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1
ISBN:9787300111476
作者:郑振满
页数:287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在代代分家析产的条件下,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取决于分家析产的时机。在分家之际,如果父母在世而诸子尚未完婚,其成长极限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如果父母在世而有一子已经完婚,其成长极限为“主干家庭”(stem family);如果父母在世而有二子或二子以上已经完婚,其成长极限为“直系家庭”(lineal family);如果父母已经去世,而诸子中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已经完婚,其成长极限为“联合家庭”(joint family)。在这四种家庭中,第一种属于小家庭,后三种属于大家庭。由此可见,分家前的家庭能否发展为大家庭,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否在世及诸子是否已经完婚。唐以后的法律规定,父母或祖父母在世及居丧期间,子孙不得别籍异财。据此推论,分家前的家庭结构,应当是父子兄弟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但在实际上,这种法律规定往往形同虚设,并不具有保护大家庭的作用。早在宋代,福建民间为了逃避重役,往往“父子兄弟自分为户”,甚至“嫁遣孤孀”以降低户等,而地方官“以增户课税”,并不追究民间是否依法分家析产。这就表明,民间的分家时机与分家方式,不是以官方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相适应。

前言

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系统,渗透于民间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有深刻的影响。研究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探讨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课题,也是历史学的重要任务。本书是中国家族史断代分区研究的一个新尝试。作者郑君振满,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优秀青年学者。早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在傅衣凌教授的指导下,围绕闽北乡族地主经济问题,就开始了明清福建家族史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之后,他在继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挖掘第一手原始资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境界大拓,学力日进,所著博士论文多有创意,深得好评。本书即是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史学界和人类学界的注目和重视。作者选择明清时期的福建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下述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首先,明清时期的家族组织处于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期中,既继承了宋代以来的传统,又适应时代的激变,不断改变其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近现代中国家族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家族史关键的一环。其次,现存有关中国家族历史的私家记录——族谱,大部分形成于这一时期,具有重建历史所必备的资料条件,又因它是近现代家族组织的直接源头,许多公私文献失载的事象,可以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发掘残存的行为习惯,予以解释或补充,便于进行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结合研究。再次,福建的家族组织是东晋以降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移民带来的,由于长期处于边区,保留了较多中古中原家庭的遗俗遗制,同时又适应山、海的新环境独立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特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郑振满的这一著作,在中国家族制度史的研究领域,是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索,表现了中国大陆学者从自己的史学传统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的努力。任何希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作更深入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郑振满的这一研究中得到许多启发。  ——香港《中国文化》,1993年第2期郑著采用了两个互补的参照系。即历史过程与结构功能的关系和政治制度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巧妙地结合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不同着力点……已经形成独特的解释体系。  ——《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无论人们对郑提出的新的分析概念和历史特征有何看法,每一个研究明清社会史的学者都不可忽视这本杰出的著作,这对他们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美国《亚洲研究学报》,62卷第2号,2003年5月

后记

本书脱稿于1989年,初版于1992年,一晃已过了近20年。此次再版,只是修正了某些明显的错误,并未作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只能说是旧作重印,照理不必有再版后记。但由于本书收录了几篇相关文字,出版社要我略作说明,因而顺便谈点感想,以为后记。1995-1996年间,由于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我到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历史系访问。当时在该系任教的魏达维博士建议,把拙著翻译为英文出版,得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系丁荷生教授的大力支持。旋因魏君身体欠佳,由宋怡明博士承担翻译工作。译稿完成之后,宋君担心拙著偏重于实证,难以为美国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专门写了长篇译者序,介绍家族研究的学术史背景和拙著的学术价值。2001年,拙著英文版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颇得渎者好评。宋君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为科大卫教授的高足,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族与地方社会。因此,英译者序对学术史的评述及其对拙著的解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非泛论之作。承蒙宋君同意,在此次再版时收入英译者序,并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李仁渊先生翻译为中文,谨此一并致谢!本书收录的《文化、历史与国家》一文,原是应人类学者王铭铭教授之约,为他主编的某学术刊物制作的访谈录。旋因人事变故,此文未能依约发表,几经辗转流传,于2c106年刊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王君早年就学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多年来试图推动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他曾为拙著写过书评,指出我的家族研究“侧重社会组织实体的历史形成过程,而未涉及家族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这一层面”。因此,我在访谈录中较多地谈论对文化和宏观历史过程的看法,希望对拙著的学术视野有所拓展,同时也算是对王君的一种回应。

