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208120174
作者:李想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李想,男。2006年、2008年分别获得第八届、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观星者。玩摄影、弹吉他、拉小提琴、说日语、爱写作。
新浪微博:@李想PAN

书籍目录

1  两个小提琴家的较量
2 在水下穿行的列车
3 国王住在高塔上
4 吃金属的兔子去哪儿了
5 下水道里困着一个人
6 爱情闯进小情圣的阁楼
7 历鱼、鸟蛋和国王的宝石
8 把我的生命演奏给你听

作者简介

★一个写给成人的童话,一段奇诡深沉的成长寓言
★以卡尔维诺式的想象,演奏出真正拔地而起的生长力量
★你会在这个故事里,看见你自己
我和父亲都是小提琴家。在一场公开的演奏较量中,我败下阵来,但我认为不是自己学艺不精,而是我的小提琴不如父亲的。
我从一条新闻中得到启发,把杉树种子从鼻子里吸进去,要在肺中种出一棵杉树,以自己的血肉做一把最好的小提琴。
为了保守秘密,我离家出走,乘坐一辆在水下穿行的火车,来到了一个古怪的城市,国王住在高塔上,人们住在高墙的两边。我在这里遭遇了一些奇妙的事情,而我身体里的种子开始发芽长大……


 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杉》是一部充满幻想情境的青春童话,但最引人注目之处并非水中火车或者吃掉一切的兔子,而恰恰是作者用放肆的想象力,绚丽的修辞重构的现实细节。故事开始不久,作者描述“我”坐在父母的自行车后座上,抬头看到的景象:“在四条电线组成的方棱柱形饮料吸管里与我保持着同样的速度向前滑动,有时碰到电线杆的小节线,稍作整顿后继续前进”。“滑动”和将电线比作吸管,是很合适且灵动的搭配。“小节线”把本该生冷的电线杆和主人公最心爱的音乐贴附在一起,全书中类似的技法还将不断出现,反复表达受“我”和作者共有的对音乐的激情和信任。从更旁观的角度来看,“父亲”不是那么一个有威胁性的形象。毕竟,“与大部分男孩不同,我小时候只挨过一次打”,读者对他除沉迷音乐权威之外的性格也毫无了解。但是“父亲”在小提琴表演上击败儿子,继而引发的对儿子音乐的否定,确实足以引发主人公极端的叛逆表达:在肺里种下一棵杉树,希望来日可将它做成小提琴,并且离家出走。从主人公肺里长出的杉树,是本书的核心意象。它的隐喻很明晰——成长的痛苦。但它看起来没有很好地承担这个责任。关于它如何给主人公造成身体痛苦和行动不便,我们得到了一些有限的描述(“睡觉的时候我需要把树干从天窗里抽出来”);除此之外,我们感觉不到这在第二节就充分成长的杉树,它应当具有的深入骨髓且普遍的存在。小说第一章独立而完整,描述主人公出发的第二章,作者似乎还没有完全进入整体考虑长篇小说的写作状态,有点随性地使用了“病娇”等流行语,和并不幽默的“建议排干净”冷笑话。类似内容在后文没有出现。后面这一句话由水中火车的列车长说出,他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尴尬的人,而这种尴尬和不适应反复地出现在配角行为中。它们并不是人物特征,而是作者人物描述技法的一个倾向。在面对幻想故事,尤其寓言的时候,我们常常面对一个难题:人物的哪一部分是可以,并且应当从现实逻辑去解释的,那一部分则不可以?如何确立这其中的标准,来判断作者是否接近了创作目标?但是无论把标准划分到哪里,本书中的配角都常常缺乏人物本质的一致性。花费笔墨最多的配角——丧夫的房东太太,正是最明显的例子。她第一次看见未来丈夫的时候,他正在和“粘在鞋底的不干胶搏斗”(又一个尴尬人物)。他俩的闪电相知相恋和结合,采用了常见的避过细节写法,而我们只能被迫相信这就是一段特别幸福,仿佛上天赐予的恋情。她经历了战乱,以及丈夫遗传心脏病身死,成为贫困的单亲母亲。这些背景赋予她悲剧色彩,但后文并没有公平地承担这种强行压在她肩膀上的厚重。无法解释地,她通常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子,把电话线拉到楼上,只为了看看它能扯多长。而在第三节中,她又像一个心灵鸡汤级别的不合格智者,做出“所有人都享受自己喜欢的,不入眼的东西都隔在一墙之外”的断言。这不能解释为患难中仍保存童心,因为很难看见患难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在很多场合下,正是通过这名主要配角,主人公那些特别不招人喜欢的特质很明显地浮现。最重要的一点是他频繁对事物进行带有偏见的判断。在第一章,他就断言父亲“作为一个人他是不完备的”,而读者看不到任何相关证明。这也是青春幼稚的关键特征,但它们在这里并非是感情反应,而是试图从道德,艺术高度来进行裁决和定论,这就进入了一种令人不快的层面。青春小说少不了描述爱情。