家庭,责任,道德认同,甚至剥离了自我价值,让爱情来代替。爱的狂热,爱的自私,抛弃一切甚至自己,也只剩毁灭。她死之前,想到的是一种惩罚情人的快感。我讨厌别人玩味死亡的神秘庄重。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当它来的时候,人会懂。所以我不喜欢时不时的把它挂在嘴上,放在心上。夸夸其谈不会让人更深刻。某些营销文作者的关于人生无意义的空心病文章也令人厌恶。有些跑题。所以爱,不是轰轰烈烈容不下其他的。责任,家庭,理想,就列文和吉娣来说,还有对天父的爱,这些丝毫不妨碍他们的爱情,而是促进了他们的幸福美满。最后,我承认我不喜欢安娜。PS:同样的不顾社会眼光追求爱与幸福,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却令我喜欢钦佩,可能是她强烈的要生存的欲望,她未曾意识的对土地家园的热爱,让她与安娜有相同也有不同。一些啰嗦,有感而发。
  •     似乎是海德格尔的描述,人是被抛入了这个无意义的荒诞的世界。加缪也曾经以西绪福斯隐喻无意义的人生。在一切开始之前,人生的无意义的本质,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个人的一切成就,人类的一切伟大,都构筑在这个充满悲怆意味的基础之上。小说中,列文一度觉得宇宙浩瀚,而自己则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水泡,他的存在无关紧要,他的破裂也无关紧要。可是,这就是生命的残酷事实。如何面对呢?有的人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用忙碌使自己遗忘,在声色犬马或者汲汲营营的人生中,在被欢愉和艰辛包裹着的生活中,没有时间,不给自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渐渐的,他们也许真的可以忘记生命的残酷;或者,失去认识这一本质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让人战栗的事。除了遗忘之外,有的人天性诚实,诚实于自己,诚实于这荒谬的、无意义的生命本质。他们苦苦追逐,要在这无意义的人生中为自己寻求一个支点,寻找生活的不变法则。列文是这样,安娜也是这样。不同之处在于,列文的追逐是自觉的,安娜则是不自觉的,依循自己的真实本质。这样两个人,总是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列文并不热衷公共慈善,不懂得选举,被大家认为是怪人。安娜也决然地冲破了社会习俗的约束,甚至——这是违背她自己生物本能的——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列文苦苦追求自己的信仰,毫无疑问他希望自己拥有信仰,但他决不愿意被告知信仰——就像少年时期的自己以及大多数人被告知的那样。他苦苦思索,同自己的内心作战,同周围的人争论,他也因此而痛苦:尼古拉的死让他深切感受到死亡的力量,感受到人的渺小;他爱妻子,然而却感到不可言说的孤独;面对自己的儿子,一个新的生命,他只感到困惑,觉得又厌弃又怜悯;他收起绳子、枪支,约束自己结束生命的冲动……最终,列文是幸运的,他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存在于宗教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自身,一种人一出生即被赋予的能力——不经理性便可感知善的能力。这样的幸运没有降落在安娜身上。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安娜近乎拥有一切。无与伦比美丽、尊贵的社会地位、关心她的丈夫、爱她的亲人朋友、儿子……但这一切并不能让她快乐,也不能让她满足。她并不在意自己的美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但她的生活是在忍受和惯性中缓缓前行。安娜的行为并不可被简单归为伤风败俗。她是有强大道德意识的人,因此做出这样的选择令她格外痛苦。她一面不断谴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则以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决然地追逐自己所以为的人生意义——爱情。列文一见到安娜便改变了看法。她不是他所以为的荡妇,她是一个痛苦着追求生命意义的人。这和他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安娜赋予了这份爱情如此无与伦比的意义,所以,当伏伦斯基并不像安娜所期望的,用自己的生命来爱她——就像她所做的那样——时,安娜感到悲伤,愤怒,绝望。对方的热情冷却,这是几乎每个女孩子都要经历的事,而在安娜,这却格外叫人绝望,原来她所以为的人生意义,她所为之抛弃一切的爱情,并不真实。她终于选择以死对抗一切,以死亡、以结束自己的存在而宣示自己的存在。————————————记得以前读过《燃灯者》,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觉得都是人生的寻常和幸运。但周辅成的一个评语让人久不能忘:最伟大的天才创作文学。越来越觉得这话真实不虚,仅凭理性,怎么可以认识人生的全部,世界的全部?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冷峻和怜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十年以后重读,在"这样的水泡"快破灭时。
