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书评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122250156
作者:[日] 东野圭吾
页数:183页

东野圭吾,永远的神话----读《湖畔》之感想

是不是读东野圭吾的书越多就会对东野君要求越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的爱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白夜行》中司亮同雪穗的情让无数人探讨爱与非爱的合理性。应该说这两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东野君在我们读者心中的位置。说心里话,东野君真正令我感动的作品是《红手指》。正因为《红手指》的存在,让我读起之后的东野君作品,心中总有遗憾或挑剔。读《湖畔》的开始,尽管故事情节不是拖沓,但还是长吁短叹----到底要讲述什么啊?不管怎样,东野君的书是永远不会半道放弃的。当案情出现时,我的心才放了下来----推理小说嘛,终究是要死人的。于是边读书边猜想----谁会来破案呢?是加贺吗?应该不是,《湖畔》又不是加贺探案集;是汤川教授吗?应该不是,《湖畔》也不是神探伽利略系列;那到底是谁来破这个案子呢?带着疑问继续读书,读着读着又在心里感叹---东野君的故事终究不会单调不会平淡无奇。当俊介开始怀疑真正凶手的时候、当俊介开始怀疑真正的凶杀现场的时候,一切的掩盖都无法阻止真相的显现。读东野君的书,我总是会把书中的故事和我们的现实状况相互比较。《湖畔》中提到孩子的家长与决定孩子升学的老师真的会有那样的交易吗?岛国有的话,那我们的国家呢?为了孩子的升学去做那样的交易,自己心里会留下怎样的阴影呢?对孩子的成长乃至孩子的人生之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其实,所有龌蹉的交易都不会给人正能量的。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心底纯正的,当孩子成为杀人凶手的时候,是谁之过错?人生那么漫长,让一个孩子去担负杀人的罪名,家长真的是不能忍心。俊介最后的选择,不是因为章太善解人意地为他做了缓解肩膀酸疼的道具,而是俊介内心的发现与反省---俊介同样是有罪的。“……。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这场不需要来侦破的凶杀案,终究让参与者背负一辈子的罪恶感。或有遗憾或有挑剔,但东野圭吾是心中永远不变的神话。

越是不安,就越想去守护

越是不安,就越想去守护,即使到到头来全盘皆输。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四个家庭(并木,藤间,关谷,坂崎)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并木俊介的情人高阶英里子为了帮他调查出妻子菜美子出轨对象,所以假借公司有事需要及时通知俊介也来到了湖边别墅。没想到却发生了命案。命案发生初始,读者就已然知道杀人者是并木美菜子,而被杀害的正是俊介的情人——英里子。看起来就像是平淡无奇的正室打小三的戏码,虽然可笑、可悲,但是合乎常理。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俊介在其他家长的劝说下放弃了报警,选择毁尸灭迹,保护妻子。然而好奇心并不会因为做出了选择就消失,坂崎君子的一席话更是让俊介感到好奇,案情似乎往一个诡异的方向发展。明明是菜美子杀了人,极力维护的反而是其他的孩子家长,即使是因为孩子经常一起补习,也不至于培养出如此之深的感情。原来,四个家庭外加辅导老师一起努力掩盖一桩命案,凶手根本不是菜美子,而是四个孩子其中之一。而大家为了团结起来掩盖事实,不愿去过问到底是哪个孩子,因为一旦弄清楚是哪个孩子,无关的人注定会袖手旁观,威胁的便是孩子的未来。在家长眼中,孩子们有他们“单纯”的动机,担心英里子会揭发家长、辅导班与私立学校考务部的勾结(调查出轨对象时发现的)。所以家长们都没办法百分百确定自家孩子不是杀人凶手。对于章太更是如此,英里子不仅手中掌握秘密,而且还是已经介入即将破坏他家庭的第三者。语言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东野圭吾所构建的故事框架以及令人咋舌的结尾让我感叹,儿女尚有愚孝,父母岂能无溺爱?是怎样扭曲的亲情,使得父母为了孩子所谓的前程,不惜违反道德和法律,牺牲金钱、牺牲肉体,甚至愿意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事实的真相不可能永远被沉寂在湖底,它终将有一天重见天日。到时候回过头来看曾经的付出,还会觉得值得么?