我们看得出主人公对爱的感受非常浓烈,它们不是无病呻吟的,但却是令人疑虑的。第五章,主人公和房东母女去野餐,说到“两个美好的姑娘铺了报纸坐在树荫里给我夹菜”。与前面提到配角描述上的缺陷有关,用“美好的姑娘”去形容一个作者安排了悲惨背景的成熟单亲母亲,让人感到相当的不敬。而这其中主人公又把自己定位在男性家长身份上,则充满了自我沉溺,和绕不开的性幻想。后文中,主人公爱上了眉毛都能“摆出更俊俏的模样”的黑衣女孩,以无限的热情赞美她的美和自己的暗恋,随后紧接着描写一对男女道士:“他们就像双人床上硬摆在一块的一对不搭调的枕头,一只破败不堪,一只臃肿丑陋,但爱情有千奇百怪的模样”,这把青少年“只有我的爱情才真实”的错觉过分夸大,以至于主人公轻蔑地对他人的爱情做出正义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哪怕这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容貌。接下来,主人公给黑衣女孩写情书,让另一个叫莹莹的女孩转交。莹莹偷偷扣下了信,而寡妇的女儿豆干(另一个“美好的姑娘”)告诉主人公:“连我都知道,莹莹姐姐爱你。”在这里,自我沉溺式的人物发展到了令人不快的极点。没错,这是青春的一个状态,但是一,主人公二十岁了。二,他是作者的孩子,不是我们——读者的孩子,而我们通常都不关心别家的熊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何况这个熊孩子犯了无论哪个年龄层次都不能轻饶的错误:缺乏怜悯心。这是本书最明显的不周全之处。幸好故事有一个比较巧妙的结局,使得这自我沉溺有所收敛。在最后世界末日般的水难中,主人公化为一艘船,救起了许多人。我一边读,一边企盼千万不要读到主人公最后又救起了黑衣女孩,又是一番爱情表达的情节。幸好没有这样写,我松了一口气,虽然当主人公发觉房东母女没有逃出来之后,那一句“我要去救我家的两个姑娘”依然不太适宜。她们不是你的,你也不是英雄。(小问题:第六节,小说提到“博尔赫斯有过这样一个深沉的梦”。但是第七节,又一次提到这个博尔赫斯梦到被要被枪决,带走一本爱默生上路的故事,而且用的还像是第一次才写出的语气。不知是有意为之而是疏漏。)小说常常会进入作者视角,发表看法和观点。它们有时候是不新鲜的,比如“魔戒是个有关欲望的暗喻”,有时候是值得存疑的,比如“她将来一定能嫁个好人,成为幸福妻子和贤惠的母亲,这无疑是一个女孩对另一个女孩最美好真挚的祝愿”。它们也常常变成代替角色做出的判断,为这本不长的小说添上一些赘肉。故事最后,主人公本要征服的青春困难,以并不激烈的方式消解了。演奏小提琴的他,意识到了自己“挣扎如何稚嫩,交涉多么生硬”。我希望本书的英文标题“time to grow”,描述的正是这一时刻。主人公的成长并没有告一段落,而是刚刚开始。
  •     小时候有听过大人对小孩子说如果吃下果子的核,就会在头顶长一棵树,小小年纪的我不禁为自己吃下的樱桃核西瓜仔担心不已,以至于还在幼年的一次梦境里梦到了自己如梅花鹿般顶着头上的树摇摇曳曳地走。以一棵长在身体里的杉作为故事的连接线,似乎这不只是一颗杉,而是属于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一个重要到可以为之做出牺牲的那部分,如同成长,不可避免地会给年轻人带来疼痛,时不时地抽枝发芽意味着成熟也疼得人吱呀咧嘴。主角没有姓名,他可能是路人甲路人乙,也可能是捧着书看的你或者我。对于成长对于爱对于世界,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多的大同小异,也印证了那句能在此书中找到自己,或许是曾经的现在的。“我隐约有点后悔,勇敢是害人的东西。”似乎这样的勇敢以 各种方式体现,做一些感人的或者是吓人的事,时间告诉我们回不去了,握着鲜血淋漓的现实的时候,似乎有些悔悟,有些义无反顾。其中描述了每一种人对音乐的感受似乎有同于对于理想这样东西,成群的人在现实面前岿然倒下,余下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残缓前行。对于失去的缅怀“我多希望他能从此活过来,但水来得太晚了。”“他的动作让我厌恶,但他发出的声响又令人迷醉,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觉得世界带有恶意。”主角和父亲的决战或许不是简单的对决,或许是为了心中的一种叫做尊严或自负的东西抗争。对于成长的思考“械斗,电影的精神层面不被提及,只有外在形式被笨拙地模仿,还自以为酷的不行。但这就是男孩用来与世界交流的形式——在某种被滥用的情绪中感受和思考,缓慢挣扎着成长。” “他们不知道天才如何夭折,信心如何毁灭,最重要的怎样变得一文不值。”后来在遇上爱情之后,杉树变了颜色,似乎爱情的迷茫会让人失去或者是重建心中的信念。在对于爱的理解上,作者也带来了贴切的解释。“爱的热烈已经把一切烘透,只要带上生命就行。”