内容概要

郑振满,1955年生,福建仙游人。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师从傅衣凌教授攻读明清社会经济史,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闽台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与陈春声合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多卷本,与丁荷生合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言
学术史的回顾
本书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
家庭结构的演变周期
清代台湾家庭结构的若干特点
第三章 宗族组织的基本类型
继承式宗族组织
依附式宗族组织
合同式宗族组织
第四章 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闽西北山区宗族组织的发展
闽东南沿海宗族组织的发展
清代台湾宗族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的变迁
宗法伦理的庶民化
基层社会的自治化
财产关系的共有化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历代碑铭解析
一、前言
二、早期佛教与世家大族
三、宋明理学与宗族祠堂
四、里社制度与神庙系统
五、结语
附录二 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
一、宗族研究: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多元视角: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方法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附录三 从民俗研究历史——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民俗
二、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
三、如何从民俗研究历史
附录四 作者论著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者简介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图书封面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再版后记        本书脱稿于1989年,初版于1992年,一晃已过了近20年。此次再版,只是修正了某些明显的错误,并未作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只能说是旧作重印,照理不必有再版后记。但由于本书收录了几篇相关文字,出版社要我略作说明,因而顺便谈点感想,以为后记。     1995—1996年间,由于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我到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历史系访问。当时在该系任教的魏达维博士建议,把拙著翻译为英文出版,得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系丁荷生教授的大力支持。旋因魏君身体欠佳,由宋怡明博士承担翻译工作。译稿完成之后,宋君担心拙著偏重于实证,难以为美国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专门写了长篇译者序,介绍家族研究的学术史背景和拙著的学术价值。2001年,拙著英文版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颇得读者好评。宋君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为科大卫教授的高足,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族与地方社会。因此,英译者序对学术史的评述及其对拙著的解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非泛论之作。承蒙宋君同意,在此次再版时收入英译者序,并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李仁渊先生翻译为中文,谨此一并致谢!    本书收录的《文化、历史与国家》一文,原是应人类学者王铭铭教授之约,为他主编的某学术刊物制作的访谈录。旋因人事变故,此文未能依约发表,几经辗转流传,于2006年刊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王君早年就学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多年来试图推动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他曾为拙著写过书评,指出我的家族研究“侧重社会组织实体的历史形成过程,而未涉及家族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这一层面”。因此,我在访谈录中较多地谈论对文化和宏观历史过程的看法,希望对拙著的学术视野有所拓展,同时也算是对王君的一种回应。访谈录的作者黄向春博士,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人类学科班出身,他的理论思辨能力帮我理清了思路,在此谨表谢意!    收录于本书的《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一文,原是提交给“区域再结构与文化再创造”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后发表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一期。自拙著初版之后,我已多年未致力于家族研究,所论多为民间信仰与仪式组织。有的朋友甚至说,看我的书会“上当”,因为他们到福建看的都是地方神庙,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家族祠堂。我认为,到任何一个地方,只看到庙或祠堂都是不够的,因为宗族和宗教是民间社会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问题在于,为什么有时宗族特别发达,有时则宗教特别盛行?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利用莆田地区的历代碑铭资料,考察民间宗族与宗教组织发展的不同历史条件。我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拙著之余,也会同时关注民间宗教,以免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前几天谭徐锋兄告知,有些年轻朋友觉得拙著晦涩难懂,希望我能多作解释。其实,这是老问题了,也可以说是我的一大心病。陈春声兄在书评中曾经半调侃式地指出,研究生们可以把阅读拙著“作为对自己智力、悟性和毅力(甚至体力)的一次综合考验”。他认为,拙著晦涩难懂的原因是“过于追求类型的明确和体系的完美”,而未能诉诸学术直觉和文化体验。也有的朋友认为,拙著过于注重结构性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具体的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及其动机的论述,这自然也使拙著失去了可读性。我承认朋友们的批评都很有道理,但我显然已经无法改变全书的写法,只能留待今后再作尝试。    