读《湖畔》有感

“四个幸福的家庭一群善良的人们杀死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这本书腰封上写着“对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我觉得这说的没有错,这也正是本书想要揭示的主题。那么,先将本书大致内容再梳理一遍————四个家庭由于孩子要参加升学考试,便租下两栋别墅供孩子集训。俊介姗姗来迟,没想到情人竟也尾随而至,而等待他的竟是一具尸体,妻子菜美子口口声声说自己杀了她,在众人劝说下,俊介决定隐藏尸体。但随着调查的升入,俊介发现其他人都隐藏了什么,最终俊介发现了出乎意料的真相。读罢本书,我不禁想问问书中那些家长:你们把孩子当成什么了?“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才会想帮助他。”是啊,你们的确爱你们的孩子。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不惜牺牲肉体,也要拿到考题,没想到最终还变成了嗑药party但你们尊重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们看到了四个孩子在一起烧烤却自顾自玩的场景吗?看到了,却不关心,是吧。不过,我还是不能理解你们。的确,父母为了孩子能付出一切,但也正是这种情感导致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如果某一个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那些“疯狂”的家长会中途罢休的。想到这里,我就想要对那些孩子感到悲哀。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一切只跟随父母的想法,成为了父母的“傀儡”。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悲哀。回到书中,在俊介得知凶手就是四个孩子中的一个时,他也终于明白了四个家庭如此团结的原因。我觉得这还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谁也不愿意去冒这四分之一的风险。你们不是爱孩子吗,怎么就不能相信他呢?不过,凶手是孩子这种说法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问的。谁知道那群家长是不是说了谎,去袒护某一个人呢?本书的内容看似平淡,但读完回味会心中却会激起一丝波澜。书中几次伏笔也做的巧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代教育的批判。现代教育大流不可逆转,但我非常希望亲人之间能多一点交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信任,尊重彼此的感受。正如书中的章太,他是多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他也打心底接受了俊介这个继父,才想将情人从他们生活中去除(对章太杀人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总而言之,《湖畔》这本书值得一读,当然,如果家长能读,并且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血缘与犯罪——《湖畔》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个故事。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正苦追东野各种小说,期间不到一个月看完老师作品三十多部。甚是快哉。却看得马马虎虎,连情节都颠三倒四。如今得知有新版发行,恰突然来了兴致,便又认真读了一遍。读罢,依旧是东野的感觉,平凡生活中伴入不和谐的音符,解开重重谜团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美丑。与以往作品不同,《湖畔》里没有一位警察介入,也没有明确指出犯人,看似顺理成章的结尾戛然而止,让我浮想了几种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结局。然而,这样的推理,这样的模糊,这样的结尾却不是东野老师的调皮,反而是关于家庭、血缘如何面对犯罪这个可以理解又难以抉择的沉默。面对血缘与犯罪这一必须痛苦抉择的现实问题《湖畔》给出了人之常情的经过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初读之时,我总感觉美菜子为了欺骗俊介而自愿背负凶手身份有些牵强附会,即便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但还是感觉有点勉强。当时并没有多想,只在看完后仔细想找出真凶。这次阅读,虽然已经知道了大体的故事情节,却读出了好多新的感受。美菜子以及故事里所有家长想要保护自己孩子的那份无法控制的爱,我比上次多了一些理解。在这里不需要讨论父母们的方法是否正确,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这样的杂碎。罪犯身份即使是落在很相爱的恋人身上,另一位都会想方设法保护,更何况是落在自己亲骨肉身上呢?当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假装换位思考,为他们指出绝对正确的道路,而这道路必然是基于“与我无关别拖累我”’的方向。这无可厚非,自私是人类的天性,能战胜这种天性的无疑只有血缘。只有当悲剧降临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身上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湖畔》里人物的无奈与决择。而那一刻我们早已无暇再多考虑社会伦理、是非对错,我们的选择势必会比任何作品中的抉择都艰难,因为面对悲剧,只有我们可以救他。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救他吗?故事以一个比较明了的开放形式结尾,俊介与美菜子和章太的未来是晴空万里还是烟消云散,读者们自有主意。湖底的英里子似乎要安静地睡上好久了,然而从那一夜开始,湖畔边的四个家庭便再也不会有好梦。四对父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要倍受煎熬,每天都要与自己的良知痛苦斗争;三个局外人孩子还好,他们要面对的仅仅是父母比平日以学习压迫自己更凝重一些的脸色。而那个搬起石块的孩子,我真的希望他当时只是要教训一下那个突然跑出来坏事的女人,真的希望他以为那个被教训的女人知道苦头跑掉再也不出现了。如此的话,《湖畔》里的父母们真的救了一位调皮的孩子。(另附:东野老师的《红手指》也是一篇反映家庭伦理的感性小说,对本方面题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读看)