这是在说到女老板曾经年轻的爱情里提及的。在遇见自己所爱之后对于自己的失常反应,则是用“突然觉得我们用来投身爱情的是另一条生命,与平日作息的生命如此不同:它更加感性,不冷静,晕晕乎乎,它中毒,它本身就是一种病,它是比我们真实年龄小上五岁的另一个我们。”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莫过于母亲劝解主角化解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之后,对于女性温柔和豁达的解释“那一刻我真是觉得,这辈子就算读再多的书,走再多的路,也不要觉得母亲无知,女性的智慧是儿子永远不能企及的,她们能做的事男性大概永远无法做到。”或许我们就是那一刻被种下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抽芽,突然被拉扯长,需要很多时间去适应生长,以一颗树的姿态安静成长,静静疼着,慢慢看枝蔓压满心头。
  •     读到中途时,有一句话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躁动着,吵吵嚷嚷地要我把它宣扬出去——这是一本80后写给自己的书。80后作者并不缺乏,尤其在这个因为网络普及而井喷的网络文学“盛世”,但既不炫耀学识与见闻,也不沉溺于官能和欲望,而只是简单地,纯粹地,讲述一个故事,展示自己内心的书,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李想同学以细腻的笔锋,天马行空的想象,写就了这样一个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自身丰富的爱好和阅历,书中的“我”也带有了过多的80后所熟悉的标签,看着“我”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对抗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读者会不由得的在一些小细节上获得内心的共鸣,并代入其中,不免也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一定的回忆和反思。但这过多的标签也带来了一定的损耗,为了展示出更多的主题,导致所有的主题都在一章内起承转结,每次都在走向深度的关键结点选择了释放,平缓地走向终结。而起到前后呼应的几条主线,要征服的青春困难,以及世界的重大变更,也同样以着不激烈的方式被淡化了,令人不免有些怅然若失。但也许这才是正确的,不是所有的青春都惊天动地,也不是所有的青春都必须找到一个答案。青春代表了一个成长的过程,但不是终结,也不该是终结。人生路漫漫,这仅仅是个开始。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少年就像鸿蒙初辟的第一个男人,背负着一棵扎根在自己身上的树,路过青春,奔向一段开阖大气的结实生命史,然后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脚下的地里。
  •     这是我的小王子
  •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童心未泯,可是在书中我发现自己心中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缩水、枯萎
  •     我能吐槽下这本书的文案吗?什么成人的童话,搞得我好长时间都没兴趣看它,看了之后才发觉竟然是意外得好。
  •     总算在一个星期之内读完了,华丽丽地写了书评哦!
  •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看!埋没了这个作家啊!
  •     带着偏见开始读的,读完却觉得还可以,虽然文风还很稚嫩
  •     一部真正的,20代写给20代的小说;一部关于青春的革命性力量和丰沛想象力的小说。
  •     喜欢读书的人,都会爱的书!
  •     很新颖的童话,寓意很深
  •     忘了在哪儿看到的推荐。成人寓言童话之类的,期望值在我看到作者是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奖选手的时候就下降了,我知道这个文风肯定不怎么是现在的我的胃口。掉了一些书袋,最后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两页更是莫名其妙,非常非主流。我真的不太懂寓意。文字的写法和一些比喻用得还不错,很新颖。
  •     什么鬼。
  •     文字隐喻的力量被发挥到极致而不令人生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