如果说我可以对拙著作自我解读,以利读者诸君节省精力,那么我也许可以建议,阅读拙著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关于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本书第二、第三章和前言提出的理想模型;二是家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即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阅读不同的章节,未必需要通读全书。当然,如果读者可以从特定的历史环境思考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不仅对本书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对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意义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顺便说明,最近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的“宗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学术话语,我使用“家族”的概念是画蛇添足,容易混淆视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有意曲解。拙著使用“家族”的概念,是因为必须同时考察家庭和宗族两种社会实体,而且我认为只有把这两种实体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揭示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并不反对使用宗族的概念,拙著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宗族组织。在拙著的英文版书名中,因为无法找到准确表达家族组织的英语词汇,最终同时使用了family和lineage。关于拙著对家庭、宗族、家族之类概念的界定,在前言中已有明确的说明,敬请读者诸君留意。      尽管我已不再从事家族史专题研究,但我依然坚信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任何研究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学者都不应忽视这一学术领域。近年来,在这一学术领域已有许多新的进展,尤其是对宗族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已有不少新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必将导致新的理论突破。我期待中国家族史研究的理论突破,也乐于接受读者诸君的批判。        郑振满   2009年8月25日   于鹭岛浪琴苑
  •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作品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军人物的代表作,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观点鲜明,提出许多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跳了臺灣那節
  •     区域社会史
  •     苦涩难懂
  •     还是相当扎实厚重的
  •     一天读完,酣畅淋漓,感觉当代学者里让我觉得读完还要再做一遍读书笔记的人不多了。
  •     人大马克思学院国史、党史研究方法必读书。
  •     这应该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第二天要见导师,前一天狂扫了一遍。很好看,缺憾是把宗族分类了…一般人搞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
  •     《从民俗研究历史——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     因为记性差,对引经据典的叙述方式并不感冒,印象深刻的还是分析思路和结论部分,以及文后彩蛋(可以读很多遍!)。借用文末的一句评价:社会经济史,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有机结合。略有遗憾的是没有横向比较
  •     将“宗族类型”置换成“家庭和宗族的发育”问题,更为符合宗族发展的实情,继承、依附、合同三种类型归纳得很好,最后一种展开了包容其他社会组织的可能。对宗法伦理庶民化、基层社会自治化和财产关系公有化三个趋势的总结也很有见地。要说缺点,大概是过分夸大了宗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
  •     2011年八月,福建
  •     附录比正文精彩。
  •     四点六七星吧,很扎实,条理很清晰,第一章文献综述可以当做中国宗族入门来读。但是家族和社会变迁关系这一章,就像很多论文一样,前面的功夫做得很好,一到需要分析的时候,一下弱掉了……
  •     勉强算读了一遍
  •     阐述了宋明清之际宗族的产生,发展,演变。 较少马克思主义的色彩。
  •     很清晰,厘清“家-族”概念与动态关系的好帮手。Michael Szonyi序中对于理论来源的整理也不错。
  •     继承式,依附式,合同式分析家族醍醐灌顶,另宋明理学影响下的宗族庶民化引人深思, 历史人类学任重而道远。
  •     在这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前,暴露出了自己的无知。作者所提出的家族组织的架构,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视角令人颇有启发。
  •     前半部聚焦类型析分,结构繁而不乱,后半部侧重过程发展,脉络把握精准。王铭铭批评欠缺文化维度可由此后附二弥补,赵世瑜杨念群等批评囿于区位特色则凸显于结论由闽台直扩全国。英译序出色可惜专名屡见不一。附一例示史料开拓,附三等同个人学述,附二统揽全局,值得一读再读。
  •     这是所谓华南学派的著作中比较具有分量的一本专著了,值得收藏,尤其是对华南社会研究比较感兴趣的童鞋。
  •     密密麻麻。
  •     作者展示了强大的归纳能力,从个案中提炼模式。窃以为是比较好的关于宗族的入门书。
  •     惭愧,我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给差评,但是我又真的从未涉足此类课题的学术著作,所以并无资格高呼“好书”。故而给四星以折中。
  •     最后一课的最后一本,从功能主义讲家庭和宗族。说来我也曾经是福建人,最近又与福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很长时间大概不会想提起福建。
  •     家族组织、赋役制度、地方财政
  •     老师评论至今无人超越,但总被模仿。。仅匆匆翻过。
  •     经典著作。附录自陈心迹,贴着历史真实去看。
  •     範式之作。三化理論。族譜史料。宋、明、清。
  •     必须看到的是郑振满教授是阅读过大量福建民间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类创造后才能有这部著作的出现,写作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不容易。先生和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同是出身傅衣凌教授门下,共同以民间资料文献为基础,研究历史人类学,成绩卓越,成果丰硕!
  •     地方文献研究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