榜样的力量

前言不喜欢简介“东野圭吾唯一一部以家庭亲情与子女教育为背景的作品”这个说法。更不喜欢“对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这一总结。在我看来,《红手指》更能体现亲情与子女教育的现状,《彷徨之刃》对社会和家庭的问责更加深刻,同时还对法律制度的不合理进行了反复追问。个人愚见,《湖畔》应当是一部“以精英阶层日常生活为背景,阐述人性的软弱与丑恶,揭示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应试教育体制的不合理”的作品,这样描述应该比较准确了,内容简介和腰封不靠谱啊……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警察。所以经常触碰到社会的阴暗面,也看到法律和社会的死角,常常对一些社会现象心生感叹。部分人信仰缺失、道德崩坏、文化失传、唯金钱论,已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略去3800字……)。我接触东野圭吾作品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年多。自从入了这个坑就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有点空闲时间都在看东野的书。原因很简单,看了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有一些唏嘘,尤其是他后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感觉日本的社会现实和中国出奇的神似啊,于是不由自主的会想想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与之前追着看的刘慈欣作品一样,会思考很多东西,至少有了一点存在感,不再是麻木的生活。不过由于工作太忙,所以看过的东野作品迄今只有22部,一部小说一般要看几天甚至一个月。也好,东野的作品这么多,可以看很多年了……关于《湖畔》我写书评喜欢谈感想,不喜欢剧透。尤其是推理型的小说,最享受的无非是一点一点挖掘真想和逐渐揭露本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前奏直接登顶,那还有什么意思?但是想要介绍,谨慎的微剧透还是可能的,介意者请跳过。(以下内容微剧透)《湖畔》全文没有侦探出场。一条主线直落。男一号代替了侦探职责,随着剧情开展慢慢挖出线索,从对白和行动中,将所谓精英阶层的咋一看身镶光环、温文尔雅、能散发王霸之气的外包装撕开,露出其伪善、软弱、色厉内荏的真面目,最终剖开其自私、低劣、变态的内心世界。(微剧透结束)虽然本评论前面提到《红手指》将子女教育体现地更彻底,但更侧重于体现出一种失败教育下的悲哀产物,同理《彷徨之刃》的三个小孩也是放纵、溺爱下成为孤僻、冷漠、视法律和道德于无物的孩子,也许是一生都无法矫正的孩子。而《湖畔》揭示了一种可能性,即并非成功人士就一定会培养出好的下一代,按照所谓“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并非会像机器一样完美地按照设想蓝图发展……关于子女教育虽然《湖畔》全文给我最大的感受的精英阶层的令人作呕,但作为一个四岁半男孩的家长,我更想说说子女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将来,我的想法是:不求他以后有什么成就,只求他不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玫瑾。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虽然因为药家鑫案被广大网友喷,但她是真正的专家。九年前我听过她关于儿童教育的讲座,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很多小孩在6岁到12岁都是乖乖听话的小孩,但是过了12岁一下就叛逆了,家长根本管不了,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然而已经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教育时间。12岁之前作为依恋期,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关爱他,同时要对他唠叨,对他说不。而来自美国教育部《儿童早期纵向研究》中,Levitt总结说,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其实是父母本身的特质,也就是“父母是怎样一个人”。不应当天真的认为自己不用努力,不用赚钱,生下一个孩子去爱他,去教育他,他就会成才。养孩子的本质是养自己,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向对他好,不要希冀以后努力为他做什么,而是现在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非常认同李教授的理论和Levitt的总结,两者也并不矛盾,依恋期的孩子讲父母看到眼里,有样学样,《湖畔》里的小孩的未来也依稀可见。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下,会按照《弟子规》来处事待人的孩子已经太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被铜臭侵蚀,道德没有了底线,是否会否极泰来?希望未来国人能重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重拾国学。本人自认没有道德腐坏,敢以身作则,我会更加努力,体现榜样的力量。