  •     我只记得安娜卡列尼娜最后是卧轨而死。
  •     俄国各级人民的日常
  •     好厚不好读
  •     人物的心理矛盾写的非常人性,没有完人,每个人都在内心和现实之间进行选择,而生活就是如此。正因为如此,阅读过程并不愉快,我不喜欢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人物,他们太像我自身某一面的放大版,让我看到了自身的恶意,这让我感到非常惊恐。
  •     喜欢
  •     虽然并不喜欢安娜吧,列文线精彩
  •     “能够把他全部生活的光明和意义集中起来的,天下只有一个人。”
  •     好
  •     第一本托尔斯泰
  •     其实这本书看到结局后反倒觉得列文才是主线故事啊 虽然一开始对于安娜的出轨各种觉得活该但最后她的卧轨还是很让人觉得难过 阅读过程中还是觉得列文的故事线比较喜欢 哎呀很喜欢吉娣呢 和列文终于走到了一起太高兴了 以及感觉结尾很奇怪?安娜死后交代了一大堆列文找回信仰的事 基本上只字未提安娜的死了 我想可能还是我不理解托尔斯泰的写作初衷吧 对于生死的的思考我还是觉得写的很好的 虽然我觉得列文思考这些干嘛这不是自找苦吃么...然而读完后列文找到了信仰我却什么也没得到的感觉 有机会读读圣经好了!!!一直想买也没买都买了其他书了 总而言之 这本书我很喜欢~
  •     终于看完了,俄国贵族生活百科...
  •     你好,安娜·卡列尼娜
  •     还没有看完就迫不及待打五星,是一本拖了很久都没有去看的书,但是好书永远都不晚。另外,好的译者实在是太重要,为草婴先生点赞。
  •     从开头到结尾,从生活到灵魂,从生到死,作者没找到答案,只是相信人类的良知。
  •     (自杀的主因居然是想要爱她的人后悔…我的安娜真是超绝病娇了
  •     有点自私的爱情,或者说这并不是爱情,这是对爱情的向往蒙蔽了理智。透过一本书去了解那个时代某个阶级的生活,仿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束缚的一次游历。
  •     写于战争与和平之后,少了那种成长蜕变的青春气息,多了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探微,无疑,托尔斯泰写出了19世纪女性婚恋/生活的桎梏,那种如俄罗斯轮盘赌一般的“现在或永不”,可以看到基督教伦理与贵族风尚耦合下的社会习俗,与西风东渐下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对撞,更深的是人性的不同层面对撞,但单单这个故事,只是一则社会新闻的文学演绎。在安娜的主线之外,作者附身列文的支线不仅充实了人文背景,而且更具有代入感,他在乡下生活的打猎、农务或散步场景,他的近乎自戕式的内心斗争,写得既美又充沛,春夜里听到嫩草发芽破土的声音,闪电间隙夜空悠忽闪现的群星,割草时忘却时空的无我之境,都充满了切身、惊奇的人类体验,托尔斯泰花了最后一章去写列文找到上帝的内心历程,正是这种“生存体验”完美、也是唯一的落脚,那超越人类智慧与语言的认识
  •     列文精神探索这条线没看懂,关于农业改革的问题也没什么兴趣,劳动治疗法还挺有用的,不过托尔斯泰真会写爱情啊!好喜欢看安娜的心理,尤其是到了后半段,非常给人启示
  •     在这面大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被92%处安娜的内心独白击中。那个年代,这个勇敢可怜的女人有这样的结局似乎是必然的,不过任何一个时代,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的女人,都没有好结果。结尾看得人唏嘘不已。很喜欢列文这样的人。
  •     非常神的一点,所有主要角色都不分年龄地体验着长大成人的过程,托师还是蛮典雅的
  •     再读完, 看完忏悔录就会豁然开朗。
  •     看到很多人也在想为什么书的名字是安娜卡列尼娜,感觉列文的故事线更加讨喜,我觉得作者创造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安娜,列文和安娜是书中的两条线,就重要性而言是不分彼此的。书中的每个人人物都很分明,心理活动很丰富,安娜的心理变化很符合事实,从一开始的安娜的人物特点到最后安娜的结局让人唏嘘。