旁观者

在这本《湖畔》里,东野平静得就如封面上那个冰蓝的湖面。或许正是他内心被扭曲的现实煎熬着,所以才表现得如此淡定。教育和家庭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初次看这本书,囫囵吞枣般没有什么滋味,后面再一看,想得越来越多。就像是冰山一角,东野揭开了让人痛觉的面纱。

沉入湖底的人性

如果本格派小说的动机是由社会派的部分构建出来的,那会怎样?《湖畔》(湖边凶杀案)就讲述了一个由考试,父母,血缘环环相扣的故事,书中这些话题深具讽刺意味,又与我们息息相关,而且作者又特意夸大了其中社会黑暗面的成分,让人读完整本以后不免后背一冷,因为太真实却又夸张得不真实。这是东野圭吾于2002年创作的社会派小说,东野圭吾在1998年写出《秘密》,1999年写出《白夜行》之前,其作品大多是本格派推理作品,这本书也属于东野圭吾转型期的作品之一。从书的中心思想看,属于社会派的;章节分布和线索提示上看,还有有很明显的本格派特点,前三章是案发、探索的环节,第四章是解密(俊介在第三章结尾准备解释真相),而且书中关键的细节由黑体字加!粗!了!算是一种推理提示,但却降低了推理难度。由于书在前中期花了大量笔墨探究了应试教育、婚外恋等问题,很容易让人去思考社会现象,然而忽视了案子本身存在的死角,所以最后的解密过程让人眼前一亮,却又觉得合情合理。先简单介绍下剧情发展过程和案子本身,登场人物由家庭分为几组,并木家:俊介(父)、美菜子(母)、章太(子);藤间家:智晴、一枝、直人;板崎家:洋太郎、君子、拓也;关谷家:孝史、靖子、晴树;还有补习班老师 津久见胜 和并木俊介的秘书情人 高阶英里子 。家长们带着孩子到湖边别墅进行升学集训,并木俊介与其他家长并不熟悉但也跟着去了,俊介委托以前在信用调查所工作的秘书英里子调查妻子的外遇对象,英里子发现另有秘密便也去了别墅,在第一天晚上却被杀害,妻子美菜子说是自己杀的,一方面死者是自己的秘书兼情人,另一方面凶手可能是自己的妻子,俊介犹豫是否报警,但其他家长极力帮助美菜子进行毁尸串供,俊介虽对家长们包庇美菜子有疑问,但也参与了这个过程。第二天善后之后,藤间和关谷家极力说服板崎家成为共犯,俊介再次产生了疑惑,书中多次写到“我实在无法理解,你们干嘛这么棒美菜子,你们关系再好,也不至于……”接下来便是探索真相的过程。由于英里子被杀的动机、犯人、手法都已出现,而且动机很充分,所以这个案子本身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疑问”了,让读者们不免去思考家长们包庇美菜子的原因。但是随着俊介的调查和板崎洋太郎说漏嘴的“晚会”,他发现家长们有更深一层的关系,这个关系能使得所有人包庇美菜子,最后俊介发现了事件的真相,却没想到还有另一重真相。书中真相的得出需要把整个情节逆转起来,表面上是并木、藤间、关谷家说服板崎家,而实际上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说服”俊介成为共犯,去包庇美菜子,而美菜子是为了包庇真犯人。藤间、关谷和板崎几个家庭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名门中学,以补习班的津久见为中间人,用金钱和肉体贿赂该中学管理试卷的老师,英里子却发现了这层秘密。英里子敲诈津久见她已发现这个事实,并约津久见晚上见面。津久见赴约时发现英里子死在别墅旁的空地,从现场旁留下的运动鞋鞋印,家长们推测出凶手就是孩子们。但因为孩子们都穿着统一的鞋子,所以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孩子做的。为了维护孩子,几名家长决定把英里子的尸体搬回屋里,并由美菜子承认杀人,再由藤间提出以保护美菜子为由合力掩埋尸体。书中讽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作者借由章太的话表达了出来“日本重学历的风气是不会变的,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考不上好学校会到处吃亏,从一个学校毕业的人干坏事会被毕业的官员和警察罩着”“考不考上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应试下的知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这些虽然有些夸张,但学生们整日在家长们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才会产生出极端的想法,才会为了封住英里子的嘴而杀了她。而用金钱和肉体贿赂该中学管理试卷的老师,既可笑又可悲,不免去思考日本社会的畸态。书中线索可以说是全部连起来了,末章的解释包含了前文所有疑问的细节,比如津久见丢的鞋子,P63关谷车的后备箱被提前整理出来了,这些线索在书中很早就写了出来,最后都完美地解释了。但书中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答。77页出现在英里子家中的两截香烟头和旁边揉成一团的面巾纸;板崎在未参加吸毒“晚会”的俊介面前问他们是不是又进行“晚会”了;关谷孝史和藤间一枝的关系解释很牵强(因为关谷和一枝的关系是为了误导读者把“晚会”理解成肉体关系,俊介直至P170仍这么认为,但已经出现“晚会”是吸毒的情况下,关谷和一枝的行为就显得没必要);文中第三章后段四个孩子很不正常,不在一起玩耍,我们知道只有一个孩子是真凶,其他孩子是不知道真相的,那是什么导致其他孩子不正常了。最后俊介察觉到儿子的举动后,推测章太可能才是凶手,动机可能单纯是为了让父亲离开情妇回到母亲身边,俊介决定保守这个秘密。这里俊介的推测是不合理的,欠缺的,但是我们就真的没法找出真犯人了吗?书中给出的真犯人的线索非常少,描述杀人后孩子们状态的片段也只有第三章最后的一些,六年级学生杀人后即使再冷酷无情也会发生感情上的波动。在P160-P166中,章太打断俊介与关谷的谈话,去做按摩棒;关谷家,靖子觉得晴树举动很古怪,像被什么附体了似的;板崎家,拓也心情不正常,说出“考不上中学不行把?”的自暴自弃语句;藤间家,直人说上了中学后仍不能放松,要抓住时机努力。可以发现关谷、板崎、藤间家的孩子还是处于紧张的应试压力之下,对比起来章太却显得放松了,假如章太除掉了母亲贿赂过程中最大的障碍,那么他自然会表现出放松的状态,因为“考”上名校道路上的障碍被他亲手除掉了。所以从这点心理分析来看,章太确实有可能是犯人。总之这本书以本格的姿态披着社会派的外衣,给我们揭开了一个人性的疮疤,故事角度独特,引人深思。


 湖畔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