  •     按照看书个人感受,四颗半,这种间接性的阅读,特别是大部头,难免隔阂
  •     男人和女人本就是不同的生物,女人要的是爱情,至死不休。而爱情对于男人,更多是声名之外。当双方的互不理解达到顶点,只能是互相折磨,爱情婚姻悲剧大多于此。
  •     个人水平有限……看不懂为什么这么有名……
  •     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人物心理描写很棒。
  •     对列文的剖析更深入些,感觉列文可能是作者的化身
  •     名译
  •     重温草婴版发现陶丽对奥勃朗斯基的出轨愤恨不平,对安娜的出轨却艳羡不已,甚至暗暗意淫,人性啊人性。
  •     终于读完了,很多感受几个字写不出
  •     超敬佩列文
  •     最喜欢第一部和第七部。
  •     除了安娜, 书中几乎所有人的喜怒哀乐,所有焦虑与烦恼,都牵扯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什么“自尊”、“名誉”、“前途”之类。列文线好棒啊,真的几乎要喧宾夺主了
  •     背完单词之后一看时间都快接近一点了 还是想把看完的书记录一下 安娜这本书看了两个星期零三天 说实话看的时候心情的确不好 不仅只为安娜的悲剧 列文 陶丽 奥勃朗斯基 卡列宁 伏伦斯基…哪一个又不是一个假悲剧般的存在 貌似这样愈发触动读者 好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差不多了
  •     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小时候看单纯被插画所迷,后来看又别有一番滋味,喜欢安娜
  •     一个多月的时间,752页。
  •     【补评】2015年读的。“你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这是你的美德,这也是你的缺点。……你要求实际生活里一切都一丝不苟。但这是办不到的。……你要求人家的一举一动具有目的性,要求恋爱和家庭生活统一,可这是办不到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     1.每次看到对安娜的外貌描写(尤其是写她拎着红色皮包)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谢大脚 2. 看列文和吉娣我都觉得自己在看杜飞和如萍 3. 安娜和渥伦斯基到底还是有偶像包袱啊!这对金童玉女、全书颜值担当到底还是舍不掉花花世界,私奔去大理 4. 小时候看觉得托尔斯泰话老多了,现在看,要这书落我手上,能给我删掉一半。
  •     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     忽而失望,忽而绝望,交替刺痛受尽折磨噗噗乱跳的心
  •     就名著而言,尚算生活类,但距今真的年代较远,有很强的时代感,缺乏与当前生活的关联;就内容而言,其实不太理解安娜的心态,即使抛弃老公、即使离开儿子、即使情人不理解,又何至于卧轨?而且,我分明感到,弗伦斯基是爱安娜的,自己的小心眼,自己的狭隘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娜的心理描述比较到位,就是一个胡思乱想的小女人,其实,既然有了抛弃 一切追求幸福的举动,为何不能给爱情多一点信任?再者,不适应俄国文学的叙事,各种伯爵、夫人、斯基、维奇,动不动就连名带姓称呼,有这必要吗!
  •     安娜这条线没有列文那条线好看,我喜欢列文和凯蒂的爱情,这条线更大气些。安娜和弗伦斯基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爱情不能自拔。很多心理描写内心独白都很好。与陀思妥相比托翁的小说更加理智清晰,陀氏更加癫狂。在安娜卧轨时真的很难受,由爱故生恨,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疑
  •     流畅优美
  •     托师是位称职的上帝
  •     选择草婴 就对了
  •     虽然不像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被感动得差点流泪,但同样是那么悲天悯人,满怀赤诚。站在上帝视角的托尔斯泰,给予了每个人可以被原谅的理由。
  •     列夫 托尔斯泰能把一个烂俗的故事写的这么经典和让人去思考就是一种能力,很多情况下很多事我们不能用对错来衡量,但是怎么样处理这个是有学问的。
  •     不幸的家庭和幸福的家庭。婚姻故事的首席。
  •     断断续续两个月看完,惊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